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十六
卷第十六
1. 卷第十六
此一卷。載雜方。大率仲景證多而藥少。使皆如仲景調理既正。變異不生。則麻黃桂枝青龍用之而有餘。以後世望聖人難矣。仲景藥方缺者甚多。至如陰毒傷寒、時行溫疫、溫毒、發斑之類。全無方書。今採外臺千金聖惠金匱玉函補而完之。凡百有餘道。以證合方。以方合病。
雖非仲景筆削。然皆古名方也。譬猶周易參同。華嚴合論。步驟馳騁。不外乎聖人之意。又況俗學久矣。一旦革之。悉用古法。即陽春白雪。復生謗毀。適足以杜絕治法。今撥歸經絡。裁減湯劑。參以雜方。庶幾庸人易曉。日就月將。辛甘發散。酸苦湧泄之術行。即俗方不革而自寢矣。
此余所以載雜方之意也。又況五積散、敗毒散、升麻湯、葳蕤湯之類。縱治不對病。用之或瘥。亦無所害。載之卷末。以俟採擇。
(升麻湯)(一),治傷寒中風頭痛。憎寒壯熱。支體痛。發熱畏寒。鼻乾不得睡。兼治小兒大人瘡疹已發未發。皆可服。兼治寒暄不時。人多疾疫。乍暖脫著。及暴熱之次。忽變陰寒。身體疼痛。頭重如石者。
升麻,白芍藥,甘草(炙),乾葛(各等分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。以水一盞半。煎至八分。去滓溫服。若大段寒即熱服。若熱即溫服。瘡疹亦准此。服藥已。身涼止藥。小兒量度多少服。如老兒吃。去芍藥。加柴胡一兩。人參半兩。雪白芍藥一分。
(防風白朮牡蠣湯)(二),治發汗多。頭眩汗出。筋惕肉瞤。
防風(獨莖者去蘆頭),牡蠣粉(炒黃),白朮(各等分)
上搗羅為細末。每服二錢。以酒調下。米飲亦得。日進二三服。汗止。便服小建中湯。
(李根湯)(三),治氣上衝。正在心端。
半夏(湯洗半兩),當歸(一分),芍藥(一分),茯苓(一分),桂枝(一兩),黃芩(一分),甘草(炙一分),甘李根白皮(二合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。生薑四片。水一盞半。煎至八分。去滓溫服。
(大橘皮湯)(四),動氣在下。不可發汗。發汗則無汗。心中大煩。骨節疼痛。目暈惡寒。食則反吐。谷不得入。先服大橘皮湯。吐止後。服小建中湯。
橘皮(一兩半去白),甘草(炙半兩),人參(一分),竹茹(半升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。生薑四片。棗子一枚。以水二鍾。煎取一盞。去滓分二服。
(橘皮竹茹湯)(五),治噦逆。
橘皮(二兩),竹茹(一升),甘草(二兩炙),人參(半兩),半夏(一兩湯洗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。生薑六片。棗子一枚。以水二大盞。煎至一盞。去滓溫服。日進三服。
(生薑橘皮湯)(四),治乾嘔噦。若手足厥冷者。
橘皮(四兩),生薑(半斤)
上銼如麻豆大。水七盞。煎至三盞。去滓溫服一盞。
(陰旦湯)(六),治傷寒肢節疼痛。內寒。外熱。虛煩。
芍藥(二兩),甘草(二兩炙),乾薑(三兩炮),黃芩(三兩),桂(四兩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。棗二枚。水一盞半。煎至八分。去滓溫服。日三夜二。
(陰毒甘草湯)(七),治傷寒初得病一二日。便結。成陰毒。或服藥六七日以上。至十日。變成陰毒。身重背強。腹中絞痛。咽喉不利。毒氣攻心。心下堅強。短氣不得息。嘔逆唇青。面黑。四肢厥冷。其脈沉細而疾。仲景云。此陰毒之候。身如被杖。喉咽痛。五六日可治。至七日不可治。
