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二十 (1)
卷第二十 (1)
1. 卷第二十
此一卷論小兒傷寒。小兒大人。治法一般。但小分劑。藥性差涼耳。尋常風壅發熱。鼻涕痰嗽煩渴。惺惺散主之。咽喉不利。痰實咳嗽。鼠黏子湯主之。頭額身體溫熱。大便黃赤。腹中有熱。四順散連翹飲三黃丸主之。頭額身體溫熱。大便白而酸臭者。胃中有食積。雙丸主之。
小兒無異疾。唯飲食過度。不能自節。心腹脹滿。身熱頭痛。此雙丸悉治之。小兒身體潮熱。頭目碎痛。心神煩躁。小便赤。大便秘。此熱劇也。洗心散調胃承氣湯主之。頭疼發熱而偎人惡寒者。此傷寒證也。升麻湯主之。無汗者麻黃黃芩湯。有汗者升麻黃芩湯。皆要藥也。
小兒尋常不可過當服涼藥。胃冷蟲動。其證與驚相類。醫人不能辨。往往復進驚藥。如腦射之類。遂發吐。胃虛而成慢驚者多矣。小兒須有熱證。方可疏轉。仍慎用丸子藥利之。當以大黃川芎等㕮咀作湯液。以盪滌蘊熱。蓋丸子巴豆乃攻食積耳。
(洗心散)治遍身壯熱。頭目碎痛。背膊拘急。大熱衝上。口苦唇焦。夜臥舌乾。咽喉腫痛。涕唾稠黏。痰壅。吃食不進。心神躁熱。眼澀睛疼。傷寒鼻塞。四肢沉重。語聲不出。百骨節痛。大小便不利。麩豆瘡時行溫疫。狂語多渴。及小兒天吊風。夜驚並宜服之。
當歸(四兩炒),芍藥(四兩生用),甘草(四兩炙),荊芥(四兩),白朮(一兩炒),麻黃(四兩去節炒),大黃(四兩以米泔水浸一炊間漉出令乾慢炒取熟)
上搗羅為細末。每服抄二錢。水一盞。生薑一片。薄荷二葉。同煎至八分。放溫和滓服了。仰臥。仍去枕少時。如五臟壅實。煎四五錢匕。若要溏轉則熱服。
(惺惺散)治小兒風熱。及傷寒時氣。或瘡疹發熱
桔梗,細辛,人參,白朮,栝蔞根,甘草(炙),白茯苓,川芎(各等分)
上搗羅為末。每服二錢。用水一盞。生薑二片。薄荷二葉。同煎七分服。三歲以下作四五服。五歲以上分二服。凡小兒發熱。不問傷風風熱。先與此散數服。往往輒愈。
(四順散)解大人小兒膈熱。退壅盛涼心經。
大黃(熬),甘草(炙),當歸(洗),芍藥
上各等分為細末。每服二錢。以水一盞。薄荷二葉。煎至七分溫服。小兒量歲數與之。
(麻黃黃芩湯)小兒傷寒無汗。頭疼發熱惡寒。
麻黃(去節一兩),黃芩,赤芍藥(各半兩),甘草(炙),桂枝(去皮各一分)
上搗羅為細末。每服二錢。滾水調下。日三服。兼治天行熱氣。生豌豆瘡不快。益煩躁。昏憒。或出尚身疼熱者。
(升麻黃芩湯)治小兒傷風有汗。頭疼發熱惡寒。
升麻,葛根,黃芩,芍藥(各三錢),甘草(一錢半炙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二錢。以水一中盞。煎至六分。去滓溫服。若時行瘡豆出不快。煩躁不眠者。加木香一錢五分。
白話文:
[卷第二十]
本章討論小兒傷寒。小兒與大人治療方法大致相同,但用藥劑量較小,藥性也需偏涼。
一般來說,風寒壅盛導致發熱、流鼻涕、痰嗽、口渴,可用惺惺散治療。若咽喉不適、痰多咳嗽,則用鼠黏子湯。頭額和身體溫熱、大便黃赤、腹部有熱感,可用四順散、連翹飲或三黃丸。若頭額身體溫熱,但大便發白且酸臭,表示胃中有積食,需用雙丸治療。
