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7)

1. 溫邪門

射干,杏仁,鬱金,橘紅,代赭石,川貝,沙參,桔梗,通草,旋覆花,茅根,冬瓜子

淵按:開肺降胃,更為得旨,所以呃除神清。

又,呃除,苔稍化,欲咳不揚。仍從前法加減。

前方去代赭石,加蛤殼、赤苓。

又,去旋覆花、射干、桔梗,加豆卷。

又,便泄數次,黏膩垢汙。胃濁以下行為順,故連日沉迷嗜臥,昨宵便惺惺少寐,且屢起更衣,愈覺神煩倦乏耳。今便泄未止,舌苔仍白,身熱已和,酒客中虛濕勝。擬和中化濁,仿子和甘露飲。

生洋參,於朮,赤苓,澤瀉,滑石,雞距子,廣藿,木香,葛花,橘紅,通草,竹茹

淵按:痰從便去,熱亦隨之,中焦之濁清,上焦之熱亦降,故諸恙若失,轉惺惺少寐耳。然苔未化,余濕未清,脾胃轉運未復也。不可早補。

又,病已退,濕未楚。前方加減。

前方加參鬚、於朮、神麯、穀芽。

孫,溫邪襲肺,肺失清肅,濕挾熱而生痰,火載氣而逆上。喘息痰嘶,舌乾口膩。昨日之脈據云弦硬,現診脈象小而澀數,陰津暗傷,元氣漸餒,頗有喘汗厥脫之慮。夫溫邪為病,隸乎手經,肺胃位高,治宜清肅。痰隨氣湧,化痰以降氣為先;氣因火逆,降氣以清肅為要。姑擬一方,備候高明酌奪。

鮮石斛,射干,杏仁,象貝,沙參,蘇子,桑皮,沉香,蘆根,竹油(沖服),冬瓜子,枇杷葉,薑汁

淵按:議論明晰,最宜學步。方中沉香易黃芩則善矣。蓋熱化肺清,不患不降。凡諸清肺藥皆能降氣,沉香屬木,降肝不降肺耳。

黃,舌乾而絳,齒燥唇焦,痰氣喘粗,脈象細數。無形邪熱薰蒸於膻中,有形痰濁阻塞於肺胃,而又津枯液燥,正氣內虧,恐有厥脫之變。擬化痰滌熱治其標,扶正生津救其本。必得痰喘平,神氣清,庶幾可圖。

羚羊角,旋覆花,葶藶,杏仁,川貝,鮮石斛,元參,茅根,竹油,沉香,代赭石,蘇子,薑汁,枇杷葉,滾痰丸(三錢,人參湯送下)

又,頭汗淋瀝,痰喘不止,脈形洪大,面色青晦,舌紅乾涸,齒板唇焦。此少陰陰津不足,陽明邪火有餘,火載氣而上逆,肺失降而為喘,症勢危險,深慮厥脫。勉擬救少陰之津,清陽明之火,益氣以斂其汗,但肺以定其喘,轉輾圖維,冀其應手乃妙。

大生地(海浮石拌搗),洋參,牛膝,五味子,石膏,桑皮,川貝,炙甘草,麥冬,人參(一錢,另煎,沖)

陳粳米煎湯代水。

淵按:脈形洪大,合之頭汗面青,上實下虛大著。從補下納氣之中,想出清熱救津之法,故能應手。人參、石膏、粳米,救肺清熱,亦所以救腎也。

又,汗稍收,喘稍平,脈大稍軟。但氣仍急促,心中煩躁,舌紅乾涸,齒垢唇焦。津液猶未回,虛陽猶未息,上逆之氣猶未降,雖逾險嶺,未涉坦途。今少腹似有透㾦之象,是亦邪之出路。仍擬救少陰,清陽明,再望轉機。

白話文:

溫邪門

文中記載幾位患者因溫邪導致的肺部及相關疾病,醫師根據患者的症狀、舌苔、脈象等,開具不同處方,並記錄了處方加減的理由及治療思路。

第一個病例:患者呃逆,苔稍化,欲咳不揚。醫師先開具一個方子(射干、杏仁、鬱金、橘紅、代赭石、川貝、沙參、桔梗、通草、旋覆花、茅根、冬瓜子),意圖開肺降胃。後根據病情變化,加減藥物,例如去除代赭石,加入蛤殼、赤苓;或去除旋覆花、射干、桔梗,加入豆卷;又因患者出現便泄,舌苔白,身熱和緩等症狀,改用和中化濁的方子(生洋參,於朮,赤苓,澤瀉,滑石,雞距子,廣藿,木香,葛花,橘紅,通草,竹茹)。醫師認為痰從大便排出,熱也隨之而去,中焦濁氣清除,上焦的熱也下降了,所以症狀有所好轉。但因苔未化,餘濕未清,脾胃運轉未復,故不可早行補益。後又因濕未盡除,再次加減藥物,加入參鬚、於朮、神麴、穀芽。

第二個病例:患者溫邪襲肺,肺失清肅,濕熱生痰,氣逆上,出現喘息、痰多、舌乾口膩等症狀。脈象弦硬轉為小而澀數,陰津暗傷,元氣漸虛。醫師開具清肅肺氣、化痰降氣的方子(鮮石斛,射干,杏仁,象貝,沙參,蘇子,桑皮,沉香,蘆根,竹油,冬瓜子,枇杷葉,薑汁),並說明沉香可考慮換成黃芩。

第三個病例:患者舌乾紅絳,齒燥唇焦,痰喘,脈細數,屬於邪熱薰蒸於胸中,痰濁阻塞肺胃,津液枯燥,正氣內虧。醫師開具化痰滌熱、扶正生津的方子(羚羊角,旋覆花,葶藶,杏仁,川貝,鮮石斛,元參,茅根,竹油,沉香,代赭石,蘇子,薑汁,枇杷葉,滾痰丸)。

第四個病例:患者頭汗淋漓,痰喘不止,脈洪大,面色青晦,舌紅乾涸,齒燥唇焦,屬於少陰津液不足,陽明邪熱有餘,氣逆上。醫師開具救少陰津液,清陽明邪熱,益氣斂汗,降氣平喘的方子(大生地,洋參,牛膝,五味子,石膏,桑皮,川貝,炙甘草,麥冬,人參,用陳粳米煎湯代水),並解釋了處方用藥的用意。後因患者汗稍收,喘稍平,但氣急,心中煩躁,舌紅乾涸等症狀,考慮少腹似有透邪之象,再次調整治療方案,繼續救少陰,清陽明,以期轉機。

總而言之,這段文字記載了古代醫師根據不同患者的病症,運用中醫理論,辨證施治的過程,體現了中醫臨證的靈活性和精妙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