甘草(炙),升麻,當歸(各二分),雄黃(一分),桂枝(去皮二分),鱉甲(一兩半醋炙秤),蜀椒(一分。出汗閉口者及子去之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。水一盞半。煎至八分。去滓服。如人行五里頃。更進一服。溫覆取汗。毒當從汗出。汗出即愈。若未汗再作。
(白朮散)(八),治陰毒傷寒。心間煩躁。四肢逆冷。
白朮(一兩),細辛(一兩),附子(一兩炮去皮臍用),桔梗(一兩去蘆頭),乾薑(半兩炮裂銼),川烏頭(一兩炮裂去皮臍)
上件藥。搗為細末。每服二錢。以水一中盞。煎至六分。不計時候。稍熱和滓頓服。
(附子散)(九),治陰毒傷寒。唇青面黑。身背強四肢冷。
附子(三分炮裂去皮),桂心(半兩),當歸(半兩銼微炒),乾薑(一分炮裂銼),半夏(一分湯洗七次去滑),白朮(半兩)
上件搗篩為細散。每服三錢。以水一中盞。入生薑半分。煎至六分。去滓。不計時候。熱服。衣覆取汗。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。
(正陽散)(十),治陰毒傷寒。面青。張口出氣。心下硬。身不熱。只額上有汗。煩渴不止。舌黑多睡。四肢俱冷。
甘草(一分炙微赤銼),附子(一兩炮裂去皮臍),麝香(一錢研細入),乾薑(一分炮裂銼),皂莢(一挺去皮塗酥炙令黃色去子)
上件搗羅為細末。每服二錢。以水一中盞。煎至五分。不計時候。和滓熱服。
(肉桂散)(十一),治傷寒服冷藥過度。心腹脹滿。四肢逆冷。昏沉不識人。變為陰毒。
肉桂(三分去皴皮),赤芍藥(一兩),陳橘皮(一兩),前胡(一兩去蘆頭),附子(一兩炮裂去皮臍),當歸(一兩),白朮(三分),高良薑(三分銼),人參(一兩去蘆頭),吳茱萸(半兩湯浸),厚朴(三分去皮薑汁炙令香熱),木香(三分)
上件搗為粗末。每服四錢。以水一中盞。入棗子三枚。煎至六分。去滓。不計時候。稍熱頻服。
(回陽丹)(十二),治陰毒傷寒。面青手足逆冷。心腹氣脹。脈候沉細。宜此治之。
硫黃(半兩細研入),木香(半兩),蓽澄茄(半兩),附子(半兩炮裂去皮臍),乾薑(一分炮裂銼),乾蠍(半兩),吳茱萸(半兩。浸七遍焙乾微炒)
上件藥搗羅為細末。酒煮麵糊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計時候。以生薑湯下三十丸。頻服二服。復以熱酒一盞投之。以厚衣蓋取汗。
(返陰丹)(十三),治陰毒傷寒。心神煩躁。頭痛四肢逆冷。
硫黃(五兩),太陰玄精石(二兩另研),硝石(二兩另研用),附子(炮裂去皮臍),乾薑(炮裂銼),桂心(以上各半兩)
上件藥用生鐵銚。先鋪玄精末一半。次鋪硝石末一半。中間下硫黃末。又著硝石蓋硫黃。都以玄精蓋上訖。用小盞合著。以三斤炭火。燒令得所。勿令煙出多。急取瓦盆合著地面。四向著灰。蓋勿令煙出。直候冷。取出細研如面。後三味搗羅為末。與前藥同研令勻。用軟飯和丸。
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。煎艾湯下。頻服汗出為度。病重則三十丸。此方甚驗。喘促與吐逆者入口便住。又服此方藥三五服。服之不退。便於臍下一寸灸之。須是大段。日夜不住手灸。不限多少壯數。灸之。仍艾炷勿令小。小則不得力。若其人手足冷。小腹硬。即須更於臍下兩邊各一寸。
各安一道三處臍下灸。仍與當歸四逆湯。並返陰丹。亦須頻服。內外通透。方得解退。若遲慢即便死矣。又若是陰症。加以小便不通。及陰囊縮入。小腹絞痛欲死者。更於臍下二寸石門穴。大段急灸之。仍須與返陰丹。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慎勿與尋常利小便藥也。尋常利小便多是冷滑藥。
