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二 (1)
卷之二 (1)
1. 中風門
錢,類中五年,偏痱在右。元氣不足,痰流經絡。近今兩月,穀食大增,雖為美事,亦屬胃火。火能消穀,故善食而易飢也。調治方法,不外補養精血,熄風通絡,和胃化痰。
制首烏,當歸,大熟地,刺蒺藜,三角胡麻,桑寄生,茯苓,半夏曲,麥冬肉,新會皮
淵按:此肝腎水虧而虛火盛者,故以滋水熄風為治。
趙,風中廉泉,痰阻舌本,口角流涎,舌蹇而澀,右肢麻木僕中根萌。擬熄風和陽,化痰泄絡。
白話文:
這個病人已經出現這種情況五年了,最近兩個月食慾大增,雖然這看似好事,卻也代表胃火旺盛。火能消化食物,所以他雖然吃得多卻容易餓。
他主要問題是元氣不足,痰液阻塞經絡,導致右側皮膚出現痱子。
治療方法主要是補益精血,熄滅風邪,疏通經絡,化解痰濕。
藥方包括制首烏、當歸、熟地、刺蒺藜、三角胡麻、桑寄生、茯苓、半夏曲、麥冬肉、新會皮。
這是一種肝腎精血虧虛,導致虛火上升的症狀,因此治療以滋補水份,熄滅風邪為主。
另一個病人,則出現了風邪入侵廉泉穴,痰濕阻滯舌根,導致嘴角流口水,舌頭僵硬澀滯,右側肢體麻木,感覺像根莖萌芽。治療方向是熄滅風邪,溫補陽氣,化痰通絡。
羚羊角,石決明,膽星,法半夏,茯苓,甘菊炭,遠志,煨天麻,橘紅
淵按:痰火用事,故瀉火化痰,通絡熄風。甘菊不宜用炭。
某,口歪於左,手廢於右,肝風胃濕,互相牽掣。舌強而蹇,痰留心脾之絡也,類中顯然。
黨參,當歸,半夏,茯神,鉤鉤,石決明,川斷,秦艽,膽星,桑枝
白話文:
羚羊角、石決明、膽星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菊炭、遠志、煨天麻、橘紅,用來清熱化痰、通絡熄風。甘菊不適合用炭。
這位病人左側嘴巴歪斜,右側手無力,肝風胃濕互相影響。舌頭僵硬,痰積在心脾經絡,症狀明顯。
處方:黨參、當歸、半夏、茯神、鉤鉤、石決明、川斷、秦艽、膽星、桑枝。
淵按:脾虛生痰,肝虛生風。運脾即是化痰,養肝佐以熄風,為虛實參半之治。
王,兩手關脈皆見一粒厥厥動搖之象,此脾虛木盛,內風動躍之候也。左半肢體麻木不仁,頭眩面麻,此屬偏枯,慮延僕中。
制首烏,當歸,白芍,茯苓,陳皮,煨天麻,秦艽,石決明,刺蒺藜,池菊,鉤鉤,桑枝
復,兩關脈厥厥動搖之象大減,其內風有暗熄之機。左手屈伸稍安,左足麻木未愈。今擬補腎生肝,為治本之計。
地黃飲子去桂、附。
淵按:去附、桂,水中之火尚不虛也。
白話文:
患者情況:兩手關脈跳動的現象明顯減輕,內風有減弱的趨勢。左手屈伸活動稍微好轉,但左腳麻木仍未痊癒。 治療方案:現在打算採用補腎滋養肝臟的方案,作為治本的方案。
方劑調整:使用地黃飲子,去除桂枝和附子。
淵注:去除附子、桂枝,是因為患者體內的水分代謝功能尚未虛弱。
金,左手脈沉弦而澀數不調,乃血虛而肝風暗動也;右關脈獨緩滑,胃有濕痰,黃柏俱弱,金水兩虛。症見耳聾,兩肩膊痠而難舉,痰多,口中乾膩,是其徵也。
大生地,麥冬,歸身,石決明,半夏,蒺藜,鉤鉤,橘紅,牡蠣,元參,指迷茯苓丸
丁,脈左弱為血虛,右弱為氣虛,氣血兩虛,上為頭眩,半身以下皆形麻木而成癱瘓,甚則心亂神昏,此肝風挾痰所致。法當清上補下。
淡蓯蓉,大生地,天冬,牛膝,元參,菖蒲,大麻,萆薢,茯苓,陳皮,黃柏,洋參
