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4)
卷之一 (4)
1. 瘧疾門
嚴,年屆六旬,元氣素弱,向有肝氣,近患三瘧。兩月以前,先受伏暑;小愈之後,三瘧遂作。脈弦,肝胃尤甚。木勝胃土,惡谷厭納,痰多嘔惡,心跳少寐,便閉溺赤。蓋胃氣一虛,百病叢生矣。高年雖大便兩旬不通,未可以通陽為務。培養中氣,啟胃化痰,是為扼要;調和營衛,退其寒熱佐之。
黨參,冬朮,茯苓,半夏,陳皮,當歸,桂枝,淡芩,棗仁,澤瀉,穀芽,鹿角霜,生薑,紅棗
白話文:
嚴先生,今年六十歲,體質原本就虛弱,一直有肝氣,最近又患上瘧疾。兩個月前,先是被暑熱所傷,病好之後,瘧疾就發作了。脈象弦數,肝胃尤其明顯。肝氣過盛剋制脾胃,導致食慾不振,厭惡穀物,痰多嘔吐,心慌失眠,便秘,小便赤黃。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百病叢生。雖然嚴先生年紀大了,即使便秘兩週,也不能單純以通陽為目標。應該重點培養脾胃中氣,幫助脾胃運化痰濕,這才是關鍵;同時調和營衛之氣,退去寒熱,輔助治療。
藥方:黨參、冬朮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當歸、桂枝、淡芩、棗仁、澤瀉、穀芽、鹿角霜、生薑、紅棗。
上方以六君子湯坐鎮中宮,補脾健胃,氣運則痰濕自化,氣旺則津液自生。合入當歸、桂枝,和營散邪。更復鹿角霜之通陽者,以治背獨惡寒。再加黃芩以泄熱,監製桂、鹿之辛溫,使無偏畸,不失調和之義。棗仁安神,澤瀉去濕,穀芽醒胃,薑、棗調和營衛,皆佐使之助耳。
某,大瘧百日,營衛兩虛。胃為衛之本,脾乃營之源。胃陽虛則胸腹時痛而吞酸,脾陰虛則經事愆期而盜汗。補脾胃以化其瘧痰,和營衛而退其寒熱。營衛一和,盜汗自止。
黨參(薑汁炒),冬朮(土炒),半夏,茯苓,陳皮,川連(吳萸三分,煎汁拌炒),制首烏,白芍(桂枝三分,煎汁拌炒),煨姜,紅棗
白話文:
上方以六君子湯坐鎮中宮,補脾健胃,氣運則痰濕自化,氣旺則津液自生。合入當歸、桂枝,和營散邪。更復鹿角霜之通陽者,以治背獨惡寒。再加黃芩以泄熱,監製桂、鹿之辛溫,使無偏畸,不失調和之義。棗仁安神,澤瀉去濕,穀芽醒胃,薑、棗調和營衛,皆佐使之助耳。
某人患瘧疾百日,營衛兩虛。胃是衛氣的根本,脾是營氣的來源。胃陽虛則胸腹時痛且吞酸,脾陰虛則經期不準且盜汗。補脾胃以化解瘧疾之痰,和解營衛以退卻寒熱。營衛調和,盜汗自然止住。
藥方:黨參(薑汁炒),冬朮(土炒),半夏,茯苓,陳皮,川連(吳萸三分,煎汁拌炒),制首烏,白芍(桂枝三分,煎汁拌炒),煨姜,紅棗。
吳,三瘧一載有餘,經停將及兩載。腹中脹滿,有塊作痛。是血先凝結於前,氣復阻滯於後,加以寒痰積聚,中氣失運。法當先運其中。
六君子去炙草,加木香、當歸、川樸、生薑、茺蔚子、紅棗。
石,三瘧久而痰涎聚,肝膽逆而鬱火盛,以致發狂。今狂已退,痰火猶未全除。擬化胃經之痰,平肝膽之火。
半夏,茯苓,橘紅,牡蠣,淡芩,川貝,牛膝,鱉甲,白朮(土炒),竹茹,鉤鉤
白話文:
第一部分病症描述與治療原則
