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八 (3)
卷第八 (3)
1. 卷第八
往來寒熱。休作有時。小柴胡主之。又云。傷寒五六日中風。往來寒熱。胸脅苦滿。默默不欲食。心煩喜嘔。或胸煩而不嘔。或渴。或腹中痛。或脅下痞硬。或心下悸。小便不利。或不渴。身有微熱。或咳者。小柴胡主之。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裡。往來寒熱者。大柴胡主之。
傷寒五六日已發汗。復下之。胸脅滿。小便不利。渴而不嘔。頭汗出。往來寒熱心煩。柴胡桂枝幹薑湯也。
(五十九)問傷寒瘧狀
形證似瘧。有太陽證。有陽明證。有婦人熱入血室證。〇太陽證。服桂枝湯。(正方一)大汗出。脈洪大者。與桂枝湯如前法。若形似瘧。一日再發者。汗出必解。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(正三)傷寒八九日如瘧狀。熱多寒少。其人不嘔。清便欲自可。日一二發者。麻黃桂枝各半湯。
(太陽證形似瘧寒熱等者。與桂枝二麻黃一湯。熱多寒少者。麻黃桂枝各半湯)(正方二)○有陽明證。病人煩熱。汗出如瘧狀。日晡發熱而脈浮虛者。與桂枝湯脈實者。宜承氣湯。(正四二)○婦人熱入血室。其血必結。故使如瘧狀。小柴胡湯主之。(正二十九)
(六十)問汗之而寒熱者
太陰證發汗後。依前寒熱者。須看脈如何。若脈浮數。或洪大。則表證猶在。當再表也。如桂枝湯、(正方一)或桂枝二麻黃一(正方三)之類。醫人為見已汗、或已下而發寒熱。不敢再表。誤矣。蓋脈浮為在表。表之必愈也。○或得汗而解。復如瘧狀。日晡而發者。此屬陽明也。
若脈實者。可下之。宜大柴胡、(正三十)大承氣(正方四一)也。○若發汗後只惡寒者。虛也。發汗後只發熱者。實也。只惡寒屬芍藥甘草附子湯。(正七二)只發熱屬調胃承氣湯。(正方四三)○若厥陰證。大汗出。熱不去。內拘急。四肢疼。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(正七五)
(六十一)問汗之而仍發熱者
素問云。溫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。不為汗衰。狂言不能食。謂之陰陽交。交者死也。又云。熱病已得汗而脈躁盛者死。今不與汗相應。是不勝其病也。其死明矣。大抵病人得汗而脈靜者生。今汗之而仍發熱者。若脈浮數。則表證猶在。汗之必愈也。仲景云。發汗解半日許復熱煩。
脈浮數者。可更發汗。宜桂枝湯。(正一)發汗後不敢再表者。為脈沉實耳。脈若浮者。須再汗也。發汗後不惡寒。只發熱脈沉實。或狂語。此為胃實、陽盛。即不可再汗也。須當下之設令下後。又不解。表裡邪亦衰矣。仲景云。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。蒸蒸發熱者。宜調胃承氣湯。
(正四十三)和其胃氣也。太醫云。若傷寒得汗後。熱不退。發昏及狂言者。便可用承氣湯。(正四十二)下之立愈。未瘥再服。若汗後熱不解。但心下痞。嘔逆。又自利。大柴胡去大黃主之。(正方三十)○又有太陽證合行桂枝。卻用麻黃之類。發汗多。亡陽仍發熱者。真武湯(正方一百五)主之。
白話文:
卷第八
時冷時熱,發作有規律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另外,傷寒病五六天,如果出現中風,有時冷有時熱,胸部和脅肋脹滿不舒服,不想說話,不想吃東西,心情煩躁想吐,或者只是胸悶但不吐,或者口渴,或者肚子痛,或者脅肋下有硬塊,或者心悸,小便不順暢,或者不口渴,身體微微發熱,或者咳嗽,都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傷寒病十幾天,熱邪結在體內,也有時冷有時熱,可以用大柴胡湯治療。
傷寒病五六天已經發過汗,又用了瀉下的藥,導致胸部和脅肋脹滿,小便不順暢,口渴但不嘔吐,頭部出汗,時冷時熱,心煩意亂,可以用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。