白話文:
患者左手的脈象沉而緊,並且澀滯不規則,這是由於血虛導致肝風內動。右關脈則獨自緩慢滑利,說明胃中有濕痰,黃柏功能也弱,整體上金水兩虛。因此出現耳聾、雙肩痠痛難以舉起、痰多、口乾膩等症狀。
這是一個藥方,包含了大生地、麥冬、歸身、石決明、半夏、蒺藜、鉤鉤、橘紅、牡蠣、元參等藥材,以及指迷茯苓丸。
患者左脈弱,表示血虛;右脈弱,表示氣虛。氣血兩虛導致頭暈,半身以下麻木癱瘓,嚴重時會心神不寧,昏昏沉沉。這是肝風挾痰引起的。治療原則應當清熱頭部,補益下焦。
這是一個藥方,包含了淡蓯蓉、大生地、天冬、牛膝、元參、菖蒲、大麻、萆薢、茯苓、陳皮、黃柏、洋參等藥材。
解釋
這段文字描述了兩位患者的脈象和症狀,並給出了相應的診斷和藥方。第一位患者血虛肝風內動,伴有胃濕痰,表現為耳聾、肩痠等症狀。第二位患者氣血兩虛,表現為頭暈、半身麻木癱瘓等症狀。兩個藥方都是根據患者的病症和體質,選擇相应的藥材,以达到清熱頭部,補益下焦的效果。
注意
這只是一段中醫古文片段,並不能直接作為醫治疾病的依據。如有身體不適,請及時就醫,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。
淵按:清陽明以利機關,養肝腎以滋陰血,運脾氣以化濕痰,絲絲入扣。
孫,血不養筋,肝風走絡,左臂痠痛,或止或作。法當養血通絡。
制首烏,當歸,杞子,穭豆衣,丹參,蒺藜,苡仁,茯苓,秦艽,桑枝,紅棗
蔣,酒客中虛嘈雜,木勝風動,頭旋掉眩,兼以手振,此內風挾痰為患。須戒酒節欲為要。
天麻,冬朮,茯苓,杞子,沙苑子,鉤鉤,制首烏,當歸,白芍,半夏,石決明,池菊
謝,久患肝風眩暈,復感秋風成瘧。瘧愈之後,周身筋脈跳躍,甚則發厥。此乃血虛不能涵木,筋脈失養,虛風走絡,痰涎凝聚所致。擬養血熄風,化痰通絡。
白話文:
淵說:清陽明經能調節身體機能,滋養肝腎以補充陰血,運化脾胃之氣以化解濕痰,環環相扣,互相影響。
孫,因為血氣不足無法滋養筋脈,導致肝風侵襲經絡,引起左臂酸痛,時而疼痛,時而緩解。應當以養血通絡的方法治療。
用制首烏、當歸、枸杞子、黃豆衣、丹參、蒺藜、薏仁、茯苓、秦艽、桑枝、紅棗。
蔣,因為經常喝酒,導致身體虛弱,飲食不消化,肝氣過盛,風邪入侵,引起頭昏眼花,並伴有手抖,這是內風挾痰所致。必須戒酒節慾為要。
用天麻、冬朮、茯苓、枸杞子、沙苑子、鉤藤、制首烏、當歸、白芍、半夏、石決明、菊花。
謝,長期患有肝風眩暈,又因秋風而患瘧疾。瘧疾痊癒後,全身筋脈跳動,嚴重時甚至昏厥。這是因為血虛不能制約肝氣,筋脈失養,虛風侵襲經絡,痰涎凝結所致。應當以養血熄風、化痰通絡的方法治療。
制首烏,紫石英,白蒺藜,半夏,茯神,洋參,陳皮,羚羊角,石決明,煨天麻,棗仁,竹油,薑汁
淵按:瘧後脾氣必虛,風動雖由木燥,痰聚由於脾虛。若舌苔濁膩,運脾化痰尤不可少。
薛,年已六旬,腎肝精血衰微,內風痰涎走絡,右偏手足無力,舌強言澀,類中之根萌也。溫補精血,兼化痰涎,冀免偏枯之累。然非易事,耐心調理為宜。
蓯蓉干,巴戟肉,茯神,木瓜,半夏,杞子(鹽水炒),遠志肉(甘草湯制),海風藤,萸肉(酒炒),牛膝,杜仲(鹽水炒)
白話文:
要制首烏、紫石英、白蒺藜、半夏、茯神、洋參、陳皮、羚羊角、石決明,再將天麻煨好,加入棗仁、竹油和薑汁。
