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2)
卷之一 (2)
1. 暑邪門
溫,暑邪挾積,身熱腹痛,先與疏達。
香薷,川樸,花檳榔,砂仁,藿梗,蘇梗,赤苓,焦六曲,陳皮,通草
又,腹痛拒按,當臍有塊,壯熱無汗,舌苔黃膩,氣升煩懊。防其發厥。法以表裡兩解。
柴胡,淡芩,枳實,赤苓,赤芍,半夏,元明粉,生大黃
白話文:
患者體溫偏高,暑熱邪氣與積滯停留在體內,導致身體發熱、腹部疼痛,需先疏通經絡,解除暑熱。可使用香薷、川樸、花檳榔、砂仁、藿梗、蘇梗、赤苓、焦六曲、陳皮、通草等藥物。
若患者腹部疼痛按壓時拒抗,臍周有硬塊,發高燒但沒有汗出,舌苔黃膩,氣往上衝,感到煩躁,警惕可能會發生昏厥。需採用表裡雙解的方法治療。可使用柴胡、淡芩、枳實、赤苓、赤芍、半夏、元明粉、生大黃等藥物。
又,投大柴胡湯法,下出碎塊溏糞兩次。腹痛不減,煩懊不安,氣升嘔逆,舌苔黃燥。食積填塞陽明,暑邪內走厥陰。防其昏厥。擬以泄厥陰,通陽明。
川連(吳萸炒),楂炭,淡豆豉,黑山梔,栝蔞仁,當歸,龍薈丸(三錢,絹包煎),枳實,蘇梗,木香(三味磨沖)
外敷方:
蔥(一把),鹽(一杯),丁香(一錢),飛面(三錢)
打爛,敷痛處。此四磨飲合小陷胸、梔豉、左金合劑。疏通氣分,泄肝化積。再用外敷法,其氣有不通行者乎!
白話文:
患者服用大柴胡湯後,排出兩次稀軟的碎塊便。腹痛卻未減輕,並且煩躁不安,氣往上逆,嘔吐,舌苔發黃乾燥。這說明食物積滯阻塞了陽明經,暑氣內侵厥陰經,需要防範昏厥的發生。
因此,需要用藥物泄去厥陰經的暑氣,同時通暢陽明經。
處方如下:
川連(用吳萸炒),山楂炭,淡豆豉,黑山梔,栝蔞仁,當歸,龍薈丸(三錢,用絹布包裹煎煮),枳實,蘇梗,木香(三味磨成粉末沖服)。
外敷藥方:
蔥(一把),鹽(一杯),丁香(一錢),飛面(三錢)。
將以上藥材搗爛,敷在疼痛處。
此方結合了四磨飲、小陷胸湯、梔豉湯和左金丸的功效,能夠疏通氣機,泄肝化積。再配合外敷療法,相信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可以得到改善。
淵按:暑必挾濕,濕為陰邪,最能阻礙陽氣。故暑濕病多脘腹痞痛,積滯內阻,暑濕之不化,實由氣機之不通。下而痛仍不減,乃未得辛通之藥,中焦痞滯未去耳。
丁,暑乃鬱蒸之熱,濕為濡滯之邪。暑雨地濕,濕淫熱鬱,惟虛者受其邪,亦維素有濕熱者感其氣。如體肥多濕之人,暑即寓於濕之內;勞心氣虛之體,熱即伏於氣之中。於是氣逆不達,三焦失宣,身熱不揚,小溲不利,頭額獨熱,心胸痞悶,舌苔黃膩,底絳尖紅,種種皆為濕遏熱伏之徵。邪蘊於中,不能外達,亦不下行,頗慮內閉之變。
擬以梔豉上下宣泄之,雞蘇表裡分消之,二陳從中以和之,芳香宣竅以達之,冀其三焦宣暢,未識能奏功否。
白話文:
淵按
