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9)
卷之一 (9)
1. 溫邪門
孫,營陰素虧之體,感受溫邪,病起肢麻寒熱,旋即便泄神糊。今交七日,脈數而洪,舌燥齒乾,必蕩氣促。陽明之火方熾,少陰之陰已涸。又腹硬痛,大便三日不通。積聚於中不下,氣火盡浮於上。似宜通降為先。然陰津大涸,不得不先養其津。姑擬一方備商。
鮮生地(一兩四錢),北沙參(二兩),磨蘇梗(五分,沖),杏仁(三錢),天竺黃(錢半),茯神(三錢),麥冬(五錢),川貝(三錢),雪梨汁(一杯,沖),枇杷葉(三片)
淵按:先養正救津,斯為老眼無花。
又,津回舌潤,汗出甚多,熱勢亦退。惟心煩不寐,大便不通。仍以前方加減。
前方去蘇梗,加細生地一兩,天冬三錢,麻仁三錢。
蔡,溫邪發斑透疹,總在肺胃兩經。邪熱鬱蒸,從里達外。血分熱熾則發斑,氣分熱熾則發疹。邪從外入,由氣傳營。熱自內出,由營達氣。此症胸前先發斑點,身未覺熱。數日之後,始發寒熱,續布痧疹。似乎營分先有伏熱,而後溫邪湊集,肺胃受病,始見咳嗽寒熱等症。
然斑已將化,疹已透齊,即有餘邪,清之解之可已;乃反胸痞煩悶,氣升噁心,喉痛難嚥,其故何歟?良以懷孕八月,適當太陰、陽明養胎之候,邪熱甚於肺胃,胎氣失蔭而上逆,繇是胸高氣逆,煩躁不得臥,豈非病雖由熱,而實乃胎氣上衝所致也。為今之計,清解肺胃溫邪,以化斑疹熱毒,是為正治。
然燎原之下,液灼津傷,亦必養其津液。胎氣上升,為變最速,尤要先平胎氣。肺主一身之主,又必降其肺氣。肺氣降而得臥,胎安不上衝,庶無喘厥之虞矣。
鮮生地(一兩),淡豆豉(三錢,同鮮地研),川貝母(三錢),磨蘇梗(五分,沖),磨犀角(五分,沖),磨鬱金(五分,沖),紋銀(一兩,先煎),元參(二錢),白薇(三錢),竹茹(一錢),野苧根(五錢),枇杷葉(三片,去毛)
又,溫邪上受,自氣傳營;而化火上炎,由胃及肺。喉屬肺經,咽屬胃經。凡咽喉之症,屬實火者多,因肺胃之陽盛。腎脈循喉,肝脈繞咽,系虛火者,始關肝腎之陰虧。是其大略也。此症乃斑痧之後,喉痛色赤,全由邪火熾張。圖治之方,犀角地黃,不出甘寒清解。昨吐紅痰,無非氣火熏蒸。
今觀脈色,已覺神清爽朗。喜逢知己,共斟酌而揣摩,幸謝主人,轉憂疑為欣慰。立夏恰今朝,病能減而即是退;懷麟當此疾,胎不動即是安。大便才通,亦是轉機之兆。小心調理,冀無欲速之譏。略泐數行,伏希曬政。
犀角,羚羊角,川貝,鮮石斛,元參,知母,鮮生地,麥冬,枇杷葉
金銀花露、綠豆皮煎湯,與燕窩湯相和頻飲。
又,夫溫邪燔亢之餘,餘熱固未能淨;肺胃燎原之下,陰津必受其戕。養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,葉氏之名言;安胎須順氣,陰火忌上衝,婦科之要論。此症兒及兩候,溫痧既退,安得邪火復熾?喉腫既消,何以燥痛復盛?所以然者,胎當七八月之間,正肺與大腸司養之際,肺腸相為表裡,肺主氣而大腸主津,肺受火淫,燥熱移於大腸,大腸當養胎之際,遂移熱於胞絡。《內經》云:人有重身,九月而暗,是胞之絡脈絕也。
白話文:
溫邪門
一位體質陰虛的病人,感受溫邪後,起病時出現肢體麻木、寒熱交替,很快便神志不清。現在已經七天了,脈象數而有力,舌乾燥,齒燥口渴,呼吸急促。陽明經的熱邪正盛,少陰經的陰液已經耗竭。此外還有腹部硬痛,大便秘結三天。邪氣積聚在內無法排出,氣火都浮於上焦。看起來應該先疏通下降。但是陰津耗竭嚴重,不得不先滋養津液。姑且擬定一個處方,請大家討論。