按說瘧疾過後脾氣必定虛弱,雖然風動是因為木燥,但痰聚卻是脾虛所致。如果舌苔濁膩,就更要注重健脾化痰。
薛某已經六十歲,腎肝精血衰微,內風痰涎流竄經絡,導致右手足無力、舌頭僵硬、說話困難,如同中風的初期徵兆。需要溫補精血,同時化痰涎,希望能避免偏癱的後果。然而這並不容易,需耐心調理。
準備蓯蓉干、巴戟肉、茯神、木瓜、半夏、用鹽水炒過的枸杞子、用甘草湯製過的遠志肉、海風藤、用酒炒過的萸肉、牛膝,以及用鹽水炒過的杜仲。
又,腎藏精,肝藏血,腎肝精血衰微,筋骨自多空隙,濕熱痰涎乘虛入絡,右偏手足無力,舌根牽強,類中之根。溫補精血,宣通經絡,兼化痰涎,守服不懈,加以恬養安泰,庶幾卻病延年。
蓯蓉干,黨參(元米炒),牛膝,半夏,杞子(鹽水炒),陳皮,續斷,茯苓,巴戟肉,桑枝
又,丸方。
蓯蓉干(二兩,酒煮爛,搗入),黨參(三兩,元米炒),熟地(四兩,砂仁末、陳酒拌,蒸爛搗入),麥冬(二兩,去心,元米炒),棗仁(三兩,炒、研),巴戟肉(三兩,鹽水炒),歸身(二兩,酒炒),萆薢(三兩,炒),制首烏(四兩,炒),茯神(三兩),牛膝(三兩,鹽水炒),天冬(二兩,去心,元米炒),半夏(二兩),陳皮(二兩五錢),杜仲(三兩,鹽水炒),虎骨(三兩,炙),菖蒲(一兩),杞子(四兩,鹽水炒)
白話文:
另外,腎臟藏精,肝臟藏血。腎臟和肝臟的精血衰微,筋骨就會自然出現很多空隙。濕熱痰涎趁機侵入經絡,就會造成右側手腳無力,舌根僵硬,這就是病根所在。
應該溫補精血,疏通經絡,同時化解痰涎,持續服用藥物,並配合休養身心,才能夠去除病症,延年益壽。
藥方
- 蓯蓉干、黨參(用米炒)、牛膝、半夏、枸杞(用鹽水炒)、陳皮、續斷、茯苓、巴戟肉、桑枝。
丸劑藥方
- 蓯蓉干(二兩,用酒煮爛,搗碎加入藥丸)、黨參(三兩,用米炒)、熟地(四兩,用砂仁末和陳酒拌勻,蒸爛搗碎加入藥丸)、麥冬(二兩,去掉心,用米炒)、棗仁(三兩,炒熟研磨)、巴戟肉(三兩,用鹽水炒)、歸身(二兩,用酒炒)、萆薢(三兩,炒)、制首烏(四兩,炒)、茯神(三兩)、牛膝(三兩,用鹽水炒)、天冬(二兩,去掉心,用米炒)、半夏(二兩)、陳皮(二兩五錢)、杜仲(三兩,用鹽水炒)、虎骨(三兩,炙)、菖蒲(一兩)、枸杞(四兩,用鹽水炒)
說明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以精血不足導致筋骨空虛,濕熱痰涎乘虛而入的病症,並給出了相應的藥方。藥方包括湯劑和丸劑兩種,分別列出了藥材名稱和炮製方法。
需要注意的是,這只是一種傳統的醫學理論和藥方,並不代表現代醫學的觀點。如果遇到身體不適,請及時就醫,不要自行用藥。
上藥各選道地,如法制炒,共研細末。用竹瀝四兩,薑汁三兩,搗入,再將白蜜為丸,如黍米大,用瓷器裝好。每朝服五錢,開水送下。
唐,風痰入絡,腦後脹痛,舌根牽強,言語不利,飲食減進。久防痱中。
羚羊角,防風,制殭蠶,生甘草,羌活,遠志肉,川芎,桔梗,桑葉,薄荷,鉤鉤
白話文:
先把藥材挑選最好的,按照方法炒制,研磨成細粉。加入四兩竹瀝、三兩薑汁,一起搗勻,再用白蜜做成丸子,大小像黍米一樣,裝在瓷器裡。每天早上服用五錢,用開水送服。
這種藥方適用於治療風痰入侵經絡,導致腦後脹痛,舌根僵硬,說話不利索,食慾減退,久治不愈的風痱。
藥方包含羚羊角、防風、制殭蠶、生甘草、羌活、遠志肉、川芎、桔梗、桑葉、薄荷、鉤鉤。
