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臨證醫案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一書,是清代著名醫家王旭高先生臨床經驗與學術思想的重要結晶,由其門人王泰林編纂、方耕霞整理而成,於光緒二十三年(1897年)付梓。此書彙集了王氏多年行醫生涯中,尤以內科雜病為主的豐富醫案,同時也旁及外、婦、兒各科,共計四卷,分二十六門,收錄醫案千餘則。書中案後附有整理者方耕霞所加的按語,每門末尾亦有小結,旨在闡發治案精神,引導後學者深入領會。作為一部深具臨床實踐價值與學術研究意義的中醫著作,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不僅是研究王氏醫學思想的第一手資料,更是後世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參考。
醫案作為中醫臨床診療的記錄與經驗傳承形式,其發展演變歷經不同階段。正如方耕霞在序言中所述,古人診病多僅書方藥,不立案語,隨治隨棄。直至宋代醫學科的設立,始有醫案記錄的雛形,然多隨作隨棄,未成系統。雖有明清一些醫家如薛立齋、陳維宜、孫文垣,以及國初喻嘉言、徐大椿等留有醫案類著作,然方氏認為這些多是治療驗效的“記事”,而非詳盡記錄病程變化與醫者心路歷程的“臨證醫案”。真正的“臨證醫案”,應如同法律的例案、文章的試牘,能展現病者的細微情形與醫者的學識思慮,通過病案回溯脈證演變,觀察治療得失,方能觸發手眼,啟迪智慧。葉天士的《臨證指南》雖開醫案風氣之先,風行一時,然其案語高深簡練,方藥平淡,且所治多為富貴膏粱或病深氣竭者,體質氣稟差異大,學者讀之往往難以契入,應用受限。
在此背景下,王旭高的醫案顯得彌足珍貴。方耕霞苦心搜羅,將王泰林所藏及新得的醫案匯總整理,去蕪存菁,編次成冊。他認為,王旭高先生的醫案,其“心思之敏,見識之超,清華而不高深,靈變而有矩籥”,相較葉案,更易於後學者學習模仿,可謂「易於學步」。特別是書中收錄了大量連續複診醫案,這一點尤為難得。通過前後對照,讀者得以清晰觀察病情的轉變、藥物的加減變化及其療效,從而深入理解醫者在不同階段的辨證思路和治法調整,這對於學習臨床思維方法具有極高的價值。方氏本人對醫案的整理工作亦頗為嚴謹,不僅對原文中的冗雜之處略加刪整,更在案後附上自己詳盡的按語,對病案的辨證、治法、方藥等進行分析闡釋,提出自己的心得體會,甚至直言指出某些醫案的精警之處或未盡愜意之處,其態度之公允,旨為與同學者共同探討,切磋醫道。
王旭高(1709-1788),字子修,號東里,浙江餘姚人。他幼承家學,博覽群書,尤其在中醫學方面造詣深厚。他不僅精研經典,更勤於臨床實踐,累積了豐富的經驗。他曾在家鄉餘姚行醫,後因醫術精湛而聲名遠播,被譽為“浙東醫聖”,可見其醫名之盛,醫術之高。他的醫學成就廣泛,除了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,尚有《王旭高醫論》、《王旭高醫說》等多部著述,足見其學術思想體系之宏大與完整。他對溫病、濕熱病、痰飲、瘀血等病理有獨到的見解,並善於結合個體體質、地域環境等因素進行辨證論治,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醫學風格。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正是他臨床實踐的生動記錄。書中二十六門涵蓋了內科常見及疑難雜病,如溫邪、暑邪、伏暑、濕溫、痙、痿、癆瘵、腫脹、嘔吐、泄瀉、痢疾、黃疸、積聚、咳嗽、喘、眩暈、中風、頭痛、胸痛、脅痛、腹痛、腰痛、痹證、水腫、遺精、帶下、崩漏等。從提供的部分內容,我們可以窺見王氏在溫熱病領域的深厚功力。
