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1)
卷之一 (1)
1. 溫邪門
某,久患三瘧未愈,勞力更感風溫,而發時證,及今八日。壯熱煩躁,汗不能出,疹不能透,熱鬱蒸痰,神糊囈語,兩脅疼痛,難以轉側,胸悶氣粗,動則欲厥。所以然者,邪熱與瘀傷混合,痰濁與氣血交阻,莫能分解,以致擾亂神明,漸有昏喘之險。
豆豉(五錢),蘇梗(一錢),鬱金(一錢),赤茯神(三錢),連翹(三錢),丹皮(錢半),當歸(三錢),杏仁(三錢),天竺黃(錢半),木通(一錢),猩絳(七分),菖蒲(五分),青蔥,枇杷葉
白話文:
某人長期患有三種瘧疾,一直沒有痊癒,最近勞動過度,又受了風寒,發病已經八天了。症狀表現為:身體發熱、心煩躁動,出不了汗,疹子也出不來,熱氣鬱結導致痰液阻塞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兩肋疼痛,難以翻身,胸悶氣粗,稍稍活動就想要昏厥。
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:外邪的熱毒與瘀傷混合在一起,痰濁與氣血互相阻塞,無法分解,導致神志混亂,漸漸出現昏迷、喘息的危險。
因此,我開以下藥方:
豆豉(五錢),蘇梗(一錢),鬱金(一錢),赤茯神(三錢),連翹(三錢),丹皮(錢半),當歸(三錢),杏仁(三錢),天竺黃(錢半),木通(一錢),猩絳(七分),菖蒲(五分),青蔥,枇杷葉。
淵按:鬱金、杏仁解氣鬱,當歸、蔥、猩解血鬱,豆豉、蘇梗從里達表,尤宜佐黃芩、鮮地等以解熱鬱,否則熱不解而諸郁亦不開,熱蒸痰阻,陷入胞絡易易。
宋,濕溫過候,斑疹並見,心胸煩懊,神識模糊。脈數混混而不清,舌心苔干而不膩。濕蘊化熱,熱漸化燥。氣粗短促,目赤耳聾。陰精下虧,風陽上亢。慮其內陷昏痙。擬生津達邪,兼芳香逐穢。
鮮斛,淡豆豉,竹茹,連翹,橘紅,赤苓,天竺黃,黑梔,菖蒲,鬱金,羚羊,陳膽星,牛黃清心丸(五分),(加)犀黃(三釐)
白話文:
郁金、杏仁可以解開氣鬱,當歸、蔥、猩可以解開血鬱,豆豉、蘇梗則可以從內部疏通表裡,特別適合配合黃芩、鮮地等藥物一起使用來解熱鬱。如果單純用藥解熱而不解除鬱結,熱氣無法散去,痰濕阻塞,就會容易陷入胞絡,造成嚴重後果。
宋代有個病患,患了濕溫病,出現斑疹,心胸煩悶,神志不清。脈象浮數而混亂,舌頭中央苔白乾燥而不膩。濕氣蘊積化熱,熱氣逐漸轉為燥熱。呼吸急促,眼睛紅腫,耳朵失聰。陰精虧損,風陽上亢,擔心病情加重導致昏迷痙攣。因此,治療方案應以生津解毒、芳香化濕為主。
處方選用鮮斛、淡豆豉、竹茹、連翹、橘紅、赤苓、天竺黃、黑梔、菖蒲、郁金、羚羊、陳膽星,並加入牛黃清心丸五分,再加犀黃三釐。
又,濕溫邪在太陰、陽明,濕勝於熱,太陰為多;熱勝於濕,陽明為甚。日晡煩躁,陽明旺時也。口雖渴,苔仍白膩,乃濕蘊化熱,余濕猶滯,氣火熏蒸,矇蔽清竅,故斑疹雖透而神識時糊,脈沉小而數疾,皆邪郁不達之象。倘若熱甚風動變勁,便難措手。
半夏,赤苓,鮮斛,連翹,川連(薑汁炒),菖蒲,通草,豆豉,鬱金,益元散,竹茹,茅根,黑梔
淵按:宜參涼膈散緩緩通下,不致下文化燥內陷耳。蓋濕溫雖不可早下,而熱勝挾滯者,不下則熱邪挾滯不去。濕邪亦從熱化燥化火也。
白話文:
濕溫病邪氣侵犯太陰、陽明經脈,若濕氣重於熱氣則多見於太陰經,若熱氣重於濕氣則多見於陽明經。下午煩躁不安,是陽明經氣旺盛的表現。病人雖然口渴,但舌苔仍白膩,說明濕氣蘊積化熱,但餘濕未盡,氣火熏蒸,蒙蔽神志,所以雖然疹子透出,但神志時而昏糊,脈象沉小而數快,都是邪氣鬱滯不通的表現。如果熱氣過盛,風邪動搖,病情就會變得凶險難治。
治療可用半夏、赤苓、鮮石斛、連翹、川連(薑汁炒)、菖蒲、通草、豆豉、鬱金、益元散、竹茹、茅根、黑梔等藥物。
宜參考涼膈散方劑,緩緩通下,避免過度下瀉而傷及脾胃。濕溫病雖然不可早下瀉,但如果熱氣盛而挾有濕邪鬱滯,不下瀉則熱邪不能去除,濕邪也會因熱氣轉化為燥氣而化火。
又,濕溫旬日,脈數較大於昨,熱勢較盛於前,所謂數則煩心,大為病進,並非陰轉為陽、自內達外之象。舌苔白厚,上罩微灰,面紅目赤,陽盛之徵;頭昏耳聾,陰虛之象;小溲窒塞,氣化不及也。當生津以徹熱,利竅以化濕。救陰不在腎而在生胃津,去濕不可燥而在通小便。蓋汗生於津,津充汗出而熱解;小腸為心之府,小便通利,心火降而神清。
羚羊角,赤苓,菖蒲,竺黃,澤瀉,益元散,知母,鮮斛,通草,竹葉,鮮薄荷根
白話文:
此外,濕溫病症持續幾天後,脈搏比前一天跳得更快,熱度也比之前更強。所謂脈搏跳得快就心煩意亂,脈搏跳得快代表病情加重,並不是陰轉陽、由內而外發病的徵兆。舌苔白厚,表面覆蓋著一層薄灰,臉紅眼赤,都是陽氣旺盛的表現;頭昏耳聾,則是陰虛的徵象;小便排泄不暢,表示氣化功能不足。應該要滋生津液來消除熱症,利通竅道來化解濕氣。補救陰虛不在於滋補腎臟,而在於滋生胃津;去除濕氣不能燥熱,應該要通暢小便。因為汗液來自津液,津液充盈則汗液排出,熱症就能消退;小腸是心臟的府邸,小便通暢,心火下降,精神就會清明。
使用羚羊角、赤苓、菖蒲、竺黃、澤瀉、益元散、知母、鮮斛、通草、竹葉、鮮薄荷根這些藥材。
另:用珠子(五分),血珀(五分),為末,調服。
淵按:名言儻論,勿草草讀過。
又,濕熱鬱蒸,如煙如霧,神識沉迷,脈時躁時靜。靜則神倦若寐,躁則起坐如狂,邪內陷矣。雖便不通,而腹鳴不滿,腸胃不實,其糞必溏,未可驟攻下之。大凡溫邪時症,驗舌為先。今尖苔白,上罩微黴,邪在營氣之交。葉氏云:邪乍入營,猶可透熱,仍轉氣分而解,如犀、羚、元、翹等是也。從此立方,參以芳香宣竅。
犀角,羚羊角,鮮斛,竺黃,元參,連翹,益元散,赤苓,竹茹,至寶丹(一粒)
白話文:
另
將珠子(五分)和血珀(五分)研磨成粉末,調和服用。
淵按
這段文字是精妙的論述,不可草草略過。
又,
濕熱鬱結在體內,像煙霧一樣瀰漫,神識昏沉,脈象時而躁動時而平靜。平靜時神倦乏力,像要睡著一樣;躁動時則起身走動,像發狂一樣,邪氣已經深入體內了。雖然大便不通暢,但腹部鳴響,不滿脹,腸胃虛弱,大便必然稀溏,不可急於攻下。
總之,
溫邪的症狀,首先要觀察舌苔。現在舌苔尖銳而白,上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黴點,說明邪氣侵犯了營氣之間。葉氏說:邪氣剛侵入營氣時,還可以透過發熱來驅散,轉移到氣分,然後再解,例如犀角、羚羊角、玄參、連翹等藥物。從現在開始處方,要加入芳香宣竅的藥物。
處方
犀角、羚羊角、鮮石斛、竹黃、玄參、連翹、益元散、赤苓、竹茹、至寶丹(一粒)。
又,前方加鮮地、栝蔞仁、枳實。
又,舌黑而干,濕已化燥;頻轉屎氣,脘腹按痛,邪聚陽明,腸胃已實,當商通腑。但小便自遺,腎氣虛也。正虛邪實,津枯火熾,惟有瀉南補北,勉進黃龍湯法。
鮮地,人參,生軍,元參,元明粉,菖蒲,竺黃,連翹,竹葉,甘蔗汁(代水煎藥)
淵按:蔗汁生飲最妙。代水煎藥,不但膩膈,且失涼潤之性矣。
又,下後舌黑稍退,而脈反洪大,神識仍昏,陽明火旺也。清陽明燔灼之火,救少陰涸竭之陰,用景岳玉女煎。
白話文:
此外,可以在藥方中添加鮮地黃、栝蔞仁和枳實。
患者舌頭發黑且乾燥,說明體內濕氣已轉化為燥熱;經常放屁,腹部按壓疼痛,表示邪氣聚集在陽明經,腸胃積實,需要通腑泄熱。但患者又有小便失禁的情況,說明腎氣虛弱。現在患者是正氣虛弱,邪氣實盛,津液枯竭,火氣旺盛,需要採取瀉南補北的方法,服用黃龍湯。
黃龍湯的組成包括鮮地黃、人參、生軍、元參、元明粉、菖蒲、竺黃、連翹、竹葉和甘蔗汁(用甘蔗汁代替水煎藥)。
註解:直接飲用甘蔗汁效果最佳。用甘蔗汁代替水煎藥,不僅會導致藥物膩滯,還會損失甘蔗汁的清涼潤燥之性。
患者服藥後,舌頭發黑的情況略有改善,但脈象卻變得洪大,神志依然昏迷,說明陽明經火氣旺盛。為了清熱降火,滋陰補虛,可以使用景岳的玉女煎。
鮮地,元參,鮮斛,知母,竺黃,麥冬,石膏,竹葉,蘆根,蔗汁(一杯,沖)
又,津回舌潤,固屬休徵;風動頭搖,仍為忌款。溫邪雖退,元氣大虛,虛風上擾不息,又防眩暈厥脫。今當扶正熄風,參以生津和胃。
生洋參,鉤鉤,天麻,茯神,製半夏,石決明,秫米,陳皮,麥冬,竹茹,甘蔗皮
淵按:熱滯雖從下而鬆,肝家陰液早為燥火所傷,故見證如此,遲下之累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了一位患者的病症和治療方案。患者原本患有溫邪,經過治療後,熱邪消退,但元氣虛弱,虛風上擾,還伴有頭暈目眩等症狀。醫生開了兩副藥方:第一方以清熱解毒、生津止渴為主,第二方則以補氣益血、熄風止眩為主。醫案分析指出,患者雖然熱邪消退,但肝陰受損,說明拖延治療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。
名詞解釋
- 生地黃: 具有清熱涼血、滋陰生津的作用。
- 元參: 具有滋陰清熱、養胃生津的作用。
- 天門冬: 具有滋陰潤燥、清熱生津的作用。
- 知母: 具有清熱瀉火、滋陰潤燥的作用。
- 竹黃: 具有清熱解毒、利尿通淋的作用。
- 麥冬: 具有滋陰生津、潤肺清心、養胃生津的作用。
- 石膏: 具有清熱瀉火、除煩止渴的作用。
- 竹葉: 具有清熱除煩、生津止渴的作用。
- 蘆根: 具有清熱生津、利尿消腫的作用。
- 蔗汁: 具有生津止渴、清熱解毒的作用。
- 鉤藤: 具有平肝潛陽、息風止痙的作用。
- 天麻: 具有平肝熄風、止眩暈的作用。
- 茯苓: 具有健脾利濕、寧心安神的作用。
- 半夏: 具有燥濕化痰、降逆止嘔的作用。
- 石決明: 具有清肝明目、平肝潛陽的作用。
- 秫米: 具有健脾益氣、除熱止渴的作用。
- 陳皮: 具有理氣健脾、燥濕化痰的作用。
- 竹茹: 具有清熱化痰、止嘔的作用。
- 甘蔗皮: 具有清熱生津、利尿消腫的作用。
注意事項
-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,不構成醫療建議。
