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肱

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十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七 (2)

1. 卷第十七

人參順氣散(三十),治傷寒頭疼,憎寒壯熱,四肢疼痛。

麻黃(去節秤一兩半),乾葛(一兩),白朮(一兩),甘草(一兩炙),桔梗(去蘆一兩),人參(一兩),乾薑(半兩炮),香白芷(一兩)

上搗羅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大盞,生薑三片,蔥白二寸,煎至八分,通口服,如要出汗連進二服。

蒼朮散(三十一),治傷寒一二日,頭疼發熱,憎寒,身體疼痛。

麻黃(一兩湯洗過,焙乾秤),蒼朮(半兩米泔浸,去皮,切)石膏(一兩煆),桔梗(半兩),甘草(半兩炙),山茵陳(半兩去梗),
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八分,數服出汗。

麻黃葛根湯(三十二),治傷寒一日至二日,頭項及腰脊拘急疼痛,渾身煩熱惡寒。

麻黃(用沸湯泡一二次焙乾秤),芍藥(各三兩),乾葛(四分),蔥白(七莖),豉(一合)
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一中盞,去滓溫服。服了以厚衣蓋覆,如人行四五里間,再服;良久如未得汗出,更煮蔥粥少許,熱投之取汗。

敗毒散(三十三),治傷風、溫疫、風濕,頭目昏眩,四肢痛,憎寒壯熱,項強目睛疼。尋常風眩、拘倦、風痰皆服,神效。

羌活(洗去土),獨活(去蘆),前胡(去蘆),柴胡(去苗),芎藭,枳殼(麩炒去穰),白茯苓(去皮),桔梗(去蘆頭),人參(以上各一兩)甘草(半兩炙),

上件搗羅為末。每服三錢,入生薑二片,水一盞,煎七分;或沸湯點亦可,老人小兒亦宜,日三二服,以知為度。瘴煙之地,或溫疫時行,或人多風痰,或處卑濕腳弱,此藥不可闕也。

獨活散(三十四),治傷風溫瘴等疾。

羌活(去蘆頭),獨活(去蘆頭),人參,細辛(去灰土。華陰者佳),白茯苓(去皮),枳殼(去心,麩炒通黃用),防風(去蘆),黃芩(細堅者)麻黃(沸湯泡三次,焙乾秤),甘草(細銼炒赤),蔓荊子,甘菊花(以上各一兩),石膏(水飛過二兩)

上十三味,搗羅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薄荷四五葉,同煎至七分,去滓,微熱呷;如年高者,以川芎代黃芩。

桂枝石膏湯(三十五),治傷寒三日外,與諸湯不瘥,脈勢仍數,邪氣猶在經絡,未入臟腑者,桂枝石膏湯。此方可夏至後代桂枝證用;若加麻黃去節半兩,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之也。有汗脈緩為桂枝證,無汗脈緊為麻黃青龍證。

桂枝(半兩去皮),石膏(二兩碎),黃芩(半兩)甘草(半兩),梔子(四枚。小者可用八枚),白藥子,升麻(三分),乾葛(三分)
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,生薑四片,水一盞半,煎取八分,去滓,食頃再服;若得汗即停後服。

白話文:

人參順氣散 (共三十個處方中的第一個),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、怕冷發熱、四肢疼痛。

藥材:麻黃(去除莖節,秤一兩半)、葛根(一兩)、白朮(一兩)、炙甘草(一兩)、桔梗(去除蘆頭,一兩)、人參(一兩)、炮乾薑(半兩)、香白芷(一兩)。

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大杯水,加入生薑三片、蔥白二寸,煎煮至剩八分時服用。如果需要發汗,可連續服用兩次。

蒼朮散 (共三十個處方中的第二個),治療傷寒一兩天,出現頭痛發熱、怕冷、身體疼痛。

藥材:麻黃(用熱水洗過,烘乾後秤一兩)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後去皮切片,半兩)、煅石膏(一兩)、桔梗(半兩)、炙甘草(半兩)、茵陳蒿(去除莖梗,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杯,煎煮至剩八分時服用,多次服用以發汗。

麻黃葛根湯 (共三十個處方中的第三個),治療傷寒一到兩天,出現頭頸部和腰背部僵硬疼痛、全身煩熱怕冷。

藥材:麻黃(用沸水沖泡一兩次後烘乾秤重)、芍藥(各三兩)、葛根(四分)、蔥白(七根)、豆豉(一合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杯半,煎煮至剩一中杯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服藥後用厚被蓋住,如同行走四五里路後,再服一次;如果過了一段時間還沒有出汗,可以再煮少量蔥粥,趁熱服下以幫助發汗。

敗毒散 (共三十個處方中的第四個),治療傷風、溫疫、風濕,引起的頭暈目眩、四肢疼痛、怕冷發熱、頸部僵硬、眼睛疼痛。也適用於平常的頭暈、疲倦、風痰等症狀,效果很好。

藥材:羌活(洗淨泥土)、獨活(去除蘆頭)、前胡(去除蘆頭)、柴胡(去除苗)、川芎、枳殼(用麩皮炒過,去除內瓤)、茯苓(去除外皮)、桔梗(去除蘆頭)、人參(以上各一兩)、炙甘草(半兩)。

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入生薑二片,用水一杯,煎煮至剩七分;也可以用開水沖泡服用。老人和小兒都適合服用,每天服用兩到三次,以症狀緩解為度。在瘴氣多的地方、溫疫流行時、或是有很多人有風痰、或處於潮濕之地腳軟時,此藥是不可缺少的。

獨活散 (共三十個處方中的第五個),治療傷風、溫瘴等疾病。

藥材:羌活(去除蘆頭)、獨活(去除蘆頭)、人參、細辛(去除灰土,華陰產的最好)、茯苓(去除外皮)、枳殼(去除內心,用麩皮炒至金黃色)、防風(去除蘆頭)、黃芩(細而堅實的)、麻黃(用沸水沖泡三次後烘乾秤重)、炙甘草(切碎炒至赤色)、蔓荊子、甘菊花(以上各一兩)、石膏(用水飛過,二兩)。

將以上十三味藥材搗碎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杯,加入生薑三片、薄荷四五片,一起煎煮至剩七分,去除藥渣,稍微加熱後分次服用;如果年紀大的人,可以用川芎代替黃芩。

桂枝石膏湯 (共三十個處方中的第六個),治療傷寒三天後,服用其他藥方沒有效果,脈搏仍然很快,邪氣還在經絡,沒有進入內臟的情況。這個藥方可以在夏至之後代替桂枝湯使用;如果加入麻黃(去除莖節,半兩),可以代替麻黃青龍湯使用。有汗脈搏緩慢是桂枝證,無汗脈搏緊是麻黃青龍證。

藥材:桂枝(去除外皮,半兩)、石膏(打碎,二兩)、黃芩(半兩)、甘草(半兩)、梔子(四枚,小的可以用八枚)、白藥子、升麻(三分)、葛根(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如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生薑四片,用水一杯半,煎煮至剩八分,去除藥渣,飯前再服用一次;如果出汗就停止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