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肱

《類證活人書》~ 卷第十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一 (1)

1. 卷第十一

此一卷。首論咳逆。傷寒咳逆。此證極惡。仲景經中不載。孫真人云。咳逆遍尋方論。無此名稱。深窮其狀。咳逆者。噦逆之名。蓋古人以咳逆為噦耳。大抵咳逆者。古人所謂噦是也。啘者。今人所謂乾嘔是也。

(八十七)問咳逆

咳逆者。仲景所謂噦者是也(乙芮切。逆氣)噦、胃寒所生。傷寒本虛。攻其熱必噦。又云。傷寒大吐下之極虛。復發汗者。其人外怫鬱。復與之水。以發其汗。因得噦。所以然者。胃中寒故也。橘皮乾薑湯、(雜方九十)羌活附子散、(雜九一)半夏生薑湯、(雜九十二)退陰散主之。(雜方十四)若服藥不瘥者。

灸之必愈。其法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。骨間灸三壯。丈夫及乳小者。以一指為率。正以男左女右。艾炷如小豆許。與乳相直間。陷中動脈處是。然亦有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(正二十九)橘皮竹茹湯。(雜方五)仲景又云。傷寒噦而腹滿。視其前後。知何部不利。利之即愈。(仲景無方。

前部宜豬苓湯)(正六十七)(後部宜調胃承氣湯)(正四十三)○扁鵲中藏經。治傷寒咳逆。丁香散丁香柿蒂各一分。甘草良薑各半錢。沸湯點。作一服。乘熱猛吃極效。○三因第十一卷。又有竹茹湯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湯治陽證也。○本事方第八卷。治傷寒候咳逆。豆蔻湯

治陰證咳逆。丁香茴香肉豆蔻等藥。若陽證不可用。○凡咳逆多有先熱而吃生冷。或涼藥多相激而成。蓋陰陽二氣相搏。林人之僕。本發大熱。以涼藥下之。想太甚咳逆四五日竟至於服丁香柿蒂而後卻。再以小柴胡之屬解其餘熱。遂愈。下後蓋有身熱不解。○治傷寒咳逆後二方。

出撫州華蓋山周先生。惟一備急方。救急方。香附子、橘核各半兩細銼。用酒半盞。先將藥在石銀器內炒。漸漸滴酒炒藥焦黃色。研細末。每二錢。水一小盞。煎至八分。細細旋呷服。○一方單用香附子末。○又方。大蒜頭二個煨動研爆。入白薑末。(丸得為度)研和。如梧桐子大。

搗薤菜自然汁。吞下二十丸。病退再服一十五丸。

(八十八)問發黃

病人寒濕在裡不散。熱蓄於脾胃。腠理不開。瘀熱與宿谷相搏。鬱蒸不消化。故發黃。(漢贊南方暑濕。近夏癉熱。蓋癉者。黃也。古人以黃為癉。濕熱相搏。民多病癉。甚為跗腫也)然發黃與瘀血。外證及脈俱相似。但小便不利為黃。小便自利為瘀血。要之發黃之人。心脾蘊積。

發熱引飲。脈必浮。滑而緊數。若瘀血證。即如狂。大便必黑。此為異耳。凡病人身體發熱頭面汗出。身無汗劑頸而止。渴引水漿。小便不利。如此必發黃。茵陳蒿湯(正九十三)加五苓散(正六十六)也。茵陳蒿湯十分。五苓散五分。二件拌和。每服一錢。溫水調下。日三服。

病人服湯得小便利如皂莢汁赤。一宿腹減。則黃從小便中出也。古人云。治濕不利小便。非其治也。大抵發黃者。瘀熱在裡。由小便不利而致之也。梔子柏皮湯、(正方五十)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(正二十四)可選而用之。又方。傷寒欲發黃者。急用瓜蒂末。口含水。搐一字許入鼻中。

出黃水甚驗。即用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。○又問白虎證。亦身熱煩渴引飲。小便不利。何以不發黃。答曰。白虎與發黃證相近。遍身汗出。此為熱越。白虎證也。頭面汗出。頸以下都無汗。發黃證也。○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。發熱。身如熏黃者何。太陽中濕也。仲景云。