胡,素有肝胃病,適挾濕溫,七日汗解,八日復熱。舌灰唇焦,齒板口渴,欲得熱飲。右脈洪大數疾,左亦弦數。脘中仍痛,經事適來。靜思其故,請明析之。夫肝胃乃腹中一臟一府,木乘土則氣鬱而痛。若不挾邪,安得寒熱?即有寒熱,斷無大熱,以此為辨也。又詢大便堅硬而黑,是腸胃有實熱,所謂燥屎也。
考胃氣痛門,無燥屎症,惟瘀血痛門有便血,然此症無發狂妄喜之狀,則斷乎非蓄血,此又一辨也。渴喜熱飲,疑其為寒似矣。不知濕與熱合,熱處濕中,濕居熱外,必飲熱湯而濕乃開,胸中乃快,與陰寒假熱不同,再合脈與唇,其屬濕溫挾積無疑。《傷寒大白》云:唇焦為食積。
白話文:
胡先生,長期患有肝胃疾病,最近又感染了濕溫病。病發七天後退燒,第八天又發熱。舌苔灰白,嘴唇乾燥,牙齒上有牙垢,口渴難耐,想喝熱水。右脈洪大跳動快,左脈也緊而有力。腹部仍然疼痛,月經也剛好來了。
仔細分析病因,請您幫忙解惑。肝臟和胃互相影響,肝氣過盛會導致胃氣鬱結而疼痛。如果沒有外邪入侵,就不會出現寒熱交替。即使有寒熱,也不應該出現持續高燒,這可以作為判斷病情的依據。
另外,胡先生大便乾燥呈黑色,這是腸胃積熱導致的「燥屎」。
查閱《胃氣痛門》一書,並沒有提到燥屎的症狀,只有瘀血痛門有便血的描述,而胡先生並沒有出現發狂妄喜等症狀,所以可以排除蓄血症,這又是另一條判斷線索。
口渴想喝熱水,看似是寒證。但其實濕熱交雜,熱氣被包裹在濕氣中,濕氣則位於熱氣外圍,需要喝熱水才能散開濕氣,胸中才會舒服。這與陰寒假熱不同,再結合脈象和嘴唇乾燥的症狀,可以確診為濕溫夾積證。
《傷寒大白論》中提到:「嘴唇乾燥是食物積滯的表現。」
此言諸書不載,可云高出前古。
豆豉,鬱金,延胡,山梔,香附,赤苓,連翹,竹茹,蔞皮
外用蔥頭十四個,鹽一杯,炒熱,熨痛處。
按:病本濕溫挾食,交候戰汗而解,少頃復熱為一忌。汗出而脈躁疾者,又一忌。適值經來,恐熱邪陷入血室,從此滋變,亦一忌。故用豆豉以解肌,黑梔以清裡,一宣一泄,祛表裡之客邪。延胡索通血中氣滯、氣中血滯,兼治上下諸痛。鬱金苦泄以散肝鬱,香附辛散以利諸氣,二味合治婦人經脈之逆行,即可杜熱入血室之大患。栝蔞通府,赤苓利濕。
白話文:
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種疾病的治療方法,它認為此病的病因是濕溫夾雜食物。在治療過程中,如果退熱後馬上又發熱,或者出汗時脈象浮躁急促,或者恰逢經期,都是要特別注意的。
文章中使用的藥物包括豆豉、黑梔子、延胡索、鬱金、香附、栝蔞、赤苓等。這些藥物具有不同的功效,例如解表、清裡、通血、散鬱、利濕等。
文章中還提到了一個外用療法,即用蔥頭和鹽炒熱後敷在疼痛的地方。
总结
這篇文章是關於中醫治療濕溫夾食病的藥方和注意事項。它詳細介紹了病因、忌諱和藥物功效,并提供了外用療法。
加竹茹、連翹,一以開胃氣之郁,一以治上焦之煩。外用蔥、鹽熱熨,即古人摩按之法,相贊成功。
淵按:此雖有食積,亦不可下,以胸痞脘痛,渴喜熱飲,中焦濕飲郁遏不開,寒熱錯雜,陽明之氣失於順降。若遽下之,輕則痞膈,重即結胸矣。同一濕溫夾滯,其不同有如此者。
又,服藥後大便一次,色黑如慄者數枚,兼帶溏糞。脘痛大減,舌黴、唇焦俱少退,原為美事。惟脈數大者變為虛小無力,心中覺空,是邪減正虛之象,防神糊痙厥等變。今方九日,延過兩候乃吉。
香豉,青蒿,沙參,赤芍,川貝,鬱金,黑梔,竹茹,稻葉,金橘餅
白話文:
加入竹茹和連翹,一來疏解胃氣鬱結,二來治療上焦煩熱。外用蔥鹽熱敷,也就是古代的摩按方法,相互配合,效果更佳。
雖然有食積,但不能用下法,因為胸悶腹痛,口渴喜熱飲,中焦濕飲鬱結不通,寒熱交雜,陽明之氣無法順利下降。如果急於下瀉,輕則胸膈痞塞,重則會形成結胸。同樣是濕溫夾滯,卻有如此不同。
服用藥物後,大便一次,顏色黑如栗子,帶有幾顆溏糞。脘痛減輕很多,舌苔和嘴唇的乾燥也減少,原本是好事。但脈搏由快變為虛弱无力,心中空虚,这是邪气减退,正气虚弱的征兆,要防范神昏、痙厥等變化。目前已經服藥九天,再延續兩候就吉利了。
方剂中包含香豉、青蒿、沙參、赤芍、川貝、鬱金、黑梔、竹茹、稻葉、金橘餅。
淵按:大便通而痛減,乃蔥鹽按摩之功也。蔥能通氣,咸能順下,陽明之氣得通,胃氣自然下降;胃氣通降,大便無有不通者。夫便猶舟也,氣猶水也,水流順暢,舟無停滯之理。若但知苦寒攻下,不明中氣之逆順,是塞流以行舟耳!
秦,溫邪十二日,斑疹遍透,神識仍糊,大便屢行,齒垢未脫。舌尖紅,中心焦,陰津灼也。左脈大,右脈小,元氣弱也。昨投清泄芳開,是從邪面著筆;今診脈神委頓,當從元氣推求。要知溫屬陽邪,始終務存津液;胃為陽土,到底宜濟甘涼。所慮液涸動風,易生痙厥之變;胃虛氣逆,每致呃忒之虞耳!
羚羊角,沙參,生草,竺黃,菖蒲,鮮石斛,犀角,元參,洋參,澤瀉,茯神,蘆根,蔗汁
白話文:
意思是說,大便通暢且疼痛減輕,都是蔥鹽按摩的功效。蔥可以通氣,鹽可以順氣向下,陽明經的氣得以流通,胃氣自然下降;胃氣通暢下降,大便自然通暢。就像船在水裡,水流順暢,船就不會停滯一樣。如果只知道用苦寒藥攻下,而不了解中氣的逆順,就如同堵塞水流讓船行駛,效果不佳。
秦某患溫病十二天,身上長滿斑疹,神志仍然不清醒,大便多次,牙垢尚未脫落。舌尖紅,舌苔焦黃,說明陰津受損。左脈大,右脈小,說明元氣虛弱。昨天用了清泄芳開的藥方,是從邪氣的角度治療;今天診脈發現神志委靡,應該從元氣的角度治療。要記住溫病屬於陽邪,始終要注重津液的補充;胃是陽土,應該給予甘涼的藥物。擔心津液耗竭導致風邪入侵,容易出現痙厥的變化;擔心胃虛氣逆,容易出現呃逆的症狀。
因此,應該用羚羊角、沙參、生草、竺黃、菖蒲、鮮石斛、犀角、元參、洋參、澤瀉、茯神、蘆根、蔗汁等藥物來治療。
另用濂珠粉三分,上血珀末三分,開水調服。
又,昨用甘寒生津扶正,病勢無增無減。然小便得通,亦氣化津回之兆也。症交十三日,是謂過經,乃邪正勝負關頭。從此津液漸回,神氣漸清,便是邪退之機;從此而津液不回,神糊益甚,便是邪進之局。正勝邪則生,邪勝正則重。仍以生津救液,冀其應手。
羚羊,鮮斛,沙參,洋參,麥冬,澤瀉,赤苓,元參,蔗汁,蘆根,珠黃散
又加知母、川貝。
又,甘寒清潤,固足生津,亦能滋濕。向之舌絳乾焦者,今轉白膩,口多白沫,是胃濁上泛也。小便由於氣化,濕滯中焦,氣機不暢,三焦失於輸化,故不飢,不思納,小便不利也。法宜宣暢三焦。
白話文:
另外用濂珠粉3分,血珀末3分,用開水調和服用。
昨天用甘寒生津扶正的藥物,病情沒有好轉也沒有惡化。不過小便暢通,也是津液回歸的徵兆。病症已經持續了13天,算是過了經期,是邪氣和正氣勝負的關鍵時刻。從現在開始,如果津液逐漸恢復,精神逐漸清醒,就代表邪氣退去;如果津液不恢復,神志更加糊塗,就代表邪氣入侵。正氣勝過邪氣就會痊癒,邪氣勝過正氣病情就會加重。仍然需要用生津救液的藥物,希望病情能夠快速好轉。
藥方包括:羚羊角、鮮石斛、沙參、西洋參、麥冬、澤瀉、赤苓、元參、蔗汁、蘆根,以及珠黃散。
再加知母、川貝。
甘寒清潤的藥物,可以滋陰生津,也能滋潤濕氣。之前舌頭紅腫乾燥,現在變成白膩,嘴巴裡有很多白沫,這是胃濁上泛的現象。小便不利是因為氣化失常,濕氣停滯在中焦,氣機不通暢,三焦失於輸化,所以不餓,不想吃東西,小便也不利。治療方法應該要宣暢三焦。
豆卷,赤苓,豬苓,澤瀉,生苡仁,杏仁,通草,竹茹,陳皮,半夏曲,穀芽,血珀(五分,研末,沖服)
淵按:帆隨湘轉,妙於轉環。脾腎陽氣素虛,陽邪一化,陰濕即來。在脈神委頓時早防之,庶免此日波變。然不料其變之如是速耳。古方大豆卷治筋攣濕痹,蘇地用麻黃湯浸,藉以發汗,與此症總不相宜。
又,瘀熱蓄於下焦,膀胱氣痹不化,少腹硬滿,小溲不利。下既不通,必反上逆,恐生喘呃之變。開上、疏中、滲下,俾得三焦宣暢,決瀆流通。
白話文:
豆卷、赤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生苡仁、杏仁、通草、竹茹、陳皮、半夏曲、穀芽、血珀(五分,研末,沖服)。
作者認為,這條方子像是帆隨湘水轉彎,妙在轉圜之處。脾腎陽氣本來就虛弱,陽邪一化,陰濕就會入侵。在脈象神經衰弱時就要早防,才能避免病情突然變化。沒想到病情變化如此之快。古方大豆卷治筋攣濕痹,蘇地用麻黃湯浸泡,藉以發汗,與這個症狀完全不適合。
此外,瘀熱積聚在下焦,膀胱氣機閉塞不通,導致少腹脹滿,小便不利。下面不通,就會反向上逆,恐生喘呃之變。所以要開通上焦、疏通中焦、滲透下焦,讓三焦宣暢,水道流通。
紫菀,杏仁,桔梗,川樸,陳皮,赤苓,豬苓,澤瀉,蘇梗,血珀,通草
又,照方加參鬚(五分),煎湯調下血珀(五分)。外用田螺二枚,蔥白一握,桃仁三錢,曲少許,麝香五釐,肉桂五分,合打爛,燉溫,敷臍下關元穴。
又,溫邪甫退,少腹板硬,膀胱氣化無權。昨議疏泄三焦,小便仍不暢。今少腹硬滿過臍,其大如盤,按之不痛,脈沉小,舌白膩,身無熱,口不渴,所謂上熱方除中寒復起是也。夫膀胱與腎相表裡,膀胱氣化賴腎中陽氣蒸騰。腎陽不足,膀胱水氣凝而為瘕,須防犯胃衝心呃厥等變。急急溫腎通陽泄水,猶恐莫及。
白話文:
紫菀、杏仁、桔梗、川樸、陳皮、赤苓、豬苓、澤瀉、蘇梗、血珀、通草這些藥材。
另外,按照方子加參鬚五分,煎湯後加入血珀五分。外用田螺兩個、蔥白一把、桃仁三錢、酒曲少許、麝香五釐、肉桂五分,混合在一起搗碎,燉溫後敷在臍下關元穴。
此外,溫邪剛剛退去,少腹板硬,膀胱氣化無力。之前討論過要疏泄三焦,但小便仍然不暢。現在少腹硬滿,超過肚臍,大小像盤子,按壓不痛,脈沉細,舌苔白膩,身體沒有發熱,口不渴。這就像上半身的熱邪剛消退,但中寒又開始發作一樣。膀胱和腎臟是表裡關係,膀胱氣化依靠腎臟的陽氣蒸騰。腎陽不足,膀胱的水氣凝滯而形成瘕,必須防範胃衝心呃、厥逆等併發症。要緊急溫腎通陽、利水消腫,否則恐怕來不及。
肉桂五苓散,送下金匱腎氣丸三錢。
淵按:須此方解下焦之圍,再佐蔥、鹽按摩更妙。
又,通陽泄水,與病相投,雖未大減已奏小效。腹中覺冷,中陽衰弱顯然。
照方加木香、炮姜。
尤,症交十二日,目赤耳聾,舌白煩渴,脈洪大而汗出。當辛涼以徹氣分之熱邪,甘涼以救肺胃之津液。
北沙參,麥冬,知母,竺黃,元參,生石膏(薄荷同打),滑石,竹葉,蘆根
又,目張不語而神慧,與湯則咽,身能轉側。舌苔灰白,脈形洪滑。並非邪閉心包,乃肝陽夾痰火阻塞清明之府。勿再芳香開達,開則邪反內陷矣,慎之!