以「溫邪門」為例,書中呈現的醫案多為溫熱病後期或複雜情況。病案描述詳細,如壯熱、煩躁、汗不能出、疹不能透、神糊囈語、脅痛、胸悶氣粗等,並非僅僅是病名的羅列。王氏在辨證時,不僅辨其表裡、寒熱、虛實,更注重病邪的性質(風溫、濕溫)、病位的深入(熱鬱蒸痰、擾亂神明、邪在營氣之交、邪內陷)、以及與其他病理因素的夾雜(邪熱與瘀傷混合、痰濁與氣血交阻)。其治法靈活多樣,從清熱解鬱、芳香宣竅(如豆豉、蘇梗、鬱金、菖蒲),到生津達邪、利竅化濕(如鮮斛、竹茹、通草、益元散),再到清營涼血(如羚羊角、丹皮),甚至考慮內陷昏痙的危候,可見其對溫熱病邪變化的高度警覺與對症下藥的精準。方耕霞的按語在此門中尤為精彩,他不僅解釋用藥意圖,更結合溫病學理論(如葉天士“邪乍入營,猶可透熱,仍轉氣分而解”之論),比較不同治法的適用性(如濕溫是否可下,何時可下),深入淺出,對於理解王氏的治案思路大有裨益。按語中對「生津不在腎而在生胃津,去濕不可燥而在通小便」等精闢論述,亦展現了王氏或整理者對溫熱病病機的深刻認識。
「暑邪門」的醫案則突顯了暑濕病的複雜性及其治療難點。暑邪常兼挾濕邪、積滯,導致氣機阻滯、中焦痞塞。病案中常見身熱、腹痛、舌苔黃膩、胸脘痞悶等症。王氏在處理暑濕夾滯時,強調疏達氣機、表裡分消。他既用香薷、藿香等芳香化濕解表,又用川樸、檳榔、枳實、大黃等寬中行氣、通下化積。更有意思的是,他在一則案例中使用了內服四磨飲合小陷胸、梔豉、左金合劑,外用蔥鹽丁香飛面敷貼痛處的方法,這種內外合治、多法並用的思路,體現了其靈活應變、不拘一格的治療風格。方耕霞的按語進一步闡釋了暑濕病中氣機不通、中焦痞滯的重要性,指出即使下法後症狀未解,也可能因缺乏辛通之藥未能徹底化解中焦濕滯,深化了對王氏治法的理解。針對不同體質(體肥多濕或勞心氣虛),王氏的用藥亦有所側重,或偏於化濕清熱,或偏於益氣芳化,展現了「因人制宜」的醫學思想。
「伏暑門」則探討了伏邪為病的特殊情況。暑濕之邪潛伏體內,待感觸外邪(如涼風)或因內傷引發,可交蒸互郁化火,導致日輕夜重、先寒後熱等瘧樣發作,伴隨心胸煩躁、中脘痞塞等中焦症狀。王氏在治療伏暑時,雖然邪有外發的徵象,但更強調病機的根本在於內伏的濕熱,因此治療偏重於從裡清泄,兼顧祛濕與解表。他運用葛根芩連等清熱解肌,蒼朮、川樸、藿香、菖蒲、赤苓、澤瀉等化濕行氣,薄荷輕宣透邪,體現了“表裡分消,三焦並治”的思路。對於素有胃寒痰濁的體質,即使是伏暑發作,用藥也會更加謹慎,兼顧溫化,而非一味苦寒,這反映了其辨證論治的全面性。
綜觀書中案例,王旭高先生的臨證水平令人欽佩。他善於抓住主要矛盾,同時兼顧次要矛盾和患者個體差異。他的診斷精當,往往能從細微之處洞察病機;他的用藥精妙,既有經典方劑的影子,又有根據病情化裁創新的靈活性。他不泥於古方,不拘泥於成法,而是根據病邪性質、病位深淺、傳變趨勢以及患者體質狀態,靈活變通,務求實效。特別是他對舌苔、脈象的重視,對氣機升降出入的調控,對濕熱、痰瘀等病理產物的認識與處理,都為後世醫家樹立了典範。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具體醫案供學習,更重要的在於它展現了一位傑出醫家完整的臨床思維過程。從望聞問切收集資訊,到辨證論治確立病機,再到遣方用藥制定治法,直至隨證變化調整方藥,整個診療過程在連續複診醫案中清晰呈現。方耕霞的按語和門後小結,則進一步提煉和升華了這些臨床經驗,使讀者更能領會王氏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精髓。這對於缺乏臨床經驗的初學者而言,是學習辨證論治方法、積累臨床經驗的極佳教材;對於有一定基礎的臨床醫生而言,也是提升診斷水平、拓寬治療思路的重要參考。
總而言之,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是一部極具價值的中醫臨床醫學著作。它以豐富詳實的醫案記錄,生動展現了「浙東醫聖」王旭高高超的臨床技藝和深邃的學術思想。書中大量的連續複診案例、方耕霞精闢的按語和提綱挈領的小結,共同構成了一個系統學習辨證論治方法的寶庫。它對溫熱病、濕病、雜病等的辨治經驗,對後世中醫臨床診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,其學術價值與實用價值歷經百年而不衰,至今仍為中醫界所推崇,是研究清代醫學乃至整個中醫臨床發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