又,頸項脹是風,舌根強屬痰,風與痰合,久防類中。
熟地,白芍,續斷,杞子,杜仲,秦艽,當歸,牛膝
淵按:實多虛少,前方恰合。後方大補,與痰阻舌本者不宜。
費,類中之後,手足不遂,舌根牽強,風痰入絡所致。防其復中。
黨參,大生地,制南星,白芍,秦艽,冬朮,制首烏,羚羊角,虎骨,歸身,牛膝,海風藤,沙苑子,茯苓,棗仁,杜仲,生苡仁,陳皮,川貝,半夏
上藥煎濃三次,加竹瀝二茶杯,薑汁二十匙,白蜜二杯,阿膠四兩,烊化收膏。
某,勞碌傷氣,肝風、陽氣弛張;肥體氣虛,濕熱痰火擾動。忽然磕睡,幾乎跌僕,舌強言漫,右偏肢痱。此屬偏中,猶幸神識尚清,痰涎未湧,或可圖幸。治以熄風化痰,安神清火,冀其得效為妙。
白話文:
頸項發脹是風邪入侵的表現,舌根僵硬則是痰濕阻滯,風邪與痰濕結合,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類中風症狀。
熟地、白芍、續斷、杞子、杜仲、秦艽、當歸、牛膝這些藥物適合實證,也就是身體較強壯,虛弱較少的人使用。後面的藥方是大補之方,不適合痰濕阻滯舌根的人服用。
類中風之後,手腳麻痺、舌根僵硬,是因為風痰入侵經絡所致,需要預防復發。
黨參、生地、制南星、白芍、秦艽、冬朮、制首烏、羚羊角、虎骨、歸身、牛膝、風藤、沙苑子、茯苓、棗仁、杜仲、生苡仁、陳皮、川貝、半夏這些藥物煎煮三次,加入竹瀝、薑汁、白蜜、阿膠,熬製成膏。
這個病人因勞累傷氣,導致肝風內動、陽氣虛弱;又因肥胖體質氣虛,濕熱痰火擾動。突然昏昏欲睡,幾乎跌倒,舌頭僵硬說話含糊不清,右半身麻木。這是偏中風的表現,所幸意識還清醒,痰涎沒有湧出,或許還有機會治療。可以用熄風化痰、安神清火的方法,希望能收到效果。
羚羊,決明,天麻,竺黃,茯神,菖蒲,川貝,膽星,半夏,橘紅,嫩鉤,竹瀝,淡薑汁
範,驚動肝膽,風陽與胃中之痰濁交互入絡。營衛運行之氣,上下升降之機,阻窒礙滯。周身皮膚,肌肉,關節麻木不仁,胸脘不暢,飲食無味,口多涎沫,頭昏心悸。風陽抑鬱不伸,痰濁瀰漫不化。苔白而裂,大便乾燥。胃雖有濕,而腸液已枯矣。擬清火熄風,化痰滲濕,參以養血滋液。
羚羊,蓯蓉干,天麻,決明,半夏,麻仁,制南星,澤瀉,橘紅,茯神,當歸,嫩鉤,薑汁,竹瀝
淵按:飲食不化精微而化痰濁,致胃濕腸燥,由氣秘不行,中焦升降失其常度耳。
白話文:
藥材
- 羚羊角
- 決明子
- 天麻
- 竺黃(可能是指黃精或金絲草)
- 茯苓
- 菖蒲
- 川貝母
- 膽星(可能是指牛黃)
- 半夏
- 橘紅
- 嫩鉤(可能是指鉤藤)
- 竹瀝
- 淡薑汁
症狀描述
- 驚動肝膽,風陽與胃中之痰濁交互入絡:肝膽受驚擾,風邪與胃中痰濁互相交錯侵入經絡。
- 營衛運行之氣,上下升降之機,阻窒礙滯:氣血運行不暢,上下升降失常,受到阻滯。
- 周身皮膚,肌肉,關節麻木不仁:四肢皮膚、肌肉、關節麻木無感覺。
- 胸脘不暢,飲食無味,口多涎沫:胸部和腹部脹悶,食慾不振,口中有過多唾液。
- 頭昏心悸:頭暈目眩,心跳加速。
- 風陽抑鬱不伸,痰濁瀰漫不化:風邪鬱結不通,痰濁瀰漫不消。
- 苔白而裂,大便乾燥:舌苔白且有裂紋,大便乾燥難解。
- 胃雖有濕,而腸液已枯矣:胃中濕氣重,但腸液已經枯竭。
治療方案