夏天暑熱必定伴隨著濕氣,濕氣屬於陰邪,最容易阻礙陽氣。因此暑濕病症多見脘腹脹痛、積滯內阻,暑濕之氣無法化解,其實是因為氣機不通暢。即使服藥後腹痛仍未減輕,就是因為尚未使用辛辣通暢的藥物,中焦積滯尚未消除。
丁
夏暑是鬱蒸的熱氣,濕氣則是濡滯的邪氣。暑熱與雨水導致地濕,濕氣侵襲、熱氣鬱結,只有體質虛弱的人才會受到侵害,也只有原本就有濕熱的人才會受到暑熱之氣的影響。例如肥胖多濕的人,暑氣就會藏在濕氣之中;勞心氣虛的人,熱氣就會潛伏在氣機之中。於是氣機逆而不達,三焦失於宣通,身體發熱卻不能發散,小便不利,額頭獨熱,心胸痞悶,舌苔黃膩,舌尖紅,種種症狀都是濕氣阻遏熱氣伏於體內的表現。邪氣鬱積於體內,無法外達,也無法下行,十分擔心會出現內閉的變化。
擬以
梔子豉汁上下宣泄暑濕之氣,雞蘇葉表裡分消暑濕之邪,二陳湯從中調和氣機,芳香之藥宣通竅道,以助其氣機暢通。希望三焦宣暢,卻不知能否奏效。
淡豆豉,黑山梔,通草,半夏,菖蒲,鮮荷葉,六一散,薄荷,赤苓,竹茹,蔻仁(研,後下)
吳,勞碌之人,中氣必虛。暑濕熱穢濁之氣,自口鼻吸入氣道,滿布三焦,雖舌苔滿布,而胸無痞悶,非邪伏膜原之比。重濁之藥,徒傷中氣,與濕熱瀰漫之邪無益。今交五日,神氣似清而渾,恐其過候有耳聾、神迷、呃逆等變。為治之法,且以芳香理氣逐穢再議。
刀豆子,鬱金,澤瀉,石菖蒲,杏仁,栝蔞仁,陳皮,滑石,香薷,桔梗,北沙參,赤苓,藿香,佛手,鮮荷葉,鮮佩蘭葉
白話文:
淡豆豉、黑山梔、通草、半夏、菖蒲、鮮荷葉、六一散、薄荷、赤苓、竹茹、蔻仁(研磨後再加入)這些藥材,對勞碌之人來說,容易傷到中氣。暑濕熱穢濁之氣從口鼻吸入氣道,瀰漫全身,雖然舌苔滿布,但胸部沒有悶脹,與邪氣入侵臟腑的情況不同。如果使用重濁的藥物,會進一步損傷中氣,對濕熱瀰漫的邪氣也無濟於事。現在已經過了五天,患者的神氣看似清爽,但卻有點昏沉,擔心會出現耳聾、神迷、呃逆等後遺症。因此,需要採用芳香理氣、驅除穢氣的藥物來治療。
刀豆子、鬱金、澤瀉、石菖蒲、杏仁、栝蔞仁、陳皮、滑石、香薷、桔梗、北沙參、赤苓、藿香、佛手、鮮荷葉、鮮佩蘭葉,這些藥材可以達到這個目的。
顧,久處南方,陽氣泄越,中臟常寒,慣服溫補。現患溫瘧,及今旬日。舌尖已紅,根苔滿白,便泄稀水,兼有蛔蟲,渴不欲飲,口中甜膩,皆是濕遏熱伏之象。就錫邑治法,葛根芩連是主方。若合體質而論,似宜溫中滲下,清上解肌,擬用桂苓甘露法,試服之以觀驗否。
生石膏(三錢),豬苓(三錢),澤瀉(錢半),肉桂(三分),滑石(三錢),生茅朮(一錢),茯苓(三錢),藿香(一錢),通草(八分),木香(四分)
白話文:
病人長年居住南方,陽氣外泄,內臟常年寒冷,因此習慣服用溫補藥物。現患溫瘧,已持續數日。舌尖已紅,舌根佈滿白苔,大便稀溏,並伴隨蛔蟲,口渴卻不願喝水,口中感到甜膩,這些都是濕邪遏制熱邪伏於體內的表现。
參考錫邑的治療方法,葛根芩連是主方。但是考慮到患者的體質,似乎更适合温中滲下,清上解肌,拟用桂苓甘露法,試用看看療效如何。
處方:
生石膏(三錢),豬苓(三錢),澤瀉(錢半),肉桂(三分),滑石(三錢),生茅朮(一錢),茯苓(三錢),藿香(一錢),通草(八分),木香(四分)。
又,照前方加北沙參五錢。
丁,咳嗽已久,近患時溫之後,原氣未復,又感暑風,閉其汗孔,身復發熱。法當先理暑風,用輕劑宣上。
桑皮,蘇梗,杏仁,川貝,橘紅,茯苓,冬瓜子,竹茹
此虛而挾邪,暫用輕揚表法,未便著手。
蔣,三瘧日久,又感暑風,咳嗆痰血,熱勢變亂。且以解暑,清肅肺胃。
香薷(一錢),北沙參(五錢),冬瓜皮(三錢),六一散(四錢),神麯(三錢),青蒿(錢半),杏仁(三錢),丹皮(錢半),桑葉(錢半),白扁豆(三錢),枇杷葉(二片)
白話文:
另外,在前面加入五錢北沙參。
丁某人咳嗽很久了,最近患了時溫之後,元氣還沒恢復,又感受暑風,導致汗孔閉塞,身體再次發熱。治療方法應該先調理暑風,使用輕劑宣散上焦。
桑皮、蘇梗、杏仁、川貝、橘紅、茯苓、冬瓜子、竹茹。
這是虛弱夾雜邪氣,暫時用輕揚表法,還不適合著手治療。
蔣某人瘧疾發作很久了,又感受暑風,咳嗽痰多帶血,熱勢變化無常。治療方法要以解暑、清熱肅肺胃為主。
香薷(一錢)、北沙參(五錢)、冬瓜皮(三錢)、六一散(四錢)、神麴(三錢)、青蒿(錢半)、杏仁(三錢)、丹皮(錢半)、桑葉(錢半)、白扁豆(三錢)、枇杷葉(二片)。
淵按:咳嗆痰血,肺陰、肺氣已傷,雖有表邪,香薷用宜斟酌。
李,暑邪內閉,惡寒發熱,脈象不達,口不能言,先有咳嗽,此肺氣閉塞。擬開而達之。
射干(五分),桔梗(一錢),連翹(三錢),豆豉(三錢),杏仁(三錢),象貝(三錢),香薷(一錢),橘紅(一錢),菖蒲(五分),竹茹(一錢),牛蒡子(二錢),玉樞丹(四分,磨沖)
安,連日煩勞憂慮深,暑邪傷氣易歸心。神昏脈數細而沉,病危甚!邪悶心包,如火如焚。舌色干黃唇齒燥,耳聾便泄津枯了!三焦皆病須分曉,究治療,河間熱論宜參考。
白話文:
按:如果出現咳嗽帶有痰血的情況,這表示肺部的陰氣和氣息已經受損,即使有外在的風邪,使用香薷時要謹慎考慮。
李,如果暑邪導致內閉,會出現發冷發熱的情況,脈搏無法辨識,說話困難,初期可能有咳嗽,這是因為肺部氣息被阻塞。應該採取措施來開闊和引導它。
使用藥物如下:射乾(五分)、桔梗(一錢)、連翹(三錢)、豆豉(三錢)、杏仁(三錢)、象貝(三錢)、香薷(一錢)、橘紅(一錢)、菖蒲(五分)、竹茹(一錢)、牛蒡子(二錢)、玉樞丹(四分,磨沖)。
安,連日以來因煩勞和憂慮,暑邪可能傷及體氣,導致心神混亂。症狀包括神志不清、脈搏數而細且沈,病情嚴重!邪氣困擾心包,如同火燒般痛苦。舌頭乾黃、嘴脣乾燥、耳鳴、大便失禁,三焦系統都受影響。需要進一步分析並進行治療,可以參考河間熱論中的治療方法。
鮮石斛,竺黃,連翹,菖蒲,赤苓,北沙參,通草,益元散,茉莉花,竹茹,薄荷葉,蘆根,鮮荷葉
紫雪丹,另調服。
李,暑濕陰分之氣,從口鼻肌表而入,寒熱,便泄,頭脹。擬芬芳逐穢,分消濕熱方法。
藿香,川樸,焦六曲,半夏,茯苓,陳皮,澤瀉,大腹皮,砂仁,通草