問:傷寒病出現像瘧疾的症狀
身體的表現像瘧疾,有太陽證,有陽明證,還有婦女熱入血室的證候。如果是太陽證,用桂枝湯治療,如果大量出汗,脈搏洪大,也要用桂枝湯。如果像瘧疾一樣,一天發作兩次,出汗後就會好轉,可以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傷寒病八九天,如果像瘧疾一樣,發熱多而怕冷少,不嘔吐,大便順暢,一天發作一兩次,可以用麻黃桂枝各半湯。
(太陽證像瘧疾一樣時冷時熱,可以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發熱多而怕冷少,可以用麻黃桂枝各半湯)。如果是陽明證,病人煩熱,出汗像瘧疾一樣,在下午發熱,脈搏虛浮,可以用桂枝湯。脈搏強實,可以用承氣湯。如果是婦女熱入血室,血會凝結,所以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問:發汗後仍然有時冷時熱
如果是太陰證,發汗後仍然像之前一樣時冷時熱,需要看脈象如何。如果脈搏浮數或者洪大,說明表證還沒有解除,應該再次用發汗的方法。比如可以用桂枝湯或者桂枝二麻黃一湯之類的藥。醫生因為看到病人已經出汗或者已經用過瀉藥,又出現時冷時熱,不敢再用發汗的方法,這是錯誤的。因為脈搏浮說明病邪還在體表,用發汗的方法一定會好。或者有的病人出汗後好轉,但又像瘧疾一樣,在下午發作,這是屬於陽明證。
如果脈搏強實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,比如大柴胡湯或者大承氣湯。如果發汗後只是怕冷,這是屬於虛證。如果發汗後只是發熱,這是屬於實證。只是怕冷,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。只是發熱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屬於厥陰證,大量出汗,熱沒有退去,身體內部感覺拘急,四肢疼痛,又腹瀉,手腳冰涼而且怕冷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
問:發汗後仍然發熱
《素問》中說,溫病出汗後很快又發熱,脈搏躁動而且快,並不是因為出汗後身體虛弱,反而說胡話,不能吃東西,這種情況叫做陰陽交,陰陽交是會死人的。又說,熱病出汗後脈搏躁盛,也是要死的。現在出汗和脈象不相符,說明身體無法戰勝疾病,死期也快到了。一般來說,病人出汗後脈搏平靜,這是好的現象。如果出汗後仍然發熱,如果脈搏浮數,說明表證還沒有解除,用發汗的方法一定會好。仲景說,發汗後半天左右又發熱煩躁,脈搏浮數,可以再次用發汗的方法,可以用桂枝湯。發汗後不敢再用發汗的方法,是因為脈搏沉實。如果脈搏浮,必須再次發汗。發汗後不怕冷,只是發熱,脈搏沉實,或者說胡話,這是胃部實熱,陽氣太盛,就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了,必須用瀉下的方法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後,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說明表邪和裡邪都已經衰弱了。仲景說,太陽病三天用發汗的方法沒有好轉,身體發熱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胃氣。太醫說,如果傷寒病出汗後,熱沒有退去,出現昏迷或者說胡話,就可以用承氣湯來瀉下,病馬上就會好,沒有好的話可以再次服用。如果出汗後熱沒有退去,只是覺得心下痞滿,想吐,又腹瀉,可以用大柴胡湯去掉大黃來治療。另外,有的太陽證本來適合用桂枝湯,卻用了麻黃之類的藥,導致發汗過多,陽氣虛弱,仍然發熱,可以用真武湯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