吳某患瘧疾已有一年多,病程將近兩年。腹部脹滿,有塊狀疼痛。這是因為血先凝結於前,氣又阻滯於後,再加上寒痰積聚,中氣運化失常。治療方法應先運化中焦。
第二部分藥方
六君子湯去炙甘草,加入木香、當歸、川樸、生薑、茺蔚子、紅棗。
第三部分病症描述與治療原則
石某患瘧疾已久,痰涎聚積,肝膽氣逆,鬱火盛,導致發狂。如今狂躁症狀已退,但痰火尚未完全消除。擬用藥方化解胃經之痰,平息肝膽之火。
第四部分藥方
半夏、茯苓、橘紅、牡蠣、淡芩、川貝、牛膝、鱉甲、白朮(土炒)、竹茹、鉤藤。
徐,盜汗便溏,心脾之病也。脾氣不運則便溏,心陰不守則盜汗。大瘧日久,寒熱仍作,營衛不調。補心脾,和營衛,歸脾湯加減治之。
黨參,黃耆,冬朮,熟地,白芍,砂仁,六曲,棗仁,歸身,茯神,木香,牡蠣,浮麥,紅棗
淵按:運脾氣,補脾陰,和營衛,溫督脈,前數方皆虛瘧,久瘧治法。
營,久患瘡疥,濕熱浸淫,復因外感暑濕為瘧,纏綿不已,變為三瘧。診脈濡小,其濕仍戀,而元氣漸傷,慮加腹滿,宜早圖之。然須安逸忌口為要。
白話文:
患者出現盜汗和便溏的症狀,這是心脾兩臟出了問題。脾氣運行不暢就會導致便溏,心陰不足就會出現盜汗。如果長期患有瘧疾,寒熱交替發作,說明營衛失調。應該補益心脾,調和營衛,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加減[歸脾湯]來治療。
藥方包含:黨參、黃耆、冬朮、熟地、白芍、砂仁、六曲、棗仁、歸身、茯神、木香、牡蠣、浮麥、紅棗。
作者認為:這個方子主要是運脾氣,補益脾陰,調和營衛,溫煦督脈,適合治療虛瘧,也就是長期患有瘧疾的患者。
患者長期患有瘡疥,濕熱浸淫,又因感受暑濕而患上瘧疾,病情反覆纏綿,演變為三瘧。診脈濡小,說明體內仍有濕邪存在,並且元氣漸漸受損,擔心會出現腹滿等症狀,所以應及早治療。需要注意的是,患者應該保持安逸,忌口清淡。
白朮,半夏,赤苓,陳皮,大腹皮,川樸,神麯,藿梗,蔻仁,通草,雞距子
此用正氣散去甘、桔、蘇、芷,加通草、蔻仁,疏通氣分之濕,用雞距子以解酒濕。
朱,厥陰過升,陽明失降,瘧成煩悶、痞嘔,當變柴胡制而為瀉心法,和陽明即所以和少陽也。
川連(薑汁炒),半夏,廣皮,藿梗,白蔻仁,竹茹(薑汁炒)
此人舌苔半邊白如水晶粉團,必有痰飲。後於此方中加生薑三片,其嘔即止。
淵按:本不當去生薑。若去之,便失南陽制方之義矣。
白話文:
白朮、半夏、赤苓、陳皮、大腹皮、川樸、神麯、藿梗、蔻仁、通草、雞距子,這些藥材原本是正氣散的組成部分,但要去掉甘草、桔梗、蘇葉、白芷,並加入通草和蔻仁來疏通氣分的濕氣,再用雞距子來解酒濕。
患者屬於厥陰過升、陽明失降的情況,導致瘧疾發作,出現煩悶、痞嘔的症狀。因此需要使用柴胡來制約,並採用瀉心法,和解陽明,從而調和少陽。
方劑中使用了川連(薑汁炒)、半夏、廣皮、藿梗、白蔻仁、竹茹(薑汁炒)。
病人舌苔半邊白如水晶粉團,說明體內有痰飲。後來在方劑中加入生薑三片,嘔吐症狀就停止了。
作者認為,方劑中不應該去掉生薑,因為去掉生薑就失去了南陽制方的意義。