此是陰毒。氣在小腹所致也。世有醫者。見小便不通。便用炒鹽及裹熱藥於臍下便熨。欲望小便通。緣陰氣在小腹之間。致被熱物熨著。無處出得。即便奔上衝心。往往有死者。
(天雄散)(十四),治陰毒傷寒。身重背強。腹中㽲痛。咽喉不利。毒氣攻心。心下堅強。短氣嘔逆。唇青面黑。四肢厥冷。其脈沉細而疾。
天雄(一兩炮裂去皮臍),麻黃(半兩去根節),當歸(半兩切微炒),白朮(半兩),肉桂(一兩去粗皮),半夏(半兩湯泡洗七次去滑),陳橘皮(三分湯浸去白瓤炒),乾薑(三分炮),川椒(一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汁),厚朴(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
上件藥搗為粗末。每服五錢。以水一大盞。入生薑半分。棗子三枚。煎至五分。去滓。不計時候。稍熱服。如人行十里。未汗再服。
(續添),正元散,退陰散出百問方)
(正元散)治傷寒。如覺風寒吹著四肢。頭目百骨節疼痛。急煎此藥服。如人行五里再服。或連進三服。出汗立瘥。若患陰毒傷寒。入退陰散半錢。同煎。或傷冷傷食。頭昏氣滿。及心腹諸疾。服之無有不取效者。
麻黃(去節秤),陳皮,大黃(生用),甘草(炙),乾薑(炮用),肉桂(去皮),芍藥,附子(炮去皮用),茱萸(湯洗焙炒),半夏(洗。各等分)
上麻黃加一半。茱萸減一半。同為末。每服一大錢。水一盞。生薑三片。棗一枚。煎至七分。熱服。如出汗。以衣被蓋覆。切須候汗乾。去衣被。如是陰毒。不可用麻黃。免更出汗。
(退陰散)治陰毒傷寒。手足逆冷。脈沉細。頭痛腰重。連進三服。小小傷冷。每服一字。入正元散內同煎。入鹽一捻。陰毒傷寒咳逆。煎一服細細熱呷便止。
川烏,乾薑(各等分)
上為粗末。炒令轉色。放冷。再搗為細末。每服一錢。水一盞。鹽一捻。煎半盞。去滓溫服。
(蔥熨法)(十五),治氣虛陽脫。體冷無脈。氣息欲絕。不省人。及傷寒陰厥。百藥不效。蔥以索纏如繩許大。切去根及葉。唯存白。長二寸許。如大餅餤。先以火㶸一面。令通熱。又匆令灼人。乃以熱處搭病人臍連臍下。其上以熨斗滿貯火熨之。令蔥餅中熱氣鬱郁入肌肉中。須預作三四餅。一餅壞。不可熨。又易一餅。良久病人當漸醒。手足溫。有汗即瘥。更服四逆湯輩。溫其內。昔曾有患傷寒冥冥不知人。四體堅冷如石。藥不可入。用此遂瘥。
(葶藶苦酒湯)(十六),治傷寒七八日內熱不解。
苦酒(米醋是也一升半),生艾汁(半升。無生艾煮熱艾汁或用艾根搗取汁用。),葶藶(熬杵膏一合),
上煎取七合作三服。
(陽毒升麻湯)(十七),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。或服藥吐下之後。變成陽毒。腰背痛。煩悶不安。面赤狂言。或走。或見鬼。或下利。脈浮大數。面赤。斑斑如錦紋。喉咽痛。下膿血。五日可治。七日不可治也。
升麻(二分),犀角屑(一分),射干(一分),黃芩(一分),人參(一分),甘草(一分)
上銼如麻豆大。以水三升。煎取一升半。去滓飲一湯盞。食頃再服。溫覆。手足出汗。汗出則解。不解。重作。
(大黃散)(十八),治陽毒傷寒未解。熱結在內。恍惚如狂者。
川大黃(一兩半切),桂心(三分),甘草(一兩炙微赤),川芒硝(二兩),木通(一兩切),大腹皮(一兩切),桃仁(二十一枚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微黃)
上件搗為粗末。每服四錢。以水一中盞。煎至六分。去滓。不計時候。溫服。以通利為度。
