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6)

1. 溫邪門

又,黑苔剝落,舌質深紅,陰津大傷,燥火未退,左脈細小,右脈洪大,是其徵也。際此陰傷火旺,少陰不足,陽明有餘,惟景岳玉女煎最合。一面存陰,一面瀉火,守過三候,其陰當復。

鮮生地,生石膏,元參,洋參,大生地,黑山梔,生甘草,知母,沙參,連翹,蘆根

淵按:右脈洪大,陽明熱結夾滯顯然。

又,頻轉屎氣,咽喉乾燥,燥則語不出聲。此陽明火勢熏蒸,津不上承。重救其陰,兼通其腑,再商。

大生地,鮮生地,麥冬,生軍,海參,北沙參,生甘草,元參,元明粉

淵按:從前欠下,尚是實熱見象,海參嫌膩膈。

又,下後液未回,急當養陰醒胃。

生洋參,茯苓,橘紅,麥冬,蔗皮,大生地,石斛,沙參,元參,穀芽

又,耳聾無聞,舌乾難掉,陰津大傷。用復脈法。

大生地,麥冬,元參,洋參,阿膠(川連三分,拌炒),生甘草,雞子黃

又,迭進滋陰大劑,生津則有餘,瀉火則不足。今交三候,齒垢退而復起,神識已清,非陰之不復,乃燥火未清耳。今當法取輕靈。

洋參,枳殼,川貝,橘紅,赤苓,棗仁(豬膽汁炒),川連

雪羹湯煎。

又,諸恙向安。每啜稀粥,必汗沾濡,非虛也,乃津液復而營氣敷布周流也。小溲澀痛,餘火未清。惟宜清化。

冬瓜子,鮮石斛,通草,黑梔,生穀芽,甜杏仁,甘草梢

又,病退。日間安靜,至夜發熱神昏,乃餘熱留於營分也。小溲熱痛,心火下趨小腸。仿病後遺熱例,用百合知母滑石湯合導赤散。

木通,草梢,竹葉,知母,鮮生地,滑石,百合

泉水煎服。

範,陰虛挾濕之體,感受時令風溫,初起背微惡寒,頭略脹痛,欲咳不爽,發熱不揚,舌白膩,大便溏。峻投消散,暗劫胃津,以至飢不欲食,嗜臥神糊,呃忒斷連,斑疹隱約。症方八日,勢涉危機。閱周先生方,洵盡美善,僭加甘草一味以和之,具生津補中之力,未始非贊襄之一助也。

若云甘能滋濕,甘能滿中,孰不知之!須知苔薄光滑,胸不滿而知飢,乃無形濕熱,已有中虛之象,此葉氏所以深戒苦辛消克之劑,幸知者察焉!

牛蒡子,前胡,橘紅,竺黃,鬱金,刀豆子,桔梗,神麯,菖蒲,連翹,薄荷葉,竹茹,甘草,枇杷葉

淵按:此痰呃也。中虛挾痰,胃氣通降不順所致。

又,症逾旬日,系溫邪挾濕,病在氣營之交。苔白膩而邊紅,疹點透而不爽,寐則譫語,寤則神清,呃聲徐而未除,脈象軟而小數。周先生清營泄衛、理氣化濁,恰如其分。

羚羊角,連翹,竺黃,川連,橘紅,牛蒡子,半夏,丁香,柿蒂,竹茹,薄荷根,通草,茅根

淵按:寐昏寤明,痰火阻塞上中焦顯然。方較上首好。

又,熱處濕中,神蒙嗜臥,呼之則清,語言了了。舌白膩,脈軟數,知非邪陷膻中,乃濕熱深漫於上焦,肺氣失宣布耳。呃尚未除,胃濁未化。擬從肺胃立法。

白話文:

溫邪門

舌苔變黑後脫落,舌頭深紅色,陰液嚴重受損,燥熱未退,左脈細弱,右脈洪大,這是典型的症狀。由於陰液受損,火熱旺盛,少陰不足,陽明有餘,服用景岳玉女煎最合適。一方面滋補陰液,一方面瀉火,持續觀察三天,陰液應該就能恢復。