傷寒發汗已。身目為黃。所以然者。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。以為不可下也。於寒濕中求之。(第九卷六十九問。)○又問病人脈弦浮大而短氣。腹都滿。脅下及心痛。久按之氣不通。鼻乾。不得汗。嗜臥。一身及目悉黃。小便難。有潮熱。時時咳嗽者何也。少陽中風也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
(正方二十九)

(八十九)問發狂

發狂有二證。陽毒發狂。蓄血如狂。其外證與脈皆不同。病人煩躁。狂走妄言。面赤咽痛。脈實潮熱獨語。如見鬼狀。此陽毒也。(治藥方在二十一問)病人無表證。不發寒熱。唇燥但欲漱水。不欲入咽。其脈微而沉。小腹硬滿。小便反利。大便必黑。身黃髮狂。此血證諦也。

病人如熱狀。煩滿口燥。其脈反無熱。此為陰伏。其血證審矣。仲景云。太陽病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其血自下者愈。若外不解者。尚未可攻。當先解其表。且桂枝。(正方一)外已解。但小腹急結者。乃可攻之。屬桃仁承氣湯主之。(正四十四)大抵傷寒當汗不汗。

熱蓄在裡。熱化為血。其人喜忘而如狂。血上逆則喜忘。血下蓄則內爭。甚者抵當湯、(正九十一)抵當丸、(正方九十)輕者桃仁承氣湯、(正四十四)犀角地黃湯。(雜八十六)須取盡黑物為效。(夫血熱蓄在膀胱經。若用抵當湯。更須仔細審其有無表證。若有蓄血證而外不解。

亦未可便用抵當湯。先用桂枝湯。以解其外。緣熱在膀胱太陽經故也)○又有火邪發驚狂者。醫以火於臥床下。或周身用火。迫劫汗出。或熨而成火邪。其人亡陽煩躁驚狂。臥起不安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、(正方十)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(正方十四)主之。(凡灸及燒針後證似火劫者。

並用劫法治之。金匱風引湯尤良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更捷)。(正三十三)

(九十)問發斑

發斑有兩證。(溫病發斑。熱病發斑)溫毒發斑者。冬月觸冒寒毒。至春始發。或已汗下。表證未除。毒氣未解。故發斑黑膏主之。(雜九十三)或冬月溫暖。人感乖戾之氣。至春初為積寒所折。毒氣未得泄。迨天氣暄暖。溫毒始發。肌肉斑爛。癮疹如錦文而咳。心悶嘔清汁。

葛根橘皮湯。(雜九十四)屢用之驗。黃連橘皮湯亦佳。(雜一百二十五)(廣州褚倅子斑如壞梨靨)熱病發斑者。與時氣發斑同。或未汗下。或已汗下。熱毒不散。表虛里實。熱毒乘虛出於皮膚。遂發斑瘡。癮疹如錦紋。俗呼瘡麩。素問謂之疹。(發斑者。下之太早。熱氣乘虛故也。

下之太遲。熱留胃中。亦發斑。服熱藥過多。亦發斑。微者瞿麥出。五死一生。劇者黑斑出。十死一生)大抵發斑不可用表藥。表虛里實。若發汗開泄。更增斑爛也。皆當用化斑湯、(雜百二十)玄參升麻湯、(雜九十五)阿膠大青湯、(雜九十六)豬膽梔子湯。(雜四十四)或與紫雪大妙。

可下者。與調胃承氣湯。(正四十三)(暑月陽氣重者。常宜體候。才有赤點如蚊蚤咬。卻急治之)○又有陽毒發斑。見十九問。二十一問。宜參酌之。

(九十一)問譫語

病人有譫語。有鄭聲二證。鄭聲為虛。當用溫藥。白通湯主之。(正九十七)譫語為實。當須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正四十三)服調胃承氣而譫語止。或更衣者。停後服。不爾再與之。仲景云。實則譫語。虛則鄭聲。鄭重也。重語也。世多不別。然譫語鄭聲。亦相似難辨。須更用外證與脈別之。

若大小便利。手足冷。脈微細者。必鄭聲也。大便秘。小便赤。手足溫。脈洪數者。必譫語也。以此相參。然後用藥萬全矣。大抵傷寒不應發汗。即譫語。(仲景云。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。沉為在裡。反發其汗。津液越出。大便為難。表虛里實。實則譫語)譫語屬胃。和中則愈。