白話文:
用肉桂配伍五苓散,再送下金匱腎氣丸三錢。
註解
- 此方需先解開下焦的困阻,之後再佐以蔥、鹽按摩,效果更佳。
- 此方具有通陽泄水的功效,與病人症狀相符,雖然症狀未明顯減輕,但已經略有改善。患者腹部感覺冰冷,中陽衰弱十分明顯。
- 按照原方加木香、炮姜。
症狀變化
- 病症持續十二天,出現眼紅耳聾、舌苔白、口渴、脈搏洪大、出汗等症狀。
- 此時應採用辛涼之藥以透發氣分的熱邪,用甘涼之藥以滋養肺胃津液。
處方
- 北沙參、麥冬、知母、竺黃、元參、生石膏(與薄荷一起研磨)、滑石、竹葉、蘆根。
註解
- 病人雖然眼睛睜著卻不說話,但神志清醒,能吞咽湯藥,並且能翻身。舌苔灰白,脈搏洪滑。
- 此症并非心包被邪氣阻闭,而是肝阳夾痰火阻塞了神明之府。切勿再用芳香開達之藥,因為這樣會使邪氣反向內陷,需謹慎!
羚羊角,川貝,鬱金,茯苓,膽星,石決明,遠志,鮮斛,竹油,薑汁,北沙參
淵按:清火熄風,豁痰通竅,絲絲入扣。惟沙參可斟酌,以其補肺也。舌苔灰白,痰火徵兆。
又,目張不語,多汗脈大。陽盛陰虛,防其厥脫。急救其陰,希圖萬一。
生洋參,石決明,沙參,茯神,麥冬,川貝母,五味子
又,目已能合,口已能言,但舌蹇而言澀。汗多稍收,脈大稍斂,似有一線生機。所嫌兩臂動強,恐其發痙。擬存陰熄風法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張藥方,包含羚羊角、川貝、鬱金、茯苓、膽星、石決明、遠志、鮮斛、竹油、薑汁、北沙參等藥材。藥方主治清火熄風,豁痰通竅,但沙參需斟酌,因為它有補肺的功效。患者舌苔灰白,是痰火徵兆。此外,患者目張不語,多汗脈大,屬於陽盛陰虛,要小心厥脫,必須急救陰氣。
後來,患者眼睛可以閉合,嘴巴可以說話,但舌頭仍然僵硬,說話含糊不清。汗量稍微減少,脈搏略微收斂,似乎有一線生機。但是,患者兩臂仍然僵硬,擔心會抽筋,所以需要用存陰熄風的方法治療。這張藥方包括生洋參、石決明、沙參、茯神、麥冬、川貝母、五味子等藥材。
羚羊角,鮮地,生地,洋參,沙參,石決明,麥冬,鉤鉤,蔗汁
淵按:幾乎類中。大抵平素肺腎陰氣不足,肝陽有餘,年過四十者,每有是證。
華,溫邪八日,神識模糊,斑色紅紫,脘腹拒按,結熱旁流。舌紅乾燥,目赤唇焦,而又膚冷汗出,脈伏如無。邪熱內閉,陰津外泄,頗有內閉外脫之慮。勉進黃龍湯法。
大生地,參鬚,生軍,枳實,連翹,天竺黃,元參,菖蒲,鮮斛
淵按:膚冷、汗出、脈伏,非虛象,乃閉象也。從斑色紅紫上看出。參鬚可斟酌。
某,久病元氣未復,又感濕溫,已愈旬日。解表、疏中、通下之藥,皆已服過。現脈仍數,舌白膩。頭汗多,身熱不解,咳嗽不揚,小溲不爽。且以分泄三焦,再看轉機。
白話文:
羚羊角、鮮地、生地、西洋參、沙參、石決明、麥冬、鉤藤、蔗汁。
幾乎是同類藥物。大多數是平常肺腎陰氣不足,肝陽過盛,年過四十的人容易出現這種症狀。
患者發熱八天,神志不清,斑點紅紫色,腹部拒按,熱邪外流。舌頭紅而乾燥,眼睛紅、嘴唇乾裂,但皮膚冰冷出汗,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。邪熱內閉,陰津外泄,可能出現內閉外脫的危險。勉強可以服用黃龍湯。
生地、參鬚、生薑、枳實、連翹、天竺黃、元參、菖蒲、鮮石斛。
皮膚冰冷、出汗、脈搏微弱,不是虛弱的表現,而是閉塞的症狀。從斑點紅紫色可以看出。參鬚可以根據情況斟酌使用。
病人久病元氣尚未恢復,又感染了濕溫病,已經好了十多天。解表、疏中、通下的藥物都已經服用過了。現在脈搏仍然很快,舌苔白而膩。頭部出汗很多,身體發熱不退,咳嗽無力,小便不暢。可以考慮分泄三焦,再觀察病情變化。
豆卷,杏仁,赤苓,腹皮,川樸,桔梗,蔞皮,蘇梗,澤瀉,滑石,通草
高,舌白,口渴,咽痛。濕溫化熱,症方四日。年高正虛,勢防戰汗。冀其無變為佳。
薄荷,桔梗,射干,滑石,牛蒡子,橘紅,杏仁,枳殼,蔻仁,蘆根
又,溫邪挾積化燥。昨服藥後戰汗不透,大熱雖減,裡熱仍熾。舌黴邊白,脈形不顯。高年恐其內陷。
大力子,香豉,鮮斛,連翹,黑梔,薄荷根,滑石,枳實
又,胸脘板痛拒按,此屬結胸。舌心燥邊白,此挾痰水,挾氣積。症交七日,溫邪內伏,將燥未燥,將陷未陷。昨午投生津達邪一劑,今結胸症已具。勢不容緩,再進小陷胸法。
白話文:
藥物
- 豆卷、杏仁、赤苓、腹皮、川樸、桔梗、蔞皮、蘇梗、澤瀉、滑石、通草
症狀
- 發燒,舌頭白苔,口渴,咽喉疼痛。濕溫病邪化熱,病程已四天。年紀大體虛,要預防出汗。希望病情不要惡化,能順利康復。
藥物
- 薄荷、桔梗、射干、滑石、牛蒡子、橘紅、杏仁、枳殼、蔻仁、蘆根
症狀
- 又,溫邪夾雜積熱化燥。昨天服用藥物後出汗不暢,高燒雖退,但裡熱依然熾盛。舌苔邊緣白,脈象不清晰。年紀大,擔心病邪內陷。
藥物
- 大力子、香豉、鮮斛、連翹、黑梔、薄荷根、滑石、枳實
症狀
- 又,胸脘部疼痛拒按,這是結胸症。舌頭中心乾燥,邊緣白苔,這是挾痰水、挾氣積。病程已七天,溫邪內伏,將要化燥但尚未化燥,將要內陷但尚未內陷。昨天中午服用滋陰達邪的藥物一劑,今天結胸症已經出現。情況緊急,要再次使用小陷胸湯法。
川連,半夏,枳實,蔞仁,香豉,黑梔
淵按:仲景小陷胸以枳實佐川連,栝蔞佐半夏,苦泄辛潤,開中焦之痞,以化痰水熱邪。方名陷胸,與諸瀉心湯出入,並非下劑。今人以蔞、枳為通腑之藥,殊屬可笑。
顧,溫邪得食則復。舌心尖焦黃而干,邊苔白膩,心胸痞悶,此挾積,挾氣,挾痰,挾水。大便已十二日不通,其勢不得不下。
半夏,茯苓,澤瀉,川連,枳實,川樸,蔞仁,大黃,元明粉
楊,胸悶頭痛,寒熱往來。邪在少陽,有汗而熱不解,是傷於風也。舌薄白,邊色乾紅。陰虧之體,邪未外達,而津液暗傷,漸有化燥之象。症交七日,中脘拒按,似欲大便而不得出,少陽之邪傳及陽明,胃家將燥實矣。防其譫語,擬少陽、陽明兩解法。
白話文:
川連、半夏、枳實、蔞仁、香豉、黑梔這些藥材,其中川連和枳實搭配,半夏和蔞仁搭配,苦味瀉下,辛味潤滑,可以打開中焦的痞塞,化解痰水熱邪。雖然方名叫做陷胸,跟瀉心湯有些相似,但並不是瀉下藥。現在有些人把蔞仁、枳實當成通便藥,實在是可笑。
溫邪如果遇到食物就會加重病情。舌頭尖端焦黃乾燥,邊緣舌苔白膩,心胸悶塞,這是積食、氣滯、痰濕、水停。已經十二天沒有大便,情況很嚴重,必須要瀉下去。
半夏、茯苓、澤瀉、川連、枳實、川樸、蔞仁、大黃、元明粉這些藥材,可以治療胸悶頭痛,寒熱往來,邪氣在少陽,有汗但是熱不退,這是風邪入侵。舌頭薄白,邊緣乾燥發紅,這是陰虛體質,邪氣還沒完全外達,津液已經受損,漸漸有乾燥的跡象。症狀持續七天,中脘按壓有阻力,想要大便但是排不出來,少陽邪氣傳到陽明,胃氣將要燥熱實證。要預防神志不清,需要同時考慮少陽和陽明兩個方面的治療方法。
柴胡,淡芩,半夏,枳實,甘草,香豉,黑梔,蔞仁,桔梗,滾痰丸(錢半)
淵按:從大柴胡、陷胸變化,不用大黃、黃連,以陰虧液傷,拒按在中脘,不在大腹也。借滾痰丸以微通之,心靈手敏。
又,得汗得便,邪有松機,是以胸悶、心跳、煩躁等症悉除,而頭痛略減也。雖自覺虛餒,未便多進穀食,亦未可就進補劑,但和其胃,化其邪可耳。
香豉,豆卷,半夏,川貝,赤苓,陳皮,鬱金,川斛,通草,竹茹
又,用和胃化邪法,一劑頗安,二劑反劇。良以畏虛多進穀食,留戀其邪,不能宣化,鬱於心胸之間,濕蘊生痰,熱蒸灼液,煩躁、噁心、錯語。兩手寸關脈細滑數,兩尺少神,舌邊乾紅,心苔黃膩,皆將燥未燥,將陷未陷之象。擬導赤瀉心各半法,生津化濁,和胃清心。
白話文:
柴胡、淡芩、半夏、枳實、甘草、香豉、黑梔、蔞仁、桔梗,再加半錢滾痰丸。這方子是從大柴胡湯、陷胸湯變化而來,不使用大黃、黃連,因為病人陰虛液傷,按壓中脘穴會感到疼痛,而不是大腹。用滾痰丸略微通利,能讓病人神志清醒,反應敏捷。
