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十七 (1)
卷第十七 (1)
1. 卷第十七
五味子湯(二十五),治傷寒喘促,脈伏而厥。
白話文:
五味子湯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呼吸急促,以及脈搏微弱並伴有四肢厥冷的症狀。
人參(一分),五味子(半兩),麥門冬(去心一分),杏仁(去皮尖一分),橘皮(去白一分)
白話文:
人參:一分(約3克) 五味子:半兩(約15克) 麥門冬:一分(約3克),去除內部 杏仁:一分(約3克),去除皮和尖端 橘皮:一分(約3克),去除白色內層
上銼如麻豆大。入生薑十片、棗子三枚,以水三大白盞,煎至一盞半,去滓,分二服。
豭鼠糞湯(二十六),療傷寒病後,男子陰易方。
韭根(一大把),豭鼠糞(十四枚。鼠屎兩頭尖者是也),
上二味,以水二升,煎取半升,去滓再煎。三沸溫溫盡服,必有黏汗出為效;未汗再作服。亦治諸般勞復。
竹皮湯(二十七),療傷寒後交接勞復,卵腫,腹中絞痛欲絕。
刮竹青皮(一升)
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絞去滓,分服立愈。
續添乾薑湯(出百問方)
白話文:
將麻豆大小的藥材切碎,加入十片生薑、三個棗子,用三碗水煎煮至一碗半,去渣,分兩次服用。
豭鼠糞湯治療傷寒病後,男子陰虛易寒的症狀。
取一大把韭根和十四枚豭鼠糞(兩頭尖的鼠屎),用兩升水煎煮至半升,去渣再煎煮。煮沸三次,溫溫地喝完,必須出黏汗才算有效;若未出汗,再服用一次。此方也能治療各種勞復。
竹皮湯治療傷寒後交接勞復、卵腫、腹中絞痛欲絕的症狀。
取一升刮下的竹青皮,用三升水煮至一升半,絞去渣,分次服用,即可痊癒。
續添乾薑湯出自百問方。
療婦人得溫病,雖瘥平復,未滿一百日,不可與交合,交合為陰易之病,病必拘急,手足拳,皆死。丈夫病以傷婦人名為陽易,速當療之可瘥,滿一百日不可療也,宜令服此藥。
白話文:
栝樓根(沒有黃根的兩兩),嫩竹茹(刮取半升淡竹) 乾薑(一分炮),
上銼如麻豆大。水二盞,煎六分,溫服,汗出得解止,手足伸遂愈。
續添青竹茹湯(出百問方)
婦人病未平復,因有所動,致熱氣上衝胸,手足拘急搐搦,如中風狀方。
栝蔞根(無黃根者二兩),青竹茹(刮半升淡竹者)
上以水二升半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溫。溫作二三服吃,立有效。
續添當歸白朮湯(出百問方)
婦人未平復,因有所動,小腹急痛,腰胯疼,四肢不任舉,身無熱發者。
白話文:
將兩升半的水煮沸,煎煮至剩下一升二合,去掉藥渣後溫服。分兩到三次溫服,立刻會見效。
當歸白朮湯(出自《百問方》)
適用於婦女身體尚未恢復,因為某些動作導致小腹急痛,腰胯疼痛,四肢無力舉動,且身體沒有發熱的情況。
白朮(一分),當歸(一分),桂枝(一分去皮),附子(一枚破分八片,去皮),生薑(半兩),甘草(一分炙),芍藥(一分),人參(一分),黃耆(一分蜜炙)
上銼如麻豆大。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通口服一湯盞,食頃再服一湯盞,溫服,微汗便瘥。
白話文:
白術:一份 當歸:一份 桂枝:一份(去皮) 附子:一枚(破成八塊,去皮) 生薑:半兩 甘草:一份(炙烤過) 芍藥:一份 人參:一份 黃耆:一份(用蜂蜜炙烤過)
知母麻黃湯(二十八),傷寒瘥後,或十數日,或半月二十日,終不惺惺,常昏沉似失精神,言語錯謬,又無寒熱。醫或作鬼祟,或作風疾,多般治不瘥;或朝夕潮熱頰赤,或有寒熱似瘧,都是發汗不盡,餘毒在心胞絡之間所致。
白話文:
知母麻黃湯(方劑名稱) ,適用於傷寒後,經過十幾天、半個月或二十天,仍然沒有精神,常常昏昏沉沉,說話錯亂,但沒有發燒或發冷的症狀。有的醫生把它當成被鬼邪所侵,有的當成風寒疾病,用各種方法治療都不見好轉;有的患者出現早晚發熱、臉頰發紅的潮熱症狀,或者有類似瘧疾的發燒發冷現象,這些都是因為發汗不夠,餘毒殘留在心包絡膜之間造成的。
知母(一兩半),麻黃(去節),甘草(炙),芍藥,黃芩(各半兩),桂枝(去皮半兩。盛暑可減作一分),
白話文:
知母(15克),麻黃(去除節部),甘草(炙製),芍藥,黃芩(各7.5克),桂枝(去除樹皮,10克。酷暑時期可減至7.5克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,以水一盞半,煎八分,去滓溫服,半日可相次二三服,溫服令微汗;若心煩不眠,欲飲水,當稍稍與之,令胃中和即愈,未汗須再服之,以汗為度。
白話文:
在上鍋研磨成芝麻大小的藥材,每劑取五錢,加水一盞半,煎煮到八分濃度,去渣後溫服。半日內可連續服用兩三次,溫服後感覺微微出汗為佳。如果患者心煩失眠,想喝水,可以少量給予,直到胃中溫和舒適後情況就會好轉。若未出汗,需要再次服用,以出汗為準。
鱉甲散(二十九),傷寒八九日不瘥,名曰壞傷寒,不能治者,宜此療之。
白話文:
鱉甲散(藥方名稱)
傷寒發病八九天仍未痊癒,稱為壞傷寒,無法治療的,可以使用此藥方。
升麻,前胡(去蘆),烏梅(去核),枳實(麩炒去白),犀角(鎊),黃芩(各半兩),生地黃(切兩合),甘草(一分炙),鱉甲(去裙,米醋炙赤黃,杵碎用半兩)
白話文:
升麻、前胡(去除根須)、烏梅(去除果核)、枳實(用麩皮炒過,去除白仁)、犀角(研成粉)、黃芩(各半兩)、生地黃(切碎,兩份)、甘草(一份,炙過)、鱉甲(去除外殼,用米醋炙至赤黃色,搗碎,用半兩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。