莊,但熱不寒,此為牡瘧,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柴胡,桂枝,半夏,伏苓,陳皮,川樸,草果,炙甘草,生薑,紅棗
又,瘧髮間日,但熱不寒,口膩多涎,乃寒痰鬱於心下,陽氣不得宣越故也。
蜀漆,桂枝,半夏,陳皮,茯苓,羌活,菖蒲
另:獨頭蒜六枚,黃丹六分,雄黃五分,共研末為丸。清晨朝向東分五服,開水送。
又,舌白胸悶,背寒獨甚。擬宣通陽氣,以化痰濁。
白話文:
症狀
患者發熱,但沒有寒症,屬於「牡瘧」。
處方
柴胡桂枝湯:
- 柴胡
- 桂枝
- 半夏
- 茯苓
- 陳皮
- 川樸
- 草果
- 炙甘草
- 生薑
- 紅棗
另一種症狀
瘧疾發作間歇一天,只發熱不寒,口膩多涎,這是寒痰鬱積於心下,陽氣無法宣散所致。
處方
- 蜀漆
- 桂枝
- 半夏
- 陳皮
- 茯苓
- 羌活
- 菖蒲
另外一種處方
- 獨頭蒜六枚
- 黃丹六分
- 雄黃五分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製成丸劑。每天清晨面向東方,分五次服用,用開水送服。
其他症狀
舌苔白、胸悶、背部寒冷尤甚。
治療方向
擬用藥物宣通陽氣,化解痰濁。
麻黃湯合二陳湯,加鹿角霜、石菖蒲。
又,瘧止,當調胃氣。
半夏,茯苓,炙甘草,陳皮,白蔻仁,生薑,紅棗
孫,間瘧變為大瘧。其寒也,三日一作;其熱也,日無間斷。此衛氣不得疏通,邪痹不達,是屬衛實而營虛,營虛故內熱不止也。擬和營衛以祛邪。
桂枝,白芍,柴胡,半夏,赤苓,天花粉,淡芩,陳皮,生薑,紅棗
徐,左脈細弦,肝腎虧也;右脈軟弱,脾胃虛也。三瘧之後,氣血兩虧。補肝腎,調脾胃,養氣血,必得安逸少勞而後可也。
白話文:
麻黃湯和二陳湯一起使用,再加入鹿角霜和石菖蒲。
另外,瘧疾停止後,要調養胃氣。
半夏、茯苓、炙甘草、陳皮、白蔻仁、生薑、紅棗
孫說,間歇性瘧疾轉變成持續性瘧疾。它的寒性發作,三天一次;它的熱性發作,每天都不間斷。這是因為衛氣不能疏通,邪氣阻塞不通,屬於衛氣實而營氣虛,營氣虛所以內熱不斷。想要治療就必須調和營衛,驅除邪氣。
桂枝、白芍、柴胡、半夏、赤苓、天花粉、淡芩、陳皮、生薑、紅棗
徐說,左脈細弦,是肝腎虧虛;右脈軟弱,是脾胃虛弱。三次瘧疾之後,氣血都虧虛了。要補肝腎,調脾胃,養氣血,必須休息安逸,少勞動才能恢復。
黨參,大熟地,杜仲,枸杞子,冬朮,茯神,歸身,陳皮,白芍,生薑,紅棗
王,三瘧止作,延及五年,營衛之不調,脾胃之不和,肝腎之不足,不言可知矣。近今月經頻至且多,而有血塊,腹反脹滿,何也?夫血之與氣,猶權衡也。和則平,偏則病,一勝必一負。血去多則血虛,血虛則氣旺,非真氣之旺也。氣無血以涵之,則氣肆橫而有似於旺耳。
蓋瘧久必傷脾,脾傷則肝亢。脾統血,肝藏血,肝亢則血不藏,脾虛則血失統,故經事頻來;而仍有血塊者,肝亢則火熾下焦,衝任之血受其迫燥,欲下而不盡下,故凝而為瘀,瘀則結塊也。圖治之方,藏統肝脾之血,而固衝任之經,一層。調其氣之肆橫而致和平,又一層。
白話文:
黨參、熟地、杜仲、枸杞子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陳皮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。