仁淵曰:兩日相合而成暑字,暑為陽邪,行役道途,力作田間,辛苦於烈日之中,受天地炎熱之氣而病者,名曰傷暑。此外飧涼襲冷,乘風露臥,皆因避暑而感受寒風冷濕之邪,雖病在暑天,名曰暑濕,其與傷炎熱之暑不同,不得以暑邪名之。前人有陰暑陽暑之論,皆蛇足也。
白話文:
新鮮石斛、竺黃、連翹、菖蒲、赤苓、北沙參、通草、益元散、茉莉花、竹茹、薄荷葉、蘆根、新鮮荷葉,另調製紫雪丹服用。
暑濕之氣從口鼻和肌膚表面侵入,會導致寒熱、腹瀉、頭脹等症狀。治療方法是採用芬芳香氣驅除穢氣,分開消除濕熱。
藿香、川樸、焦六曲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澤瀉、大腹皮、砂仁、通草。
仁淵說:暑字是由兩個「日」字組成,暑為陽邪,在路上趕路、田間勞作、烈日下辛苦工作,受到天地炎熱之氣而生病,稱為傷暑。此外,貪涼受寒,在風露中睡覺,都是為了避暑而感受寒風冷濕之邪,雖然是在夏天生病,但稱為暑濕,它與傷炎熱之暑不同,不能用暑邪命名。前人有陰暑陽暑之說,都是多餘的。
然盛暑之時,反多陰寒之病者何?蓋天地之化,盛極則變,六陽盡泄,一陰早寓乎其中,地上則熱,地下已寒,人身小天地,何莫不然!且濕土司令,濕濁為盛,熱蒸濕騰,濕熱相合,最易感病,故四時之病,惟盛夏為雜,寒濕、熱濕、霍亂、瀉痢、痧穢、暑風,名目不一,隨其所感與其人之本體而變焉,要皆暑天兼有之證,非傷暑熱之正病也。然證雖夾雜,要不離太陰陽明脾胃兩經。
試思夏令用藥,不外芳香、辛淡、苦泄,雖有治心,治肺,治肝膽、膀胱,用寒、用熱之不侔,莫不為中焦脾胃開脫,不但濕土司令主氣使然,以脾胃屬土,喜燥惡濕,暑天之病,無有不夾濕耳。
白話文:
為什麼盛夏時分,反倒容易出現陰寒的疾病呢?
這是因為天地運行的規律,盛極必衰,陽氣極盛後就會轉化為陰氣。六種陽氣都已盡情揮發,而陰氣卻已經潛藏其中。地面上雖然炎熱,但地底下已經開始轉寒。人體是天地的一個小縮影,自然也遵循同樣的道理。
而且,夏季濕土當令,濕濁之氣盛行,熱氣蒸騰濕氣上浮,濕熱交感,更容易導致疾病。所以,一年四季的疾病,唯有盛夏最為繁雜,寒濕、熱濕、霍亂、瀉痢、痧穢、暑風等等,名稱各異,但都隨著病因和患者體質而有所變化。這些疾病雖然症狀各不相同,但都屬於夏季的特殊病症,並非單純的暑熱所致。
然而,即使症狀繁雜,也離不開脾胃兩經(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)。
想想看,夏季用藥,無外乎芳香、辛淡、苦泄,即使是針對心、肺、肝膽、膀胱等臟器,無論寒涼或溫熱,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疏通中焦脾胃,使之順暢運作。這不僅是因為濕土當令主導著氣機,更是因為脾胃屬土,喜燥惡濕,夏季的病症,幾乎都帶有濕氣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