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八 (1)
卷第八 (1)
1. 卷第八
此一卷論發熱。大抵傷寒。寒多易治。熱多難愈。傷寒發熱者。以其寒極則生熱。治法多用冷藥。故令熱不去。仲景熱多寒少。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不渴外有微熱者。用小柴胡加桂湯。皆溫表之義也。近時多行小柴胡湯。不問陰陽表裡。凡傷寒家皆令服之。此藥差寒。不可輕用。
雖不若大柴胡湯、小承氣湯之緊。然藥病不相主。其為害一也。往往因服小柴胡湯而成陰證者甚多。仲景雖云。傷寒中風有柴胡證。但見一證便是。不必悉具。此為是少陽證。當服小柴胡。不必少陽證悉具耳。況本方又有加減隨證增損。古人方治。審諦如此。後人妄投。良可怪也。
(五十五),問發熱
發熱而惡寒者。屬太陽也。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。蓋太陽主氣以溫皮膚分肉。寒氣留於外。皮膚緻密。則寒慄而發熱。宜發其汗。麻黃湯(正方二十)大青龍湯(正方三十五)主之。若發熱微惡寒者。柴胡桂枝湯。(正方三十一)桂枝二越婢一湯。(正方四)主之。若吐利而發熱惡寒者。
霍亂也太陽病發熱而渴。不惡寒。為溫病。若發汗已。身體灼熱者。為風溫也。○身熱汗出。濈濈然者。屬陽明也。(陽明病脈浮者宜桂枝)(正方一)(微汗之。脈實者調胃承氣湯下之)(正方四三)大便不秘者。白虎湯和解。(方六十四)(若陽明病發汗多者。宜大承氣湯急下之)(正四十一)(蓋汗多發熱者。
胃汁干故也。仲景云。太陽證汗後不惡寒但熱者。實也。當和其胃氣。宜調胃承氣湯)(正四三)(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。蒸蒸發熱者。屬於胃也。宜下之)○脈細頭疼嘔而發熱者。屬少陽也。(少陽發熱。小柴胡湯主之)(正二十九)(不可發汗。發汗即譫語。)○病人不渴。
外有微熱者。小柴胡加桂也。(雜三十九)(小柴胡加桂主表熱最良。此法不特傷寒也。仲景表有熱者。小柴胡加桂也。里有熱者。白虎加人參也)(正六五)(大抵身熱不飲水者。為表熱也。口燥煩渴者。為裡熱也。二藥均治發熱。然分表裡。不可不知也)○發汗已。身灼熱者。
名風溫。(素問云。汗出而身熱者。風熱也。其人素傷於風因復傷於熱。風熱相搏。即身熱常自汗出。此名風溫。在第六卷第四十五問也)○病人無表裡證。發熱七八日。脈雖浮數。宜大柴胡湯下之。(正方三十)(大便秘者。加大黃)假令已下。脈數不解。今熱則消穀善飢。
至六七日不大便者。有瘀血也。抵當湯主之。(正九十一)○若傷寒瘥後更發熱者。小柴胡湯(正二十九)主之。(脈浮者。以汗解。脈實者可下之)○又問陰證有發熱者乎。太陰厥陰皆不發熱。只少陰發熱有二證。仲景謂之反發熱也。少陰病初得之。發熱脈沉者。麻黃細辛附子湯(正廿三)主之。
白話文:
這章節討論發燒。總體來說,傷寒寒證較易治療,熱證較難痊癒。傷寒發燒是因為寒邪極盛而化為熱,治療多用寒涼藥物,所以容易導致熱邪不去。張仲景認為傷寒多熱少寒,使用桂枝二越婢湯;若不渴,僅有微熱,則用小柴胡加桂湯,都是溫和解表的方法。近來多用小柴胡湯,不分陰陽表裡,凡是傷寒都服用,此藥性偏寒,不可輕易使用。
雖然不像大柴胡湯、小承氣湯那樣峻猛,但藥物與疾病不相應,其危害性是一樣的。經常因為服用小柴胡湯而導致陰證的病人很多。張仲景雖然說傷寒中風有柴胡證,但只要見到一項症狀就診斷,不必所有症狀都具備,這就是少陽證,應該服用小柴胡湯,不必等到所有少陽證都出現。況且,這個方劑還可以根據病情增減藥物,古人用藥謹慎如此,後人卻亂投藥,實在令人奇怪。
問:發燒
發燒且惡寒,屬於太陽病。太陽病必然發燒且惡寒,因為太陽經主司氣機,溫煦皮膚肌肉,寒邪滯留在體表,皮膚緊縮,則寒慄而發熱,應該發汗治療,麻黃湯、大青龍湯主治。如果發燒但惡寒輕微,則用柴胡桂枝湯、桂枝二越婢湯主治。如果吐瀉伴隨發燒惡寒,是霍亂。太陽病發燒且口渴,不惡寒,是溫病。如果已經發汗,身體灼熱,是風溫。○身體發熱出汗,汗液淋漓,屬於陽明病。(陽明病脈浮者宜用桂枝湯,大便不通者,用調胃承氣湯瀉下,大便不秘者,用白虎湯和解。若陽明病發汗過多,則宜用大承氣湯急瀉,因為汗多發熱是胃液乾燥的緣故。張仲景說,太陽病發汗後不惡寒而單純發熱,是實證,應該調和胃氣,用調胃承氣湯。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,屬於胃經病變,應該瀉下。)○脈細、頭痛、嘔吐伴隨發熱,屬於少陽病。(少陽發熱,小柴胡湯主治,不可發汗,發汗則會神志不清。)○病人不渴,體表微熱,用小柴胡加桂湯。(小柴胡加桂湯治療表熱最佳,此法不僅限於傷寒,張仲景說,表有熱者用小柴胡加桂湯,裡有熱者用白虎加人參湯。總之,身體發熱不喝水是表熱,口乾舌燥口渴是裡熱,兩種藥物都治療發熱,但區分表裡,不可不知。)○發汗後,身體灼熱,稱為風溫。(《素問》說,汗出而身熱者是風熱,此人素體虛弱,又感受風熱,風熱互相搏結,則身體發熱,經常自汗,稱為風溫,詳見第六卷第四十五問。)○病人沒有明顯的表裡證候,發熱七八天,脈象雖浮數,應該用大柴胡湯瀉下。(大便秘結者,加大黃)如果已經瀉下,脈象仍然數而未解,現在發熱、消穀善飢,六七天不大便,有瘀血,用抵當湯主治。○如果傷寒痊癒後再次發熱,用小柴胡湯主治。(脈象浮者,用發汗法治療;脈象實者,可用瀉下法治療。)○又問陰證有沒有發熱?太陰、厥陰都不發熱,只有少陰發熱,有兩種情況,張仲景稱為反發熱。少陰病初期,發熱脈沉,用麻黃細辛附子湯主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