- 擬清火熄風,化痰滲濕,參以養血滋液:擬採用清熱瀉火、熄風止痙、化痰利濕、滋陰養血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藥方
- 羚羊角、蓯蓉、天麻、決明子、半夏、麻仁、制南星、澤瀉、橘紅、茯苓、當歸、嫩鉤、薑汁、竹瀝
病因分析
- 淵按:飲食不化精微而化痰濁,致胃濕腸燥,由氣秘不行,中焦升降失其常度耳。:飲食不能化為精微物質而變成痰濁,導致胃中濕氣重、腸道乾燥,由於氣機不通,中焦升降失常。
症狀
患者感到肝膽受驚,身體出現風邪和胃中痰濁交錯侵入經絡的症狀。氣血運行不暢,上下升降失常,四肢皮膚、肌肉、關節麻木無感覺,胸部和腹部脹悶,食慾不振,口中有過多唾液,頭暈目眩,心跳加速。風邪鬱結不通,痰濁瀰漫不消,舌苔白且有裂紋,大便乾燥難解。雖然胃中濕氣重,但腸液已經枯竭。
病因
患者可能是由於飲食不能化為精微物質而變成痰濁,導致胃中濕氣重、腸道乾燥,氣機不通,中焦升降失常。
治療方案
醫生打算採用清熱瀉火、熄風止痙、化痰利濕、滋陰養血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藥方
醫生開了以下藥方:羚羊角、蓯蓉、天麻、決明子、半夏、麻仁、制南星、澤瀉、橘紅、茯苓、當歸、嫩鉤、薑汁、竹瀝。
何,右關脈獨滑動如豆,此有痰濁在中焦也。中脘皮肉覺厚,手足筋脈時或動惕,痰走經絡之象。法當攻補兼施。
朝服香砂六君丸三錢,夜服控涎丹十四粒,硃砂為衣。
陸,素有痰飲咳嗽,土弱金虛。金虛不能制木,並不能生水;土弱不能御木之侮,並不能生金而化痰。病情有似風痰癱瘓,足軟難行,口流涎沫,舌左半無苔,口常不渴,脈虛弦滑,大便堅燥。種種見症,皆顯金土水不足而風痰有餘。病根日久,調之不易,姑擬一方備採。
白話文:
診斷
患者右關脈獨自滑動,像豆子一樣,這是痰濁停滯在中焦的表現。中脘部位的皮肉感覺厚實,手足筋脈時常跳動,這是痰邪走經絡的徵兆。治療應當採用攻補兼施的方法。
處方
早上服用香砂六君丸三錢,晚上服用控涎丹十四粒,以硃砂為藥衣。
病因病機分析
患者素來有痰飲咳嗽,這是脾土虛弱,肺金虛損所致。肺金虛損,不能制約肝木,也無法生水;脾土虛弱,不能抵抗肝木的侵犯,也無法生金化痰。病情類似風痰癱瘓,表現為足軟難行,口流涎沫,舌苔左半消失,口不渴,脈象虛弦滑,大便乾結。這些症狀都顯示出肺金、脾土、腎水不足,而風痰有餘。病根日久,調治不易,特擬此方供參考。
蓯蓉干,半夏,五味,牛膝(鹽水炒),麥冬(元米炒),巴戟天,麻仁,熟地,茯神,陳皮,肉桂,竹瀝,薑汁
吳,體肥多濕,性燥多火。十年前小產血崩,遂陰虧火亢,肝風暗動,筋絡失養,其根已非一日。去秋伏暑而成三瘧,瘧久營衛偏虛,遂致內風夾痰擾絡,右半身麻痹而似偏痱,調理漸愈。今但右足麻辣熱痛,痛自足大趾而起,顯系血虛肝經失養。據云,腿膝常冷,足骱常熱。
並非足骱有火而腿膝有寒也。想因痛處則熱;上腿之處氣血不足,故寒也。至於左脛外臁皮肉之內,結核如棉子,發作則痛甚,此屬筋箭,是風痰瘀血交凝入絡而成,與右足之熱痛麻辣不同。今且先治其右足,姑擬一方請正。
白話文:
患者體型肥胖,體內濕氣重,個性燥熱。十年前小產後血崩,導致陰虛火旺,肝風暗動,筋絡失養,問題已存在多年。去年夏天暑氣過盛,患者患上瘧疾,久病導致營衛氣血虛弱,內風夾雜痰濕侵擾經絡,引起右半身麻痺,類似麻疹,經過治療有所改善。目前患者右腳麻木、灼熱、疼痛,疼痛感從大腳趾開始,顯然是血虛導致肝經失養。據說患者腿膝經常冰冷,腳踝經常發熱。這並不是說腳踝有火而腿膝有寒,而是疼痛的地方就感覺熱,而上腿部位氣血不足,所以冰冷。至於左腿外側小腿皮肉內側的結核,摸起來像棉花籽,發作時疼痛難忍,這是筋箭,是風痰瘀血交凝入經絡而形成,與右腳的灼熱麻木疼痛不同。現在先治療右腳,先擬定一個方子請您指點。
大生地,萆薢,茯苓,阿膠,天麻,五加皮,歸身,牛膝,冬朮,獨活,絲瓜絡,木瓜
淵按:筋箭之名甚新。仁淵曰:中風一證,昔河間言火,東垣言氣,丹溪言痰,各持其說。以余觀之,要不外陰精陽氣不能轉輸布化,或痰或火或氣得以乘間竊發,阻其竅隧經絡,致無故昏僕,或口噤語蹇,手足偏廢,雖有臟腑經絡之分,總是本虛標實。惟本虛故容易受邪,而風也,火也,痰也,雖名外邪,其實風即逆氣所化,痰即飲食所生,火亦陽氣偏盛,乃化良民為盜賊耳。《內經》曰: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。
白話文:
大生地、萆薢、茯苓、阿膠、天麻、五加皮、歸身、牛膝、冬朮、獨活、絲瓜絡、木瓜等藥材,都是治療中風的良藥。古人對中風的病因有不同的看法,有人認為是火,有人認為是氣,有人認為是痰。我認為,中風的根源是陰精陽氣不能正常運作,導致痰、火、氣乘虛而入,阻塞經絡,造成昏迷、口齒不清、肢體麻痺等症狀。雖然中風涉及臟腑經絡,但根本原因是身體虛弱,容易受到外邪入侵。風、火、痰雖然被稱為外邪,但其實風是逆氣所化,痰是飲食所生,火則是陽氣過盛,就如同良民變成盜賊一樣。 《內經》說,人到四十歲,陰氣就會減少一半。
陰氣者,乃五臟之精氣也。精氣暗虧,三邪易發,故病者每在四十以後,少壯者鮮焉。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謂全屬虛證,治以大劑黃耆,雖屬偏見,不為無因。而細想病情,若非真臟大虛,安有如是猝暴!與外感傷風、中風,豈可同年而語!彼則賊自外來,此則釁由內起。古人以小續命加減治一切中風,余每疑焉。
蓋以辛溫發散之方,而治內傷精氣之病。朱丹溪曰:西北方氣寒土燥,或有真中風;東南則因濕生痰,痰生火,火生風耳。若然,則西北之病仍是外感風邪而名為中風,與猝然昏僕偏廢,大相懸絕,豈可混同論治!餘生長東南,未見西北之病,讀書至中風一篇,每不滿意於古人焉。
白話文:
陰氣是五臟的精氣,精氣暗中虧損,就會容易受到外邪入侵。因此,病患多半在四十歲以後才發病,年輕力壯者較少。王清任在《醫林改錯》中認為這是純粹虛證,應該用大劑黃耆治療,雖然這種觀點偏頗,但也不無道理。但仔細思考病情,若非五臟嚴重虛弱,怎麼會如此突然發作?與外感傷風、中風,根本不能相提並論!外感是外邪入侵,內傷則是自身內虛引發。古人用小續命湯加減治療各種中風,我始終感到疑惑。
因為用辛溫發散的藥方來治療內傷精氣的疾病,並不恰當。朱丹溪說:西北地區氣候寒冷乾燥,可能是真正中風;而東南地區則因濕氣而生痰,痰生火,火生風。如果是這樣,西北地區的病症仍然是外感風邪而被稱為中風,與突然昏迷癱瘓,截然不同,怎麼可以混為一談?我生長在東南地區,沒有見過西北地區的病症,讀到中風這一篇,總是對古人的說法感到不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