人參順氣散(三十),治傷寒頭疼,憎寒壯熱,四肢疼痛。
白話文:
上面的藥物研磨成顆粒大小像麻豆。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用一碗半的水煎煮至剩下八分水量,過濾掉藥渣後溫熱服用。
人參順氣散,用於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,怕冷發高燒,以及四肢痠痛。
麻黃(去節秤一兩半),乾葛(一兩),白朮(一兩),甘草(一兩炙),桔梗(去蘆一兩),人參(一兩),乾薑(半兩炮),香白芷(一兩)
白話文:
麻黃(去掉節,稱重 1.5 兩),葛根(1 兩),白朮(1 兩),炙甘草(1 兩),桔梗(去掉須,1 兩),人參(1 兩),炮製的乾薑(0.5 兩),香白芷(1 兩)
上搗羅為細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大盞,生薑三片,蔥白二寸,煎至八分,通口服,如要出汗連進二服。
蒼朮散(三十一),治傷寒一二日,頭疼發熱,憎寒,身體疼痛。
白話文:
把羅漢果搗碎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一大碗水、三片生薑和兩寸長的蔥白,煮到剩八分之一,張大嘴巴喝下去。如果要發汗,連續喝兩次。
麻黃(一兩湯洗過,焙乾秤),蒼朮(半兩米泔浸,去皮,切)石膏(一兩煆),桔梗(半兩),甘草(半兩炙),山茵陳(半兩去梗),
上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八分,數服出汗。
白話文:
- 麻黃(一兩,沸水洗過後晾乾稱重)
- 蒼朮(半兩,用米湯浸泡後去皮切片)
- 石膏(一兩,煅燒過)
- 桔梗(半兩)
- 甘草(半兩,炙過)
- 山茵陳(半兩,去除根莖)
麻黃葛根湯(三十二),治傷寒一日至二日,頭項及腰脊拘急疼痛,渾身煩熱惡寒。
麻黃(用沸湯泡一二次焙乾秤),芍藥(各三兩),乾葛(四分),蔥白(七莖),豉(一合)
白話文:
麻黃葛根湯(方劑編號:三十二)
適應症:
治療感冒初期(1-2天),出現以下症狀:
- 頭頸部和腰背部肌肉僵硬疼痛
- 全身發熱怕冷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一中盞,去滓溫服。服了以厚衣蓋覆,如人行四五里間,再服;良久如未得汗出,更煮蔥粥少許,熱投之取汗。
白話文:
把上面的藥材切成像麻豆那麼大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,煎到剩下一中盞的藥液,去掉渣滓,趁溫熱時喝下去。喝完後用厚衣服蓋著,就像走四五里路一樣,然後再服一次藥;等很久還是沒有出汗的話,再煮一點蔥粥,趁熱喝下去讓自己出汗。
敗毒散(三十三),治傷風、溫疫、風濕,頭目昏眩,四肢痛,憎寒壯熱,項強目睛疼。尋常風眩、拘倦、風痰皆服,神效。
白話文:
敗毒散 (第 33 號藥方)
功效:
治療風寒、瘟疫、風濕,頭暈目眩,四肢疼痛,畏寒發熱,脖子僵硬,眼睛疼痛。
其他適應症:
平時頭暈目眩、倦怠無力、風痰等症狀,服用本藥方亦有顯著效果。
羌活(洗去土),獨活(去蘆),前胡(去蘆),柴胡(去苗),芎藭,枳殼(麩炒去穰),白茯苓(去皮),桔梗(去蘆頭),人參(以上各一兩)甘草(半兩炙),
白話文:
羌活(洗淨泥土),獨活(去蘆),前胡(去蘆),柴胡(去苗),芎藭,枳殼(用麩炒熟,去穰),白茯苓(去皮),桔梗(去蘆頭),人參(以上每味一兩),甘草(半兩,炙用)
上件搗羅為末。每服三錢,入生薑二片,水一盞,煎七分;或沸湯點亦可,老人小兒亦宜,日三二服,以知為度。瘴煙之地,或溫疫時行,或人多風痰,或處卑濕腳弱,此藥不可闕也。
獨活散(三十四),治傷風溫瘴等疾。
白話文:
將上方的藥材搗成粉末。每次服用 3 錢,加入 2 片生薑、1 杯水,煎煮至剩七分之一的量;或以沸水沖泡後服下也可以。老人和小孩也適宜服用,每天服用兩三次,以感到症狀有所緩解為準。在瘴氣流行的地區、溫疫爆發期間,或有許多人患有風痰、或身處低濕地區導致腳部虛弱時,此藥物不可或缺。
羌活(去蘆頭),獨活(去蘆頭),人參,細辛(去灰土。華陰者佳),白茯苓(去皮),枳殼(去心,麩炒通黃用),防風(去蘆),黃芩(細堅者)麻黃(沸湯泡三次,焙乾秤),甘草(細銼炒赤),蔓荊子,甘菊花(以上各一兩),石膏(水飛過二兩)
白話文:
羌活(去掉根部),獨活(去掉根部),人參,細辛(去掉泥土,華陰產的較好),白茯苓(去掉外皮),枳殼(去掉果核,用麩皮炒至金黃),防風(去掉根部),黃芩(選擇細小結實的),麻黃(用沸水浸泡三次,烘乾稱重),甘草(切成細條,炒至焦紅),蔓荊子,甘菊花(以上各一兩),石膏(用過濾水過濾兩次,兩兩)
上十三味,搗羅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生薑三片,薄荷四五葉,同煎至七分,去滓,微熱呷;如年高者,以川芎代黃芩。
白話文:
以上十三味藥材,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配一杯水,加入三片生薑和四五片薄荷葉,一同煎煮至剩七分之一,去除渣滓,微熱後慢慢喝。如果年齡較大,可用川芎代替黃芩。
桂枝石膏湯(三十五),治傷寒三日外,與諸湯不瘥,脈勢仍數,邪氣猶在經絡,未入臟腑者,桂枝石膏湯。此方可夏至後代桂枝證用;若加麻黃去節半兩,可代麻黃青龍湯用之也。有汗脈緩為桂枝證,無汗脈緊為麻黃青龍證。
白話文:
桂枝石膏湯(第 35 方)
