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8)

1. 溫邪門

大生地(蛤粉炒),洋參,沙參,元參,麥冬,鮮生地,牛膝,通草,豆卷,五味子,竹葉,枇杷葉

陳粳米煎湯代水。

淵按:前方應手,此即頭頭是道。通草、豆卷,淡滲泄表。恐其耗津。不必慮邪之不去,津氣回而邪自不容矣。

又,陰津稍回,氣火未平。仍宜步步小心,勿致變端為幸。

大生地,洋參,沙參,元參,澤瀉,麥冬,天竺黃,鮮石斛,石決明,茯神,蘆根

張,溫邪兩候不解,脈形洪大中空;神昏蒙而如醉,舌淡紅而無苔。與湯亦不卻,不與亦不討;囈語如呢喃,叮嚀重複道。昨日用芳開,神情略覺好。然憑症而論之,乃津枯而液燥。是必甘寒潤燥生津液,俾得氣化津回方保吉。聊立方法以備參,候高明以商奪。

大生地,鮮石斛,沙參,茯苓,麥冬,羚羊角,鮮生地,竺黃,甘蔗汁,蘆根尖

淵按:案語清華,方法簡潔,非學識兼到者不能。

許,溫邪內蘊,痰濁上泛。壯熱無汗,神識模糊,氣逆痰多,舌膩尖紅,大便不通。勢防厥脫。

羚羊角,葶藶,杏仁,川貝,竺黃,黑山梔,蔞仁,枳實,豆豉,菖蒲

滾痰丸三錢。此方效。

淵按:實熱夾痰,滾痰丸甚合,煎方亦好。

吳,溫邪五日,舌苔干黃,壯熱無汗,胸腹板滿硬痛,手不可近。此屬結胸。煩躁氣喘,口吐涎沫。防其喘厥。

黑山梔,豆豉,蔞仁,川連,杏仁,生大黃,葶藶,柴胡,枳實,淡芩,元明粉,皂莢子

凡結胸症,煩躁氣促者死。此方是大柴胡湯、大小陷胸、梔豉合劑。

淵按:煩躁無汗而有氣喘者,柴胡不可用。用柴胡仍蹈前人治傷寒之故轍也。幸有硝、黃、連、杏主持其間,否則壞矣。

又,下後結胸之硬滿已消,而煩躁昏狂略無定刻,舌苔乾燥,渴欲涼飲,壯熱無汗。邪氣猶在氣分。以苦辛寒清裡達表,冀其戰汗無變為妙。幸其壯熱無汗,可冀戰汗。若汗出而仍壯熱,則內陷矣。此方三黃石膏湯、雞蘇散與梔豉合劑。

又,戰而得汗,脈靜身涼,邪已解矣。舌黃未去,胃中余濁未清,尚宜和化。

川貝,赤苓,豆豉(炒),連翹,黑山梔,通草,滑石,枳殼(炒),竹茹

凡戰汗後脈靜身涼,用方大法,不外乎此。

嚴,病後元氣未復,溫邪乘虛竊發。初起即便壯熱神糊,舌乾,肩膊脅肋疼痛。今方二日,邪未宣達,已見津涸之象,其為重候可知。當此論治,是宜達邪以解其表。然葉氏云:初起舌即干,神略糊者,宜急養正,微加透邪之藥。若昏憒而後救里,有措手不及之虞矣。

北沙參(一兩),牛蒡(三錢),杏仁(三錢),焦曲(三錢),黑山梔(錢半),豆豉(三錢),連翹(三錢),竺黃(一錢),枳殼(一錢),茅根(一兩),鮮薄荷根(五錢)

淵按:深得葉氏心傳。

白話文:

溫邪門

第一方:治溫邪,藥材包含生地黃(用蛤粉炒)、西洋參、沙參、元參、麥冬、鮮生地黃、牛膝、通草、扁豆(製成豆卷)、五味子、竹葉、枇杷葉。用陳米煎湯代替水服用。

按語:此方對症下藥,藥材功效環環相扣。通草、扁豆能輕微發汗利尿,排出體表邪氣。但需注意避免傷津耗氣。不必擔心邪氣排不出去,只要津液恢復,邪氣自然無處藏身。 陰津稍有恢復,但體內氣火尚未平息,仍需謹慎用藥,避免病情變化。

