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四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4)

1. 婦人門

淵按:佐炮姜以行四物之滯,非溫經也,可謂得旨。

朱,痛而經來,肝氣橫也。經事參前,血分熱也。色黑有瘀,和而化之可也。

金鈴子,延胡索,香附,當歸,丹皮,山楂肉,澤蘭葉,白芍,木香,茯苓,砂仁

陸,營虛發熱,瘀阻經停。心中若嘈,飲食厭納,時吐酸水,是脾胃不足而夾痰飲者也。夫心生血,脾統血,肝藏血,胃為氣血之總司。調治之方,以和脾胃為第一。脾胃健則營血自生,停飲自運,瘀凝自化。

半夏,陳皮,川連(吳萸炒),茯神(辰砂拌),桃仁,旋覆花,新絳,丹參,野薔薇花,白扁豆

孫,經期一載不來,大便時常秘結,每月胸中不舒數日,此肝血虛而胃氣不和也。理氣之方,不在平肝而在養血;和胃之法,不在破氣而在補氣。氣血充而肝胃自和矣。

西黨參,熟地(砂仁拌),棗仁,陳皮,歸身,製半夏,丹參,於朮(人乳拌炒),茯苓,白芍,沙苑子,橘餅,穀芽

又,肝腎素虧,氣鬱,胃氣不舒,脾陰不足。飲食知味而不能多進,經事不來,二便時常不利,肩膝痠疼,舌苔或黃或白,此有濕熱夾雜其中。補養氣血之方雖穩當,然無理氣化濁之品,未能奏效。今擬一方,以觀驗否。

制首烏,懷山藥,棗仁,牛膝,焦山梔,柏子仁,茅朮炭,陳皮,半夏,建蓮肉

常服苡仁、紅棗煮食。

某,經停,少腹痛,小溲淋塞有血縷。此肝火與瘀凝交阻,當通而導之。

龍膽草,小薊炭,車前子,丹皮,桃仁,大黃(酒炒),冬葵子,海金砂,延胡,焦山梔

徐,咽乾乾咳,全由津液之虧;內熱經停,已見虛勞之候。設欲生津降火以養其陰,而飲食減少者適以傷脾。計惟調其中氣,俾飲食增而津液旺,以復其真陰之不足。蓋津液生成於水穀,水穀轉輸於脾胃,舍此別無良法也。

白扁豆,茯苓,白芍,玉竹,炙甘草,懷山藥,苡仁,金石斛,玫瑰花,枇杷葉

陸,驚恐飢飽勞碌,內傷氣血。血凝氣滯,經停不來,已及八月。內熱食少,慮成乾血勞損。

肉桂(一錢二分),桃仁(二錢三分),川斷(一錢),麝香(五釐),當歸(二錢五分),大黃(醋炒,一錢三分),砂仁(四分),牛膝(酒炒,三錢),乳香(去油,五分),沒藥(一錢),五靈脂(醋炒,錢半)

共研細末,分五服。每日一服,陳酒送下。

淵按:此調經散加減法,頗得古人遺意,元氣可支者用之。

徐,經行後奔走急路,冷粥療飢,少腹疼痛連腰脅,兼及前陰。此肝腎受傷,又被寒侵而熱鬱也。經云:遠行則陽氣內伐,熱舍於腎。冷粥入胃,則熱鬱不得伸,故痛也。遵寒熱錯雜例,兼腹痛治法。

川連(酒炒),炮薑炭,桂枝,白芍(吳萸三分煎汁,炒),木通,全當歸,香附,山楂炭,焦山梔,旋覆花,新絳屑

白話文:

婦人門

淵註:用炮薑輔助四物湯,是為了行氣而不是溫經,可謂掌握了精髓。

朱氏:經痛且月經來潮,是肝氣鬱結;月經提前,是血熱;經血顏色發黑且有瘀血,應以調和化瘀為宜。

藥方:金鈴子、延胡索、香附、當歸、丹皮、山楂肉、澤蘭葉、白芍、木香、茯苓、砂仁

陸氏:營氣虛弱導致發熱,瘀血阻滯導致經期延遲。心煩嘈雜,飲食不振,時常嘔吐酸水,這是脾胃虛弱夾雜痰飲所致。心臟主血,脾臟統血,肝臟藏血,胃是氣血的總樞紐。治療應以調理脾胃為首要目標。脾胃功能恢復,則營血自然生成,停滯的水液自然運化,瘀血自然化解。

藥方:半夏、陳皮、川楝子(吳萸炒)、茯神(辰砂拌)、桃仁、旋覆花、新絳、丹參、野薔薇花、白扁豆

孫氏:一年未曾來月經,大便經常便秘,每月胸悶數日,這是肝血不足且胃氣不和。調理氣機的方法,不在於平肝而在於養血;調理胃氣的方法,不在於破氣而在於補氣。氣血充盈,肝胃自然和諧。

藥方:西黨參、熟地黃(砂仁拌)、棗仁、陳皮、當歸尾、制半夏、丹參、蒼朮(人乳拌炒)、茯苓、白芍、沙苑子、橘餅、穀芽

又一病例:肝腎精血虧虛,氣機鬱滯,胃氣不舒,脾陰不足。能嚐到食物的味道但吃不多,月經不來,大小便經常不通暢,肩膀和膝蓋酸痛,舌苔或黃或白,這是濕熱夾雜的症狀。雖然補益氣血的方劑穩妥,但缺少理氣化濁的藥物,效果不佳。現擬一方,以驗證其效用。

藥方:制首烏、淮山藥、棗仁、牛膝、焦山梔、柏子仁、茅蒼術炭、陳皮、半夏、建蓮肉

常服薏苡仁、紅棗煮食。

某氏:月經停止,小腹疼痛,小便澀痛並帶有血絲。這是肝火和瘀血相互阻滯,應該疏通導洩。

藥方:龍膽草、小薊炭、車前子、丹皮、桃仁、大黃(酒炒)、冬葵子、海金砂、延胡索、焦山梔

徐氏:咽喉乾燥咳嗽,皆因津液不足;內熱且月經停止,已出現虛勞的徵兆。如果想滋陰降火,但飲食減少反而會傷脾。因此,應調理中氣,使飲食增加,津液旺盛,以恢復真陰的不足。因為津液是由水穀化生的,水穀的運輸依靠脾胃,除此之外別無他法。

藥方:白扁豆、茯苓、白芍、玉竹、炙甘草、淮山藥、薏苡仁、金石斛、玫瑰花、枇杷葉

陸氏:驚恐、飢飽不節、勞累過度,導致氣血內傷。血凝氣滯,月經停止已達八個月。內熱食少,擔心會導致血虛勞損。

藥方:肉桂(一錢二分)、桃仁(二錢三分)、川斷(一錢)、麝香(五釐)、當歸(二錢五分)、大黃(醋炒,一錢三分)、砂仁(四分)、牛膝(酒炒,三錢)、乳香(去油,五分)、沒藥(一錢)、五靈脂(醋炒,錢半)

共研細末,分五服。每日一服,陳酒送下。

淵註:此調經散加減方,頗得古人用藥之意,元氣尚可者方可用之。

徐氏:月經後奔走勞累,吃冷粥充飢,小腹疼痛連及腰脅,並波及陰部。這是肝腎受損,又受寒邪侵襲,熱邪鬱結所致。經書記載:遠行則陽氣內耗,熱邪留滯於腎。吃冷粥則熱邪鬱結不得舒展,故而疼痛。根據寒熱錯雜的原則,兼顧腹痛的治療方法。

藥方:川楝子(酒炒)、炮薑炭、桂枝、白芍(吳萸三分煎汁,炒)、木通、全當歸、香附、山楂炭、焦山梔、旋覆花、新絳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