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1)

1. 噎膈反胃門

王,痰隔中焦,食入脘痛,口沃清水,嘔吐黏痰。大便堅結,腸液枯也。時多空噯,胃失降也。擬化痰和胃,降氣潤腸法。

旋覆花(鹽水炒),代赭石,杏仁,半夏,橘紅,栝蔞皮,瓦楞子,蘇子,白芥子,萊菔子,薑汁,地慄汁

胡,氣鬱中焦,得食則嘔,已延匝月,慮成膈證。

川連(吳萸炒),白朮,半夏,藿香,陳皮,焦六曲,香附,茯苓,鬱金,白蔻仁

張,營陰虛,故內熱少寐。氣火逆,故咽喉哽塞。擬四物以養其陰,四七以理其氣。

大生地(砂仁拌),蘇梗,茯苓,當歸,川樸,北沙參,白芍,半夏,棗仁,姜竹茹,枇杷葉

陳,營虛火亢,胃枯食噎。心膈至咽,如火之焚,有時呱呱作聲,此氣火鬱結使然也。病關情志,非徒藥餌可瘳,宜自怡悅,庶幾可延。

旋覆花,代赭石,沙參,黑山梔,茯苓,川貝,焦六曲,麥冬,杏仁,竹茹,枇杷葉

復,氣火上逆,咽喉不利,胸痛食噎,膈症已成。況年逾六旬,長齋三十載,胃液枯槁,欲求濡潤胃陰,飲食無礙,還望怡情自適。

前方加西洋參、半夏。

丁,脈形弦硬。春令見此,是即但弦無胃。納食哽痛,大便堅燥,已見木火亢逆,胃汁腸液乾枯,治之不易。

旋覆花,杏仁,火麻仁,桃仁,蘇子,青果,荸薺,蘆根

復,前方潤燥以舒鬱結,今擬下氣化痰之劑。

麥冬,半夏,杏仁,橘紅,川貝,茯苓,竹茹,蘆根,荸薺,海蜇,枇杷葉

淵按:兩方清潤可喜,洵屬名家。

秦,痰氣阻於胸中,故痰多而胸悶,納食或嘔,兩太陽脹痛。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。久延不已,恐成膈症。

半夏,橘紅,赤苓,吳萸汁炒川連,黨參,澤瀉,藿香,旋覆花,枳殼,川貝,蔻仁,肉桂,大腹皮,冬朮,生薑

來復丹一錢,藥汁送下。

陳,喪子悲傷,氣逆發厥,左脈沉數不利,是肝之氣鬱,血少不澤也。右關及寸滑搏,為痰為火,肺胃之氣失降,肝木之火上逆,將水穀津液蒸釀為痰,阻塞氣道,故咽喉胸膈若有阻礙,納食有時嘔噎也。夫五志過極,多從火化,哭泣無淚,目澀昏花,皆屬陽亢而陰不上承。目前治法,不外順氣降火,復入清金平木。

蘇子,茯苓,半夏,枳實,杏仁,川貝,竹茹,沙參,橘紅,麥冬,海蜇,荸薺

此方系四七、溫膽、麥冬三湯加減,降氣化痰,生津和胃。病起肝及肺胃,當從肺肝胃為主。

秦,七情鬱結,痰氣凝聚。胸膈不利,時或嘔逆。症將半載,脾胃大虛。前用四七、二陳,降氣化痰,今參入理中,兼培中土,當顧本也。

四七湯合二陳湯。理中湯加丁香、木香、蔻仁。

徐,氣鬱於胸為膈,氣滯於腹為臌。飲食不納,形肉頓瘦。陰氣凝聚,陽氣汩沒。脈細如絲。姑與培土、通陽、化氣一法。

白話文:

噎膈反胃門

王某,痰阻中焦,吃東西胃脘疼痛,口中分泌清水,嘔吐黏稠痰液。大便乾燥,腸液枯竭。經常空腹打嗝,胃氣下降功能失常。擬定化痰和胃、降氣潤腸的治療方案。

處方:旋覆花(鹽水炒)、代赭石、杏仁、半夏、橘紅、栝蔞皮、瓦楞子、蘇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,並用薑汁、地栗汁送服。

