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)

1. 溫邪門

犀角,羚羊角,鮮斛,竺黃,元參,連翹,益元散,赤苓,竹茹,至寶丹(一粒)

又,前方加鮮地、栝蔞仁、枳實。

又,舌黑而干,濕已化燥;頻轉屎氣,脘腹按痛,邪聚陽明,腸胃已實,當商通腑。但小便自遺,腎氣虛也。正虛邪實,津枯火熾,惟有瀉南補北,勉進黃龍湯法。

鮮地,人參,生軍,元參,元明粉,菖蒲,竺黃,連翹,竹葉,甘蔗汁(代水煎藥)

淵按:蔗汁生飲最妙。代水煎藥,不但膩膈,且失涼潤之性矣。

又,下後舌黑稍退,而脈反洪大,神識仍昏,陽明火旺也。清陽明燔灼之火,救少陰涸竭之陰,用景岳玉女煎。

鮮地,元參,鮮斛,知母,竺黃,麥冬,石膏,竹葉,蘆根,蔗汁(一杯,沖)

又,津回舌潤,固屬休徵;風動頭搖,仍為忌款。溫邪雖退,元氣大虛,虛風上擾不息,又防眩暈厥脫。今當扶正熄風,參以生津和胃。

生洋參,鉤鉤,天麻,茯神,製半夏,石決明,秫米,陳皮,麥冬,竹茹,甘蔗皮

淵按:熱滯雖從下而鬆,肝家陰液早為燥火所傷,故見證如此,遲下之累也。

胡,素有肝胃病,適挾濕溫,七日汗解,八日復熱。舌灰唇焦,齒板口渴,欲得熱飲。右脈洪大數疾,左亦弦數。脘中仍痛,經事適來。靜思其故,請明析之。夫肝胃乃腹中一臟一府,木乘土則氣鬱而痛。若不挾邪,安得寒熱?即有寒熱,斷無大熱,以此為辨也。又詢大便堅硬而黑,是腸胃有實熱,所謂燥屎也。

考胃氣痛門,無燥屎症,惟瘀血痛門有便血,然此症無發狂妄喜之狀,則斷乎非蓄血,此又一辨也。渴喜熱飲,疑其為寒似矣。不知濕與熱合,熱處濕中,濕居熱外,必飲熱湯而濕乃開,胸中乃快,與陰寒假熱不同,再合脈與唇,其屬濕溫挾積無疑。《傷寒大白》云:唇焦為食積。

此言諸書不載,可云高出前古。

豆豉,鬱金,延胡,山梔,香附,赤苓,連翹,竹茹,蔞皮

外用蔥頭十四個,鹽一杯,炒熱,熨痛處。

按:病本濕溫挾食,交候戰汗而解,少頃復熱為一忌。汗出而脈躁疾者,又一忌。適值經來,恐熱邪陷入血室,從此滋變,亦一忌。故用豆豉以解肌,黑梔以清裡,一宣一泄,祛表裡之客邪。延胡索通血中氣滯、氣中血滯,兼治上下諸痛。鬱金苦泄以散肝鬱,香附辛散以利諸氣,二味合治婦人經脈之逆行,即可杜熱入血室之大患。栝蔞通府,赤苓利濕。

加竹茹、連翹,一以開胃氣之郁,一以治上焦之煩。外用蔥、鹽熱熨,即古人摩按之法,相贊成功。

淵按:此雖有食積,亦不可下,以胸痞脘痛,渴喜熱飲,中焦濕飲郁遏不開,寒熱錯雜,陽明之氣失於順降。若遽下之,輕則痞膈,重即結胸矣。同一濕溫夾滯,其不同有如此者。

白話文:

溫邪門

治療方案依序使用以下藥物:犀角、羚羊角、鮮石斛、鬱金、玄參、連翹、益元散、赤茯苓、竹茹、至寶丹(一粒)。

之後,再加入鮮生地、栝樓仁、枳實。

若病人舌頭發黑乾燥(濕邪已轉為燥邪)、頻繁放屁、腹部按壓疼痛,表示邪氣聚集在陽明經,腸胃積滯,需考慮通腑瀉下。但若病人同時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,則表示腎氣虛弱。此情況為正氣虛弱,邪氣實盛,津液枯竭,火氣旺盛,必須瀉南(瀉火)補北(補腎),建議使用黃龍湯。

