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八 (4)
卷第八 (4)
1. 卷第八
○更有風溫一證。初得病發熱而渴。不惡寒。雖發汗已。身灼熱者。為風溫。屬葳蕤湯。(雜四十五)(岐伯所謂汗出而身熱者。風熱也)○若傷寒得汗後。病解。虛羸微熱不去。可行竹葉石膏湯。(正方九五)隨其虛實而治之。
(六十二)問下之而熱不退者(勞復食復附)
仲景云。病人脈微而澀。為醫所病。大發其汗。使陽氣微。又大下之。使陰氣弱。其人亡血。病當惡寒。後乃發熱無休止時。蓋陽微則惡寒。陰弱則發熱。陽微惡寒四逆湯主之。(正七十五)陰弱發熱。為內熱葶藶苦酒湯主之。(雜方十六)大抵傷寒八日以上。大發熱者。此為難治。
(仲景云。脈陰陽俱虛。熱不止者死)又有醫人多用丸子藥下之。身熱不去微煩者。梔子乾薑湯主之。(正方四九)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。身熱不去。心中結痛者。未欲解也。梔子豉湯主之。(正方四十五)○又問傷寒瘥後發熱者何也。此名勞食復也。病新瘥。血氣尚虛。津液未復。
因勞動生熱。熱氣既還。復入經絡。名曰勞復。仲景云。傷寒瘥以後。更發熱。小柴胡湯主之。(正二十九)脈浮者以汗解。(宜柴胡桂枝湯)(正三十一)脈實者以下解。(宜大柴胡湯)(正方三十)又大病瘥後勞復者。枳實梔子湯主之。(正方九十六)麥門冬湯(雜一百二十六)雄鼠屎湯、(雜七十七)七味蔥白湯、(雜一百十八)皆可選用。○又食復者。
大病新瘥。脾胃尚弱。穀氣未復。強食過多。停積不化。因爾發熱名曰食復。大抵新病瘥。多因傷食。便作痞。乾噫。食臭。腹中雷鳴。下利等證。可與生薑瀉心湯。(正方六十三)仲景於枳實梔子湯證云。若有宿食。內大黃如薄棋子五六枚。服之愈。黃帝曰。熱病已愈。時有所遺者。
何也。岐伯曰。諸遺者。熱甚而強食。故有所遺也。若此者。皆病已衰。而熱有所藏。因其穀食相搏。兩熱相合。故有所遺也。帝曰善。治遺奈河。岐伯曰。視其虛實。調其逆從。可使必已。食肉則復。多食則遺。此其禁也。
白話文:
還有另一種叫做風溫的病症。剛開始得病時會發燒而且口渴,但不怕冷。即使發汗後,身體仍然發燙,這就是風溫,可以用葳蕤湯治療。(這是岐伯所說的「汗出而身熱,是風熱」的意思)如果傷寒病發汗後病情緩解,但身體仍然虛弱、稍微發熱不退,可以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,並根據身體虛弱的程度調整治療方法。
(關於用瀉下藥後發熱不退的情況,以及勞復和食復)
張仲景說,病人脈象微弱而澀,這是因為醫生誤治造成的。過度發汗會使陽氣虛弱,又過度瀉下會使陰氣虛弱,導致病人失血。病症應該是怕冷,之後卻持續發熱不止。這是因為陽氣虛弱就會怕冷,陰氣虛弱就會發熱。陽氣虛弱怕冷,可以用四逆湯治療。陰氣虛弱發熱,是因為體內有熱,可以用葶藶苦酒湯治療。一般來說,傷寒病八天以上,仍然高燒不退,這種情況很難治癒。(張仲景說,如果脈象陰陽都虛弱,而且發熱不止,就表示病情危重。)還有醫生經常使用丸藥來瀉下,結果導致身體發熱不退、稍微煩躁,可以用梔子乾薑湯治療。傷寒病五六天後,如果過度瀉下,身體發熱不退、心中悶痛,表示病情還沒有好轉,可以用梔子豉湯治療。另外,有人問,傷寒病痊癒後又發熱是什麼原因?這是因為勞復或食復。剛痊癒,氣血還虛弱,津液還沒有恢復,如果過度勞累就會生熱。熱氣恢復後又進入經絡,這就是勞復。張仲景說,傷寒病痊癒後又發熱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脈象浮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(宜用柴胡桂枝湯)。如果脈象實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解決(宜用大柴胡湯)。又,大病痊癒後,因為勞累復發,可以用枳實梔子湯治療。麥門冬湯、雄鼠屎湯、七味蔥白湯等也可以選擇使用。另外,食復是指大病剛好,脾胃還虛弱,消化功能還沒有恢復,如果強行吃太多東西,就會停留在體內無法消化,因此發熱,這叫做食復。一般來說,大病初癒,多是因為飲食不當,會出現胸悶、打嗝、打出食物的腐臭味、肚子裡發出雷鳴聲、腹瀉等症狀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。張仲景在講到枳實梔子湯的適應症時提到,如果腸胃裡有積存的食物,可以用大黃如薄棋子五六枚來治療,服用後會痊癒。黃帝問,熱病已經痊癒,有時候還會有一些後遺症是什麼原因呢?岐伯回答說,這些後遺症是因為熱病時強行進食,所以才會有後遺症。這種情況都是因為病情已經衰退,但體內還殘留熱氣,因為食物和體內殘留的熱氣互相作用,所以才會有後遺症。黃帝說講得好。那要如何治療後遺症呢?岐伯回答說,要根據虛實情況,調整治療方法,才能治好。如果吃肉就會復發,多吃東西就會有後遺症,這是需要注意的禁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