用來治療發病超過三天的傷寒,服用了其他的藥方卻沒有好轉,脈搏依然頻繁,邪氣仍然在經絡中,還沒有進入臟腑的患者。
此方可以在夏至後代替桂枝湯使用。如果加入去節麻黃半兩,可以代替麻黃青龍湯。
有汗脈緩為桂枝湯的證型;沒有汗脈緊為麻黃青龍湯的證型。
桂枝(半兩去皮),石膏(二兩碎),黃芩(半兩)甘草(半兩),梔子(四枚。小者可用八枚),白藥子,升麻(三分),乾葛(三分)
白話文:
桂枝(半兩,去掉樹皮),石膏(兩兩,弄碎),黃芩(半兩),甘草(半兩),梔子(四粒。如果比較小,可以用八粒),白藥子,升麻(三分),乾葛(三分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,生薑四片,水一盞半,煎取八分,去滓,食頃再服;若得汗即停後服。
梔子升麻湯(三十六),治晚發傷寒。三月至夏為晚發。
梔子(十枚切碎),升麻(一兩半),生地黃(半斤切碎用)柴胡(去蘆),石膏(各二兩半)
白話文:
將梔子切碎,升麻用一兩半,生地黃切碎用半斤,柴胡去蘆頭,石膏各用二兩半,加水煎煮。每次服用五錢匕,加入生薑四片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渣,飯後服用。若出汗則停服,待汗止後再服。此方用於治療晚發傷寒,三月至夏季為晚發傷寒的發病時間。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頻服;病不解更作。若頭面赤,去石膏,用乾葛二兩;無地黃,用豉代之。
白話文:
上藥(寒水石)研磨成像麻子大小的顆粒。每次服用五錢(約 15 克),加水一茶杯半(約 300 毫升),煎煮至剩八分之一,去掉雜質,頻頻服用。如果病情未解決,可以重新製作。如果出現頭面發紅現象,可以去除石膏,改用乾葛兩兩(約 60 克);如果沒有地黃,可以用豉(黑豆)代替。
橘皮湯(三十七),治傷暑痰逆惡寒。
甘草(半兩),人參(一分),陳橘皮(去白二兩)
白話文:
橘皮湯,用於治療因暑熱造成的痰多、逆氣及怕冷的症狀。
藥材包括:甘草半兩,人參一分,陳皮去白二兩。
上為粗末。每服五錢,用青新季竹,輕輕刮上面青茹一團,姜四片,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熱服;如不惡寒,即宜竹葉湯。
解肌湯(三十八),治傷寒溫病。天行頭痛。壯熱。
白話文:
上面的部分比較粗糙,每次服用的劑量為五錢,用新鮮的季節竹子,輕輕刮取上面的綠色苔蘚,再加入四片薑片、一顆棗子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,煮到剩下八分滿的量,過濾掉渣滓後趁熱服用。如果不畏寒,就適合服用竹葉湯。
葛根(一兩),黃芩(半兩),芍藥(半兩),甘草(一分炙),桂心(一分),麻黃(三分去節湯泡一二沸,焙乾用),
白話文:
葛根(60 克),黃芩(30 克),芍藥(30 克),甘草(6 克,炙用),桂心(6 克),麻黃(18 克,去節,用沸水浸泡兩次,焙乾使用)
上六味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,水一盞半,棗子一枚,煮取八分,去滓,日三服。三四日不解,脈浮者宜重服發汗,脈沉實者宜下之。
小柴胡加桂湯(三十九),治瘧疾先寒後熱,兼治支結。
白話文:
將六味藥材研磨成芝麻大小的碎末。每次取五錢的碎末,加一盞半的水和一顆棗子,煮至八分之一的量,過濾後,每日服用三次。若三四天後症狀仍未改善,可根據脈象採取以下措施:若脈象浮起,宜加大劑量服用以發汗;若脈象沉實,宜使用瀉藥通便。
柴胡(八兩),人參,甘草(炙),半夏(湯浸七次,切)黃芩,桂(去皮。以上各三兩)
白話文:
柴胡(400 公克) 人參(150 公克) 炙甘草(150 公克) 半夏(用熱水浸泡七次,切片)(150 公克) 黃芩(150 公克) 桂枝(去皮)(150 公克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,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棗二枚,煎至八分,去滓,取六分清汁,溫服,日三夜二;若渴者,去半夏,加人參、栝蔞根同煎服之。
白話文:
一小把大小像綠豆。
每次服用五錢匙,加入一杯半水,七片生薑,兩顆紅棗,熬煮到剩八分之一,去除渣滓,取六分清澈的汁液,溫熱服用,每天服用三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
如果口渴,去除半夏,加入人參、栝蔞根一起熬煮服用。
白虎加桂湯(四十),治瘧疾但熱不寒者。
知母(六兩),甘草(炙二兩),石膏(一斤),粳米(二合),桂(去皮秤三兩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八分,去滓服。
白話文:
白虎加桂湯,用於治療只有發熱沒有發冷的瘧疾病症。
藥材包括:知母六兩,炙甘草二兩,石膏一斤,粳米二合,桂枝三兩去皮。
將上述藥材切碎成像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八分,過濾掉藥渣後服用。
柴胡桂薑湯(四十一),治寒多微有熱,或但寒不熱。亦治勞瘧之證。
白話文:
柴胡桂薑湯(方劑編號:四十一)
用於治療風寒較重、微有發熱,或只有風寒沒有發熱。另外,也可以治療勞作所致的瘧疾。
柴胡(四兩),黃芩(一兩半),桂枝(一兩半去皮),栝蔞根(二兩),牡蠣(杵碎,炒),甘草(炙),乾薑(各二兩)
白話文:
柴胡(240 克),黃芩(90 克),桂枝(90 克,去皮),栝蔞根(120 克),牡蠣(搗碎,炒過),甘草(炙過),乾薑(各 120 克)
上七味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初服微煩汗出愈。
瘧母煎(四十二),治久瘧不愈,結為癥瘕寒熱。
白話文:
將以下的藥材七味切成像麻豆般大小。每次服用時取五錢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約一盞的量,過濾掉藥渣後溫服。初次服用可能會有些微煩躁並出汗,但病會好轉。
瘧母煎(四十二),用於治療長期未能痊癒的瘧疾,該疾病已形成瘕積,伴有寒熱交作的症狀。
鱉甲(十二分炙),黃芩(三分),烏扇(三分燒存性用)柴胡(三分),鼠婦(三分炒),乾薑(炮三分),大黃(三分),芍藥(五分),肉桂(三分去皮),葶藶(二分炒),石葦(二分去毛),紫葳(三分),人參(一分),厚朴(三分炙),牡丹皮(五分),瞿麥(二分),虻蟲(五分炒),阿膠(炒),蜂窠(各四分炒),朴硝(十二分),蜣螂(六分炙),半夏(湯洗一分),桃仁(二分去皮尖)
白話文:
鱉甲(烘烤成十二等分) 黃芩(三等分) 烏扇(三等分,燒存性後使用) 柴胡(三等分) 鼠婦(三等分,炒製) 乾薑(炮製,三等分) 大黃(三等分) 芍藥(五等分) 肉桂(三等分,去除樹皮) 葶藶(二等分,炒製) 石葦(二等分,去除毛) 紫葳(三等分) 人參(一等分) 厚朴(三等分,烘烤) 牡丹皮(五等分) 瞿麥(二等分) 虻蟲(五等分,炒製) 阿膠(炒製) 蜂窠(各四等分,炒製) 朴硝(十二等分) 蜣螂(六等分,烘烤) 半夏(用湯洗滌,一等分) 桃仁(二等分,去除皮尖)
上搗羅為末,鍛灶下灰一斗,清酒一斗五升,浸灰候酒盡一半,著鱉甲於中,煮令泛爛如膠漆,絞取汁,納諸藥煎,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空心服七丸,日三服。有一方無鼠婦、朴硝,加海藻三分、大戟一分。
白話文:
將羅蒿搗成粉末,加上用竈下灰一斗和清酒一斗五升。把灰浸泡在酒液中,直到酒液減少一半,加入鱉甲。煮沸直至灰液變得黏稠如膠漆狀,將汁液擠出,加入到藥物中煎煮,製成丸劑,大小如梧桐子。空腹服用七丸,每天服用三次。還有一種配方不含鼠婦和朴硝,而是加入海藻三分和巴戟一分。
祛邪丸(四十三),治瘧疾脈浮大,寒熱往來,用此吐之。衛州書云:瘧寒多熱少者,痰多也。然寒多熱少而脈浮,則痰無疑矣,可吐之也。若脈遲微者,惡寒瘧耳,宜用柴胡桂薑湯。
白話文:
祛邪丸(第 43 號方劑)
用於治療瘧疾,表現為脈象浮大,寒熱交替。
衛州醫書記載:
如果是瘧疾發作時寒症多而熱症少,那說明痰液過多。但是,如果寒症多而熱症少,同時脈象浮大,那麼肯定是有痰,可以進行催吐。
如果脈象遲緩微弱, 那只是惡寒引起的瘧疾,應該使用柴胡桂薑湯。
恆山,甘草(炙),大黃,知母(各二兩),麻黃(四兩去節,湯泡一二沸,焙乾秤用),
上搗羅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面向東,清淨水吞下。
白話文:
恆山、炙甘草、大黃、知母各取二兩,麻黃取四兩並去除節,用熱水浸泡一兩次後烘乾再稱重。
將這些藥材研磨過篩成細末,用煉製的蜂蜜做成像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五粒,面向東方,用乾淨的水吞服。
豬膽雞子湯(四十四),治傷寒五六日斑出者。
白話文:
豬膽雞子湯(編號 44),用於治療傷寒發病五六日後,出現斑點狀出血。
豬膽汁(三合),雞子(一枚),苦酒(三合)
上三味和合,煎三沸,強人盡服,羸人煎六七沸服,汗出即瘥。
白話文:
將豬膽汁、雞蛋和醋這三樣材料混合,煮沸三次後,體質健壯的人可以直接服用;如果是體虛的人,則要多煮幾次,煮到六七次沸騰後再服用,出汗後病就會好。
葳蕤湯(四十五),治風濕,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,發熱,頭眩痛,喉咽干,舌強,胸內疼,痞滿,腰背強。
白話文:
葳蕤湯(方劑編號:45)
- **功效:**治療風濕症,兼治冬天溫病(溫熱病)和春天中風傷寒。
- **症狀:**發熱、頭暈頭痛、喉嚨咽乾、舌僵直、胸痛、腹脹、腰背僵硬疼痛。
葳蕤(三分),石膏(一兩杵碎),白薇(半兩),麻黃(半兩湯泡,焙乾秤),川芎(半兩),葛根(半兩生者可用二兩尤佳),大羌活(去蘆半兩),甘草(炙半兩),杏仁(去皮尖雙仁者,捶碎半兩),青木香(一分冬一兩,始春用半兩炒)
白話文:
- 葳蕤:三分
- 石膏:一兩,搗碎
- 白薇:半兩
- 麻黃:半兩,用湯泡後,烘乾再稱重
- 川芎:半兩
- 葛根:半兩,若用生的,可加倍至二兩更好
- 大羌活:半兩,去蘆
- 甘草:半兩,炙過的
- 杏仁:半兩,去皮尖,取雙仁,搗碎
- 木香:一兩,用冬天的最佳,用春初的減半,炒過再用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一盞,日三四服。
知母乾葛湯(四十六),治風濕身體灼熱甚者。
白話文:
上方藥物研磨成顆粒狀,大小如同麻豆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,每日服用三到四次。
知母乾葛湯,用於治療風濕導致身體非常灼熱的情況。
知母(三錢),乾葛(八錢),石膏(六錢),甘草(二錢炙),黃芩(二錢),木香(二錢),升麻(二錢),葳蕤(五錢),天南星(二錢生),人參(二錢),防風(二錢),麻黃(去節四錢湯泡,焙秤),杏仁(二錢炒),川芎(二錢),羌活(二錢)
白話文:
知母(15公克),乾葛(40公克),石膏(30公克),炙甘草(10公克),黃芩(10公克),木香(10公克),升麻(10公克),葳蕤(25公克),生天南星(10公克),人參(10公克),防風(10公克),去節麻黃(20公克,先用湯浸泡,烘乾後稱重),炒杏仁(10公克),川芎(10公克),羌活(10公克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服;未知再服之。
栝蔞根湯(四十七),治風溫加渴甚者。
白話文:
上面的藥物研磨成像麻豆一樣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剩下一盞,去掉藥渣後服用;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再繼續服用。
栝蔞根湯(四十七),用於治療風溫病伴有嚴重口渴的症狀。
栝蔞根(三分),石膏(二兩),人參(半兩),防風(半兩),甘草(半兩炙),葛根(一兩半生用,乾者只三錢),
白話文:
栝樓根(三分) 石膏(兩兩) 人參(半兩) 防風(半兩) 甘草(半兩,炙用) 葛根(一兩半,生用;如果是乾的,則用三錢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,用水一盞半,煎至一中盞,去滓溫服。
漢防己湯(四十八),治風溫脈浮,身重汗出者。
漢防己(四兩),甘草(二兩炙),黃耆(二兩蜜炙用),白朮(三兩)
白話文:
將防己切成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至半盞,去渣溫服。此方名為防己湯,可治風溫脈浮,身體沉重出汗的症狀。藥材包括防己四兩、甘草二兩(炙)、黃耆二兩(蜜炙)、白朮三兩。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匕,生薑四片,大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取一中盞,去滓飲訖,仍坐被中,汗出如蟲行,或被臥取其汗。
老君神明散(四十九),闢疫癘。
白話文:
上方的草藥磨成像綠豆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的量,加入四片生薑和一顆紅棗,再加一杯半的水,煎煮成一杯。將藥渣過濾後,服下藥液。接著立即坐在被子裡,直到汗水像蟲子爬行般流出。或者躺著休息,讓汗水自然流出。
白朮(二兩),桔梗(一兩),附子(二兩炮,去黑皮用),烏頭(四兩炮,去皮臍),真華陰,細辛(一兩)
白話文:
白朮(100 克),桔梗(50 克),附子(100 克,炮製,去黑皮),烏頭(200 克,炮製,去皮臍),真華陰,細辛(50 克)
上五味,搗粗篩,縫絹囊盛帶之,居閭里皆無病。若有疫癘者,溫酒服方寸匕,覆取汗,得吐即瘥;若經三四日,抄三寸匕,以水二碗煮,令大沸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將五種藥材搗碎過篩,裝在絹袋中,隨身配戴,住的地方的人都能免於疾病。如果有人感染了瘟疫,用溫酒服下一方寸匙的藥粉,蓋上被子發汗,如果能嘔吐出來就會痊癒;如果感染已經超過三四天,取三寸匙的藥粉,加兩碗水煮沸,分三次服用。
務成子螢火丸(五十),主闢疾疫惡氣,百鬼虎狼蛇虺蜂蠆諸毒,五兵白刃,盜賊凶害,皆闢之。
白話文:
務成子螢火丸(五十顆),能清除疾病瘟疫的惡氣,抵禦各種鬼怪、虎狼、蛇蠍、蜂蟲、毒物;也能防禦刀槍、盜賊、兇險的傷害。
螢火,鬼箭(削取皮羽),蒺藜(各一兩),雄黃,雌黃,礬石(各二兩燒汁盡),羚羊角,鍛灶灰,鐵錘柄(入鐵處燒焦各一兩半)
白話文:
螢火蟲:一兩(去皮羽) 蒺藜:一兩 雄黃:二兩(燒汁至盡) 雌黃:二兩(燒汁至盡) 礬石:二兩(燒汁至盡) 羚羊角:一兩半 鍛造竈灰:一兩半 鐵錘柄(鐵接觸處燒焦):一兩半
上九味,搗篩為散,以雞子黃並丹雄雞冠一具和之,如杏仁大,作三角絹囊盛五丸,帶左臂,仍更掛戶上。
續添,聖散子方
(此藥性溫,若陽證有熱,不可輕服之),
白話文:
取用九種上等藥材,搗碎篩選成粉末。再加入雞蛋黃和一整隻紅公雞冠,攪拌均勻。搓成杏仁大小的丸子,放入三角形的絹布袋中裝五顆,佩戴在左臂上。另外再掛一袋在門上。
(聖散子)蘇內翰云:昔嘗覽《千金》三建散方,於病無所不治,而孫思邈特為著論,以謂此方用藥節度不近人情,至於救急,其驗特異。乃知神物效靈,不拘常制,至理開感,智不能知。今予所謂聖散子者,殆此類也。自古論病,惟傷寒為至危急,表裡虛實,日數證候,應汗下之類,差之毫釐,輒至不救。
白話文:
(聖散子)蘇內翰說:「我曾經研究過《千金要方》裡的『三建散』這個方劑,它幾乎可以治療所有疾病,而孫思邈還特地寫了文章,表示這個方劑用藥的方式不合乎常理,但是用於急救時,效果特別好。這才讓我明白,神效的藥物可以靈活運用,不受常規限制,最高深的道理不是人智可以理解的。我所說的『聖散子』,大概就是這種藥物。自古以來,討論疾病時,只有傷寒是最危險嚴重的。傷寒病人的表裡虛實、發病時間和證狀、合適的發汗或瀉下治療等等,只要有一點點差錯,就會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。」
若時毒流行,用聖散子者,一切不問陰陽之感,連服取瘥,不可與傷寒比也。若疾疫之行,平旦輒煮一釜,不問老幼良賤,各一大盞,即時氣不入其門。平居無病,能空腹一服,則飲食倍常,百疾不生,真濟世之寶也。其方不知其所從出,而故人巢君世寶之,以治溫疫,百不失一。
白話文:
如果時值瘟疫流行,使用「聖散子」這味藥時,不論患者是感受陰氣還是陽氣,連續服用直到痊癒,不可將其與傷寒治療混為一談。如果傳染病來襲,一大清早就煮一鍋「聖散子」,無論老幼尊卑,每人都飲用一大碗,就能立刻防止疫氣入侵。平日裡沒有疾病,也能空腹服用一次,「聖散子」能讓食慾大增,預防百病。這味藥的出處已不可考,但我故人巢君視其如珍寶,用來治療瘟疫,百發百中。
予既得之,謫居黃州,連年大疫,所全活者,不可勝數。巢君初甚惜此方,指江水為盟,約不傳人。餘切隘之,以傳蘄水道人龐安常。龐以醫聞於世,又善著書,故以授之,且使巢君之名與此方同不朽。東坡居士序。
白話文:
我得到這祕方後,被貶居黃州。連年發生瘟疫,我用這祕方救活的人不計其數。巢元方起初很珍惜這個方子,指著江水發誓,不把祕方傳授給別人。我非常遺憾,便將祕方傳授給蘄水道的道士龐安常。龐安常以醫術聞名,又擅長著書,於是我把祕方交給他,並讓巢元方的名字與這個方子一同流傳於世。——東坡居士序
草豆蔻(十枚去皮面裹,炮),木豬苓(去皮),石菖蒲,茯苓,高良薑,獨活(去蘆頭),附子(炮去皮臍)麻黃(去根節),厚朴(去皮,薑汁炙),藁本(去沙土),芍藥,枳殼(去根麩炒),柴胡(去蘆頭),澤瀉,細辛(華陰者),防風(去蘆頭),白朮,藿香,半夏(薑製各半兩),甘草(一兩炙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煮取八分,去滓熱服,余滓兩服合為一服,重煎,空心服之。
白話文:
草豆蔻(10 顆,去除外皮,裹上麵粉,烘焙) 木豬苓(去除外皮) 石菖蒲 茯苓 高良薑 獨活(去除根鬚) 附子(烘焙,去除外皮和肚臍) 麻黃(去除根節) 厚朴(去除外皮,用薑汁烘烤) 藁本(去除泥沙) 芍藥 枳殼(去除根部,炒後使用) 柴胡(去除根鬚) 澤瀉 細辛(產自華陰的) 防風(去除根鬚) 白朮 藿香 半夏(用薑汁製作,各半兩) 甘草(1 兩,烘焙)
調中湯(五十一),治夏月秋初,忽有暴寒折於盛熱,熱結於四肢,則壯熱頭痛,寒傷於胃則下利,或血、或水、或赤,壯熱迷悶,脈數,宜下之。
白話文:
調中湯 (方劑 51)
用於夏季和初秋,突然在炎熱中遭受寒涼,導致熱邪積聚在四肢,出現發燒、頭痛;而寒邪傷及胃部,則會腹瀉,可能伴隨血便、水便或赤便,發燒嚴重,神志昏迷,脈搏急促。此時宜用下法治療。
大黃(去皮三分),葛根,黃芩,芍藥,桔梗(去蘆),藁本(真者無,則以芎代之),茯苓(去皮),白朮,甘草(炙以上各半兩)
白話文:
大黃(去掉外皮的約三分之一) 葛根 黃芩 芍藥 桔梗(去掉外殼) 藁本(如果沒有真藁本,可以用川芎代替) 茯苓(去掉外皮) 白朮 甘草(烤過的以上各類藥材各半兩)
上等分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煮取一中盞,移時再服之,得快利,壯熱便歇,小兒輩減與服之。凡秋夏暑熱積日,或有暴寒折之,熱無可散,喜摶著肌中,作壯熱氣也。胃為六腑之表,最易為暴寒傷之而下也,虛冷人亦不壯熱,但下利或霍亂也,不宜服此,少實人可服。五石人喜壯熱,適與藥斷下,則加熱喜悶而死矣。
白話文:
上等的藥材研成麻豆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一盞半,煮取剩一中盞藥液,過一段時間再服用,能快速見效,壯熱立即緩解。小孩子按減量服用。秋夏季節暑熱積聚已久,或者遭遇暴寒,導致熱邪無法散發,喜歡聚集在肌肉中,形成壯熱高燒。胃是六腑的表層,最容易受到暴寒侵襲而下行。虛寒體質的人不會壯熱,但會腹瀉或霍亂,不宜服用此藥。體質稍實的人可以服用。五石體質的人容易壯熱,如果服用此藥斷其下行,會加重悶熱,導致死亡。
亦不止,便作痹熱毒,壯熱甚不歇則劇,是以宜調中湯下,和其胃氣也。調中湯去大黃,即治風溫證,兼治陽病因下遂協熱利不止,及傷寒不因下自利,表不解而脈浮數者,皆可去大黃煎之,殊驗也。
白話文:
不僅如此,就會導致痺熱毒,發作時會出現嚴重的壯熱,難以消退。因此,應該服用調中湯來調和胃氣。調中湯去大黃後,還能治療風溫證,以及因下利後出現協熱不止的陽病,以及傷寒不因下利自利、表證未解而出現脈浮數的患者。去除大黃後煎服,效果顯著。
射干湯(五十二),治初秋夏月暴雨冷,及天行暴寒,其熱喜伏於內,咳嗽曲折不可得氣息,喉啞失聲,干嗽無唾,喉中如哽。
白話文:
射干湯 (第 52 方)
用於治療初秋和夏天的暴雨後變冷,或者天氣突然變得很冷,導致熱氣潛伏在體內。病人會咳嗽不止,呼吸困難,喉嚨嘶啞失聲,乾咳無痰,喉嚨感覺好像有東西哽著。
射干(二兩),半夏(五兩洗),杏仁(三兩去皮尖雙仁,炒),生薑(四兩炮),甘草(二兩炙),紫菀(二兩),肉桂(二兩),枳實(二兩炙),當歸(二兩),橘皮(二兩),獨活(二兩),麻黃(二兩去節,湯泡焙秤),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匕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。
白話文:
射干兩錢,半夏五錢洗淨,杏仁去皮尖雙仁三錢炒香,生薑四錢炮製,甘草兩錢炙製,紫菀兩錢,肉桂兩錢,枳實兩錢炙製,當歸兩錢,橘皮兩錢,獨活兩錢,麻黃去節兩錢,湯泡焙乾後秤重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碗半水煎煮至八分,去渣溫服。
半夏桂枝甘草湯(五十三),治伏氣之病,謂非時有暴寒中人,伏氣於少陰經,始不覺病,旬月乃發,脈便微弱,法先咽痛,似傷寒非喉痹之病,次必下利,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,次四逆散主之。此病只二日便瘥,古方謂之腎傷寒也。