您患瘧疾三年,已經痊癒五年,但身體仍然不適,營衛失調、脾胃不和、肝腎不足,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。近來月經頻繁且量多,並且有血塊,肚子還脹滿,這是為什麼呢?血液和氣息就像天平一樣,平衡則健康,失衡則生病,一方強盛,另一方必然衰弱。血液流失过多就會導致血虛,血虛則氣盛,但這不是真正的氣盛。氣沒有血液滋養,就會肆意橫行,看起來像是旺盛。
瘧疾久病必傷脾,脾臟受損則肝氣亢盛。脾臟主統血,肝臟藏血,肝氣亢盛則血不藏,脾虛則血失統,因此月經頻繁。而血塊的形成是因為肝氣亢盛,火熱下注,衝任經脈的血液受到迫害,想要流出卻流不盡,因此凝結形成瘀血,瘀血就會形成血塊。治療方法,一是要滋養肝脾,固護衝任經脈,二是要調和氣息,使之平和。
是治月事與腹滿之法。至於理脾胃,調營衛,又為三瘧久纏之治。合而成劑,不出求本之圖。
黨參(元米炒),冬朮(川樸五分,拌炒),香附(醋炒),丹參,陳皮,茯苓,烏藥,鱉甲,當歸炭,白芍(桂枝三分,拌炒),茜草炭,烏賊骨(漂淡),鮮生地渣(薑汁炒焦),姜渣(鮮生地汁炒焦)
鱉甲煎丸十五粒,藥汁送下。
淵按:因脾氣傷而血失統,血去舍空,其氣更失所依,故腹益脹滿。調養脾氣,治脹即所以攝血;潤養肝陰,固血即所以涵氣。妙在交加散清血熱而不寒滯,通營氣而不辛散,其心思識力,超越尋常。若辛香耗氣以治脹,苦澀涼膩以治血,則失之遠矣。
白話文:
此方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和腹脹。同時也能調理脾胃、調節營衛氣血,並治療久患瘧疾。所有藥材合在一起,就是遵循古法配伍。
藥材包括:
- 黨參(用米炒過)
- 冬朮(用川樸五分比例拌炒)
- 香附(用醋炒過)
- 丹參
- 陳皮
- 茯苓
- 烏藥
- 鱉甲
- 當歸炭
- 白芍(用桂枝三分比例拌炒)
- 茜草炭
- 烏賊骨(漂洗乾淨)
- 鮮生地渣(用薑汁炒焦)
- 姜渣(用鮮生地汁炒焦)
將以上藥材製成鱉甲煎丸,每次服用十五粒,用藥汁送服。
淵按
由於脾氣受損,導致血液失衡,血液離散,氣機無所依附,因此腹部更加脹滿。調養脾氣治療腹脹,就是為了收攝血液;滋養肝陰,固護血液,就是為了涵養氣機。這方藥的妙處在於[交加散]清熱而不寒滯,疏通營氣而不辛散,其思慮精妙,超越尋常。如果用辛香耗氣的藥物治療腹脹,用苦澀涼膩的藥物治療血液,那就偏離正道了。
葉,瘧為少陽病。少陽者,膽與三焦也。膽失清寧,則煩而不寐;三焦失其輸轉,故胸悶而大便帶溏,口膩味甜。熱甚煩悶,熱處濕中,故熱愈甚也。擬溫膽法。
半夏,茯苓,陳皮,棗仁,枳殼,天竺黃,川樸,青蒿,秫米,佩蘭,竹茹
曾,浴出當風,腠理閉塞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戀而不化,變為三瘧。瘧發不透,濕熱內走經絡,四肢無力,微微內熱,是半虛半實之症。和脾胃,化濕熱,通經絡,達肌表,標本兼治。
白話文:
葉子,瘧疾是少陽病。少陽指的是膽和三焦。膽失調導致精神不寧,所以會煩躁失眠;三焦失調導致運化失常,因此胸悶,大便稀軟,口膩味甜。因為熱氣很重導致煩躁,而且濕氣積在體內,所以熱氣更加嚴重。可以用溫膽的方法治療。
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棗仁、枳殼、天竺黃、川樸、青蒿、秫米、佩蘭、竹茹。
曾經,在洗澡後吹到風,毛孔閉塞,水氣停留在皮膚內,與衛氣糾纏不散,轉化成三種瘧疾。瘧疾發作不透,濕熱內侵經絡,四肢無力,輕微發熱,這是半虛半實的症狀。要調和脾胃,化解濕熱,疏通經絡,達於肌表,標本兼治。
茅朮,半夏,香薷,茯苓,秦艽,獨活,澤瀉,防風,川樸,陳皮,通草,姜皮,生苡仁
奚,三瘧發於夜,而漸移至日中,原有自陰出陽之象。今屆春深,陽氣升發,當助其升舉,參以化痰為法。
柴胡,防風,茯苓,丹皮,杜仲,冬朮,制首烏,半夏,陳皮,牛膝
黃,大瘧十番,寒熱雖輕,而邪陷入於三陰。治必從中以達外,體質雖虛,未可便投補藥,仿王晉三加減達原飲。
柴胡,川樸,半夏,茯苓,當歸,草果,川貝,花檳榔,陳皮,紅花
白話文:
-
藥物:茅根、半夏、香薷、茯苓、秦艽、獨活、澤瀉、防風、川樸、陳皮、通草、生姜皮、生薏仁。
-
病人一:他的瘧疾發病時間由晚上逐漸轉移到白天,說明病邪從陰轉陽。現在春深,陽氣升發,我們應該幫助陽氣上升,同時也要化痰。
-
藥方一:柴胡、防風、茯苓、丹皮、杜仲、冬朮、制首烏、半夏、陳皮、牛膝。
-
病人二:他的瘧疾發作十次,寒熱雖然輕微,但病邪已經侵入三陰。治療應該從內而外,雖然他的身體虛弱,但不能立即使用補藥,可以參考王晉三加減達原飲的方子。
-
藥方二:柴胡、川樸、半夏、茯苓、當歸、草果、川貝、檳榔、陳皮、紅花。
童,大瘧日久,小愈復作,寒熱雖輕,其根不斷。根者何?水飲痰涎是也。欲治其根,必溫中土,用四獸飲加減。
六君子湯加烏梅、草果、蜀漆炭。
尤,久瘧之後,脾虛木鬱,痰阻氣滯,胸悶噁心,頭眩心嘈,經事不調。擬舒木鬱,兼以化痰。
柴胡,石決明,半夏,陳皮,當歸,炙甘草,茯苓,丹皮,砂仁,薄荷
又,投逍遙合二陳法,木鬱稍舒,痰氣稍化。今從前法加減。
白話文:
這個小孩,長期以來反复發作瘧疾,雖然現在寒熱症狀較輕,但病根未除。什麼是病根呢?就是水飲和痰涎。要治療病根,就必須溫暖脾胃,可以用四獸飲加减。
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烏梅、草果、蜀漆炭。
尤其是長期患瘧疾後,脾胃虛弱,肝氣鬱結,痰濕阻礙氣機,導致胸悶噁心,頭暈心煩,月經不調。想要舒肝解郁,同時也要化痰。
可以用柴胡、石決明、半夏、陳皮、當歸、炙甘草、茯苓、丹皮、砂仁、薄荷等藥材。
另外,也可以用逍遙散合二陳湯的方法,可以稍稍舒肝解郁,化痰止咳。現在可以根據之前的治療方案进行加減。
解釋
這段文字描述了一個長期患瘧疾的兒童,症狀反反复复,中醫認為是脾胃虛弱,肝氣鬱結,痰濕阻滯導致的。因此,治療方案應以溫脾化痰,舒肝解郁为主。
註
- 瘧疾:古代對一種發熱疾病的稱呼,現在一般指瘧疾。