服用藥物後,病人出汗、排便,邪氣有所減退,因此胸悶、心跳、煩躁等症狀都消失了,頭痛也減輕了。雖然病人自己感覺虛弱無力,不能吃太多食物,但也不能馬上進補,只要調理好脾胃,化解邪氣就行了。
香豉、豆卷、半夏、川貝、赤苓、陳皮、鬱金、川斛、通草、竹茹這些藥材,可以用來和胃化邪。服用一劑藥後,病情有所緩解,但服用第二劑藥後反而加重了。這是因為病人害怕虛弱,吃了太多食物,導致邪氣停留在體內,不能宣發化解,鬱積在心胸之間,濕氣凝聚成痰,熱氣蒸灼津液,造成煩躁、噁心、胡言亂語等症狀。兩手寸關脈細滑數,兩尺脈微弱,舌邊乾燥發紅,舌苔黃膩,這些都是燥邪未除、病情將要加重的徵兆。應該採用導赤瀉心法,一半瀉火,一半生津,化解濁氣,和胃清心。
犀角,川連,鮮斛,枳實,半夏,赤苓,連翹,黑梔,橘紅,生甘草,通草,鬱金,竹茹,蘆根
萬氏牛黃清心丸(五分)。
淵按:陽明痰熱未清,遽進穀食,致有下文如是大變。宜仿仲景食服法,佐大黃以微下之。
又,症交十三日,身熱不揚,神昏,舌短苔黴。邪入膻中,閉而不達。急急清泄芳開,希冀轉機。
犀角,連翹,枳實,竺黃,蘆根,菖蒲,黑膏,牛蒡,元參,薄荷根,鬱金,鮮斛
紫雪丹五分,另調服。
白話文:
藥方
犀牛角、川連、鮮斛、枳實、半夏、赤苓、連翹、黑梔、橘紅、生甘草、通草、鬱金、竹茹、蘆根
淵按
陽明經的痰熱未曾清除,便急著進食,導致出現下文所述的嚴重變化。應該效仿仲景的食療方法,配合大黃稍微瀉下。
又
病症已經持續了十三天,身體發熱卻無法消退,神志昏迷,舌頭短小,舌苔發霉。邪氣入侵膻中,阻塞不暢。必須緊急清熱瀉火,打開閉塞,希望能轉危為安。
藥方
犀牛角、連翹、枳實、鬱金、蘆根、菖蒲、黑膏、牛蒡、元參、薄荷根、鬱金、鮮斛
紫雪丹(五分),另行調服。
說明:
- 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個陽明經痰熱未清,導致病症加重的患者。
- 淵按部分,說明了醫生對病情的分析和治療思路,建議用大黃幫助排泄。
- 後續部分描述了病情的發展,以及醫生開出的第二個藥方,以期清熱瀉火,改善患者的病情。
- 藥方中部分藥材名帶有括號,表示這些藥材在中醫藥典中也有獨立的條目,可以進一步查詢了解。
- 藥方中的“五分”,指的是藥量的單位,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。
- 現代醫學並不提倡使用犀牛角等瀕危動物藥材,請勿模仿。
又,神情呼喚稍清,語仍不出,邪欲達而不達。胸脅紅點稍現,跡稀不顯,斑欲透而不透。口臭便秘,時覺矢氣,陽明燥實復聚。舌短心焦邊絳,膻中之火方熾。芳開清泄之中,參以生津蕩實。
前方加沙參、細生地、磨大黃。
又,口臭噴人,胃火極盛。斑疹雖見,透而未足。目赤神糊,脈洪口渴。急急化斑為要。古法化斑,以白虎為主。今仍參以犀地清營解毒,再復存陰玉女煎。
犀角,黑膏,麥冬,竺黃,大生地,知母,沙參,洋參,菖蒲,人中黃,蘆根,石膏(薄荷打)
淵按:前方未知下否。若未通,可再下之,所謂急下以存陰也。有犀地、白虎清營救液,見證有實無虛,不妨放膽。
白話文:
患者狀況
患者精神稍好,能呼喚,但仍不能說話,邪氣似乎要發作卻又未完全發作。胸脅部位出現紅點,但稀疏不明顯,像是要透出卻又沒有完全透出。口臭便秘,偶爾感覺到臭氣,陽明經氣燥熱且實證積聚。舌頭短小,心煩意亂,舌邊發紅,心口火氣旺盛。
治療方案
應採用芳香化濕、清熱利濕的方法,並加入滋陰瀉實藥物。
藥方
前方藥物中加入沙參、細生地、磨大黃。
患者狀況變化
患者口臭熏人,胃火極盛。斑疹雖然出現,但未完全透發。眼睛發紅,神志不清,脈搏洪大,口渴。
治療目標
需急需將斑疹化解。
治療方案
古法化斑以白虎湯為主。現今在此基礎上加入犀地清營解毒,再配合存陰玉女煎。
藥方
犀角、黑膏、麥冬、竺黃、大生地、知母、沙參、洋參、菖蒲、人中黃、蘆根、石膏(薄荷打)。
醫囑
前方藥方是否已服用尚不清楚。若未服,可以再次服用。所謂急下以存陰,就是急需瀉下以保陰液。有犀地、白虎湯清營救液,證明患者是實證而非虛證,可以放膽用藥。
又,目能識人,舌能出口,症漸有生機。當大劑存陰,冀其津回乃吉。
大生地,鮮石斛,麥冬,洋參,元參,生甘草,鮮生地,石膏,犀角,沙參,蔗汁
又,黑苔剝落,舌質深紅,陰津大傷,燥火未退,左脈細小,右脈洪大,是其徵也。際此陰傷火旺,少陰不足,陽明有餘,惟景岳玉女煎最合。一面存陰,一面瀉火,守過三候,其陰當復。
鮮生地,生石膏,元參,洋參,大生地,黑山梔,生甘草,知母,沙參,連翹,蘆根
淵按:右脈洪大,陽明熱結夾滯顯然。
又,頻轉屎氣,咽喉乾燥,燥則語不出聲。此陽明火勢熏蒸,津不上承。重救其陰,兼通其腑,再商。
白話文:
另外,眼睛可以辨認人,舌頭可以說出話,病情逐漸出現轉機。應該用大量藥物滋陰,希望津液恢復,就會好轉。
生地黃、鮮石斛、麥冬、西洋參、元參、生甘草、鮮生地黃、石膏、犀角、沙參、蔗汁
此外,黑苔剝落,舌頭顏色深紅,陰液損傷嚴重,燥熱尚未消退,左脈細小,右脈洪大,這是病情的徵兆。此刻陰液受損,火氣旺盛,少陰不足,陽明有餘,只有景岳玉女煎最適合。一方面滋陰,一方面瀉火,堅持三候,陰液就會恢復。
鮮生地黃、生石膏、元參、西洋參、生地黃、黑山梔子、生甘草、知母、沙參、連翹、蘆根
淵按:右脈洪大,陽明熱結滯留明顯。
再者,經常放屁,咽喉乾燥,乾燥到說不出話。這是陽明火氣蒸熏,津液無法上升。要重點救治陰液,同時疏通腑臟,再商量治療方案。
大生地,鮮生地,麥冬,生軍,海參,北沙參,生甘草,元參,元明粉
淵按:從前欠下,尚是實熱見象,海參嫌膩膈。
又,下後液未回,急當養陰醒胃。
生洋參,茯苓,橘紅,麥冬,蔗皮,大生地,石斛,沙參,元參,穀芽
又,耳聾無聞,舌乾難掉,陰津大傷。用復脈法。
大生地,麥冬,元參,洋參,阿膠(川連三分,拌炒),生甘草,雞子黃
又,迭進滋陰大劑,生津則有餘,瀉火則不足。今交三候,齒垢退而復起,神識已清,非陰之不復,乃燥火未清耳。今當法取輕靈。
白話文:
之前身體虛熱,用海參太滋膩。現在雖然服藥後排泄物還沒退,但要急着滋陰醒胃。
用西洋參、茯苓、橘紅、麥冬、蔗皮、生地、石斛、沙參、元參、穀芽。
現在耳朵聽不見,舌頭乾裂,說明陰津受損嚴重,要用復脈法。
用生地、麥冬、元參、西洋參、阿膠(川連拌炒)、生甘草、雞蛋黃。
之前服用滋陰藥效果很好,但現在又出現上火症狀,說明陰虛未復,燥火未清,需要用輕靈的藥物治療。
洋參,枳殼,川貝,橘紅,赤苓,棗仁(豬膽汁炒),川連
雪羹湯煎。
又,諸恙向安。每啜稀粥,必汗沾濡,非虛也,乃津液復而營氣敷布周流也。小溲澀痛,餘火未清。惟宜清化。
冬瓜子,鮮石斛,通草,黑梔,生穀芽,甜杏仁,甘草梢
又,病退。日間安靜,至夜發熱神昏,乃餘熱留於營分也。小溲熱痛,心火下趨小腸。仿病後遺熱例,用百合知母滑石湯合導赤散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位患者的病症和治療方案。患者原本身體虛弱,經過服用西洋參等藥材後,身體狀況有所改善,但仍有餘火未清的症狀,例如小便澀痛、夜晚發熱等。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,開了不同的藥方,分別針對餘火未清和病後餘熱進行治療。
注意
木通,草梢,竹葉,知母,鮮生地,滑石,百合
泉水煎服。
範,陰虛挾濕之體,感受時令風溫,初起背微惡寒,頭略脹痛,欲咳不爽,發熱不揚,舌白膩,大便溏。峻投消散,暗劫胃津,以至飢不欲食,嗜臥神糊,呃忒斷連,斑疹隱約。症方八日,勢涉危機。閱周先生方,洵盡美善,僭加甘草一味以和之,具生津補中之力,未始非贊襄之一助也。
若云甘能滋濕,甘能滿中,孰不知之!須知苔薄光滑,胸不滿而知飢,乃無形濕熱,已有中虛之象,此葉氏所以深戒苦辛消克之劑,幸知者察焉!
