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十六 (3)
卷第十六 (3)
1. 卷第十六
上件藥搗羅為細末。酒煮麵糊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計時候。以生薑湯下三十丸。頻服二服。復以熱酒一盞投之。以厚衣蓋取汗。
(返陰丹)(十三),治陰毒傷寒。心神煩躁。頭痛四肢逆冷。
硫黃(五兩),太陰玄精石(二兩另研),硝石(二兩另研用),附子(炮裂去皮臍),乾薑(炮裂銼),桂心(以上各半兩)
上件藥用生鐵銚。先鋪玄精末一半。次鋪硝石末一半。中間下硫黃末。又著硝石蓋硫黃。都以玄精蓋上訖。用小盞合著。以三斤炭火。燒令得所。勿令煙出多。急取瓦盆合著地面。四向著灰。蓋勿令煙出。直候冷。取出細研如面。後三味搗羅為末。與前藥同研令勻。用軟飯和丸。
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。煎艾湯下。頻服汗出為度。病重則三十丸。此方甚驗。喘促與吐逆者入口便住。又服此方藥三五服。服之不退。便於臍下一寸灸之。須是大段。日夜不住手灸。不限多少壯數。灸之。仍艾炷勿令小。小則不得力。若其人手足冷。小腹硬。即須更於臍下兩邊各一寸。
各安一道三處臍下灸。仍與當歸四逆湯。並返陰丹。亦須頻服。內外通透。方得解退。若遲慢即便死矣。又若是陰症。加以小便不通。及陰囊縮入。小腹絞痛欲死者。更於臍下二寸石門穴。大段急灸之。仍須與返陰丹。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慎勿與尋常利小便藥也。尋常利小便多是冷滑藥。
此是陰毒。氣在小腹所致也。世有醫者。見小便不通。便用炒鹽及裹熱藥於臍下便熨。欲望小便通。緣陰氣在小腹之間。致被熱物熨著。無處出得。即便奔上衝心。往往有死者。
(天雄散)(十四),治陰毒傷寒。身重背強。腹中㽲痛。咽喉不利。毒氣攻心。心下堅強。短氣嘔逆。唇青面黑。四肢厥冷。其脈沉細而疾。
天雄(一兩炮裂去皮臍),麻黃(半兩去根節),當歸(半兩切微炒),白朮(半兩),肉桂(一兩去粗皮),半夏(半兩湯泡洗七次去滑),陳橘皮(三分湯浸去白瓤炒),乾薑(三分炮),川椒(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汁),厚朴(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
上件藥搗為粗末。每服五錢。以水一大盞。入生薑半分。棗子三枚。煎至五分。去滓。不計時候。稍熱服。如人行十里。未汗再服。
(續添),正元散,退陰散出百問方)
(正元散)治傷寒。如覺風寒吹著四肢。頭目百骨節疼痛。急煎此藥服。如人行五里再服。或連進三服。出汗立瘥。若患陰毒傷寒。入退陰散半錢。同煎。或傷冷傷食。頭昏氣滿。及心腹諸疾。服之無有不取效者。
麻黃(去節秤),陳皮,大黃(生用),甘草(炙),乾薑(炮用),肉桂(去皮),芍藥,附子(炮去皮用),茱萸(湯洗焙炒),半夏(洗。各等分)
白話文:
返陰丹
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細粉,用酒煮過的麵糊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不拘時間,用生薑湯送服三十顆。頻繁服用兩次後,再喝一杯熱酒,蓋上厚被子取汗。
此方治療陰毒傷寒,症狀為心神煩躁、頭痛、四肢冰冷。
配方為:硫磺(五兩),太陰玄精石(二兩,另外研磨),硝石(二兩,另外研磨用),附子(炮製去皮臍),乾薑(炮裂切碎),桂心(以上各半兩)。
製作方法:用生鐵鍋,先鋪上一半的玄精石粉末,再鋪上一半的硝石粉末,中間放入硫磺粉末,再用硝石粉末蓋住硫磺,最後全部用玄精石粉末蓋住。用小盞蓋上,用三斤炭火燒到合適的程度,不要讓煙出太多。立刻取出放入瓦盆,放在地上,四周用灰圍住,蓋上不要讓煙出來,等到冷卻後取出,仔細研磨成麵粉狀。之後將剩餘三味藥材搗碎磨成粉末,和之前的藥粉混合均勻。用軟飯將藥粉和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。
每次服用十五顆到二十顆,用艾葉湯送服,頻繁服用,以出汗為度。病情嚴重則服用三十顆。此方非常有效,對於喘促和嘔吐的症狀,服用後立即停止。若服用此藥三到五次後,病情沒有好轉,就在肚臍下一寸的地方施灸,必須是大艾炷,日夜不停地灸,不限壯數,艾炷不要太小,否則力量不足。如果病人手腳冰冷、小腹僵硬,則需在肚臍下兩側各一寸的地方再施灸,共三處。
同時服用當歸四逆湯和返陰丹,也必須頻繁服用,內外調理,才能解毒退病。如果延誤治療,很快就會死亡。另外,如果是陰症,加上小便不通、陰囊縮入、小腹絞痛欲死的情況,更要在肚臍下兩寸的石門穴處,緊急施大艾炷灸,同時服用返陰丹和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湯,切勿服用尋常的利尿藥,因為尋常的利尿藥多是寒冷滑利的藥物。
這是陰毒,病氣在小腹所導致。世上的醫生,看到小便不通,就用炒鹽或用熱藥包裹在肚臍下熨敷,希望小便能通暢。因為陰氣在小腹之間,被熱物熨敷後無處可去,便會上衝心臟,常常有因此死亡的。
天雄散
此方治療陰毒傷寒,症狀為身體沉重、背部僵硬、腹中疼痛、咽喉不利、毒氣攻心、心下堅硬、氣短嘔逆、嘴唇青紫、面色發黑、四肢厥冷,脈象沉細而快。
配方為:天雄(一兩,炮製去皮臍),麻黃(半兩,去根節),當歸(半兩,切片微炒),白朮(半兩),肉桂(一兩,去粗皮),半夏(半兩,用湯浸泡洗七次去滑),陳橘皮(三分,湯浸泡去白瓤炒),乾薑(三分,炮製),川椒(一分,去籽和閉口者,微炒去汁),厚朴(一兩,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至香熟)。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搗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大杯,加入生薑半分,紅棗三顆,煎至剩下一半,去渣,不拘時間,稍熱時服用。如行走十里路後未出汗,再次服用。
正元散(續添,出自百問方,退陰散)
此方治療傷寒,如果感覺風寒侵襲四肢、頭部、眼部和全身關節疼痛,應立即煎服此藥。如果行走五里路後再服,或連續服用三次,出汗後病就好了。如果是陰毒傷寒,加入退陰散半錢一同煎服。若因受寒或飲食不當引起頭昏、氣悶、以及心腹等疾病,服用此藥均能見效。
配方為:麻黃(去節稱重)、陳皮、大黃(生用)、甘草(炙)、乾薑(炮製)、肉桂(去皮)、芍藥、附子(炮製去皮)、吳茱萸(用湯洗淨後烘炒)、半夏(洗淨),各藥等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