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序
序
1. 序
臨證醫案,非古也。古人視病不立案語,但書方藥。自宋設醫學科命題考試醫生,取其學問高等者,入太醫局。自後醫生診病,相沿先立案語,後書方藥,但隨作隨棄,無有輯之者。如宋之許知可、張季明,明之薛立齋、陳維宜、孫文垣,以及國初喻嘉言、徐大椿輩,雖有醫案類,皆因治療效驗,筆諸於書,其文乃記事,非臨證也。良以病多轉變,方難一定,恐泥學者眼目,故作者恝置之。
然余謂醫之有方案,猶名法家之有例案,文章家之有試牘。對病書方,因題立義,相對斯須,人之性命系焉,己之得失亦系焉。雖不足為根柢之學,而病者之情形,醫者之學識心思,盡在於是。苟能溯其脈證,觀其變化,奚啻與病者醫者一堂共語,不大可觸發手眼哉!故葉氏《臨證指南》,海內風行。然葉案語意高深,方多平淡,學者踐其跡,未必入其室。
因葉負一時重名,所視者非富貴膏粱,即病深氣竭,貧賤初病者寥寥焉。蓋氣體不同,方法即異,讀其書而得其用者鮮矣!余舊得無錫王泰林旭高先生方案二卷,愛而藏之,以篇頁無多,未梓。更求二十餘年,不可得。客春遊梁溪訪老友劉君石香,石香出十卷示余,云新得於李氏者。
亟假歸讀之,其心思之敏,見識之超,清華而不高深,靈變而有矩矱,視葉案易於學步。且復診甚多,前後推究,考其得失,尤足以資助學者。因並余所藏者,去其重複,合而選之。間有字句冗沓率意處,略為刪整,依類編次,分二十六門。每門附以拙論,略見大意。其有精警與未愜意者,復隨案指出,正之有道,非敢有意譭譽也。
原書十卷,約得五六,釐為四卷,命兒輩錄出,不敢自私,付之梓人,以公同學焉。
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孟春耕霞方氏序於倚云吟館
白話文:
[序]
臨牀醫學案例的記錄,這並不是古代就有的傳統。古代的醫生看病時,並不留下病歷記錄,只會記錄開出的藥方。直到宋代,朝廷開始設置醫學科,通過考試來評估醫生的學術水平,選擇學術水平高的醫生進入太醫局。自此以後,醫生看病開始有了病歷記錄的習慣,先寫病情描述,再記錄藥方,但這些記錄往往隨看隨丟,沒有人專門去整理收集。像宋代的許知可、張季明,明代的薛立齋、陳維宜、孫文垣,以及清朝初期的喻嘉言、徐大椿等人,雖然他們也有記錄醫學案例,但這些案例都是因為治療效果顯著,才被記錄下來,這些文字主要是為了記錄事實,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臨牀醫學案例。這是因為疾病多變,治療方式難以固定,作者們擔心會誤導學習者,所以通常不會刻意保存這些記錄。
然而,我認為醫生的病例記錄,就像法律界的判例,或者文學家的作文範本一樣重要。面對病患寫下藥方,根據病情定義治療方案,短暫的時間內,病人的生命就繫在醫生的判斷上,醫生自己的得失也同樣關聯其中。雖然這些病例記錄不能作為醫學的根本,但病人的情況,醫生的學識和思考,都在這些記錄中展現無遺。如果能追溯病情的發展,觀察病情的變化,就好像和病人、醫生在同一個房間裡對話,這樣的啟發和啟示是極大的!因此,葉天士的《臨證指南》在國內廣泛流傳。然而,葉天士的病例記錄文字深奧,治療方式多平實,學習者即使跟隨他的腳步,也未必能達到他的境界。
因為葉天士當時享有盛名,他接診的往往是富貴人家或是病情深重、氣力衰竭的患者,而貧窮的初病者卻寥寥無幾。這是因為不同的體質,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,讀了書籍卻能實際應用的人少之又少!我過去得到過無錫王泰林旭高先生的兩卷病例記錄,非常喜歡,便收藏起來,只是因為頁數不多,一直沒有公開。後來我尋找了二十多年,再也找不到類似的記錄。去年春天,我在梁溪拜訪老朋友劉石香,他拿出十卷病例記錄給我看,說是他新從李氏那裡得到的。
我急忙借回家閱讀,發現這些記錄的思考敏捷,見解超凡,既清新華美又不顯深奧,靈活變通卻又有規矩,比起葉天士的病例記錄更容易學習。而且,這些記錄中有許多複診的案例,前後對比,研究治療的得失,對於學習者來說,更是有極大的幫助。因此,我將我收藏的那些病例記錄,去掉重複的部分,和這些記錄一起進行選擇。有些地方文字冗長,表達隨意,我稍微做了些刪改整理,按照類別編排,分成了二十六個主題。每個主題後面我都附上了我的淺見,希望能點出大意。對於那些精闢或不滿意的地方,我也會在病例旁邊指出,並提出改正的方法,這並不是有意要批評或讚揚誰。
原本的書籍共有十卷,我大概得到了五六卷,整理成四卷,讓兒子們抄寫出來,不敢私藏,交給刻印工人,希望和同僚們分享。
光緒二十三年丁酉孟春耕霞方氏序於倚雲吟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