牛蒡子,前胡,橘紅,竺黃,鬱金,刀豆子,桔梗,神麯,菖蒲,連翹,薄荷葉,竹茹,甘草,枇杷葉
白話文:
木通、草梢、竹葉、知母、鮮生地、滑石、百合,用泉水煎服。
這方子適用於陰虛夾濕的體質,在時令風溫初起時,出現背部輕微發冷、頭部略微脹痛、想咳嗽卻咳不出來、發熱不退、舌苔白膩、大便稀溏等症狀。若用峻猛的藥物來消散邪氣,會損傷胃津,導致食慾不振、嗜睡神志不清、呃逆不斷、身上出現斑疹等。如果病症持續八天,情況就會很危急。我參考了周先生的方子,覺得十分精妙,只是加了一味甘草來調和,因為甘草有生津補中的功效,可以起到輔助作用。
有人可能會說甘草會滋生濕氣,會讓肚子脹滿,但他們不知道,苔薄光滑、胸部不滿卻感到飢餓,這其實是無形濕熱,已經有中虛的跡象。葉氏醫師曾經告誡,要謹慎使用苦辛消克的藥物,希望懂得的人能明白這個道理。
牛蒡子、前胡、橘紅、竺黃、鬱金、刀豆子、桔梗、神麴、菖蒲、連翹、薄荷葉、竹茹、甘草、枇杷葉。
淵按:此痰呃也。中虛挾痰,胃氣通降不順所致。
又,症逾旬日,系溫邪挾濕,病在氣營之交。苔白膩而邊紅,疹點透而不爽,寐則譫語,寤則神清,呃聲徐而未除,脈象軟而小數。周先生清營泄衛、理氣化濁,恰如其分。
羚羊角,連翹,竺黃,川連,橘紅,牛蒡子,半夏,丁香,柿蒂,竹茹,薄荷根,通草,茅根
淵按:寐昏寤明,痰火阻塞上中焦顯然。方較上首好。
又,熱處濕中,神蒙嗜臥,呼之則清,語言了了。舌白膩,脈軟數,知非邪陷膻中,乃濕熱深漫於上焦,肺氣失宣布耳。呃尚未除,胃濁未化。擬從肺胃立法。
白話文:
這應該是痰呃,由於身體虛弱,夾雜痰濕,胃氣下降不順暢所致。
病情持續超過十天,是溫熱邪氣夾雜濕氣,病在氣血交匯處。舌苔白膩邊緣發紅,疹子出現但不完全消退,睡覺時說胡話,醒來時神志清醒,呃逆聲緩慢未消失,脈象軟弱細數。周先生使用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、理氣化痰的藥物,用量恰到好處。
藥方中包含羚羊角、連翹、黃芩、川連、橘紅、牛蒡子、半夏、丁香、柿蒂、竹茹、薄荷根、通草、茅根等藥材。
患者昏昏欲睡,清醒時神志清楚,痰火阻塞上中焦,這個方子比上一個方子更合適。
患者神志不清、嗜睡、呼喚時能清醒、說話清晰,舌苔白膩、脈象軟弱細數,說明不是邪氣入侵心胸,而是濕熱深入上焦,肺氣失調導致呃逆未消,胃濁未化。應該從肺胃方面入手治療。
射干,杏仁,鬱金,橘紅,代赭石,川貝,沙參,桔梗,通草,旋覆花,茅根,冬瓜子
淵按:開肺降胃,更為得旨,所以呃除神清。
又,呃除,苔稍化,欲咳不揚。仍從前法加減。
前方去代赭石,加蛤殼、赤苓。
又,去旋覆花、射干、桔梗,加豆卷。
又,便泄數次,黏膩垢汙。胃濁以下行為順,故連日沉迷嗜臥,昨宵便惺惺少寐,且屢起更衣,愈覺神煩倦乏耳。今便泄未止,舌苔仍白,身熱已和,酒客中虛濕勝。擬和中化濁,仿子和甘露飲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位中醫醫生在治療一個患者的病症時,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體質,不斷調整藥方,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。
患者主要的病症是呃逆,並且伴隨有腹瀉、舌苔白、精神疲倦等症狀。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,判斷出患者是由于胃部濁氣下行引起的,因此采用開肺降胃的治療方法,以緩解呃逆。
在治療過程中,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,不斷調整藥方。例如,當呃逆消失,舌苔略微轉化時,醫生就去掉代赭石,加入蛤殼和赤苓。當患者腹瀉時,醫生就去掉旋覆花、射干、桔梗,加入豆卷。最終,醫生根据患者的体质,选择仿照和子甘露饮的药方进行治疗。
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,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灵活运用各种药物和方法,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
生洋參,於朮,赤苓,澤瀉,滑石,雞距子,廣藿,木香,葛花,橘紅,通草,竹茹
淵按:痰從便去,熱亦隨之,中焦之濁清,上焦之熱亦降,故諸恙若失,轉惺惺少寐耳。然苔未化,余濕未清,脾胃轉運未復也。不可早補。
又,病已退,濕未楚。前方加減。
前方加參鬚、於朮、神麯、穀芽。
孫,溫邪襲肺,肺失清肅,濕挾熱而生痰,火載氣而逆上。喘息痰嘶,舌乾口膩。昨日之脈據云弦硬,現診脈象小而澀數,陰津暗傷,元氣漸餒,頗有喘汗厥脫之慮。夫溫邪為病,隸乎手經,肺胃位高,治宜清肅。痰隨氣湧,化痰以降氣為先;氣因火逆,降氣以清肅為要。姑擬一方,備候高明酌奪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記載了醫生對患者的診斷和處方。患者患的是溫病,由於肺氣失調,導致痰濕上湧,出現喘息、痰多等症狀。醫生認為,應該先化痰降氣,再清肅肺氣。處方中使用了多種中藥,包括生洋參、蒼朮、白茯苓、澤瀉等,旨在清熱利濕、化痰降氣。
醫生還特別提醒,疾病雖然退去,但濕氣尚未完全消除,不可過早進補。他建議在原處方基礎上加參鬚、蒼朮、神麯、穀芽等藥物,以加強脾胃運化,促進濕氣排出。
最後,醫生總結了患者的病情和治療原則,並請同行專家審閱處方,以確保治療效果。
鮮石斛,射干,杏仁,象貝,沙參,蘇子,桑皮,沉香,蘆根,竹油(沖服),冬瓜子,枇杷葉,薑汁
淵按:議論明晰,最宜學步。方中沉香易黃芩則善矣。蓋熱化肺清,不患不降。凡諸清肺藥皆能降氣,沉香屬木,降肝不降肺耳。
黃,舌乾而絳,齒燥唇焦,痰氣喘粗,脈象細數。無形邪熱薰蒸於膻中,有形痰濁阻塞於肺胃,而又津枯液燥,正氣內虧,恐有厥脫之變。擬化痰滌熱治其標,扶正生津救其本。必得痰喘平,神氣清,庶幾可圖。
羚羊角,旋覆花,葶藶,杏仁,川貝,鮮石斛,元參,茅根,竹油,沉香,代赭石,蘇子,薑汁,枇杷葉,滾痰丸(三錢,人參湯送下)
白話文:
這個藥方針對的是熱邪犯肺,導致痰濁壅盛,津液虧虛的病症。
淵按
中提到的「沉香易黃芩則善矣」,意思是沉香可以代替黃芩,因為沉香可以降肝氣,而黃芩可以清熱瀉火,二者都能起到幫助肺氣下降的作用。
病症描述
中,舌頭乾燥呈紅色,牙齒乾燥嘴唇焦裂,都是熱邪犯肺的表現;痰多氣喘粗重,則是痰濁壅盛的表現;津液枯燥,正氣虧虛,則表示身體的抵抗力下降。
治療思路
是以化痰滌熱為主,同時也要扶正生津,才能徹底治愈疾病。
第二個藥方
主要針對痰喘、津液虧虛的病症,使用了多種化痰止咳、清熱生津的藥物,比如羚羊角、旋覆花、葶藶、杏仁、川貝、鮮石斛、元參、茅根、竹油、沉香、代赭石、蘇子、薑汁、枇杷葉等等。滾痰丸則是一味化痰的丸藥,用人參湯送服,可以起到補氣生津的作用。
這個藥方整體上是針對熱邪犯肺,導致痰濁壅盛、津液虧虛的病症,而第二個藥方則是針對其中痰喘和津液虧虛的病症,可以說是一個針對性更強的治療方案。
又,頭汗淋瀝,痰喘不止,脈形洪大,面色青晦,舌紅乾涸,齒板唇焦。此少陰陰津不足,陽明邪火有餘,火載氣而上逆,肺失降而為喘,症勢危險,深慮厥脫。勉擬救少陰之津,清陽明之火,益氣以斂其汗,但肺以定其喘,轉輾圖維,冀其應手乃妙。
大生地(海浮石拌搗),洋參,牛膝,五味子,石膏,桑皮,川貝,炙甘草,麥冬,人參(一錢,另煎,沖)
陳粳米煎湯代水。
淵按:脈形洪大,合之頭汗面青,上實下虛大著。從補下納氣之中,想出清熱救津之法,故能應手。人參、石膏、粳米,救肺清熱,亦所以救腎也。
白話文:
患者頭上不斷冒汗,喘不過氣,脈搏又急又強,臉色發青暗淡,舌頭紅且乾燥,嘴唇和牙齦也乾燥。這是因為身體陰虛津液不足,陽氣偏盛,火氣上逆,導致肺氣不能下降而引起喘息,情況十分危險,隨時可能昏厥。治療方針是滋補陰液,清熱降火,益氣止汗,同時平定肺氣以止喘。方劑以生地、洋參、牛膝、五味子、石膏、桑皮、川貝、炙甘草、麥冬、人參等藥物,用陳粳米熬湯代替水服用。
觀察到患者脈搏急強,加上頭汗、面青等症狀,說明上焦實而下焦虛。因此要從補益下焦、納氣入內的角度出發,同時清熱救陰,才能取得良好效果。方中的人參、石膏、粳米,可以清熱滋陰,不僅能救肺,也能間接滋補腎臟。
又,汗稍收,喘稍平,脈大稍軟。但氣仍急促,心中煩躁,舌紅乾涸,齒垢唇焦。津液猶未回,虛陽猶未息,上逆之氣猶未降,雖逾險嶺,未涉坦途。今少腹似有透㾦之象,是亦邪之出路。仍擬救少陰,清陽明,再望轉機。
大生地(蛤粉炒),洋參,沙參,元參,麥冬,鮮生地,牛膝,通草,豆卷,五味子,竹葉,枇杷葉
陳粳米煎湯代水。
淵按:前方應手,此即頭頭是道。通草、豆卷,淡滲泄表。恐其耗津。不必慮邪之不去,津氣回而邪自不容矣。
又,陰津稍回,氣火未平。仍宜步步小心,勿致變端為幸。
大生地,洋參,沙參,元參,澤瀉,麥冬,天竺黃,鮮石斛,石決明,茯神,蘆根
白話文:
病人出汗稍有減少,喘息也稍微平穩,脈象較大且略微軟弱。但是氣息仍然急促,心中煩躁不安,舌頭紅腫乾燥,牙齒上有垢物,嘴唇乾裂。津液尚未恢復,虛陽之氣尚未消退,向上逆行的氣息尚未下降,雖然已過了危險關頭,但尚未到達康復的道路。現在下腹部似乎有發散疾病的跡象,這也是邪氣的排泄出口。因此繼續採用救治少陰,清熱陽明的方案,期待轉機。
藥方
- 大生地(用蛤粉炒過)
- 洋參
- 沙參
- 元參
- 麥冬
- 鮮生地
- 牛膝
- 通草
- 豆卷
- 五味子
- 竹葉
- 枇杷葉
醫者評論
