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二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1)

1. 吐血門

生洋參,沙參,麥冬,五味子,白扁豆,製半夏,茯神,陳皮,炙甘草,枇杷露(一小杯,沖服),野薔薇露(各一小杯,沖服)

生脈散保肺清金。六君子去朮嫌其燥,加扁豆培養脾陰,土旺自能生金也。不用養陰退熱之藥,一恐滋則膩腸,一恐涼則妨胃耳。從來久病總以胃氣為本,經云有胃則生,此其道也。

雷,久咳帶血,今又音啞咽痛,此怒動肝火,肺失清肅,所謂金破不鳴。宜培土生金,稍佐降火。

沙參,甜杏仁,白扁豆,元參,茯苓,桔梗,生苡仁,蟬衣,川貝,玉竹,白蜜,豬板油(同蜜烊化,沖服)

薛,吐血鼻血,牙血發斑,斑中出血,陽明之火極熾。而腹滿濡軟,少陰之氣不運。病已三月,血有間斷,有瘀血在腹中故也。食少,身熱,脈數,其陰已虛。擬養陰化瘀,清胃和中。

大生地,五靈脂(醋炒),歸身炭,犀角,白芍,炮薑炭,茜草炭,茯苓,丹皮炭,焦山梔,荊芥炭,延胡索(醋炒),陳皮(鹽水炒),鮮藕

又,血上下溢,責之中虛,而邪復擾之。血去既多,餘熱上熾,鼻血時流,便血時下,中州之擾猶未已也。安中州,清熱邪,理中湯加味治之。

西洋參(元米制),白朮炭,牛膝炭,黃芩,炙甘草,茜草炭,丹皮炭,炮薑炭,赤苓,百草霜,伏龍肝

淵按:脾陰虛而伏熱擾血分,黑歸脾,黑地黃最合。

某,吐血時發時止,陽絡受傷,或夾瘀凝而然,不足慮也。血止之後,喉癢乾咳,卻不相宜。夫乾咳則氣熱而火動,火動則難免其血之不來。倘加內熱,易入損途。刻下胃納甚少,先議養胃陰一法。

川石斛,丹皮,鬱金,茯苓,炙甘草,生苡仁,麥冬,沙參,川貝,白扁豆,鮮藕

薛,痰飲久咳,咳傷肺絡,失血。脈不數,舌苔白。不必過清。但順氣化痰,氣順則血自歸經,痰化則咳嗽可止。

蘇子,杏仁,川貝,茜草炭,鬱金,桑白皮,丹皮,蛤殼,冬瓜子,藕節,枇杷葉

淵按:非但不可過清,直不宜清耳。仲景云:痰飲須以溫藥和之。可謂要言不繁。

華,咳嗽內傷經絡,吐血甚多。脈不數,身不熱,口不渴,切勿見血投涼。法當益胃,擬理中加味。

黨參(元米炒),白扁豆(炒焦),炙甘草,炮姜,白芍,歸身炭,血餘炭,丹皮炭,杏仁,藕節,陳粳米

李,傷酒吐血,血出於胃。雖屬無妨,其陰久虧。擬和胃降火法。

鮮石斛,川貝,丹皮,白扁豆,茯苓,山梔,白芍,沙參,炙甘草,元參,茅根,鮮藕

錢,內則陰虛有火,外則寒邪深襲。失血咳嗽,又兼三瘧,病已數月。瘧來心口痠痛,胸腹空豁難過。經云:陽維為病苦寒熱,陰維為病苦心痛。此陰陽營衛之偏虛也。擬黃耆建中法,和中臟之陰陽而調營衛。復合生脈保肺之陰,復脈保腎之陰。通盤合局,頭頭是道矣。

白話文:

吐血門

第一方:此方用生西洋參、沙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白扁豆、製半夏、茯神、陳皮、炙甘草,以及枇杷露、野薔薇露(各一小杯沖服)。 使用生脈散來保養肺部、清熱解毒,但六君子湯去掉了白朮,因為白朮性燥,改用白扁豆來滋養脾陰,使脾土旺盛,進而滋養肺金。不使用滋陰退熱的藥物,是因為擔心滋膩腸胃,或過於寒涼而傷胃。久病總以胃氣為本,有胃氣則能生存。