白話文:
半夏桂枝甘草湯(配方編號:53)
用於治療伏氣病,指的是不是時節突然受寒,寒氣入侵少陰經,一開始沒有感到生病,一個月後才發病,脈象虛弱。這個病症常常先出現咽喉疼痛,類似傷寒而不是喉嚨痛。接著一定會拉肚子,這時才用半夏桂枝甘草湯治療,之後再用四逆散治療。這個病症只要兩天就能痊癒,古醫書上稱為腎傷寒。
甘草(炙),半夏(湯洗),桂心(各等分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四錢匕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,放冷少少含,細嚥之,入生薑四片煎服。
白話文:
將甘草(炒過)、半夏(用湯清洗過)、肉桂(去掉外皮,只取內部)各等量混合後,研碎成像麻豆般大小。每次服用時取四錢,用水一杯半煎煮至剩下七分水量,待涼後慢慢含在口中,細細吞嚥。煎煮時加入四片生薑一起服用。
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(五十四),病人一身盡疼,發熱日晡所劇者,名風濕,此病因傷於汗出當風,或久傷取冷所致之也。
白話文:
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(第 54 條)
患者全身疼痛,發熱在下午和傍晚加劇,稱為風濕。這種疾病是由於出汗後被風吹到,或者長期受寒所致。
麻黃(去節秤,湯泡二分),甘草(一分炙),薏苡仁(半兩),杏仁(十枚去皮尖,炒)
白話文:
- 麻黃(去除節點,秤重為二分,用湯泡發)
- 甘草(一分,經炙烤處理)
- 薏苡仁(半兩)
- 杏仁(十枚,去除外皮尖端,炒熟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四錢匕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,分溫二服,有微汗避風。
防己黃耆湯(五十五),治風濕,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。
防己(一兩),甘草(半兩炙),白朮(三分),黃耆(一兩一分去蘆)
白話文:
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四錢匕,用一盞半水煎煮,煎至八分,去渣,分溫兩次服用,微微出汗後避風。 防己黃耆湯用於治療風濕,脈象浮、身體沉重、出汗怕風。 藥方:防己一兩,甘草半兩炙,白朮三分,黃耆一兩一分去蘆。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,生薑四片,大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,良久再服。喘者,加麻黃半兩;胃中不和者,加芍藥三分;氣上衝者,加桂枝三分;下有陳寒者,加細辛三分。服後當如蟲行皮中,從腰下如冰,後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。
杏仁湯(五十六),療風濕,身體疼痛,惡風微腫。
白話文:
把藥材碾碎成芝麻大小。每次取五錢藥材,加四片生薑,一枚大棗和一杯半水,熬煮至只剩下八分之一,去渣後溫熱服下,しばらく後再服用第二次。如果是喘鳴,再加半兩麻黃;胃部不適,再加三分芍藥;氣向上衝,再加三分桂枝;下半身有寒氣,再加三分細辛。服藥後會感到像有蟲在皮膚下爬,腰部以下像有冰塊在流動,然後坐在被子上,再用一條被子圍在腰部以下保暖,直至微微出汗為止。
桂心(二兩),麻黃(一兩去節,湯泡,焙,秤用),芍藥(一兩),天門冬(一兩去心),杏仁(二十五枚去皮尖雙仁,炒),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匕,生薑四片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。
白話文:
桂心(120克),麻黃(60克,去除枝節,用熱水浸泡,烘烤後稱重),芍藥(60克),天門冬(60克,去除中間),杏仁(25枚,去皮尖,雙仁,炒熟)
小續命湯(五十七),治中風及腳氣痹弱,不能轉側者。又兼治小兒慢驚風。
白話文:
小續命湯(方劑編號:57),用於治療中風和腳氣痹弱,無法翻身的患者。此外,還可用來治療小兒緩慢的驚風。
附子(生,削去皮臍五錢),防風(一兩半),芍藥,白朮,人參,川芎,麻黃(去節,湯泡三次,焙乾),防己,黃芩,桂枝,甘草(各一兩)
白話文:
附子(生的,去皮,臍部留五錢分量),防風(一兩半),芍藥、白朮、人參、川芎、麻黃(去節,用湯泡三次,焙乾),防己、黃芩、桂枝、甘草(各一兩)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五錢匕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滓,取八分清汁,入生薑汁再煎一二沸,溫服,日三夜二。若柔痓自汗者,去麻黃;夏間及病有熱者,減桂枝一半;冬及始春,去黃芩。
白話文:
藥材上秤搗碎成像綠豆大小的顆粒。每次服用 5 錢的藥粉,加上 1.5 碗水,煎煮至剩 1 碗,濾掉渣滓,取煎出的清液 8 分之 1,再加入生薑汁煮沸 1-2 分鐘,趁溫熱服用,每天喝 3 次,晚上喝 2 次。
如果有怕冷、自發性流汗的症狀,就去除麻黃;在夏季或患者有發熱症狀時,將桂枝減半;在冬季或初春季節,去掉黃芩。
附術散(五十八),傷寒手足逆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項強直搖頭口噤。
