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十二 (1)
卷第十二 (1)
1. 卷第十二
此一卷。說藥證並藥方加減法。所謂藥證者。藥方前有證也。如某方治某病是也。傷寒有證異而病同一經。藥同而或治兩證。類而分之。參而伍之。審知某證者。某經之病。某湯者。某證之藥。然後用之萬全矣。又況百問中一證下有數種藥方主之者。須是將病對藥。將藥合病。
乃可服之。假如下利而心下痞。稱十棗湯、大柴胡、生薑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、赤石脂禹餘糧湯、桂枝人參湯之類。雖均是治下利而心下痞。其方有冷有熱。仔細詳藥證以對治之。則無不中矣。所謂藥方並加減法者。仲景傷寒方一百十三道。病與方相應。乃用正方。科有差別。
即隨證加減。昔人云。學方三年。無病可醫。療病三年。無方可治。往往世傳為名論。竟不知執方療病。或中或否。不知加減。移咎於方。古人用藥。如斗運轉。故攻病的而取效速。一服知。二服愈。假如理中丸證。腎氣動者。去白朮。小柴胡湯證。小便不利者。加茯苓。蓋脾惡濕。
腎惡燥。白朮治濕。茯苓利水。故腎氣動者去白朮。小便不利者加茯苓。以此推之。然後知不可執方療病。須是隨證加減。今於逐方下說病證用藥加減。庶幾修合之際。便見治法。兼古方凡稱㕮咀者。直云銼如麻豆大。云一升者只用一大白盞。以古准今。易曉而通用也。尋常疾勢輕者。
只抄粗末五錢匕。水一盞半。入薑棗。煮七八分。去滓服之。未知再作。病勢重者。當依古劑法(古之三兩。即今之一兩也。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。古之三升。即今之一升也。料例大者。只合三分之一是也)
桂枝湯(一),太陽中風。陽浮陰弱。發熱汗出。惡寒鼻鳴乾嘔者。宜服之。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。宜服之。○太陽病下之後。其氣上衝者宜服之。○桂枝本為解肌。若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。不可與之。○太陽病服桂枝湯。煩不解。先刺風池風府。卻與桂枝湯。○服桂枝湯大汗出。脈洪大者。與桂枝湯。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。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○服桂枝湯大汗出。大煩渴不解。脈洪大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○服桂枝湯。或下之。仍頭項強痛。翕翕發熱無汗。心下滿微痛。小便不利者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。○傷寒脈浮自汗出。小便數。心煩微惡寒。腳攣急。與桂枝湯得之便厥。咽乾煩躁吐逆。作甘草乾薑湯與之。厥愈。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。其腳伸。若胃氣不和。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如燒針者。四逆湯主之。○太陽病外證未解。脈浮弱者。當以汗解宜服。○太陽病外證未解。不可下也。下之為逆。解外宜服。○太陽病先發汗不解。復下之。脈浮者不愈。浮為在外而反下之。故令不愈。今脈浮。故知在外。當須解外則愈。宜服。○病常自汗出者。此為營氣和。營氣和者。外不諧也。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。以營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復發其汗。營衛和則愈。宜服。○病人臟無他病。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。衛氣不和也。先其時發汗則愈。宜服。○傷寒不大便六七日。頭痛有熱。與承氣湯。小便清者。知不在裡。當發汗。宜服。○傷寒發汗解半日許。復熱煩。浮數者。可更發汗。宜服。○傷寒醫下之。清穀不止。身疼痛。急當救里。後身疼痛。清便自調。急當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湯。救表宜桂枝湯。○太陽病發熱汗出。營弱衛強。故使汗出。欲救邪風。宜服。○傷寒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。惡寒者。不可攻痞。先解表。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。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○太陽病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血自下。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。尚未可攻。當先解其外。外解已。但小腹急結者。乃可攻之。宜桃核承氣湯。其解外宜服。(以上屬太陽)。○陽明病脈遲汗出多。微惡寒。表未解宜服。○病人煩熱汗出解。如瘧狀。日晡發熱。脈實者。宜大承氣湯。脈浮虛者宜服。(以上屬陽明)○太陰病脈浮。可發汗宜服。(屬太陰)○下利腹脹滿。身疼痛者。先溫里。乃攻表。溫里宜四逆湯。攻表宜服。(屬厥陰)○吐利止。身痛不休。宜桂枝湯小和之。(屬霍亂)
白話文:
此卷論述藥物、病證及藥方加減的方法。所謂「藥證」,是指藥方之前的病症描述,例如某方治某病。傷寒的病症表現可能不同,但病位都在同一經脈,相同的藥物有時能治療兩種不同的病證。因此,需將病證分類、比較、參酌,才能明瞭某種病證屬於哪條經脈的疾病,某個湯劑是治療哪種病證的藥物,這樣用藥才能萬無一失。尤其在治療同一病證時,可能有多種藥方可用,必須仔細分析病情,選擇與疾病相符的藥物才能服用。
例如,下痢且心下痞滿,可用十棗湯、大柴胡湯、生薑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、赤石脂禹餘糧湯、桂枝人參湯等。這些藥方雖然都治療下痢兼心下痞,但有的偏寒,有的偏熱,必須仔細分析病證,對症下藥才能有效。所謂藥方加減法,是指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的113個方劑,在病情與方劑相符時,可使用正方;若病情有差異,則需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。古人說:「學習方劑三年,沒有病可治;治療疾病三年,沒有方劑可用。」許多人自稱熟讀名論,卻不懂得根據病情選擇並加減藥物,療效不佳時就歸咎於方劑本身。
古人用藥,如同星斗運行般精妙,因此能迅速攻克病邪,取得療效。往往一劑見效,二劑痊癒。例如,理中丸的病證若腎氣亢盛,則應去除白朮;小柴胡湯的病證若小便不利,則應加入茯苓。這是因為脾臟厭惡濕邪,腎臟厭惡燥邪,白朮燥濕,茯苓利水,所以腎氣亢盛者要去除白朮,小便不利者要加入茯苓。以此類推,可知不可死板地依方劑治療疾病,必須根據病情加減藥物。本卷將在每個方劑下說明病證、用藥及加減的方法,以便讀者在配藥時能理解其治療方法。此外,古方中凡是記載「㕮咀」的,都指切成麻豆大小;「一升」則指一大白瓷碗。將古制換算成現代單位,更容易理解和應用。
一般病情較輕者,可取藥末五錢,加水一盞半,再放入薑、棗,煎煮至七分熟,去渣服用,觀察病情再決定是否繼續服用。病情較重者,則應根據古方劑量(古方三兩約等於今方一兩,二兩約等於今方六錢半,古方三升約等於今方一升,比例較大的藥物按三分之一比例減少)服用。
以下為桂枝湯的用法:
桂枝湯(一),主治太陽中風,陽氣浮散,陰氣虛弱,發熱、汗出、惡寒、鼻塞、乾嘔者,宜服此方。 其他適用症狀包括:太陽頭痛、發熱、汗出、惡風;太陽病下利後,氣上衝;脈浮緊、發熱、無汗者,不宜服用桂枝湯。若服用桂枝湯後煩躁不安,應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再服用桂枝湯。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,脈洪大者,可繼續服用桂枝湯;若症狀類似瘧疾,一日兩次發作,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;若大汗淋漓,煩渴不止,脈洪大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。服用桂枝湯後,可能出現下痢,同時伴有頭項強痛、發熱無汗、心下滿悶微痛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則應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傷寒脈浮,自汗,小便頻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抽筋,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厥逆,咽乾煩躁,嘔吐,則應改用甘草乾薑湯,厥逆好轉後,再服用芍藥甘草湯,待腳伸直後,若胃氣不和,則用調胃承氣湯,若再次發熱如燒針般,則用四逆湯。太陽病外邪未解,脈浮弱者,應以發汗的方法治療;太陽病外邪未解,不可下瀉,下瀉屬逆治,應解表;太陽病先發汗不解,再下瀉,脈浮者,病情不會好轉,因為脈浮表示邪氣在外,而反下瀉,所以病情不愈,現在脈浮,說明邪氣在外,應當解表,才能痊癒。病者經常自汗,這是因為營氣調和,營氣調和者,外邪不協調,因為衛氣不能與營氣協調,所以自汗,營氣在脈內運行,衛氣在脈外運行,再次出汗,營衛調和則痊癒。病人臟腑無其他疾病,時常發熱自汗而不愈,這是衛氣不和,先發汗則愈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發熱,用承氣湯,小便清者,知道邪氣不在裡,應發汗。傷寒發汗治療半天左右,再次發熱煩躁,脈浮數者,可再次發汗。傷寒用瀉下法治療,清穀不止,身體疼痛,應急救裡,後背疼痛,大便自調,應急救表,救裡宜用四逆湯,救表宜用桂枝湯。太陽病發熱汗出,營氣虛弱,衛氣旺盛,所以汗出,想救治邪風,宜服用桂枝湯。傷寒大瀉後,再次發汗,心下痞滿,惡寒,不可攻治痞滿,先解表,表邪解了才能攻治痞滿,解表宜用桂枝湯,攻治痞滿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病人如狂,血從下邊流出,下利者病癒,外邪未解,尚不可攻治,應先解表,表邪解了,只有小腹急結者,才可以攻治,宜用桃核承氣湯,解表宜用桂枝湯。陽明病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,表邪未解,宜服用桂枝湯。病人煩熱汗出後,如同瘧疾一樣,日晡發熱,脈實者,宜用大承氣湯,脈浮虛者,宜服用桂枝湯。太陰病脈浮,可以發汗,宜服用桂枝湯。下利腹脹滿,身體疼痛者,先溫裡,再攻表,溫裡宜用四逆湯,攻表宜服用桂枝湯。吐瀉停止,身體疼痛不止,宜服用少量桂枝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