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十 (3)
卷第十 (3)
1. 卷第十
(正方三十四)若嘔不止,心下急,鬱郁微煩者,與大柴胡湯也。(正方三十)大便秘者,方加大黃(大柴胡治嘔最妙,為內有枳實故也。枳實去穢;壓虛氣,須是去大黃。仲景云:嘔多雖有陽明證,慎不可下,官局桔梗湯最良,亦用枳實耳方具第十七卷中)。古人治嘔,多用半夏、生薑。
孫真人云:生薑是嘔家聖藥,仲景治嘔皆用之。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下利,若不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生薑湯(正二十七)主之。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欲嘔者,黃連湯主之(正八十三)。太陽與少陽合病,而自利,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(正八十六)。
《金匱》諸嘔吐,谷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、小半夏加茯苓湯(雜八十二)、小半夏加橘皮湯,皆可選用也;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(正二十九);嘔而發渴者,豬苓湯主之(正六十七)。先嘔卻渴者,此為欲解,急與之水;先渴卻嘔者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。仲景云:本渴飲水而嘔者,柴胡不中與也,宜治膈間,有水,赤茯苓湯主之(雜八十四)。
若少陰證而嘔者,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也(正一百五)。若汗若吐若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嘔者,梔子生薑湯主之(正四十七)。傷寒瘥後嘔者,有餘熱在胃脘,竹葉湯加生薑主之。
(正九十五)又問:有乾嘔者何也?大凡嘔者,飲食不下;乾嘔者,今人所謂啘也,或因汗出,或因有水,或因下利,脾胃有熱,故使乾嘔,官局中桔梗湯最佳(雜方一百二十一)。
仲景治法,汗自出,乾嘔者,桂枝證也(正方一);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者,小青龍也;(正三十六)身涼汗出,兩脅痛,或乾嘔者,十棗湯也;(正八十九)少陰下利脈微,與白通湯,(正方九十八)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也(正九十八);少陰下利,裡寒外熱,脈干欲絕,或乾嘔者,通脈四逆湯也(正八十一);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也(正方一百)。
《傷寒論》云: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;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,仲景無治法。大抵吳茱萸湯治少陰證也,谷入胃而嘔屬陽明,宜與小柴胡湯(正二十九)。若病人直患嘔吐而復腳弱或疼,乃是腳氣,當作腳氣治之。(法在第七卷五十四問)
(七十八)問吐
吐有冷熱二證。寸口脈數,手心熱,煩渴而吐,以有熱在胃脘,五苓散主之(正六十六)(傷寒有表證,渴欲飲水也,水入口即吐者,名曰水逆,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故也,宜服五苓散。發汗後,水藥不得入口為逆,若更發汗,必吐下不止,小半夏加茯苓湯、大半夏加橘皮湯主之)。曾經汗下,關脈遲,胃中虛冷而吐,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(正方一百七)。
白話文:
嘔吐不止,胸口悶脹,輕微煩躁:用大柴胡湯。
便秘:在大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大黃。(大柴胡湯治療嘔吐效果很好,是因為裡面有枳實,枳實可以去除體內污穢,壓制虛浮的氣,但需要去掉大黃。張仲景說:嘔吐嚴重即使有陽明證也不能用瀉藥,官局桔梗湯最好,也是用了枳實。這個方子在第十七卷。)古人治療嘔吐,大多用半夏和生薑。
孫思邈說: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聖藥,張仲景治療嘔吐都會用到它。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,一定會腹瀉,如果沒有腹瀉,只是嘔吐,就用葛根加半夏生薑湯。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痛想吐,用黃連湯。太陽病和少陽病合併,自己會腹瀉,如果嘔吐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,各種嘔吐,吃不下東西,可以用小半夏湯、小半夏加茯苓湯、小半夏加橘皮湯,選擇使用;嘔吐發熱,用小柴胡湯;嘔吐口渴,用豬苓湯。先嘔吐後口渴,表示病情快要好轉,趕快喝水;先口渴後嘔吐,是因為水停留在心下,屬於體內有痰飲。張仲景說:本來就口渴卻喝水後反而嘔吐,不可以用柴胡,要治療膈間有水,用赤茯苓湯。
如果是少陰病引起的嘔吐,用真武湯去掉附子,加入生薑。如果發汗、嘔吐、或腹瀉後,虛煩睡不著,還嘔吐,用梔子生薑湯。傷寒病好後嘔吐,是因為胃裡還有餘熱,用竹葉湯加入生薑。
問:有乾嘔是什麼原因? 大概嘔吐是吃不下東西,乾嘔,現在人說的「啘」,有的是因為出汗,有的是因為體內有水,有的是因為腹瀉,脾胃有熱,所以會乾嘔。官局的桔梗湯最好。
張仲景的治療方法:自己出汗,還乾嘔,是桂枝證;表證還沒解除,心下有水氣,乾嘔發熱,是小青龍證;身體發涼,出汗,兩脅疼痛,或者乾嘔,是十棗湯證;少陰病腹瀉,脈很微弱,用白通湯,如果腹瀉不止,手腳冰涼,沒有脈搏,乾嘔煩躁,用白通加豬膽汁湯;少陰病腹瀉,體內寒冷,體表發熱,脈搏快要消失,或者乾嘔,用通脈四逆湯;乾嘔,吐出黏液,頭痛,用吳茱萸湯。
《傷寒論》說:吃東西想吐,屬於陽明病,用吳茱萸湯治療;喝湯反而更嚴重,屬於上焦的問題,張仲景沒有相關的治療方法。大致吳茱萸湯是治療少陰病的,食物進入胃中想吐屬於陽明病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如果病人只是嘔吐,而且腳軟或疼痛,那是腳氣病,要按腳氣病治療。(方法在第七卷五十四問)
問:嘔吐
嘔吐有寒熱兩種情況。寸口脈搏跳動快,手心發熱,煩渴想吐,是因為胃裡有熱,用五苓散治療。(傷寒有表證,口渴想喝水,但水一入口就吐出來,叫做水逆,是因為心經受熱,小腸不通暢,所以用五苓散。發汗後,藥水喝不進去,叫做逆,如果再發汗,一定會嘔吐腹瀉不止,可以用小半夏加茯苓湯、大半夏加橘皮湯治療。)曾經發汗或腹瀉,關脈跳動慢,胃裡虛冷而吐,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