附子(一兩炮),白朮(一兩),川芎(三錢),獨活(半兩),桂心(二錢)
上搗羅為末。每服三錢,水一中盞,棗子二枚,同煎至五分,溫服。
白話文:
附術散(五十八)
症狀: 傷寒患者出現手腳冰冷、筋脈緊繃、汗出不止、脖子僵硬、頭部搖晃、嘴巴緊閉。
藥方:
- 附子(一兩,炮製)
- 白朮(一兩)
- 川芎(三錢)
- 獨活(半兩)
- 桂心(二錢)
製作方法: 以上藥材搗碎過篩,研成細末。
服用方法: 每次服用三錢藥末,用水一中盞(約100毫升),加入紅棗兩枚,一起煎煮至藥液剩約五分(約50毫升),溫熱服用。
桂心白朮湯(五十九),治傷寒陰痙,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者。
白話文:
桂心白朮湯
用途: 治療傷寒引起的陰證痙攣,手腳冰冷,筋脈緊縮,出汗不停。
白朮,桂心,附子(炮,去皮臍),防風(去蘆頭),芎藭,甘草(炙微赤。各一兩五錢)
上銼如麻豆大。以水二盞,藥五錢,生薑四片,棗三枚,同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。
白話文:
白朮、肉桂、炮製過的附子(去皮和蒂)、防風(去掉蘆頭部分)、川芎、炙過微微泛紅的甘草(各取一兩五錢)。
將這些藥材切成像麻豆大小。用兩杯水,取五錢藥材,加上四片生薑,三枚棗子,一起煎煮至水量剩下八分之一,去掉藥渣後溫熱服用。
附子防風散(六十),治傷寒陰痙,閉目合面,手足厥逆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者。
白話文:
附子防風散(方子共用 60 味藥材)
適應症: 治療傷寒導致的陰寒痙攣,症狀包括:緊閉雙眼、牙關緊咬、手腳冰冷逆寒、筋脈收縮僵硬、渾身大汗不止。
白朮(一兩),白茯苓(三分),柴胡(一兩半去苗),五味子(一兩),乾薑(三分炮裂,切),甘草(三分炙微赤,切),附子(三分炮裂,去皮臍),桂心(半兩),防風(三分去蘆頭),
上件藥,搗篩粗散。每服四錢,以水一盞,入生薑四片,煎至六分,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。
白話文:
白朮(50克),白茯苓(15克),柴胡(75克,去除根鬚),五味子(50克),乾薑(15克,炮裂切片),甘草(15克,炙至微紅切片),附子(15克,炮裂去皮臍),桂心(25克),防風(15克,去除蘆頭)
八物白朮散(六十一),治傷寒陰痙,三日不瘥,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不出,恐陰氣內傷。
白話文:
八物白朮散(六十一),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陰寒痙攣,持續三日不癒,手腳冰冷,筋脈僵硬拘急,不發汗,擔心陰寒之氣內傷。
白朮(半兩),白茯苓(半兩),麻黃(半兩去節泡三沸,焙),五味子(半兩),桂心(三分),高良薑(一分),羌活(半兩),附子(三分炮裂,去皮臍),
上件藥,搗篩粗散。每服四錢,以水一大盞,入生薑四片,煎至五分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。
白話文:
白朮(30 克),白茯苓(30 克),麻黃(30 克,去除節,煮沸三次,烘乾),五味子(30 克),桂心(5 克),高良薑(6 克),羌活(30 克),附子(5 克,砲裂,去除外皮和肚臍)
柴胡半夏湯(六十二),治痰熱頭疼,利膈除煩悶,手足煩熱,營衛不調,肢節拘倦,身體疼痛,嗜臥少力,飲食無味。兼治五飲,消痰癖。
白話文:
柴胡半夏湯
用途:
- 治療痰熱引起的頭痛
- 促進消化,消除煩悶
- 緩解手足發熱
- 調節營衛循環
- 緩解肢體僵硬和疼痛
- 改善疲勞和嗜睡
- 治療食慾不振和五種水飲(水腫)
- 化解痰液和積癖
柴胡(八兩),人參(三兩),半夏(二兩半洗),甘草(三兩炙)黃芩(三兩),白朮(二兩),麥門冬(三兩去心),
上銼如麻豆大。每服抄五錢匕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棗子一枚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。
白話文:
柴胡八錢,人參三錢,半夏二錢半洗淨,甘草三錢炙過,黃芩三錢,白朮二錢,麥門冬三錢去心,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。每次服用五錢,加水一碗半,生薑五片,大棗一枚,煎煮至八分,去渣後溫熱服用。
金沸草散(六十三),治傷寒中脘有痰,令人壯熱。頭痛,項筋緊急,時發寒熱,皆類傷風,但不頭痛為異耳。
白話文:
金沸草散 (六十三)
用途: 治療傷寒,胃部有痰,令人壯熱。頭痛,頸肌緊繃,時而發冷發熱,都類似感冒,但沒有頭痛這一點不同。
前胡(三兩),荊芥(四兩),半夏(一兩淨洗,薑汁浸),赤芍藥(二兩),細辛(一兩),甘草(一兩炙),旋覆花(三兩)
上件搗羅為末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生薑五片,棗子一枚,同煎至六分,去滓熱服;未知再服。
白話文:
前胡(120克),荊芥(160克),半夏(60克,洗淨並用薑汁浸泡),赤芍藥(80克),細辛(40克),甘草(40克,炙制),旋覆花(120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