胡某,氣鬱中焦,進食就嘔吐,已經持續一個多月,擔心變成嚴重的膈症。

處方:川連(吳萸炒)、白朮、半夏、藿香、陳皮、焦六曲、香附、茯苓、鬱金、白蔻仁。

張某,營陰不足,所以內熱失眠。氣火逆亂,所以咽喉梗塞。擬用四物湯滋養陰血,四七湯調和氣機。

處方:生地黃(砂仁拌)、蘇梗、茯苓、當歸、川樸、北沙參、白芍、半夏、棗仁、姜竹茹、枇杷葉。

陳某,營陰虛弱,火盛,胃部乾燥,食物停滯於咽喉。心膈到咽喉,如同火燒一樣,有時還會發出呱呱的聲音,這是氣火鬱結造成的。此病與情志有關,不能單靠藥物治療,應該自己調節情緒,或許能延長壽命。

處方:旋覆花、代赭石、沙參、黑山梔、茯苓、川貝母、焦六曲、麥冬、杏仁、竹茹、枇杷葉。

復某,氣火上逆,咽喉不暢,胸痛,食物停滯,膈症已經形成。而且年過六旬,長年素食三十年,胃液枯竭,想要滋潤胃陰,讓飲食順暢,還希望您能調整心情,保持樂觀。

處方:上方再加西洋參、半夏。

丁某,脈象弦硬。春天出現這種脈象,就是單純的弦脈,沒有胃氣不足的問題。進食哽咽疼痛,大便乾燥,已經出現肝木火亢逆,胃液腸液枯竭的現象,治療不易。

處方:旋覆花、杏仁、火麻仁、桃仁、蘇子、青果、荸薺、蘆根。

復某,之前的方劑潤燥以舒解鬱結,現在擬定下氣化痰的藥方。

處方:麥冬、半夏、杏仁、橘紅、川貝母、茯苓、竹茹、蘆根、荸薺、海蜇、枇杷葉。

淵按:以上兩個方劑清潤可喜,確實是名家之作。

秦某,痰氣阻滯於胸中,所以痰多胸悶,進食嘔吐,兩側太陽穴脹痛。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。長期延誤不治,恐怕會變成嚴重的膈症。

處方:半夏、橘紅、赤苓、吳萸汁炒川連、黨參、澤瀉、藿香、旋覆花、枳殼、川貝母、蔻仁、肉桂、大腹皮、白朮(冬朮)、生薑,來復丹一錢,藥汁送服。

陳某,喪子悲傷,氣逆發作,左脈沉而數,不暢,這是肝氣鬱結,血虛不足的表現。右關脈和寸脈滑數有力,這是痰火,肺胃之氣失於下降,肝木之火上逆,將水穀精華蒸騰為痰,阻塞氣道,所以咽喉胸膈好像有阻礙,進食有時嘔吐哽咽。人的七情過度,大多會導致火盛,哭泣沒有眼淚,眼睛乾澀模糊,都是陽亢而陰氣不能上承的表現。目前治療方法,主要是順氣降火,並滋陰清熱平肝。

處方:蘇子、茯苓、半夏、枳實、杏仁、川貝母、竹茹、沙參、橘紅、麥冬、海蜇、荸薺。此方是四七湯、溫膽湯、麥冬湯加減而成,具有降氣化痰、生津和胃的作用。此病起於肝肺胃,應以肺肝胃為主治。

秦某,七情鬱結,痰氣凝聚。胸膈不暢,有時嘔逆。症狀持續半年,脾胃大虛。之前用四七湯、二陳湯,降氣化痰,現在加入理中湯,兼顧健脾益氣,應當注重根本。

處方:四七湯合二陳湯,理中湯加丁香、木香、蔻仁。

徐某,氣鬱於胸部形成膈症,氣滯於腹部形成鼓脹。飲食不能進食,形體消瘦。陰氣凝聚,陽氣衰弱。脈象細如絲線。姑且採用益氣健脾、溫陽化氣的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