若小兒沒有其他疾病,只是飲食過度,不能節制,導致心腹脹滿、發熱頭痛,也可用雙丸治療。小兒身體潮熱、頭昏腦脹、心神煩躁、小便赤、大便秘結,這是熱症,可用洗心散或調胃承氣湯。若頭疼發熱且畏寒,這是傷寒證,可用升麻湯;無汗者用麻黃黃芩湯,有汗者用升麻黃芩湯,這些都是重要的方劑。
小兒通常不能服用過多寒涼藥物,以免傷及脾胃,導致蟲積,其症狀與驚嚇相似,醫生難以辨別,常會誤用治療驚嚇的藥物,如「腦射」等,反而導致嘔吐,胃氣虛弱,造成慢性驚嚇。小兒必須有熱證,才能使用疏散的藥物,且需謹慎使用丸劑藥物。最好將大黃、川芎等藥材研磨成粗末,煎湯服用,以清除體內蘊積的熱邪。因為丸劑及巴豆類藥物主要用於攻治積食。
洗心散用於治療全身壯熱、頭昏腦脹、背部肌肉拘緊、高熱、口苦唇乾、夜臥舌乾、咽喉腫痛、鼻涕唾液黏稠、痰多、食慾不振、心神煩躁、眼澀疼痛、傷寒鼻塞、四肢沉重、聲音嘶啞、全身骨節疼痛、大小便不利、麩豆瘡(一種疹子)、溫疫、狂語、口渴,以及小兒驚風、夜驚等。
組成:當歸(四兩,炒)、芍藥(四兩,生用)、甘草(四兩,炙)、荊芥(四兩)、白朮(一兩,炒)、麻黃(四兩,去節,炒)、大黃(四兩,用米泔水浸泡一頓飯時間後撈出晾乾,慢火炒至熟透)。
用法:將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盞,生薑一片,薄荷葉二片,一起煎煮至八分,放溫後去渣服用,仰臥,暫時不枕枕頭。若五臟壅盛,可煎四五錢。若需促進大便通暢,則趁熱服用。
惺惺散用於治療小兒風熱以及傷寒等時令疾病,或瘡疹發熱。
組成:桔梗、細辛、人參、白朮、栝蔞根、甘草(炙)、白茯苓、川芎(各等分)。
用法:將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盞,生薑二片,薄荷葉二片,煎煮至七分服用。三歲以下兒童每次服用四五錢,五歲以上兒童分兩次服用。凡小兒發熱,不論是傷風或風熱,都可先服用此散幾次,往往就能痊癒。
四順散用於治療大人小孩的膈熱,消除壅盛,清熱涼心。
組成:大黃(熬製)、甘草(炙)、當歸(洗)、芍藥(各等分)。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盞,薄荷葉二片,煎煮至七分溫服。小兒用量需根據年齡調整。
麻黃黃芩湯用於治療小兒傷寒無汗,頭痛發熱惡寒。
組成:麻黃(去節一兩)、黃芩、赤芍藥(各半兩)、甘草(炙)、桂枝(去皮各一分)。
用法:將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滾水調服,一日三次。也可用於治療流行熱病、生豌豆瘡(一種疹子)癒合不良、煩躁不安、昏迷,或伴有全身疼痛發熱者。
升麻黃芩湯用於治療小兒傷風有汗,頭痛發熱惡寒。
組成:升麻、葛根、黃芩、芍藥(各三錢)、甘草(一錢半,炙)。
用法: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中盞,煎煮至六分,去渣溫服。若流行性瘡疹癒合不良、煩躁失眠,可加木香一錢五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