不和則煩而躁。宜調胃承氣湯。然亦有三陽合病譫語者。三陽合病。腹滿身重。難以轉側。口中不仁。面垢譫語遺溺。其脈必滑實。不可汗下。宜白虎湯。(正六十四)有胃實譫語者。病人身熱汗出。大便硬為胃實。宜調胃承氣湯。(正四十三)大承氣。(正四十一)外臺承氣湯。

芒硝尤穩或發汗多。亡陽譫語者。(仲景云。發汗多亡陽譫語者。不可下。此為津液不和。與柴胡桂枝湯)(正三十一)(和其營衛。以通津液後自愈。恐人作燥屎攻之。慎不可攻也)有下利譫語者。(下利譫語。有燥屎也。調胃承氣湯)(正方四十三)(小承氣湯主之)(正四十二)有下後譫語者。

(傷寒八九日下之。胸滿煩驚。小便不利。譫語身重不可轉側者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)(正三十三)有婦人熱入血室譫語者。(婦人傷寒發熱。經水適來。晝日明瞭。暮則譫語。如見鬼狀者。此為熱入血室。無犯胃氣。及上二焦。速用小柴胡湯主之)(正二十九)(若行湯遲熱入胃。

令津燥。中焦上焦不榮。成血結胸狀。須當針期門也。婦人中風。發熱惡寒。經水適來。入血室也。當刺期門。隨其實而取之,已上二焦。熱結在期門也。若犯胃氣。晝夜譫語喜忘。小腹滿。小便利。屬抵當湯證中)(正九十一)○又問。仲景云。無犯胃氣何也。答曰。熱因經水適來。

乘虛入室。故血室有熱。遂令譫語。當以小柴胡解之。(正二十九)卻與胃實譫語不同。胃實有燥糞。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。(正四十三)若血實有熱譫語。非胃家實。仲景恐人作胃實攻之。故曰無犯胃氣也。大抵譫語是熱。屬陽而反見陰證者逆。

(九十二)問吐血

傷寒吐血。由諸陽受邪。熱初在表。應發汗而不發汗。熱毒入深。結於五臟。內有瘀積。故吐血也。瘀血甚者。抵當丸(正方九十)輕者桃仁承氣湯(正四十四)兼服犀角地黃湯(雜八十六)三黃丸(雜九十八)

(九十三)問腹痛(腹脹滿附)

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爾腹滿時痛。是有表。復有里。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(正方十二)痛甚者。加大黃。(正方十三)(桂枝加芍藥。即是小建中也。太陰脈弱自利。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。其人胃虛。陽氣易動故也。下利者。先煎芍藥十餘沸)難經云。痛為實。

大抵痛宜下。(仲景云。發汗不解。腹滿痛者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)(正四十一)(又曰腹中滿痛。此為實。當下之。屬大柴胡湯)(正方三十)腹痛有二證。有熱痛、有冷痛、尺脈弦、腸鳴泄利而痛者冷痛也。小建中湯主之。(正三十七)仲景云。陽脈澀。陰脈弦。法當腹中急痛。

先與小建中湯。不瘥者。與小柴胡湯。(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)(正方二十九)陰證腹痛。即四逆散、(正七十六)通脈四逆加芍藥湯。(正八十一)腹痛小便不利者。真武湯(正一百五)關脈實。腹滿大便秘。按之而痛者。實痛也。桂枝加大黃湯。(正方十三)黃連湯、(正八十三)大承氣湯主之。

(正四十一)○又問腹脹滿者何也。陰陽不和也。桔梗半夏湯最良。(雜九十九)仲景論太陽證發汗後。腹脹滿也。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。(正五十八)下後心煩腹滿。臥起不安者。梔子厚朴湯。(正四十八)吐後腹脹滿者。與調胃承氣湯。(正四十三)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。

急下之。宜承氣湯。(正四十三)

(九十四)問煩躁

傷寒煩躁。太陽與少陰經為多。(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)陽明經或因不大便。中有燥屎。故煩躁耳。(仲景云。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。煩躁。發作有時者。此有燥屎也。宜承氣湯。大抵得病二三日。脈弱無太陽柴胡證。煩躁。心下硬。小便利。屎定硬。以小承氣湯)(正四十二)(少少與。

