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12)
卷之三 (12)
1. 噎膈反胃門
黨參,肉桂,白朮,大腹皮,熟附子,澤瀉,茯苓,來復丹
淵按:傷胃則膈,傷脾則臌。膈多鬱火,臌多陽衰。肺金治節不行,肝木起而克賊。
周,胸痛吐清水,自幼酒濕蘊蓄胃中,陽氣不宣,濁氣凝聚。遽述前年又得暴喘上氣,額汗淋漓,發作數次。今又增心嘈若飢,此皆胃病。用小半夏湯。
半夏,茯苓,陳皮,竹茹,生薑
淵按:暴喘額汗,肺腎亦病,不獨胃也。
復,停飲生痰,嘔吐酸水,胸中板痛。前用小半夏湯,所以蠲其飲也。今風邪傷肺,咳嗽內熱。擬金沸草散宣風降氣,仍寓祛痰蠲飲,肺胃兼治之方。
金沸草,半夏,陳皮,茯苓,款冬花,杏仁,荊芥,前胡,竹茹,枇杷葉
趙,氣水鬱結成痰,咽噎礙食,食入輒嘔清水米粒。病在胃之上脘。降氣化痰之藥,須擇不燥者為宜。
栝蔞仁,半夏曲,川貝,橘紅,丁香,蛤殼(青黛三分,同研包),白蜜,枇杷葉,竹茹,蘆根,生薑汁(沖服)
復,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食入即吐是有火也。
川連,半夏,蘇梗,製大黃,竹茹,枇杷葉
淵按:《內經》病機十九條,都有不盡然者,注者不敢違背,隨文敷衍,貽誤後學。其實是是非非,明眼自能別白。即如諸逆衝上之證,不屬於火者甚多,未可一概論也。讀經者知之。
祝,胃陽虛則水飲停,脾陽虛則穀不化。腹中漉漉,胸脅脹滿,納食輒嘔酸水清涎,或噯腐氣。法以溫導,崇土利水。
炮姜,陳皮,蒼朮,半夏,熟附子,白朮,黨參,澤瀉,枳實,栝蔞仁,蔻仁,穀芽
沈,食下則飽脹,作酸嘔吐,病屬反胃。胃脈浮按則緊,沉按則弦。弦者木侮土,緊者寒在中。
黨參,乾薑,半夏,陳皮,茯苓,丁香,焦六曲,蓽茇,蔻仁,陳香櫞
許,吐血後呃逆,迄今一月。舌白膩,右脈沉滑,左脈細弱。其呃之氣自少腹上衝,乃瘀血挾痰濁阻於肺胃之絡,下焦衝脈相火上逆,鼓動其痰,則呃作矣。酌方必有濟,幸勿躁急為囑。
半夏,茯苓,陳皮,當歸,鬱金,丁香,柿蒂,薑汁,藕汁,水紅花子
東垣滋腎丸一錢,陳皮、生薑泡湯下。陰寒呃者用肉桂五分,坎炁二條,沉香六分,分兩服。
淵按:所謂氣呃、痰呃是也。與虛寒不同。
某,瘧後痰氣阻滯胃脘,清陽不升。作呃,納食輒嘔,防成膈症。且與仲景化痰鎮逆再商。
旋覆花,代赭石,淡乾薑,法半夏,赤苓,制香附,丁香,柿蒂
秦,納食輒嘔清水涎沫米粒,病在胃也。曾經從高墜下,脅肋肩膊時痛,是兼有瘀傷留於肺胃之絡,故嘔有臭氣。擬化瘀和胃,降逆止嘔為治。
旋覆花,歸鬚,廣鬱金,杏仁,半夏,炒丹皮,茯苓,焦楂肉,橘紅,蔻仁
淵按:佐韭、薑、藕三汁更妙。
復,止嘔必以和胃,氣升必須降納。
白話文:
噎膈反胃門
這篇記載了多位患者的胃部疾病症狀和治療方案。
案例一:患者胃痛,伴隨吐清水,病因是幼年積累的酒濕和陽氣不宣,濁氣凝聚,後來又患過暴喘。現在又出現胃中空虛感,醫生認為是胃病,開了小半夏湯。 醫生也提到暴喘和出汗,顯示肺腎也受影響,並非單純的胃病。
案例二:患者停飲導致痰多,嘔吐酸水,胸痛。之前用小半夏湯治療,現咳嗽、內熱,醫生開了金沸草散,以宣風降氣、祛痰,兼治肺胃。
案例三:患者因氣水鬱結導致痰多,咽喉堵塞,吞咽困難,吃東西就吐清水和米粒。醫生認為病在胃的上脘,需用不燥的藥物降氣化痰。
案例四:患者食物逆衝,醫生認為是火盛,開了清熱的藥方。醫生也評論了《內經》關於病機的論述,認為不應一概而論。
案例五:患者胃陽虛,脾陽虛,腹中咕嚕作響,胸脅脹滿,吃東西就嘔吐酸水和清涎,或打嗝帶腐臭味。醫生決定用溫和的藥物溫陽利水。
案例六:患者吃完東西就飽脹,嘔吐酸水,屬反胃。醫生通過脈象診斷為木克土和寒邪內阻。
案例七:患者吐血後呃逆一個月,舌苔白膩,脈象異常。醫生認為是瘀血和痰濁阻滯肺胃,下焦的相火上逆,導致呃逆,並提醒患者不要心急。開了方劑,並針對不同情況,提供了加藥的建議。
案例八:患者瘧疾後,痰氣阻滯胃脘,清陽不升,呃逆,吃東西就吐,擔心發展成膈症。醫生打算參考張仲景的化痰鎮逆的經驗。
案例九:患者吃東西就嘔吐清水、涎沫和米粒,曾從高處摔下,脅肋、肩膊疼痛,嘔吐物有異味,因此醫生考慮到瘀傷,擬定化瘀和胃、降逆止嘔的治療方案。醫生也建議加用韭菜、薑、藕汁效果更好。
案例十:醫生總結說,止嘔需要和胃,氣機上升則需要藥物幫助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