第二方:治溫邪兩候未癒,脈象洪大而中空;神志昏蒙如醉酒,舌頭淡紅無苔。藥材包含生地黃、西洋參、沙參、元參、澤瀉、麥冬、天竺黃、鮮石斛、石決明、茯神、蘆根。此方雖非必用,但用之亦無妨。患者囈語呢喃,反覆叨唸。昨日用芳香化濕的藥物後,病情略有好轉。但從症狀判斷,乃是津液枯竭,燥熱傷陰。必須使用甘寒潤燥、生津的藥物,使氣化恢復,津液回補才能保住性命。此方僅供參考,需請教高明醫師再作決定。

第三方:治溫邪,藥材包含生地黃、鮮石斛、沙參、茯苓、麥冬、羚羊角、鮮生地黃、天竺黃、甘蔗汁、蘆根尖。

按語:此方用藥精準,方法簡潔,非具備深厚醫學知識者不能為之。

第四方:治溫邪內蘊,痰濁上湧,症狀包括壯熱無汗、神志模糊、氣逆痰多、舌苔膩厚而舌尖紅、大便秘結,有生命危險。藥材包含羚羊角、葶藶子、杏仁、川貝母、天竺黃、黑山梔子、蔞仁、枳實、豆豉、菖蒲,另加滾痰丸三錢。此方有效。

按語:此為實熱夾痰之症,滾痰丸和煎劑都非常合適。

第五方:治溫邪五日,舌苔乾燥發黃,壯熱無汗,胸腹脹滿堅硬疼痛,手碰不得,屬結胸症。患者煩躁氣喘,口吐涎沫,需預防喘促厥逆。藥材包含黑山梔子、豆豉、蔞仁、川連翹、杏仁、生大黃、葶藶子、柴胡、枳實、黃芩、元明粉、皂莢子。

結胸症煩躁氣促者易危及性命。此方是將大柴胡湯、大小陷胸湯、梔子豉湯合併而成。

按語:煩躁無汗又氣喘,不宜使用柴胡,使用柴胡等於重蹈前人治療傷寒的覆轍。幸虧有硝石、黃連、川連翹、杏仁等藥材制衡,否則後果不堪設想。

若瀉下後,結胸的硬滿已消,但煩躁昏亂不定,舌苔乾燥,渴欲飲涼水,壯熱無汗,邪氣仍在氣分。需用苦辛寒涼的藥物清利裡氣,達邪外出,希望能引發汗出而解表。幸好患者壯熱無汗,可以期待發汗。如果汗出而仍壯熱,則邪氣已入侵內臟。此方是將三黃石膏湯、雞蘇散與梔子豉湯合併而成。

若發汗後,脈象平和,身體涼爽,邪氣已解。但舌苔發黃未退,胃中尚有濁氣未清,仍需調理。

第六方:發汗後脈象平和,身體涼爽,用藥原則大致如此。藥材包含川貝母、赤苓、豆豉(炒)、連翹、黑山梔子、通草、滑石、枳殼(炒)、竹茹。

第七方:病後元氣未復,溫邪乘虛而入。初期即出現壯熱、神志模糊、舌乾、肩背脅肋疼痛。現已服藥兩日,邪氣未解,已見津液枯竭,病情嚴重。此時應當疏通邪氣,以解表。但葉氏認為:初期舌頭即乾燥,神志略微模糊,應當急於扶正,略加疏通邪氣的藥物。如果神志昏迷後再救治內臟,則可能來不及。藥材包含北沙參、牛蒡子、杏仁、焦麥芽、黑山梔子、豆豉、連翹、天竺黃、枳殼、茅根、鮮薄荷根。

按語:此方深得葉氏醫術之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