微利之。然有病已瘥。尚微煩。必大便硬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。若小便少。津液當還入胃。不須攻也)大抵陰氣少。陽氣勝。則熱而煩。故太陽經傷風。多煩而躁也。(仲景云。太陽傷風。服桂枝湯)(正一)煩不解。先刺風池風府。卻與桂枝湯。又云。太陽傷風。脈浮緊。

發熱惡寒。身疼痛無汗而煩躁者。大青龍湯主之。(正三十五)又云。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。小建中湯主之(正三十七)(又云。傷風發熱。六七日不解而煩。有表裡證。渴欲飲水。水入則吐。五苓散主之)(正六十六)(又云。傷寒得病無熱。但狂言。煩躁不安。精氣不與人相當。

但與五苓散。二大錢服之。常與新汲井水飲一升許。即以指刺喉去之。隨手愈。然而太陽證自汗心煩。若小便數者。又不可用桂枝表也)陽虛陰盛。亦發煩躁。陽氣弱為陰所乘而躁。故少陰病亦煩躁。(少陰病二三日以上。心煩不得臥。黃連阿膠湯主之)(正八十四)(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。

煩躁欲死者。吳茱萸湯主之)(正方一百)(少陰病下利咽痛。胸痛心煩者。豬膚湯主之)(正一百一)少陰下利。六七日咳而嘔。渴煩不得眠。豬苓湯主之。(正六十七)少陰病惡寒而蜷。時時自煩。欲去衣被。大柴胡湯下之。(正方三十)學者當以外證與脈別之。(寸關浮數。

身熱而煩者。屬太陽也。尺寸俱沉。手足厥逆。自利而煩者。屬少陰也)然有汗之而煩者。(仲景云。太陽病發汗後。大汗出。胃中干。煩躁不得眠。欲得飲水者。少少與之。令胃中和則愈。若脈浮小便不利。微熱稍渴。五苓散主之)(正方六十六)有下之而煩者(仲景云。

  • 身體發熱且煩躁不安的。屬於少陰經證候。(重點徵兆:有汗液卻依然煩躁。)

三種特殊情況:

  • 發汗後煩躁不安的。(仲景說:太陽病發汗後,大量出汗,胃中乾燥,煩躁不安失眠,想要喝水。少量少量地給他喝水,使胃中和調就能痊癒。如果脈象浮小,小便不利,身體微熱,口渴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)

  • 腹瀉後煩躁不安的。(仲景說:)

下之後發汗。晝日煩躁不得眠。夜而安靜。不嘔不渴。無表證。脈沉微者。乾薑附子湯主之)(正七十三)(又云。發汗吐下後。虛煩不得眠。心中懊憹者。梔子豉湯主之)(正四十五)(發汗若下之。病仍未解。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)(正方七十八)又有病已解而反微煩者。

此由病新瘥不勝谷。損谷則愈。(先用小柴胡湯)(正二十九)(和其營衛。以通津液。得屎而解。小柴胡不中。然後以調胃承氣湯)(正方四十三)

(九十五)問下利者

傷寒下利多種。須辨識陰陽。勿令差互。(三陽下利則身熱。太陰下利手足溫。少陰厥陰下利。身不熱。以此別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。俗醫但見下利。便作陰證。用溫熱藥。鮮不發黃生斑而死也)太陽陽明合病。必下利。葛根湯(正二十六)主之。(下利而頭疼腰痛。

肌熱目疼鼻乾。其脈浮大而長者。是其證也)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。黃芩湯主之。(正八十五)若嘔者。黃芩湯加半夏生薑也。(正八六)(下利而頭疼胸滿。或口苦咽乾。或往來寒熱而嘔。其脈浮大而弦者。是其證也)陽明少陽合病。必下利。其脈不負者順也。負者。失也。

互相剋賊。名為負也。(下利而身熱胸脅痛滿乾嘔。或往來寒熱。其脈長大而弦者。是其證也。蓋陽明者土。其脈長大。少陽者木。其脈弦。若合病。土被木賊。更下利為胃已困。若脈不弦者順也。為土不負。負者死)自利不渴屬太陰。