之前的藥方十分有效,每一個藥物都對症下藥。通草和豆卷具有淡滲泄表的功效,但擔心會耗損津液。不必擔心邪氣無法去除,因為津液恢復后,邪氣自然無處容身。
病人陰津略微恢復,但氣火尚未平息。仍需步步小心,以免發生意外變化,祈求平安。
藥方
- 大生地
- 洋參
- 沙參
- 元參
- 澤瀉
- 麥冬
- 天竺黃
- 鮮石斛
- 石決明
- 茯神
- 蘆根
注
- 虛陽:指虛弱的陽氣。
- 上逆之氣:指向上逆行的氣息,通常指胃氣上逆。
- 透㾦:指疾病由身體內部向外排泄。
- 少陰:指腎陰。
- 陽明:指胃經。
- 陰津:指人體陰液。
- 氣火:指人體的陽氣。
結論
這段文字記錄了中醫醫生對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。醫生根據病人的症狀和脈象,判斷病人虛弱,需要滋陰清熱,並用藥物幫助病人恢復津液和排泄邪氣。
醫生對藥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,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,提醒醫生要步步小心,防止意外變化。
這段文字展現了中醫注重辨證論治的特色,以及醫者對病人病情發展的細緻觀察和謹慎態度。
張,溫邪兩候不解,脈形洪大中空;神昏蒙而如醉,舌淡紅而無苔。與湯亦不卻,不與亦不討;囈語如呢喃,叮嚀重複道。昨日用芳開,神情略覺好。然憑症而論之,乃津枯而液燥。是必甘寒潤燥生津液,俾得氣化津回方保吉。聊立方法以備參,候高明以商奪。
大生地,鮮石斛,沙參,茯苓,麥冬,羚羊角,鮮生地,竺黃,甘蔗汁,蘆根尖
淵按:案語清華,方法簡潔,非學識兼到者不能。
許,溫邪內蘊,痰濁上泛。壯熱無汗,神識模糊,氣逆痰多,舌膩尖紅,大便不通。勢防厥脫。
羚羊角,葶藶,杏仁,川貝,竺黃,黑山梔,蔞仁,枳實,豆豉,菖蒲
白話文:
病人發燒,兩天了還不見好,脈搏又快又空,神志不清,像喝醉一樣,舌頭淡紅色,沒有舌苔。病人對湯藥也不抗拒,但也不想喝,一直說著胡話,重複著一些詞語。昨天用芳香藥物治療後,精神狀況略有好轉。但根據症狀判斷,病人應該是津液枯竭,非常乾燥。所以必須用甘寒潤燥、生津的藥物,讓氣機正常運作,津液回歸,才能保住性命。這裡提供一些藥方,供參考,也請高明醫者指教。
藥方:生地黃、鮮石斛、沙參、茯苓、麥冬、羚羊角、鮮生地黃、竺黃、甘蔗汁、蘆根尖。
這是一個很精妙的藥方,方法簡單,卻非常有效,只有學識淵博的人才能想出來。
病人發燒,熱邪在體內積聚,痰濁上涌。體溫很高,但不流汗,神志不清,呼吸急促,痰多,舌頭表面黏膩,舌尖發紅,大便不通。情況危急,要防止病人昏厥。
藥方:羚羊角、葶藶、杏仁、川貝、竺黃、黑山梔、蔞仁、枳實、豆豉、菖蒲。
滾痰丸三錢。此方效。
淵按:實熱夾痰,滾痰丸甚合,煎方亦好。
吳,溫邪五日,舌苔干黃,壯熱無汗,胸腹板滿硬痛,手不可近。此屬結胸。煩躁氣喘,口吐涎沫。防其喘厥。
黑山梔,豆豉,蔞仁,川連,杏仁,生大黃,葶藶,柴胡,枳實,淡芩,元明粉,皂莢子
凡結胸症,煩躁氣促者死。此方是大柴胡湯、大小陷胸、梔豉合劑。
淵按:煩躁無汗而有氣喘者,柴胡不可用。用柴胡仍蹈前人治傷寒之故轍也。幸有硝、黃、連、杏主持其間,否則壞矣。
又,下後結胸之硬滿已消,而煩躁昏狂略無定刻,舌苔乾燥,渴欲涼飲,壯熱無汗。邪氣猶在氣分。以苦辛寒清裡達表,冀其戰汗無變為妙。幸其壯熱無汗,可冀戰汗。若汗出而仍壯熱,則內陷矣。此方三黃石膏湯、雞蘇散與梔豉合劑。
白話文:
此外,患者服藥後結胸的硬脹已消失,但仍伴有煩躁不安、神志不清、舌苔乾燥、口渴欲喝涼水、身體發熱且無汗的症状。邪氣仍停留在氣分。因此,要使用苦辛寒的藥物清熱解表,希望其能發汗而無其他變化。幸好患者仍然發熱無汗,可以期待發汗。如果出汗後仍然發熱,則說明邪氣已經深入內部了。此方是將三黃石膏湯、雞蘇散與梔豉湯三方藥合在一起使用。
又,戰而得汗,脈靜身涼,邪已解矣。舌黃未去,胃中余濁未清,尚宜和化。
川貝,赤苓,豆豉(炒),連翹,黑山梔,通草,滑石,枳殼(炒),竹茹
凡戰汗後脈靜身涼,用方大法,不外乎此。
嚴,病後元氣未復,溫邪乘虛竊發。初起即便壯熱神糊,舌乾,肩膊脅肋疼痛。今方二日,邪未宣達,已見津涸之象,其為重候可知。當此論治,是宜達邪以解其表。然葉氏云:初起舌即干,神略糊者,宜急養正,微加透邪之藥。若昏憒而後救里,有措手不及之虞矣。
北沙參(一兩),牛蒡(三錢),杏仁(三錢),焦曲(三錢),黑山梔(錢半),豆豉(三錢),連翹(三錢),竺黃(一錢),枳殼(一錢),茅根(一兩),鮮薄荷根(五錢)
白話文:
此外,如果打仗之後出汗,脈象平穩,身體涼爽,就代表病邪已經消散了。雖然舌頭還有些黃,胃裡還有些濁氣沒有完全清除,但仍然需要用藥來促進身體的調理。
可以使用的藥材有:川貝、赤苓、炒豆豉、連翹、黑山梔、通草、滑石、炒枳殼、竹茹。
總之,打仗之後出汗,脈象平穩,身體涼爽,使用這個藥方就足夠了。
現在病人病後元氣還沒有恢復,溫邪趁虛而入,發病。剛開始就出現了發熱、神志不清、舌頭乾燥、肩膀、胸肋疼痛等症狀。現在已經過了兩天,病邪還沒有完全宣洩,已經出現了津液枯竭的現象,情況相當嚴重。目前需要治療的是要將病邪宣洩出來,以解除表證。但葉氏說:剛開始就舌頭乾燥,神志略微不清醒,應該要優先滋養正氣,並稍加透邪的藥物。如果等到神志昏迷才救治內臟,就可能措手不及了。
可以使用的藥材有:北沙參(一兩)、牛蒡(三錢)、杏仁(三錢)、焦曲(三錢)、黑山梔(錢半)、豆豉(三錢)、連翹(三錢)、竺黃(一錢)、枳殼(一錢)、茅根(一兩)、鮮薄荷根(五錢)。
淵按:深得葉氏心傳。
孫,營陰素虧之體,感受溫邪,病起肢麻寒熱,旋即便泄神糊。今交七日,脈數而洪,舌燥齒乾,必蕩氣促。陽明之火方熾,少陰之陰已涸。又腹硬痛,大便三日不通。積聚於中不下,氣火盡浮於上。似宜通降為先。然陰津大涸,不得不先養其津。姑擬一方備商。
鮮生地(一兩四錢),北沙參(二兩),磨蘇梗(五分,沖),杏仁(三錢),天竺黃(錢半),茯神(三錢),麥冬(五錢),川貝(三錢),雪梨汁(一杯,沖),枇杷葉(三片)
淵按:先養正救津,斯為老眼無花。
又,津回舌潤,汗出甚多,熱勢亦退。惟心煩不寐,大便不通。仍以前方加減。
白話文:
這是一個醫案記錄,作者認為這個方子非常符合葉氏醫學的精髓。
病人是陰虛體質,感染了溫熱病,一開始就出現肢體麻木、寒熱交替、神志不清等症狀,現在已經病了七天,脈搏又快又強,舌頭乾燥、嘴唇乾裂,呼吸急促。這是陽明經火熱熾盛,少陰經津液枯竭的表現。同時患者腹部堅硬疼痛,三天沒有排便,症狀顯示積聚在體內無法排出,氣火上浮。應該先以通降的方法治療,但病人陰津耗損嚴重,必須先滋養津液。所以先開一個方子,待診斷確定後再調整。
方劑如下:鮮生地一兩四錢,北沙參二兩,磨蘇梗五分沖服,杏仁三錢,天竺黃錢半,茯神三錢,麥冬五錢,川貝三錢,雪梨汁一杯沖服,枇杷葉三片。
作者認為先滋養正氣,恢復津液,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。
後來患者的津液恢復,舌頭潤濕,出汗很多,發熱也退了。只是仍然心煩失眠,大便不通。所以繼續使用之前的方子,並做了一些調整。
前方去蘇梗,加細生地一兩,天冬三錢,麻仁三錢。
蔡,溫邪發斑透疹,總在肺胃兩經。邪熱鬱蒸,從里達外。血分熱熾則發斑,氣分熱熾則發疹。邪從外入,由氣傳營。熱自內出,由營達氣。此症胸前先發斑點,身未覺熱。數日之後,始發寒熱,續布痧疹。似乎營分先有伏熱,而後溫邪湊集,肺胃受病,始見咳嗽寒熱等症。
然斑已將化,疹已透齊,即有餘邪,清之解之可已;乃反胸痞煩悶,氣升噁心,喉痛難嚥,其故何歟?良以懷孕八月,適當太陰、陽明養胎之候,邪熱甚於肺胃,胎氣失蔭而上逆,繇是胸高氣逆,煩躁不得臥,豈非病雖由熱,而實乃胎氣上衝所致也。為今之計,清解肺胃溫邪,以化斑疹熱毒,是為正治。
白話文:
前方去蘇梗,加細生地一兩,天冬三錢,麻仁三錢。
前面方子中去掉蘇梗,加入細生地一兩,天冬三錢,麻仁三錢。
蔡,溫邪發斑透疹,總在肺胃兩經。邪熱鬱蒸,從里達外。血分熱熾則發斑,氣分熱熾則發疹。邪從外入,由氣傳營。熱自內出,由營達氣。此症胸前先發斑點,身未覺熱。數日之後,始發寒熱,續布痧疹。似乎營分先有伏熱,而後溫邪湊集,肺胃受病,始見咳嗽寒熱等症。
蔡先生,溫邪導致發斑透疹的疾病,主要侵犯肺經和胃經。邪熱鬱積在體內,從內向外發散。血液部分熱盛則發斑,氣分熱盛則發疹。邪氣從體外入侵,通過氣分傳到營分。熱氣從體內發出,由營分傳到氣分。這種病症,首先在胸前出現斑點,病人自身卻感覺不到發熱。幾天之後,才開始出現發寒發熱的症狀,接著全身出現痧疹。似乎營分先有潛伏的熱氣,然後溫邪聚集,肺胃受病,才出現咳嗽、發寒發熱等症狀。
然斑已將化,疹已透齊,即有餘邪,清之解之可已;乃反胸痞煩悶,氣升噁心,喉痛難嚥,其故何歟?良以懷孕八月,適當太陰、陽明養胎之候,邪熱甚於肺胃,胎氣失蔭而上逆,繇是胸高氣逆,煩躁不得臥,豈非病雖由熱,而實乃胎氣上衝所致也。為今之計,清解肺胃溫邪,以化斑疹熱毒,是為正治。
然而斑點已經快要消退,疹子也已經全部透出來了,即使還有餘邪,只要清熱解毒就可以痊癒。然而反而出現胸部痞悶,呼吸不暢,氣往上衝,噁心,喉嚨痛難以吞嚥的症狀,這是怎麼回事呢?主要是因为懷孕八個月,正處於太陰、陽明二經養護胎兒的階段,邪熱嚴重侵犯了肺胃,胎氣失去滋養而上逆,所以才導致胸悶氣逆,烦躁不安,不能安睡。這難道不是雖然病症是由熱氣引起的,但实际上是胎氣上衝所造成的嗎?現在的治療策略,應該是清熱解毒,化解肺胃的溫邪,消除斑疹的熱毒,這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然燎原之下,液灼津傷,亦必養其津液。胎氣上升,為變最速,尤要先平胎氣。肺主一身之主,又必降其肺氣。肺氣降而得臥,胎安不上衝,庶無喘厥之虞矣。