藥方:鮮生地、生石膏、玄參、西洋參、生地黃、山梔子、生甘草、知母、沙參、連翹、蘆根。

(註解:右脈洪大,陽明經熱結阻滯明顯。)

頻頻排出臭氣,咽喉乾燥,乾燥到說不出話。這是陽明經的火熱熏蒸,津液不能上輸。重點是救治陰液,同時通利腑臟,再觀察。

藥方:生地黃、鮮生地、麥冬、生薑、海參、北沙參、生甘草、玄參、珍珠粉。

(註解:之前欠下的病根,仍然是實熱的表現,海參容易膩膈。)

大便後津液未回升,應立即養陰醒胃。

藥方:西洋參、茯苓、橘紅、麥冬、甘蔗皮、生地黃、石斛、沙參、玄參、穀芽。

耳聾聽不見,舌頭乾燥難以伸出,陰液嚴重受損。使用復脈法。

藥方:生地黃、麥冬、玄參、西洋參、阿膠(與川連粉比例為3:1,拌炒)、生甘草、雞蛋黃。

連續服用滋陰大劑,生津液則有餘,瀉火則不足。現在過了三天,牙垢脫落後又出現,神志已經清醒,不是陰液未復,而是燥熱未清。現在應該選用輕靈的藥方。

藥方:西洋參、枳殼、川貝母、橘紅、赤小豆、酸棗仁(用豬膽汁炒)、川連粉。

用雪羹湯煎服。

其他症狀都好了。每次喝稀粥,都會出汗,不是虛弱,而是津液恢復,營氣布散周流。小便澀痛,餘火未清,只宜清化。

藥方:冬瓜子、鮮石斛、通草、山梔子、生穀芽、甜杏仁、甘草梢。

病退。白天安靜,晚上發熱神昏,是餘熱滯留在營分。小便熱痛,心火下行至小腸。仿照病後餘熱的治療方法,使用百合知母滑石湯合導赤散。

藥方:木通、甘草梢、竹葉、知母、鮮生地、滑石、百合。

用泉水煎服。

某患者,體質陰虛夾濕,感受時令風溫,初期背部輕微惡寒,頭部略微脹痛,想咳嗽卻咳不出來,發熱不顯著,舌苔白膩,大便溏瀉。峻猛的消散藥物,暗中損傷胃津,以至於不想吃飯,嗜睡神志不清,呃逆不斷,斑疹隱約可見。症狀持續八天,病情危急。參考周先生的藥方,確實非常完善,我僭越添加了一味甘草以調和,具有生津補中的作用,未嘗不是一種輔助。

如果說甘草能滋生濕氣,甘草能使腹部飽滿,那是不知道甘草的特性!必須知道苔薄光滑,胸部不滿卻感到飢餓,這是無形的濕熱,已經有中虛的徵象,這就是葉氏為何嚴格禁止使用苦辛寒涼的藥物的原因,希望明智者能察覺!

藥方:牛蒡子、前胡、橘紅、鬱金、鬱金、刀豆子、桔梗、神麴、菖蒲、連翹、薄荷葉、竹茹、甘草、枇杷葉。

(註解:這是痰呃。中虛夾痰,胃氣升降失常所致。)

症狀超過十天,是溫邪夾濕,病在氣營之間。舌苔白膩而邊緣紅,疹點透發但不舒暢,睡覺時說胡話,醒來時神志清醒,呃逆緩慢但未消失,脈象軟弱而細小。周先生的清營泄衛、理氣化濁的處方,恰到好處。

藥方:羚羊角、連翹、鬱金、川連粉、橘紅、牛蒡子、半夏、丁香、柿蒂、竹茹、薄荷根、通草、茅根。

(註解:睡覺時昏迷,醒來時清醒,痰火阻塞上中焦明顯。這個方子比之前的更好。)

熱邪在濕邪之中,神志不清嗜睡,呼喚則清醒,語言清晰。舌苔白膩,脈象軟弱細數,知道不是邪氣侵犯心胸,而是濕熱深漫於上焦,肺氣失於宣布。呃逆尚未消失,胃濁未化。擬從肺胃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