四逆湯)(正七十五)(理中湯主之)(正七十四)自利而渴屬少陰(白通湯)(正九十七)(白通加豬膽湯)(正九十八)(通脈四逆湯)(正八十二)(豬苓湯)(正六十七)(真武湯)(正一百五)(四逆加人參湯)(正七十七)(可檢證而用之)其餘下利。皆因汗下後證也。

大抵傷寒下利。須看脈與外證。下利而脈大者。虛也。脈微弱者。為自止。下利日十餘行。脈反實者逆。下利脈數而滑者。有宿食也。下之愈。脈遲而滑者實也。其利未得便止。更宜下之。下利三部脈皆平。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。協熱利者。臍下必熱。大便赤黃色。及腸間津汁垢膩。

(謂之腸垢)寒毒入胃。則臍下必寒。腹脹滿。大便或黃白。或青黑。或下利清穀。濕毒氣盛則下利腹痛。大便如膿血。或如爛肉汁也。下利慾飲水者。以有熱也。下利譫語者。有燥屎也。寒毒入胃者。四逆湯、(正七十五)理中湯、(正七十四)白通湯加附子、(正九十七)四逆散加薤白、(正七十六)主之。協熱利者。

黃芩湯、(正八十五)白頭翁湯、(正一百八)三黃熟艾湯、(雜方一百)薤白湯、(雜一百一)赤石脂丸、(雜一百二)濕毒下膿血者。桃花湯、(正九十九)地榆散、(雜一百三)黃連阿膠散。(雜一百四)雖然。自利而渴屬少陰。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。乃有熱也。三陰下利宜溫之。

然少陰自利清水。心下痛。口乾燥者。卻宜下之。此又不可不知也。(少陰泄利下重。不可投熱藥。先濃煎薤白湯。)(雜一百)(內四逆散。緣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。又尋常胃中不和腹中腸鳴下利。生薑瀉心湯最妙。)(正六十三)(此二法。不特傷寒證也。)

(九十六)問小便不利小便難

傷寒發汗後小出多亡津液。胃中極干。故小便不利。醫見小便不利。往往利之誤矣。類纂云。胃中干則無小便。慎不可利。故仲景云。下之後復發汗。小便不利者。亡津液耳。若傷寒引飲。下焦有熱。小便不通。脈浮者。五苓散。(正六十六)脈沉者。豬苓湯也。(正六七)表不解。

心下有水。發熱而咳。小腹滿。小便不利者。小青龍湯麻黃茯苓也。(正三十六)傷寒無汗。翕翕發熱。頭項強痛。小便不利者。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也。(正方九)嘔而發熱。胸脅滿。心下怔忪。小便不利者。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茯苓。(正二十九)少陰病小便不利者。

四逆散加茯苓也。(正七十六)(傷寒有所不利者。行之取其滲泄也。有渴而飲停者。有躁而煩渴者。有病氣去而水氣不得行者。其表裡得見煩躁。口燥欲飲水。水入即吐。病名水逆。及霍亂頭痛。發熱身疼痛欲飲水者。有發熱汗出。復惡寒不嘔。但心下痞者。並宜五苓散。

其脈浮。發熱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。少陰病下利六七日。咳而嘔渴。心煩不得眠者。宜與豬苓湯。其大病瘥後。從腰以下有水氣者。牡蠣澤瀉散。)(正九十四)(此利水道滲泄之義也。)大抵中濕與發黃。以利小便為先。陽明汗多。以利小便為戒。○又問小便難何也。陰虛故也。

陰虛者陽必湊之。為陽所湊也。故小便黃者。中有熱也。宜瞿麥滑石之類瀉之。太陽病發汗。遂漏不止。其人惡風。小便難。四肢微急。難以屈伸者。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(正方六)陽明中風。脈弦浮大。短氣腹滿。脅下及心痛。鼻乾不得汗。嗜臥身黃。小便難。潮熱而噦者。

小柴胡加茯苓主之。(正二十九)