鮮生地(一兩),淡豆豉(三錢,同鮮地研),川貝母(三錢),磨蘇梗(五分,沖),磨犀角(五分,沖),磨鬱金(五分,沖),紋銀(一兩,先煎),元參(二錢),白薇(三錢),竹茹(一錢),野苧根(五錢),枇杷葉(三片,去毛)
又,溫邪上受,自氣傳營;而化火上炎,由胃及肺。喉屬肺經,咽屬胃經。凡咽喉之症,屬實火者多,因肺胃之陽盛。腎脈循喉,肝脈繞咽,系虛火者,始關肝腎之陰虧。是其大略也。此症乃斑痧之後,喉痛色赤,全由邪火熾張。圖治之方,犀角地黃,不出甘寒清解。昨吐紅痰,無非氣火熏蒸。
白話文:
然而,火勢蔓延,津液受損,也要滋養津液。胎氣上升,變化最快,尤其要先平息胎氣。肺主宰著全身,因此必須降肺氣。肺氣下降,就能臥床休息,胎兒安穩,就不會衝上來,這樣就沒有喘不過氣來的危險了。
準備鮮生地一兩,淡豆豉三錢,與鮮生地一起研磨,川貝母三錢,磨蘇梗五分,沖服,磨犀角五分,沖服,磨鬱金五分,沖服,紋銀一兩,先煎,元參二錢,白薇三錢,竹茹一錢,野苧根五錢,枇杷葉三片,去除毛。
另外,溫邪從上往下侵襲,由氣傳到營氣;而化火上炎,則由胃及肺。喉嚨屬於肺經,咽喉屬於胃經。凡是咽喉的病症,屬於實火的多,因為肺胃的陽氣過盛。腎經循行於喉嚨,肝經繞行於咽喉,如果是虛火,則要關心肝腎的陰虛。這就是大概的道理。這個病症是斑痧之後,喉嚨疼痛,顏色發紅,完全是由於邪火熾盛。治療方法,犀角地黃,就是用甘寒清熱來解毒。昨天吐紅色痰,就是氣火熏蒸造成的。
今觀脈色,已覺神清爽朗。喜逢知己,共斟酌而揣摩,幸謝主人,轉憂疑為欣慰。立夏恰今朝,病能減而即是退;懷麟當此疾,胎不動即是安。大便才通,亦是轉機之兆。小心調理,冀無欲速之譏。略泐數行,伏希曬政。
犀角,羚羊角,川貝,鮮石斛,元參,知母,鮮生地,麥冬,枇杷葉
金銀花露、綠豆皮煎湯,與燕窩湯相和頻飲。
又,夫溫邪燔亢之餘,餘熱固未能淨;肺胃燎原之下,陰津必受其戕。養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,葉氏之名言;安胎須順氣,陰火忌上衝,婦科之要論。此症兒及兩候,溫痧既退,安得邪火復熾?喉腫既消,何以燥痛復盛?所以然者,胎當七八月之間,正肺與大腸司養之際,肺腸相為表裡,肺主氣而大腸主津,肺受火淫,燥熱移於大腸,大腸當養胎之際,遂移熱於胞絡。《內經》云:人有重身,九月而暗,是胞之絡脈絕也。
白話文:
脈象觀察
今日觀看脈象,已覺察到您神清氣爽,精神煥發。很開心能與您相逢,共同探討病情,也感謝您的款待,讓您由憂慮不安轉為欣慰。今日恰逢立夏,您的病症已有所減輕,預示著病勢將會消退。懷胎期間,胎兒安靜不動,也是好兆頭。大便暢通,也是病情轉好的跡象。請您務必小心調理,切勿心急求成。以上僅略述數行,盼您能悉心照料。
藥方
犀角、羚羊角、川貝、鮮石斛、元參、知母、鮮生地、麥冬、枇杷葉
金銀花露、綠豆皮煎湯,與燕窩湯混合,頻頻飲用。
醫理分析
溫熱病邪已退,但餘熱尚未完全清除。肺胃受損,陰津必然受到損傷。葉氏醫書曾言:養陰不在於血,而在於津液和汗液。安胎需要順氣,陰火忌上衝,這是婦科的重要論點。
目前您的病情正處於溫痧退去,胎兒七、八個月之間的階段,正值肺和大腸主司養胎之際。肺和大腸相為表裡,肺主氣,大腸主津。肺受火邪侵襲,燥熱會移至大腸。而大腸正在養胎,於是將燥熱傳至胞絡。
《內經》中記載:“人有重身,九月而暗,是胞之絡脈絕也。”這句話說明胎兒如果受到燥熱侵襲,胞絡脈絡受損,就會導致胎兒夭折。
總結
您的病情已有所好轉,但仍需小心調理,不可掉以輕心。請您按照醫囑,服用藥物,保持良好心態,相信您的身體會慢慢恢復健康。
胞脈者,繫於腎而絡胞胎。今熱上迫肺,故音啞、咳嗽而喉復痛也。按此段經文,明指胎中陰火,當九月之期有此音啞一症,教人勿亟治之,惟恐傷其胎氣耳。茲方八月,即得音啞咳頻,豈非殃及池魚之謂歟!今以甘涼生津治其上燥,參入鹹寒以降陰中伏火,經所謂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是也。須知治病要察機宜,養陰而火自降,指久病虛羸而言。
火退而陰自充,乃暴病未虛之症。先輩有提其要曰:暴病多實,久病多虛。是其義也。然歟否歟,仍候華先生裁正。
北沙參(一兩),川貝(去心,勿研,三錢),元精石(三錢),知母(三錢,秋石煎湯拌浸),蟬衣(一錢,去翅足),大豆卷(三錢),元參(三錢),天花粉(三錢),枇杷露(一杯,沖服),野苧根(三錢),赤苓(三錢),生甘草(四分),紋銀(五分)
白話文:
胎兒的經絡連接到腎臟,並與胎兒相連。現在上焦熱邪迫使肺臟,所以聲音嘶啞、咳嗽,喉嚨也痛。根據這段經文,說明胎兒體內有陰虛火旺,如果在九月懷胎時出現聲音嘶啞,不應該急於治療,以免損傷胎氣。現在才八月就出現聲音嘶啞和頻繁咳嗽,豈不是牽連無辜了嗎?現在用甘涼生津的方法來治療上焦燥熱,加入鹹寒藥物來清降陰中伏火,這正是經書中所說的「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」。必須知道治病要觀察機宜,滋養陰氣,火邪自然會下降,這是針對久病虛弱的人來說的。
火邪退去,陰氣自然充盈,這是針對急性病症尚未虛弱的人來說的。前輩有句話說:「暴病多實,久病多虛」,這就是這個道理。這是否正確,還請華先生指正。
處方:北沙參一兩,川貝母(去心,不要研磨,三錢),元精石三錢,知母(三錢,用秋石煎湯浸泡),蟬衣(去翅足,一錢),大豆卷三錢,元參三錢,天花粉三錢,枇杷露一杯(沖服),野苧根三錢,赤苓三錢,生甘草四分,紋銀五分。
改方加羚羊角錢半,鮮生地七錢,黑山梔錢半。
淵按:伏溫由內達外,由里傳表,從少陰而出太陰,所以退而復來,輕而再重,不盡由乎胎熱。疹屬肺,肺主一身之表。斑屬胃,胃為萬物所歸,溫邪每從兩經而達也。胞絡者,乃胞門子戶之胞,非心包絡。胞絡系腎,少陰之脈貫腎,上入喉中,熱邪由少陰上干喉中,故音啞。甚則喉痛。
鮑,半月不大便,症交十二日,神昏舌煤,齒垢乾枯。陽明邪火極熾,少陰陰液已虧,腸中宿垢不下,邪熱無從出路。不下恐火盛劫液而痙厥,下之恐亡陰而呃脫。極難著筆,姑備一方。
犀角,鮮生地,生大黃,茯神,當歸,菖蒲,大生地,連翹,枳實,麥冬,竺黃,元明粉
白話文:
修改藥方,加入羚羊角半錢,鮮生地七錢,黑山梔半錢。
[註解] 溫病由內而外,由裡而表,從少陰經脈傳至太陰經脈,所以會反覆發作,病情時輕時重,不完全是因為胎熱。疹子屬於肺,肺主宰全身的表層。斑點屬於胃,胃是食物消化吸收的地方,溫邪常常從這兩條經脈入侵。胞絡指的是胞門的子宮,不是心包絡。胞絡與腎臟相連,少陰經脈貫穿腎臟,向上進入喉嚨,熱邪從少陰經脈上行至喉嚨,所以會聲音嘶啞,嚴重時還會喉嚨痛。
病人鮑某,已經半個月沒有排便,症狀出現十二天,神志昏迷,舌苔黑,牙齒上有垢,身體乾枯。陽明經的邪火非常旺盛,少陰經的陰液已經不足,腸道裡的宿垢排不出來,邪熱無處可去。如果不下瀉,擔心火勢過盛,耗損體液而出現痙攣抽搐;如果下瀉,擔心損耗陰氣而出現呃逆嘔吐。這個情況非常難治,姑且開一副藥方試試。
藥方:犀角、鮮生地、生大黃、茯神、當歸、菖蒲、大生地、連翹、枳實、麥冬、竺黃、元明粉。
淵按:一面養陰徹熱,一面通腑最穩當。硝、黃宜輕用。
又,便解三次,神氣漸清,舌煤已化。今擬生津。
鮮石斛(一兩),川貝(二錢),茯神(三錢),元參(三錢),生甘草(五分),麥冬(三錢),竺黃(錢半),竹茹(一錢),北沙參(一兩),大生地(一兩),甘蔗皮(一兩)
沈,陰虛之體,感受溫邪,反復。今交九日,神識時迷,舌滿碎腐,脈象漸沉。防其昏厥。備方候致和先生曬政。
犀角(四分,磨沖),連翹(三錢),丹皮(錢半),栝蔞仁(三錢),鮮生地(五錢),元參(三錢),竺黃(錢半),鮮薄荷根(一兩)
白話文:
要同時滋陰清熱,也要暢通腸胃才是最穩妥的。硝石和黃連要輕輕使用。
病人已經解便三次,精神逐漸轉好,舌苔也已經退去。現在要考慮滋養津液。
藥方:鮮石斛一兩,川貝母二錢,茯苓三錢,元參三錢,生甘草五分,麥冬三錢,黃精半錢,竹茹一錢,北沙參一兩,生地一兩,甘蔗皮一兩。
病人體質偏虛寒,感受溫熱病邪,反覆發作。現在已經是交九日,神志時而迷糊,舌頭佈滿腐爛的苔,脈象逐漸沉細。要預防昏厥。準備好藥方,等候致和先生指示。
藥方:犀角四分,磨成粉末,連翹三錢,丹皮半錢,栝樓仁三錢,鮮生地五錢,元參三錢,黃精半錢,鮮薄荷根一兩。
另:珠子三分,血珀四分,研細末,蘆根湯送下。
又,照前方去蔞仁,加大生地、生洋參、沙參、麥冬。
又,陰津大虧,痰火熾盛,內風暗動,痙厥將至。煎藥不肯沾唇,姑以湯方備試。
參鬚(一錢),川貝(二錢),石決明(八錢),杏仁(三錢),蘆根(一兩),竹油(三十匙,沖),麥冬(三錢),羚羊角(錢半,先煎),雪梨汁(一杯,沖),蔗汁(一杯,沖)
又,症勢稍轉機。仍候濟慎先生裁正。
羚羊角,鮮生地,大生地,天冬,麥冬,鮮石斛,北沙參,石決明,西洋參,鉤鉤,蘆根,竹油,茯神,蔗汁,梨汁,淡薑汁,生甘草,元參(二味,濟慎先生加)
白話文:
另外,將珠子磨成粉末,取三份,血珀磨成粉末,取四份,用蘆根湯送服。
再者,按照之前的藥方,去掉蔞仁,加入生地、生洋參、沙參、麥冬。
此外,患者陰津虧損嚴重,痰火旺盛,內風暗動,即將痙厥發作。他拒絕服用藥物,只好先用這個湯方試試。
藥方為:參鬚一錢、川貝二錢、石決明八錢、杏仁三錢、蘆根一兩、竹油三十匙(沖服)、麥冬三錢、羚羊角錢半(先煎)、雪梨汁一杯(沖服)、蔗汁一杯(沖服)。
患者病情稍有好轉,但仍需等待濟慎先生的診斷和指導。
藥方中包含:羚羊角、鮮生地、大生地、天冬、麥冬、鮮石斛、北沙參、石決明、西洋參、鉤鉤、蘆根、竹油、茯神、蔗汁、梨汁、淡薑汁、生甘草、元參(濟慎先生所加)。