- 水飲痰涎:指體內積存的水濕和痰液。
- 中土:指脾胃。
- 四獸飲:中藥方劑名,具有溫中化痰、理氣止痛的功效。
- 君子湯:中藥方劑名,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。
- 烏梅:中藥名,具有斂肺止咳、生津止渴的功效。
- 蜀漆炭:中藥名,具有止痛止血、化瘀消肿的功效。
- 脾虛木鬱:指脾胃虛弱,肝氣鬱結。
- 逍遙散:中藥方劑名,具有舒肝解郁、調經止痛的功效。
- 二陳湯:中藥方劑名,具有化痰止咳、理氣和中的功效。
柴胡,炙甘草,杏仁,冬朮,陳皮,半夏,焦山梔,茯神,砂仁
吳,瘧不離乎少陽,即兼陽明、太陽,亦必使其還返少陽而後已。今預於瘧發之前,先用柴胡引入少陽之界,則邪氣從樞轉出矣。
小柴胡湯去參、棗,加知母、草果、陳皮。
淵按:仲景小柴胡治傷寒往來寒熱,非治風瘧往來寒熱。風瘧與傷寒判若天淵,後人往往借用,積習深矣。風瘧早用柴胡,必糾纏難愈,須中焦濕熱半化,或秋深邪深乃合。
又,瘧脈自弦,弦大者為陽,其邪易達。今瘧來熱勢稍輕而短,邪有退機矣。仍從前法。
白話文:
藥材包括:柴胡、炙甘草、杏仁、冬朮、陳皮、半夏、焦山梔、茯神、砂仁。
根據古籍,如果瘧疾源自少陽經,也可能涉及陽明和太陽經,但無論如何,都會使病情回歸到少陽經才會結束。在預防瘧疾發作之前,可以先使用柴胡將病邪引至少陽經,這樣病邪就會從中心轉移出去。
小柴胡湯去除了黨參和大棗,增加了知母、草果和陳皮。
我認為:張仲景的小柴胡湯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反覆發燒和寒熱,而不是風瘧的反覆發燒和寒熱。風瘧和傷寒的症狀有著根本的區別,後人常常誤用,這種習慣已經根深蒂固。如果風瘧早期就使用柴胡,會導致病情纏繞難愈,必須等到中焦濕熱半化,或者到了秋天病情加重時才適合使用。
此外,瘧疾的脈象通常是弦脈,弦脈大則表示陽氣旺盛,病邪容易散去。現在的瘧疾來勢稍微輕微且短暫,表明病邪有退散的機會。因此,我們仍然遵循之前的治療方法。
照前方加沙參、茯苓、通草。
又,瘧勢漸衰,當和中氣,以化痰濁、養心陰,合病體標本而施治也。
沙參,陳皮,麥冬,炙甘草,冬朮,半夏,扁豆,棗仁,茯苓,生薑
淵按:瘧病最忌扁豆,想未知之耳。
奚,三瘧變為日作,延來兩月有餘。今則熱發於夜,口乾汗少,邪戀營分,其陰已虧。而又胃弱納少,懷孕半身,恐其正虛不克支持。姑擬和胃、扶正、達邪。
黨參,制首烏,冬朮,茯苓,川樸,天花粉,柴胡,防風,陳皮,淡芩
丁,三瘧久延,營衛兩傷,復因產後,下焦八脈空虛。今病將九月,而瘧仍未止,腹中結塊偏左,此瘧邪阻於血絡,聚於肝募,是屬瘧母。淹纏不已,慮成瘧勞。夏至在邇,乃陰陽剝復之際,瘦人久病,最怕陰傷。趁此圖維,迎機導竅,和陽以生陰,從產後立法。稍佐搜絡,以杜瘧邪之根。
白話文:
丁,瘧疾纏綿日久,營衛氣血均受損傷,又因產後,下焦八脈虛弱。現在病發已經將近九個月,瘧疾仍然沒有停止,腹部有結塊偏向左側,這是瘧邪阻滯在血脈,聚集在肝募穴,屬於瘧疾的根源。長期纏綿不愈,擔心會發展成瘧勞。夏至將近,是陰陽交替的節氣,體瘦之人久病,最怕陰氣受損。趁此時機,引導氣血流通,調和陽氣以滋養陰氣,從產後調理的角度出發。稍微加入疏通經絡的藥物,以杜絕瘧邪的根源。
