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十六 (1)
卷第十六 (1)
1. 卷第十六
此一卷。載雜方。大率仲景證多而藥少。使皆如仲景調理既正。變異不生。則麻黃桂枝青龍用之而有餘。以後世望聖人難矣。仲景藥方缺者甚多。至如陰毒傷寒、時行溫疫、溫毒、發斑之類。全無方書。今採外臺千金聖惠金匱玉函補而完之。凡百有餘道。以證合方。以方合病。
雖非仲景筆削。然皆古名方也。譬猶周易參同。華嚴合論。步驟馳騁。不外乎聖人之意。又況俗學久矣。一旦革之。悉用古法。即陽春白雪。復生謗毀。適足以杜絕治法。今撥歸經絡。裁減湯劑。參以雜方。庶幾庸人易曉。日就月將。辛甘發散。酸苦湧泄之術行。即俗方不革而自寢矣。
此余所以載雜方之意也。又況五積散、敗毒散、升麻湯、葳蕤湯之類。縱治不對病。用之或瘥。亦無所害。載之卷末。以俟採擇。
(升麻湯)(一),治傷寒中風頭痛。憎寒壯熱。支體痛。發熱畏寒。鼻乾不得睡。兼治小兒大人瘡疹已發未發。皆可服。兼治寒暄不時。人多疾疫。乍暖脫著。及暴熱之次。忽變陰寒。身體疼痛。頭重如石者。
升麻,白芍藥,甘草(炙),乾葛(各等分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。以水一盞半。煎至八分。去滓溫服。若大段寒即熱服。若熱即溫服。瘡疹亦准此。服藥已。身涼止藥。小兒量度多少服。如老兒吃。去芍藥。加柴胡一兩。人參半兩。雪白芍藥一分。
(防風白朮牡蠣湯)(二),治發汗多。頭眩汗出。筋惕肉瞤。
防風(獨莖者去蘆頭),牡蠣粉(炒黃),白朮(各等分)
上搗羅為細末。每服二錢。以酒調下。米飲亦得。日進二三服。汗止。便服小建中湯。
(李根湯)(三),治氣上衝。正在心端。
半夏(湯洗半兩),當歸(一分),芍藥(一分),茯苓(一分),桂枝(一兩),黃芩(一分),甘草(炙一分),甘李根白皮(二合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。生薑四片。水一盞半。煎至八分。去滓溫服。
(大橘皮湯)(四),動氣在下。不可發汗。發汗則無汗。心中大煩。骨節疼痛。目暈惡寒。食則反吐。谷不得入。先服大橘皮湯。吐止後。服小建中湯。
橘皮(一兩半去白),甘草(炙半兩),人參(一分),竹茹(半升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。生薑四片。棗子一枚。以水二鍾。煎取一盞。去滓分二服。
(橘皮竹茹湯)(五),治噦逆。
橘皮(二兩),竹茹(一升),甘草(二兩炙),人參(半兩),半夏(一兩湯洗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。生薑六片。棗子一枚。以水二大盞。煎至一盞。去滓溫服。日進三服。
(生薑橘皮湯)(四),治乾嘔噦。若手足厥冷者。
橘皮(四兩),生薑(半斤)
上銼如麻豆大。水七盞。煎至三盞。去滓溫服一盞。
白話文:
[卷第十六]
這一卷記載一些雜方。大多數方劑沿襲張仲景的證候,但藥物用量較少。如果都能像張仲景一樣,調理得當,使病情不發生變化,那麼麻黃、桂枝、青龍湯等藥物就綽綽有餘了。可惜後世難以望其項背。仲景的藥方有很多缺漏,例如陰毒傷寒、時行溫疫、溫毒、發斑等病症,完全沒有記載方劑。現在我從《外台秘要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聖濟總錄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玉函經》等書中收集補充,共有一百多個方劑,使證候與方劑相符,方劑與疾病相合。
雖然這些方劑並非出自張仲景之手,但都是古代著名的方劑。這就像《周易》與《參同契》、《華嚴經》與《合論》一樣,雖然立論不同,但都體現了聖人的思想。況且,如果固守舊有的醫學理論太久,一旦革新,全部採用古代的方法,就會如同演奏陽春白雪,招致誹謗毀謗,反而會阻礙醫學發展。所以我將方劑歸納到經絡,減少湯劑的藥物,並參雜一些其他方劑,以便於一般人理解和學習,使醫術日益精進。辛甘發散、酸苦湧泄等治法流行開來,那些陳舊的民間方劑自然就會淘汰了。
這就是我收集這些雜方的原因。況且,像五積散、敗毒散、升麻湯、葳蕤湯等方劑,即使治療的疾病並不完全相符,但服用後有時也能痊癒,也沒有什麼害處,所以我將它們放在卷末,供大家參考選擇。
升麻湯(一):治療傷寒中風頭痛,惡寒發熱,四肢疼痛,發熱畏寒,鼻乾不能睡覺。也治療小兒及大人瘡疹(已發或未發),均可服用。也治療寒熱不調,疫病流行,忽冷忽熱,以及暴熱之後突然轉為陰寒,身體疼痛,頭重如石的症狀。
組成:升麻、白芍藥、炙甘草、乾葛(各等分)
用法:藥物切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如果寒邪重就熱服,如果熱邪重就溫服。瘡疹也按此法服用。服藥後,身體涼爽即可停止服藥。小兒要根據年齡調整劑量,老年人服用時,去掉芍藥,加柴胡一兩,人參半兩,雪白芍藥一分。
防風白朮牡蠣湯(二):治療發汗過多,頭暈目眩,汗出不止,肌肉抽搐。
組成:防風(單莖的,去掉蘆頭)、炒黃牡蠣粉、白朮(各等分)
用法:將藥物搗碎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酒調服,米湯送服也可以。每天服用二到三次,汗止後,服用小建中湯。
李根湯(三):治療氣逆上衝,直衝心臟。
組成:湯洗半夏(半兩)、當歸(一分)、芍藥(一分)、茯苓(一分)、桂枝(一兩)、黃芩(一分)、炙甘草(一分)、甘李根白皮(二合)
用法:藥物切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生薑四片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大橘皮湯(四):治療氣逆下陷,不能發汗,發汗則無汗,心中煩躁,骨節疼痛,頭暈目眩,惡寒,進食則嘔吐,飲食不下。先服用大橘皮湯,嘔吐止後,再服用小建中湯。
組成:橘皮(一兩半,去白)、炙甘草(半兩)、人參(一分)、竹茹(半升)
用法:藥物切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生薑四片,棗子一枚,加水二鍾,煎取一盞,去渣分二次服用。
橘皮竹茹湯(五):治療呃逆。
組成:橘皮(二兩)、竹茹(一升)、炙甘草(二兩)、人參(半兩)、湯洗半夏(一兩)
用法:藥物切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生薑六片,棗子一枚,加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每天服用三次。
生薑橘皮湯(六):治療乾嘔呃逆。如果手足厥冷,也可以服用。
組成:橘皮(四兩)、生薑(半斤)
用法:藥物切成麻豆大小,加水七盞,煎至三盞,去渣溫服一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