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13)
卷之三 (13)
1. 噎膈反胃門
半夏,茯苓,白朮,蔻仁,藿香,陳皮,老桂木,神麯,乾薑,沉香,伏龍肝
李,寒熱咳嗽,一載有餘,咳痰帶血。飲食沃噎,胸膈阻窒,又成噎膈。此必兼挾氣鬱而成。今且和胃降氣,冀其血止噎減為妙。
旋覆花,半夏,杏仁,丹皮,橘紅,茯苓,鬱金,栝蔞霜,蔻仁,竹茹,枇杷葉
陳,卒然心痛,納食哽塞,粥飲猶可。此心氣鬱結,防變膈證。
栝蔞仁,薤白頭,旋覆花,川貝母,茯神,半夏,桔梗,遠志肉,竹茹
朱,脈滑大,食入哽噎不下,舌膩,此屬痰膈,大腸燥火凝結。擬清痰火,佐以宣通。
旋覆花,麥冬,六神麯,黑山梔,赤苓,半夏,豆豉,陳皮,杏仁,竹茹,海蜇,荸薺,枇杷葉
吳,情志鬱結,陽明津液內枯,少陰之氣上逆。少腹氣上衝咽,咽喉覺脹,納食哽噎。擬溫養津液,以降濁陰之氣。
旋覆花,代赭石,蓯蓉干,枸杞子,橘紅,茯苓,川貝,半夏,沉香,雞冠䖳,地慄
盛,氣鬱痰凝,胸中失曠,背寒脊痛,納少哽噎。甚則吐出。膈症之根。
旋覆花,桂枝,栝蔞皮,杏仁,竹茹,代赭石,薤白頭,半夏,茯苓
又,諸恙仍然,痰稍易出。
桂枝,栝蔞皮,乾薑,薤白頭,陳皮,杏仁,旋覆花,生鹿角,竹茹,枇杷葉
又,服溫通陽氣之藥,嘔出寒痰甚多,未始不美,惟納食哽噎之勢未除。仍以溫通,再觀動靜。
川熟附,桂枝,薤白頭,半夏,陳皮,杏仁,桃仁,栝蔞仁,薑汁,韭菜根汁
又,上焦吐者從乎氣,中焦吐者因乎積。此納食哽噎,少頃則吐出數口,且多清水黏痰,是有痰積在中焦也。然究屬膈症之根。
川熟附,半夏,瓦楞子,陳皮,蘇子,萊菔子,旋覆花,白芥子,桃仁,蓽茇
高,坤土陽微濕勝,腹中不和。用平胃、理中合劑。
平胃散合理中湯。加延胡者,因有瘀凝也。
某,疊進溫中運濕,腹中呱呱有聲,朝食則安,暮食則滯,臥則筋惕肉瞤,時吐酸水。中土陽微,下焦陰濁之氣上逆,病屬反胃。溫中不效,法當益火之源,舍時從症,用茅朮附子理中合真武法。
附子理中加茯苓、陳皮、生薑。
淵按:水穀不化精微而生酸痰,肝木失於濡潤,筋惕肉瞤,是肝有燥火也。徒事溫燥無益。
張,胃汁乾枯,腸脂燥涸,上焦飲食盡生為痰,不生津血。納食則吐,痰隨吐出。膈症之根漸深,高年靜養為宜。
鮮蓯蓉(一兩),青鹽半夏(三錢),茯苓,當歸,陳皮,沉香,枳殼
又,津枯氣結噎膈,蓯蓉丸是主方。
照前方加炒香柏子仁、陳海蟄、地慄。每日用柿餅一枚,飯上蒸軟,隨意嚼咽。
盛,背為陽位,心為陽臟。心之下,胃之上也。痰飲竊踞於胃之上口,則心陽失其清曠,而背常惡寒,納食哽噎,是為膈症之根。蓋痰飲為陰以礙陽故也。
白話文:
噎膈反胃門
李某,寒熱咳嗽一年多,咳痰帶血,飲食吞嚥困難,胸膈阻塞,已成噎膈症狀,應是氣鬱導致。現先和胃降氣,希望止血、減輕噎膈。
陳某,突然心痛,進食哽塞,稀粥尚可入口。這是心氣鬱結,需預防發展成噎膈。
朱某,脈象滑數有力,飲食吞嚥困難,舌苔厚膩,屬於痰阻噎膈,大腸燥熱痰火凝結。應清熱化痰,佐以宣通。
吳某,情志鬱結,陽明經津液枯竭,少陰經之氣上逆,少腹之氣上衝咽喉,咽喉感覺脹滿,進食哽塞。需溫養津液,以降逆濁陰氣。
盛某,氣鬱痰凝,胸悶,背寒脊痛,進食減少且哽塞,嚴重時會嘔吐,這是噎膈的根本原因。
盛某病情持續,痰液較易咳出。
服用溫通陽氣的藥物後,嘔出大量寒痰,效果不錯,但進食哽塞的情況未改善。繼續溫通治療,觀察病情變化。
上焦嘔吐多因氣機失調,中焦嘔吐多因積滯。此例進食哽塞,不久即嘔吐數口,多為清水黏痰,是中焦痰積。但根本原因仍在噎膈。
高某,脾胃虛弱,濕邪盛,腹部不適。使用平胃散和理中湯合方,加延胡索,因有瘀血凝滯。
某人,服用溫中化濕藥物後,腹部發出咕嚕聲,早晨進食則安,晚上進食則滯留,臥床時肌肉抽搐,時有吐酸水。中焦陽氣虛弱,下焦陰濁之氣上逆,屬於反胃。溫中治療無效,應益火助陽,根據症狀用附子理中湯合真武湯加減。
淵按:水穀精微不能化生,產生酸性痰液,肝木失於濡養,肌肉抽搐,這是肝火旺盛。單純溫燥治療無益。
張某,胃液枯竭,腸道乾燥,上焦飲食皆化為痰,不能生成津液血液。進食即吐,痰隨之吐出。噎膈病根日深,高齡患者宜靜養。
張某津液枯竭,氣機鬱結導致噎膈,蓯蓉丸為主方。
在原方基礎上,加炒香柏子仁、海蜇、地慄。每日用柿餅一個,放在米飯上蒸軟,慢慢咀嚼吞嚥。
盛某,背部屬陽,心臟屬陽。心在下,胃在上。痰飲停滯於胃上口,則心陽之氣不能舒暢,導致背部怕冷,進食哽塞,這是噎膈的根本原因,因為痰飲屬陰,阻礙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