處方:鮮生地、北沙參、磨蘇梗、杏仁、天竺黃、茯神、麥冬、川貝、雪梨汁、枇杷葉。
按語:先滋養正氣,救治津液,這就是治療的關鍵。
病情變化:津液恢復,舌頭潤澤,汗出很多,熱勢也退了。但是仍然心煩失眠,大便秘結。因此還是要根據之前的處方加減。
修改處方:去蘇梗,加生地、天冬、麻仁。
另一位病人:溫邪導致的斑疹,主要在肺胃兩經。邪熱鬱積在內,由裡向外發展。血分熱盛則發斑,氣分熱盛則發疹。邪氣從外侵入,由氣分傳至營分;熱邪從內排出,由營分傳至氣分。這個病人胸前先出現斑點,身體還沒感覺到熱。幾天之後,才出現寒熱交替,接著出現遍佈全身的疹子。似乎營分先有潛伏的熱邪,之後溫邪聚集,肺胃受病,才出現咳嗽、寒熱等症狀。
斑疹已經開始消退,疹子也已經全部透出,即使還有餘邪,清解一下就可以了;然而病人卻反而出現胸悶煩躁,氣往上衝,噁心,喉嚨痛,吞咽困難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病人懷孕八個月,正值太陰、陽明經養胎的時期,邪熱過盛於肺胃,胎氣失於滋養而上逆,因此導致胸部憋悶,氣往上衝,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這難道不是因為雖然疾病是由熱邪引起,但實際上是胎氣上衝造成的嗎?目前的治療,應該清解肺胃的溫邪,以消散斑疹熱毒,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。
但是,熱邪就像燎原之火,津液被灼傷,也必須滋養津液。胎氣上升變化很快,尤其要先平復胎氣。肺主一身之氣,還必須降其肺氣。肺氣下降就能入睡,胎兒安靜就不會上衝,這樣就不會出現喘息、厥逆等症狀。
處方:鮮生地、淡豆豉、川貝母、磨蘇梗、磨犀角、磨鬱金、紋銀、元參、白薇、竹茹、野苧根、枇杷葉。
溫邪從上而下,由氣分傳至營分;而化火上炎,由胃及肺。喉嚨屬於肺經,咽喉屬於胃經。凡是咽喉的疾病,屬於實火的多,是因肺胃之陽盛。腎經循行於喉嚨,肝經繞行於咽喉,屬於虛火者,則與肝腎陰虛有關。這就是大概的情況。這個病人是斑疹退去後,喉嚨疼痛,顏色發紅,完全是由於邪火熾盛。治療的處方,犀角地黃湯,就是甘寒清解的代表方劑。之前吐出紅色痰液,就是氣火熏蒸的表現。
現在觀察脈象和面色,已經感覺神清氣爽。很幸運遇到一位懂行的朋友,一起商議琢磨,感謝主人,把擔憂轉變為欣慰。立夏正好是今天,病情能夠減輕也就是好轉;懷孕期間遇到這種疾病,胎兒不動就是平安的。大便已經通暢,也是好轉的徵兆。要小心調理,希望不要操之過急。簡單寫了幾行,希望得到指正。
處方:犀角、羚羊角、川貝、鮮石斛、元參、知母、鮮生地、麥冬、枇杷葉。
金銀花露、綠豆皮煎湯,與燕窩湯一起頻頻飲用。
溫邪燔灼的餘邪,餘熱當然還沒有完全消除;肺胃被燒灼後,陰津一定受到損傷。滋養陰液不在於補血,而在於滋養津液和汗液,這是葉氏的名言;安胎需要順氣,陰火忌諱上衝,這是婦科的重要論點。這個病人已經過了兩候(節氣),溫邪已經退去,怎麼會邪火再次熾盛?喉嚨腫痛已經消退,為什麼乾燥疼痛又加重了?原因是胎兒在七八個月的時候,正好是肺和大腸主司養胎的時期,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,肺主氣而大腸主津,肺受到熱邪侵犯,燥熱就會移至大腸,大腸正在養胎,於是熱邪就移到胞絡。《內經》說:人懷孕,九月胎兒氣息不明顯,這是因為胞絡的脈氣不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