第二方:此方用於久咳帶血,並伴有聲音嘶啞、咽喉疼痛的患者,這是由於肝火上升,肺氣失調造成的。需滋補脾土以生金,並略微瀉火。方中包含沙參、甜杏仁、白扁豆、元參、茯苓、桔梗、生苡仁、蟬衣、川貝、玉竹、白蜜及豬板油(與蜜一起烊化沖服)。

第三方:此方用於吐血、鼻出血、牙齦出血、身上出現出血性斑點的患者,屬於陽明火盛,但同時腹部脹滿而柔軟,少陰之氣運行不暢,且病程已達三個月,出血時有時無,腹中有瘀血。患者食慾不振、發熱、脈搏頻數,陰氣已虛。因此,此方以養陰化瘀、清胃和中的方法治療。方中包含大生地、醋炒五靈脂、歸身炭、犀角、白芍、炮薑炭、茜草炭、茯苓、丹皮炭、焦山梔、荊芥炭、醋炒延胡索、鹽水炒陳皮、鮮藕。

第四方:此方用於血從上往下溢的患者,屬於中虛,邪氣又擾亂身體。出血過多,餘熱上炎,鼻出血和便血時有時無,中焦仍然受到擾亂。此方以理中湯加味,以調理中焦、清熱解邪。方中包含元米制西洋參、白朮炭、牛膝炭、黃芩、炙甘草、茜草炭、丹皮炭、炮薑炭、赤苓、百草霜、伏龍肝。

第五方:(淵按)脾陰虛且有伏熱擾亂血分,黑歸脾湯和生地黃最適合。

第六方:此方用於吐血時發時止的患者,屬陽絡受損,或伴有瘀血,問題不大。但血止後,出現喉嚨癢和乾咳就不太好,因為乾咳代表氣熱火旺,容易再次引起出血。如果內熱加重,容易損傷身體。患者胃口差,所以先要養胃陰。方中包含川石斛、丹皮、鬱金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生苡仁、麥冬、沙參、川貝、白扁豆、鮮藕。

第七方:(薛氏病例)痰飲久咳傷及肺絡而失血,脈搏不頻數,舌苔白,不必過度清熱,只要順氣化痰,氣順則血歸經,痰化則咳嗽自止。方中包含蘇子、杏仁、川貝、茜草炭、鬱金、桑白皮、丹皮、蛤殼、冬瓜子、藕節、枇杷葉。

第八方:(淵按)不僅不能過度清熱,甚至不宜清熱。仲景說:痰飲要用溫藥調理,此言簡意賅。

第九方:(華氏病例)咳嗽內傷經絡,吐血甚多,脈搏不頻數,不發熱,口不渴,切勿見血就用涼藥。治療方法應益胃,用理中湯加味。方中包含元米炒黨參、炒焦白扁豆、炙甘草、炮姜、白芍、歸身炭、血餘炭、丹皮炭、杏仁、藕節、陳粳米。

第十方:(李氏病例)因飲酒過度而吐血,出血部位在胃,雖然無大礙,但陰氣虧損已久,需用和胃降火的方法。方中包含鮮石斛、川貝、丹皮、白扁豆、茯苓、山梔、白芍、沙參、炙甘草、元參、茅根、鮮藕。

第十一方:(錢氏病例)患者內有陰虛火旺,外受寒邪侵襲,咳嗽失血,並伴有瘧疾,病程已數月。瘧疾發作時心口疼痛,胸腹空虛難受。根據經書記載,陽維受損則寒熱交加,陰維受損則心痛,此為陰陽營衛皆虛。治療方法用黃耆建中湯,以調和臟腑陰陽,調理營衛,並配合生脈散以保肺陰,以及其他藥物來保護腎陰,全面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