制首烏,冬朮,白芍,杞子,當歸,地骨皮,青皮,川芎,香附,烏梅,另鱉甲煎丸,每日服十粒
用四物去地,換首烏,從產後血分立腳。
淵按:產後陰血固屬虛耗,然久瘧而至結塊,必濕熱痰涎,伏膜原未化,此方宜斟酌之。
又,三瘧日久,腹中結癖。夏至前和陽生陰,通調營衛,參入搜絡方法。節後三瘧仍來,但熱勢已減,癖塊略小,然口乾心跳,營陰大虧,情懷鬱勃,多令化火傷陰。木曰曲直,曲直作酸。瘧來多沃酸水,蓋肝木鬱熱,挾胃中之宿飲上泛使然。夫養營陰須求肝潤,理肝鬱必用苦辛。久瘧堪截,癖塊宜消。惟是體虛胃弱,諸宜加謹為上。
白話文:
準備首烏、冬蟲夏草、白芍、枸杞子、當歸、地骨皮、青皮、川芎、香附、烏梅,另外再用鱉甲煎丸,每天服用十粒。
使用四物湯去掉地骨皮,換成首烏,從產後血虛開始調理。
我認為:產後陰血本來就容易虛耗,但長期瘧疾導致結塊,一定有濕熱痰涎阻塞,膜原沒有完全化開,這個方子需要慎重考慮。
另外,三個月以上的瘧疾,導致腹中結塊。夏至之前,陽氣生長,陰氣開始滋長,可以調節氣血運行,同時加入疏通經絡的方法。夏至之後,瘧疾依然發作,但熱度已經減弱,結塊也略微縮小,但口乾心慌,營陰損傷嚴重,情緒鬱悶,容易導致內火傷陰。木性偏於曲直,曲直則為酸。瘧疾發作時常吐酸水,這是因為肝木鬱熱,夾帶胃中宿食上湧所致。滋養營陰需要潤肝,調理肝鬱則要用苦辛藥物。長期瘧疾可以治療,結塊可以消除。但身體虛弱、胃弱,一切都要小心謹慎為妙。
黨參,冬朮,鱉甲(醋炒),當歸,茯神,棗仁,香附,三稜(醋炒),川連(吳萸炒),牡蠣,陳皮
淵按:膜原所伏之邪見矣。
又,丸方。
川貝,半夏,知母
共研細末,薑汁、醋各半泛丸。每朝三錢,開水送。
曹,勞瘧,因勞碌而發。寒熱似瘧,淹纏不已,慮變瘧勞。舌苔白而乾燥,胃燥氣傷也。法當益氣生津,用益氣補中意。
黨參,黃耆,冬朮,炙甘草,麥冬,歸身,陳皮,青蒿,五加皮,生熟穀芽
張,間瘧,寒熱,舌苔滿白。用柴胡達原飲。
白話文:
黨參、冬術、鱉甲(醋炒)、當歸、茯神、棗仁、香附、三稜(醋炒)、川連(吳萸炒)、牡蠣、陳皮,這些藥材顯示出病症源於體內潛伏的邪氣。
另外,丸方:川貝、半夏、知母研成細末,用薑汁和醋各半調成丸子,每天早上服用三錢,開水送服。
曹氏勞瘧,因勞碌而發,寒熱像瘧疾一樣反覆發作,且持續時間長,擔心會變成瘧勞。舌苔白且乾燥,說明胃燥氣傷。治療方法應以益氣生津為主,補益氣血,健脾和胃。
藥材:黨參、黃耆、冬術、炙甘草、麥冬、歸身、陳皮、青蒿、五加皮、生熟穀芽。
張氏間瘧,寒熱交替,舌苔滿布白色。需用柴胡達原飲治療。
柴胡,黃芩,半夏,青皮,花檳榔,草果,川樸,茯苓,生薑
舌苔滿白,邪伏膜原,必用檳榔、草果。若舌苔白而燥者忌用。
仁淵曰:瘧證甚多,所感不同,命名各異,《內經》言之詳矣。而諸瘧中風瘧最多,經謂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乃暑天喜當風取涼,露臥濕地,受冷濕、熱濕之邪,不使隨汗泄出,秋後涼風閉其汗孔,瘧始發矣。前哲云「瘧不離少陽」,其實不然。夫伏暑與瘧,同一邪耳,寒熱間斷者為瘧,不斷者為伏暑。