淵按:數方養陰則有餘,瀉火尚不足,致有下文邪熱逗留之弊。
又,照前方加元精石,備候濟慎先生裁正。
大生地,川貝,鮮石斛,石決明,元參,丹皮,麥冬,生洋參,北沙參,蘆根,甘蔗汁
又,腑氣不通,陽火不降,陰津不升。元氣雖虛,不得不通其腑。
大生地(八錢),鮮石斛(五分),北沙參(一兩),元參(三錢),知母(錢半),生大黃(三錢),當歸(三錢),生洋參(三錢),麥冬(三錢),蘆根(一兩)
洪,溫邪初起,胸悶頭痛,發熱有汗。先宜涼解。
牛蒡子,豆豉,黑山梔,連翹,桔梗,橘紅,荊芥,杏仁,薄荷,蘆根
白話文:
淵先生覺得之前的方子滋陰過度,清熱不夠,容易留著病根。
請參考之前的方案,再加點元精石,讓濟慎先生看看。
藥材:生地黃,川貝母,鮮石斛,石決明,元參,丹皮,麥冬,生西洋參,北沙參,蘆根,甘蔗汁
患者消化系統不好,熱氣上不去,津液下不來,即使虛弱,也要疏通消化系統。
藥材:生地黃,鮮石斛,北沙參,元參,知母,生大黃,當歸,生西洋參,麥冬,蘆根
洪先生認為,剛開始發燒,胸悶頭疼,發熱出汗,應該先清熱解毒。
藥材:牛蒡子,豆豉,黑山梔,連翹,桔梗,橘紅,荊芥,杏仁,薄荷,蘆根
秦,發汗太過,津液內奪。昨日生津以達邪,汗雖未出而疹點已化,熱雖未退而脈象稍和,是佳兆也。苔煤而不甚燥,神糊而有時清,犀角、地黃雖可用,然大勢無變,方亦無事更張,仍照前方加味。
北沙參(一兩),竺黃(錢半),鮮石斛(一兩),連翹(三錢),麥冬(三錢),茯神(三錢,朱拌),生甘草(四分),元參(三錢)茅根(一兩,去心),燈心(三尺,朱拌),九節菖蒲(八分)
淵按:神糊苔煤,鮮石斛可用,北沙參不可用。雖養肺陰,究嫌補肺助痰,麥冬亦然。此老好用二物,瑕瑜並見。
張,久患便血,陰氣先傷於下。今感溫邪挾積,肺胃之氣阻窒。上喘下泄,發熱口渴,舌絳如朱,額汗不止,遍體無汗,脈小數疾。厥脫險象,勉擬一方備正。
白話文:
秦氏案例
秦氏患者,先前發汗過度,導致津液內耗。昨天用生津藥物來引導邪氣外出,雖然汗水還沒出,但疹點已經消退,發熱雖然還沒退,但脈象稍稍平和,這是好的徵兆。舌苔黑而不太乾燥,精神昏沉但偶爾清醒,犀角和地黃雖然可以用,但整體情況沒有大的變化,方劑也無需更動,只需在原方基礎上加味。
藥方
北沙參(一兩),竺黃(半錢),鮮石斛(一兩),連翹(三錢),麥冬(三錢),茯神(三錢,用朱砂拌),生甘草(四分),元參(三錢),茅根(一兩,去心),燈心(三尺,用朱砂拌),九節菖蒲(八分)
淵先生註解
精神昏沉、舌苔黑,鮮石斛可以用,北沙參則不宜使用。雖然北沙參能滋養肺陰,但畢竟有補肺助痰的弊端,麥冬也是如此。這位老先生喜歡使用這兩種藥物,有利有弊。
張氏案例
張氏患者,長期患有便血,陰氣先從下焦受損。現在又感染了溫邪,並伴有積滯,導致肺胃之氣阻滯不通。上喘下瀉,發熱口渴,舌頭紅得像朱砂,額頭汗出不止,全身卻沒有汗,脈象細數而快。病情危急,幾乎要脫離生命危險,只能勉力開一個方子以備不時之需。
葛根(一錢),黃芩(錢半),石膏(三錢,薄荷同研),赤苓(三錢)黃連(四分),杏仁(三錢),牛蒡(元米炒,三錢),生甘草(四分),枇杷葉(三片)
上藥用水兩盞,煎至一盞。另用:
人參(一錢),麥冬(錢半),五味子(五分,炒),生地(四錢),阿膠(二錢,蛤粉炒)
用水兩盞另煎,煎至半盞,沖和前煎,徐徐服下。
此為複方法。病系溫邪,而陰虛欲脫,故立此法。凡暴喘多實,而壯熱舌乾,宜從清解。惟久患便血,今更下泄不止,所謂喘而不休,泄痢不止,水漿不入者不治。故不得不救其陰,希圖萬一。
白話文:
葛根、黃芩、石膏、赤苓、黃連、杏仁、牛蒡、甘草、枇杷葉等藥材,用水煎煮至一半,另用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生地、阿膠等藥材煎煮至一半,再將兩者混合服用。此方針對溫邪導致的陰虛欲脫之症,以清解熱毒、滋陰補虛為主。但若患者是因實熱導致的暴喘,且伴有舌乾等症狀,則更宜清解熱毒。若患者患有久病便血且持續腹瀉不止,且伴有喘息不止、腹瀉不止、無法進食等症狀,則無藥可治。因此,此方旨在救治其虛弱的陰氣,希望能有一線生機。
淵按:陰血既耗於下,脾氣復傷於中,故一感溫邪而上喘下泄。泄為脾陷,喘為腎逆,兩臟不守,厥脫易易。頭汗者,陰不守而陽越也。身無汗者,陰液虛而氣不能化也。舌絳如朱,胃陰虧而心火熾。脈小數疾,陰血虛而邪火伏。兩方頗有心思,惟葛根嫌升發,牛蒡嫌泄肺。
蓋陰陽兩虛,中氣不守,氣雖陷,不可升,汗雖無,不可發,急急顧慮中氣陰液,猶恐不及。然肯用心如此,敬服之至。
幼,陽明熱邪充盛,遍體發出紫斑,鼻血齦碎。急與清解,防內陷。
犀角,石膏,薄荷,茜草,丹皮,鮮生地,連翹,紫草,元參,茅蘆根
白話文:
作者認為,患者陰血下耗,脾氣受損,所以一遇溫邪便喘上氣下泄。泄是脾氣下陷,喘是腎氣逆上,兩臟失守,容易昏厥。頭部出汗是因為陰氣不守陽氣外溢,身體不出汗是因為陰液虛弱,氣不足以化為汗液。舌頭紅如朱砂,是胃陰不足心火旺盛的表現。脈搏細數而疾,是陰血虛弱邪火潛伏的徵兆。兩個方子都很有用心,只是葛根容易升發,牛蒡容易泄肺。
因為陰陽兩虛,中氣失守,氣雖然下陷,不可升發,汗雖然沒有,也不可發汗,必須要急急關注中氣和陰液,稍有不慎就會錯過時機。但是醫生肯如此用心,實在令人敬佩。
孩子陽明熱邪盛行,全身出現紫斑,鼻出血牙齦出血。必須緊急清熱解毒,防止邪氣內陷。
處方:犀角、石膏、薄荷、茜草、丹皮、鮮地黃、連翹、紫草、元參、茅根。
仁淵曰:溫邪一證,前人每與傷寒混同論治。自喻嘉言始力辨其非,然猶不能跳出。至葉天士乃別開生面,吳鞠通繼之,溫熱之治始大昌明。然非前人之誤,前人亦為古人所誤也。一誤於《內經》:熱病者,傷寒之類也。遂謂傷寒即溫病,溫病即傷寒,漫無分別。再誤於王叔和集仲景《傷寒論》,以溫病攙入傷寒之中,以為溫熱乃傷寒之變證,至後人有春變為溫,夏變為暑之說,其實傷寒與溫熱相去霄壤。然溫病亦非一端,有冬溫,春溫,冬溫春發,風溫痧疹,濕溫之別。
風溫痧疹即春溫一類,以感春令賊風,傷其皮毛,內合於肺,引動伏溫,故見證咳窒氣粗,或發痧疹。病在肺胃氣分,宜辛涼輕泄上焦,不可用重劑及血分藥。若冬溫、春溫輕者,亦在肺胃,咳窒氣促;重者,或發自少陽、少陰。甚有涉厥陰者,由其陰精先虛,邪熱蓄伏於虛處,其機一發,少陰陰精先已告困,液涸劫津,昏痙顫振接踵而至,起而腰痛脅痛,有汗不解者,不可輕視。蓋腰為腎府,脅乃少陽經絡遊行之地,腎水不足,木火熾張故也。
白話文:
仁淵說:溫邪這一症狀,前人經常把它和傷寒混在一起論述治療。自喻嘉言開始努力分辨兩者的不同,但仍然無法完全跳脫這種混淆。直到葉天士才另闢蹊徑,吳鞠通繼承他的學說,溫熱病的治療才真正興盛起來。然而,這並不是前人的錯誤,前人也受到古人的誤導。
第一個錯誤來自《內經》:熱病,都是傷寒的類型。於是人們就認為傷寒就是溫病,溫病就是傷寒,毫無區別。第二個錯誤來自王叔和彙集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將溫病摻雜在傷寒之中,認為溫熱是傷寒的變證,後來就有了春變為溫,夏變為暑的說法。實際上,傷寒和溫熱差別巨大,天壤之別。
不過,溫病也不是單一的一種,有冬溫、春溫、冬溫春發、風溫痧疹、濕溫等不同類型。
風溫痧疹就是春溫的一種,由於感染了春天的邪風,傷了皮膚和毛髮,內合於肺,引發了潛伏的溫邪,所以出現咳嗽氣粗,或者發痧疹的症狀。病在肺胃氣分,應該用辛涼輕泄上焦的方法治療,不能使用重劑或血分藥。
如果冬溫、春溫比較輕微,也屬於肺胃病,表現為咳嗽氣促;如果比較嚴重,可能就涉及到少陽、少陰。甚至有的發展到厥陰,這是因為陰精先虛,邪熱蓄積在虛弱的地方,一旦發作,少陰陰精就會先衰竭,津液枯竭,昏迷痙攣顫抖接踵而至,醒來後腰痛脅痛,出汗卻不能解決。這些症狀不可輕視。因為腰是腎臟的府邸,脅是少陽經絡遊走的地方,腎水不足,木火就容易亢盛。
吾吳地處溫下,濕動最先,冬溫夾濕者少。春溫已有夾痰、夾濕,濕溫乃濕熱相合。清其熱尤須開其濕。清熱用苦泄涼潤,開濕不得不佐辛通淡滲,而化燥者即不合。蓋濕從熱化,見熱而不見濕矣。溫邪以驗舌為先,不可動輒發汗。有汗固不可再發,即無汗亦宜視其津液何如。
若熱盛液虧,妄汗最易昏痙,輕則咳窒氣促,重則口鼻出血。辨六經與傷寒同,治法與傷寒大異。自漢唐及元明,多以傷寒之方治溫熱,雖經葉天士等大暢厥旨,然鄉曲之士,遵師傳而日讀《湯頭》、《醫宗必讀》等書,仍以羌、獨、柴、前為發表套劑,其禍尚未息也。
白話文:
我們吳地氣候溫和,濕氣容易滋生,冬天溫暖潮濕的情況較少。春天溫暖時已經有痰濕,濕溫就是濕氣和熱氣結合。要清除熱氣,必須同時疏通濕氣。清熱要用苦寒涼潤的藥物,疏通濕氣則必須搭配辛溫通利、淡滲利水的藥物,燥熱的藥物並不合適,因為濕氣會因為熱氣而轉化,只看到熱氣,看不到濕氣了。溫邪病症要先觀察舌頭,不要輕易發汗。即使已經出汗,也不能再發汗,即使沒有出汗,也要觀察體液狀況。
如果熱氣旺盛、體液虧損,容易無故出汗,嚴重者會昏迷抽搐,輕者會咳嗽氣促,重者會口鼻出血。辨證方法和傷寒相同,但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。從漢唐到元明,很多醫生都用傷寒的方子治療溫熱病,雖然葉天士等醫家已經闡明了溫熱病的治療原則,但鄉間醫生依然遵循師傳,每天讀《湯頭歌》、《醫宗必讀》等書,仍然使用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桂枝等藥物作為發表套劑,這種做法的危害至今尚未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