黃龍湯藥方:鮮生地、人參、生薑、玄參、明礬、菖蒲、鬱金、連翹、竹葉,以甘蔗汁代替水煎煮。

(按語:甘蔗汁生飲效果最佳。用甘蔗汁煎藥不僅容易膩膈,還會損失其涼潤的特性。)

如果瀉下後舌頭發黑的情況略微改善,但脈象反而洪大有力,神志仍然昏迷,表示陽明經的火氣過盛。此時需清瀉陽明經的實火,滋補少陰經的虧損,應使用景岳玉女煎。

景岳玉女煎藥方:鮮生地、玄參、鮮石斛、知母、鬱金、麥冬、石膏、竹葉、蘆根,以一杯甘蔗汁沖服。

(若津液恢復,舌頭潤澤,固然是好現象;但如果出現頭暈目眩,則需謹慎。即使溫邪已退,元氣仍大虛,虛風上擾不止,仍需預防眩暈、厥脫。此時應扶正熄風,並滋陰和胃。)

藥方:生西洋參、鉤藤、天麻、茯苓、制半夏、石決明、秫米、陳皮、麥冬、竹茹、甘蔗皮。

(按語:雖然熱邪已瀉下,但肝臟的陰液早被燥熱損傷,因此出現這些症狀,是瀉下延遲的後遺症。)

一位患者,素有肝胃疾病,近期患上濕溫病,發病七天後汗退,八天後又發熱。舌苔灰白,嘴唇乾燥,牙齒印痕明顯,口渴,想喝熱飲。右脈洪大,脈象數疾,左脈也弦數。脘腹仍疼痛,正值經期。仔細思考其病因,應當詳細分析。肝胃是腹中重要的臟腑,木克土則氣機鬱結而疼痛。如果沒有邪氣入侵,怎麼會有寒熱?即使有寒熱,也不會有如此大的熱象,以此來辨別。患者大便堅硬且黑,說明腸胃有實熱,也就是燥屎。

參考《胃氣痛門》,並無燥屎的症狀,只有瘀血痛門有便血的症狀,但此患者沒有發狂、妄喜等症狀,所以可以排除蓄血的可能性,這是另一個辨證點。患者口渴喜熱飲,像是寒症,但濕熱交雜,熱在濕中,濕在熱外,所以喝熱湯濕邪才能得以宣洩,胸中才能舒暢,這與陰寒假熱不同。再結合脈象和嘴唇的症狀,可以確定是濕溫夾滯無疑。《傷寒大白》說:嘴唇乾燥是食積的表現。

(此論點諸書未載,可謂超越前人。)

藥方:豆豉、鬱金、延胡索、山梔子、香附、赤茯苓、連翹、竹茹、栝樓皮。

外治:取蔥頭十四個,鹽一杯,炒熱後熨敷疼痛處。

(按語:此病本是濕溫夾食,經發汗治療後好轉,但不久又發熱,這是禁忌;汗出而脈象躁疾,也是禁忌;正值經期,擔心熱邪侵入血室,從而導致病情加重,也是禁忌。所以用豆豉解表,山梔子清裡,一宣一泄,祛除表裡邪氣。延胡索通血中氣滯,兼治全身疼痛。鬱金苦泄散肝鬱,香附辛散利氣,兩味藥合用治療婦女經脈逆行,可以預防熱邪入侵血室。栝樓通腑,赤茯苓利濕。加入竹茹、連翹,一則開胃氣之鬱,一則治上焦之煩。外用蔥鹽熱熨,是古人按摩療法,可以相輔相成。)

(按語:雖然有食積,但不可瀉下,因為胸悶脘腹疼痛,口渴喜熱飲,中焦濕飲鬱結不通,寒熱錯雜,陽明經的氣機失於順降。如果貿然瀉下,輕則胸膈痞滿,重則結胸。)同為濕溫夾滯,其表現卻大相徑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