但伏暑雖重於瘧,其伏較淺;瘧雖輕於伏暑,其伏較深。伏暑邪在太陰、陽明,不涉膜原者多,瘧疾涉膜原者多。惟邪伏膜原,所以糾纏不清。膜原二字,古人多未講明。夫膜在臟腑之外,肌肉之裡,乃肌肉之裡層皮也。俗名膜壑。原乃經穴,六腑皆有之。經謂橫連膜原,言不但邪在臟腑,並橫及於肌肉之裡,而伏於膜壑之原,伏甚深矣。
白話文:
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青皮、花檳榔、草果、川樸、茯苓、生薑這些藥材,如果病人舌苔滿白,表示邪氣停留在身體的深層,一定要用檳榔和草果來治療。但如果舌苔白且乾燥,就不要使用這兩種藥材。
古人認為瘧疾有很多種,起因不同,名稱也不一樣,《內經》裡有詳細的記載。其中風瘧最常見,指的是夏天出汗受風寒,導致秋天發病。因為夏天人們喜歡在風中乘涼,睡在潮濕的地上,容易受到寒濕和熱濕的侵襲,汗液無法排出,等到秋天涼風吹來,毛孔被封閉,瘧疾就發作了。有些人說瘧疾都是少陽經的問題,其實不然。伏暑和瘧疾都是同樣的邪氣導致的,只是伏暑的症狀持續不斷,而瘧疾是間歇性的發作。
雖然伏暑比瘧疾嚴重,但邪氣停留在較淺的地方;而瘧疾雖然比伏暑輕微,但邪氣深入身體的深層。伏暑的邪氣多在太陰和陽明經,很少影響到膜原,而瘧疾的邪氣則多停留在膜原。正是因為邪氣停留在膜原,才會導致病情反复。古人對膜原的概念解釋得不夠清楚,其實膜原指的是位於臟腑外面、肌肉裡面的一層薄膜,俗稱膜壑。原指的是經絡上的穴位,六腑都有。經文中說「橫連膜原」,意思是說邪氣不僅停留在臟腑,還會蔓延到肌肉深層,停留在膜壑的穴位上,非常深奧。
亦太陰、陽明所主。所謂少陽,亦猶伏暑之寒熱往來,脾胃升降失職,木鬱不達耳。惟脾胃失化,濕濁阻遏,所以瘧必有痰,痰即濕飲。故瘧發時能嘔出黃涎苦水,其愈較易。治能開其中焦,化其濕飲,最為先著。觀古人清脾,休瘧,四獸等方,無不為開中化痰立法。即久而為瘧母,為黃疸、中滿,皆濕熱痰濁糾結不化,傷其脾胃所致。
即各種瘧疾,所因不同,所治各異,要不離太陰、陽明--脾胃也。脾胃一病,痰濕自生。諺云「無痰不作瘧」,其信然歟!
白話文:
瘧疾的病因,主要由太陰、陽明,也就是脾胃所主導。所謂少陽瘧疾,就如同伏暑後寒熱交替,脾胃升降失調,肝氣鬱結無法疏泄。因為脾胃失調,導致濕濁阻塞,所以瘧疾患者必有痰,痰就是濕飲。因此,瘧疾發作時會嘔出黃色唾液和苦水,如果能及時治療,病情較易痊癒。治療方法主要著重於開通中焦,化解濕飲。觀察古人的清脾、休瘧、四獸等方劑,都以開中化痰為主要原則。如果瘧疾久治不愈,導致瘧母、黃疸、中滿等症狀,都是因為濕熱痰濁糾結不化,損傷脾胃所致。
總之,各種瘧疾的病因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,但都離不開太陰、陽明,也就是脾胃。脾胃一旦生病,痰濕就會產生。俗話說「無痰不作瘧」,確實如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