(梔子仁湯)(十九),治陽毒傷寒。壯熱百節疼痛。
梔子仁(一兩),柴胡(一兩半去苗),川升麻(二兩),黃芩(二兩),赤芍藥(一兩),大青(一兩),石膏(二兩),知母(一兩),甘草(半兩炙赤銼),杏仁(二兩。湯浸去皮尖。雙仁者麩炒微黃)
上件搗為粗末。每服抄四錢。以水一中盞。入生薑半分。豉一百粒。煎至六分去滓。不計時候。溫服。
(黑奴丸)(二十),時行熱病。六七日未得汗。脈洪大。或數。面赤目瞪。身體大熱。煩躁狂言欲走。大渴甚。又五六日以上不解。熱在胸中。口噤不能言。為壞傷寒。醫所不治為死。或人精魂已竭。心下才暖。發開其口。灌藥下咽即活。兼治陽春及發斑。
大黃(二兩),釜底煤(研入),黃芩,芒硝,灶突墨(研入),梁上塵,小麥奴(各一兩),麻黃(去節泡一二沸焙乾秤三兩)
上件搗羅為細末。煉蜜為九。如彈子大。以新汲水研下一丸。渴者但與冷水盡足飲之。須臾當寒。寒竟汗出便瘥。若日移五尺不汗。依前法服一丸。瘥即止。須微利。小麥奴乃小麥未熟時。叢中不成麥。捻之成黑勃是也。無此亦得。此藥須是病人大渴倍常。燥盛渴者。乃可與之。不渴若與之。反為禍耳。
(五積散)(二十一),治陰經傷冷。脾胃不和。及感寒邪。
枳殼(五兩麩炒令色黃熟),官桂(去皮二兩),厚朴(三兩去皮淨),人參(二兩),吳白芷(四兩洗淨焙乾),白茯苓(三兩),芍藥(三兩洗淨),當歸(三兩洗),麻黃(去節三兩),半夏(三兩湯洗七遍),川芎(二兩),陳橘皮(八兩洗不去穰),甘草(二兩半),乾薑(三兩),蒼朮(二十四兩。新者淨洗焙乾),桔梗(十二兩。
緊實白者洗淨焙乾)
上件除枳殼肉桂外。其餘並一處生搗為粗末。分作六分。於大鑊內用文武火炒。令黃熟。不得焦。用紙攤於板床。候冷。入前件枳殼官桂末一處和勻。入瓷合盛。每服二錢。水一盞。生薑三片。同煎至七分。去滓服。傷寒入蔥白一莖。豆豉七粒。同煎連服。出汗或脾胃不和。
內傷冷食。渾身疼痛。頭昏無力。胸膈不利。吃食不下。氣脈不和。四肢覺冷。至晚心躁困倦。即入鹽少許同煎。或是陰經傷寒。手足逆冷。或睡裡虛驚。及虛汗不止。脈細疾。面青嘔逆。更宜入附子同煎。加減多少。並在臨時。
(霹靂散)(二十二),治陰盛隔陽。煩躁不飲水。
附子一枚及半兩者。炮熟取出。用冷灰焙之。去皮臍為粗末。真臘茶一大錢。細研同和。分作二服。每服用水一盞。煎六分。臨熟入蜜半匙。放溫冷服之。須臾躁止得睡。汗出即瘥。
(火焰散)(二十三),治傷寒惡候。
舶上硫黃,黑附子(去皮生用),新臘茶(以上各一兩為細末)
上先用好酒一升調藥。分大新碗五口中。於火上攤蕩令乾。合於瓦上。每一碗下燒熟艾一拳大。以瓦搘起。無令火著。直至煙盡。冷即刮取。卻細研。入瓷合盛。每服二錢。酒一盞。共煎七分。有火焰起。勿訝。傷寒陰毒者。四肢冷。脈沉細。或吐或瀉。五心躁煩。胸中結硬。
或轉早伏陽在內。湯水不得下。或無脈。先吃一服。如吐卻更進一服。後心中熱。其病已瘥。下至臟腑中表未解者。渾身壯熱。脈氣洪大。便宜用發表藥。或表解者。更不發熱。便得眠睡。渾身有汗。方可用調氣湯散。如服此藥二服不應。不可治也。
(丹砂丸)(二十四),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。危惡形證。
舶上硫黃,水銀,太陰石,太陽石,玄精石(以上各一兩研),硝石(半兩)
上件藥為末。先用無油銚子。以文武火炒。下諸藥末。令勻。如灰色。研如粉面。生薑自然汁浸蒸餅為丸。如綠豆大。每服五丸。龍腦牛黃生薑蜜水下。壓躁也。若陽毒。棗湯下。陰毒荏湯下。不得於屋底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