(九十七)問小便自利小便數

太陽證。下焦有熱。小腹必滿。應小便不利而小便反利者。下血證也。抵當湯主之。(正九十一)陽明證自汗出。應小便少而小便自利者。津液內竭也。屎雖硬不可攻也。當用蜜煎導之。(正百十二)少陰證四逆而小便自利者。虛寒證也。四逆湯、(正七十五)真武湯去茯苓主之。

(正百五)○又問小便數者何也。腎與膀胱俱虛。而有客熱乘之也。二經既虛。致受於客熱。虛則不能制水。故令數。小便熱則水行澀。澀則小便不快。故令數起也。診其趺陽脈數。胃中熱。即消穀引飲。大便必硬。小便即數也。太陽病自汗。四肢拘急。難以屈伸。心煩微惡寒。

腳攣急。若小便數者。慎不可行桂枝也。宜與甘草乾薑湯、(正五十五)芍藥甘草湯也。(正五十七)大抵溲數則大便難。仲景云。趺陽脈浮而澀。浮則胃氣強。澀即小便數。浮澀相搏。大便則硬。其脾為約。麻子仁丸主之。(正九十二)太陽病若汗若吐若下後微煩。小便數。

大便因硬者。與小承氣湯(正四十二)和之愈。○又云。傷寒脈浮自汗。小便數。若胃中不和譫語者。少與調胃承氣湯。(正四十三)

(九十八)問有數日不大便。有大便難。有大便硬。有燥屎。有大便溏。

傷寒數日不大便。大便硬。及有燥屎。皆知用大柴胡、(正方三十)大承氣、(正四十一)小承氣(正四十二)攻之。然仲景論大便不通。亦有數種不可攻者。(在第三卷十五問中詳言之矣。)○仲景又有陽結陰結之論。不可不別也。其脈浮而數。能食不大便。此為實。名曰陽結。

宜用小柴胡湯。(正二十九)所謂和其營衛。以通津液。縱不了了。得屎而解也。其脈沉而遲。不能食。身體重。大便反硬。名曰。陰結。宜用金液丹。所謂陽盛則促。陰盛則結促結同也。○又問大便溏者何也。古人云。歲火不及。寒乃大行。民病騖溏。大率病人腸中有寒。

即大便鴨溏。蓋溏者。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。華佗云。寒即溏。熱即垢。仲景說初硬後溏有二證。小便不利。小便少。皆水穀不分耳。

(九十九)問病人默默欲眠。目不能閉。起居不安。其聲嗄或咽乾。(嘎,所訝切聲破也)

此名狐惑傷寒也。狐惑與濕䘌。皆蟲證。初得狀如傷寒。或因傷寒變成其疾。其候默默欲眠。目不能閉。起居不安。蟲蝕其喉為惑。其聲嗄。蟲食下部為狐。其咽乾。狐惑之病。並惡飲食。面目乍赤、乍白、乍黑。是其證也。大抵傷寒病腹內熱。入食小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。

蝕人五臟及下部。為䘌病。其候齒無色。舌上盡白。甚者唇黑有瘡。四肢沉重。忽忽喜眠。蟲蝕其肛。爛見五臟則死。當數看其上下唇。上唇有瘡。蟲食其臟也。下唇有瘡。蟲食其肛也。殺人甚急。多因下利而得。治䘌桃仁湯、(雜一百五)黃連犀角湯(雜一百六)雄黃銳散主之。

(雜一百七)

(一百)問病人慾食。復不能食。常默默欲臥。復不能臥。欲出行復不能行。飲食或有美時。或有不忺飯時。如強健人而臥不能行。如有寒如無寒。如有熱復無熱。口苦小便赤。藥入即吐利。

此名百合傷寒也。百脈一宗。悉致其病。無復經絡也。其狀欲食復不能食。常默默欲得臥復不能臥。欲出行復不能行。飲食或有美時。或有不忺飯時。如強健人而臥不能行。如有寒如無寒。如有熱復無熱。口苦小便赤。百合之病。諸藥不治。藥入即吐利。如有神靈。此多因傷寒虛勞。

大病之後不平復。變成斯疾也。百合知母湯、(雜一百八)滑石代赭湯、(雜一百九)雞子湯、(雜一百十)百合地黃湯、(雜百十一)百合洗方(雜百十二)栝蔞牡蠣散、(雜百十三)滑石散(雜百十四)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