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21)
卷之一 (21)
1. 瘧疾門
嚴,年屆六旬,元氣素弱,向有肝氣,近患三瘧。兩月以前,先受伏暑;小愈之後,三瘧遂作。脈弦,肝胃尤甚。木勝胃土,惡谷厭納,痰多嘔惡,心跳少寐,便閉溺赤。蓋胃氣一虛,百病叢生矣。高年雖大便兩旬不通,未可以通陽為務。培養中氣,啟胃化痰,是為扼要;調和營衛,退其寒熱佐之。
黨參,冬朮,茯苓,半夏,陳皮,當歸,桂枝,淡芩,棗仁,澤瀉,穀芽,鹿角霜,生薑,紅棗
上方以六君子湯坐鎮中宮,補脾健胃,氣運則痰濕自化,氣旺則津液自生。合入當歸、桂枝,和營散邪。更復鹿角霜之通陽者,以治背獨惡寒。再加黃芩以泄熱,監製桂、鹿之辛溫,使無偏畸,不失調和之義。棗仁安神,澤瀉去濕,穀芽醒胃,薑、棗調和營衛,皆佐使之助耳。
某,大瘧百日,營衛兩虛。胃為衛之本,脾乃營之源。胃陽虛則胸腹時痛而吞酸,脾陰虛則經事愆期而盜汗。補脾胃以化其瘧痰,和營衛而退其寒熱。營衛一和,盜汗自止。
黨參(薑汁炒),冬朮(土炒),半夏,茯苓,陳皮,川連(吳萸三分,煎汁拌炒),制首烏,白芍(桂枝三分,煎汁拌炒),煨姜,紅棗
吳,三瘧一載有餘,經停將及兩載。腹中脹滿,有塊作痛。是血先凝結於前,氣復阻滯於後,加以寒痰積聚,中氣失運。法當先運其中。
六君子去炙草,加木香、當歸、川樸、生薑、茺蔚子、紅棗。
石,三瘧久而痰涎聚,肝膽逆而鬱火盛,以致發狂。今狂已退,痰火猶未全除。擬化胃經之痰,平肝膽之火。
半夏,茯苓,橘紅,牡蠣,淡芩,川貝,牛膝,鱉甲,白朮(土炒),竹茹,鉤鉤
徐,盜汗便溏,心脾之病也。脾氣不運則便溏,心陰不守則盜汗。大瘧日久,寒熱仍作,營衛不調。補心脾,和營衛,歸脾湯加減治之。
黨參,黃耆,冬朮,熟地,白芍,砂仁,六曲,棗仁,歸身,茯神,木香,牡蠣,浮麥,紅棗
淵按:運脾氣,補脾陰,和營衛,溫督脈,前數方皆虛瘧,久瘧治法。
營,久患瘡疥,濕熱浸淫,復因外感暑濕為瘧,纏綿不已,變為三瘧。診脈濡小,其濕仍戀,而元氣漸傷,慮加腹滿,宜早圖之。然須安逸忌口為要。
白朮,半夏,赤苓,陳皮,大腹皮,川樸,神麯,藿梗,蔻仁,通草,雞距子
此用正氣散去甘、桔、蘇、芷,加通草、蔻仁,疏通氣分之濕,用雞距子以解酒濕。
朱,厥陰過升,陽明失降,瘧成煩悶、痞嘔,當變柴胡制而為瀉心法,和陽明即所以和少陽也。
川連(薑汁炒),半夏,廣皮,藿梗,白蔻仁,竹茹(薑汁炒)
此人舌苔半邊白如水晶粉團,必有痰飲。後於此方中加生薑三片,其嘔即止。
淵按:本不當去生薑。若去之,便失南陽制方之義矣。
白話文:
瘧疾門
嚴老先生,六十歲,元氣虛弱,素有肝氣鬱結,近期患上三日瘧疾。兩個月前,先患暑熱,稍有好轉後,三日瘧疾便發作。脈象弦細,肝胃尤甚。肝氣過盛克伐脾胃,因此厭惡飲食,食慾不振,痰多嘔吐,心悸失眠,大便秘結,小便赤黃。這是因為胃氣虛弱,百病叢生所致。雖然年事已高,即使大便兩周不通,也不宜著重於溫通陽氣。關鍵在於培補中氣,健脾化痰;同時調和營衛,消除寒熱。
處方: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當歸、桂枝、黃芩、酸棗仁、澤瀉、穀芽、鹿角霜、生薑、紅棗。
此方以六君子湯為基礎,健脾益胃,補益中氣,則痰濕自消,氣旺則津液自然充足。加入當歸、桂枝,調和營衛,祛除邪氣。再加鹿角霜溫通陽氣,治療背部獨感惡寒。再加黃芩清泄熱邪,制約桂枝、鹿角霜的辛溫之性,使藥性不偏不倚,保持藥物配伍的平衡。酸棗仁安神,澤瀉利濕,穀芽醒脾,生薑、紅棗調和營衛,都是輔助藥物。
某病人,瘧疾已持續百日,營衛兩虛。胃是衛氣之根本,脾是營氣之源。胃陽虛則胸腹時痛,並伴有吞酸,脾陰虛則月經不調,並伴有盜汗。治療方法是補益脾胃,化解瘧疾痰飲,調和營衛,以消除寒熱。營衛調和,盜汗自然停止。
處方:黨參(薑汁炒)、白朮(土炒)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川連(吳茱萸三分,煎汁拌炒)、制首烏、白芍(桂枝三分,煎汁拌炒)、煨薑、紅棗。
吳病人,三日瘧疾已有一年多,月經停閉將近兩年。腹部脹滿,有腫塊並伴有疼痛。這是由於瘀血阻滯於前,氣血阻滯於後,加上寒痰積聚,中氣運行不暢所致。治療方法應先疏通氣血。
處方:六君子湯去炙甘草,加木香、當歸、川樸、生薑、益母子、紅棗。
石病人,三日瘧疾久治不愈,痰涎積聚,肝膽氣逆,鬱火熾盛,導致神志錯亂。現狂躁已退,但痰火尚未完全消除。治療應化解胃經之痰,平肝膽之火。
處方:半夏、茯苓、橘紅、牡蠣、黃芩、川貝母、牛膝、鱉甲、白朮(土炒)、竹茹、鉤藤。
徐病人,盜汗、大便溏瀉,這是心脾兩虛的症狀。脾氣虛弱則大便溏瀉,心陰不足則盜汗。三日瘧疾久病不愈,寒熱交替,營衛失調。治療方法是補益心脾,調和營衛,在此基礎上加減歸脾湯治療。
處方:黨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熟地黃、白芍、砂仁、神曲、酸棗仁、當歸尾、茯神、木香、牡蠣、浮小麦、紅棗。
淵按:以上諸方均為治療虛證瘧疾,久瘧的治療方法,其大法是運脾氣,補脾陰,調和營衛,溫補督脈。
營病人,久患瘡瘍疥癬,濕熱浸淫,又因外感暑濕而患瘧疾,病情纏綿不愈,轉變為三日瘧疾。脈象濡弱,濕邪仍在,元氣漸傷,且有腹部脹滿的趨勢,應及早治療。但必須臥床休息,忌口為要。
處方:白朮、半夏、赤小豆、陳皮、大腹皮、川樸、神麴、藿香梗、肉豆蔻仁、通草、雞骨草。
此方以正氣散去甘草、橘皮、蘇葉、防風,再加通草、肉豆蔻仁,疏通氣分濕邪,用雞骨草以解酒濕。
朱病人,厥陰過盛,陽明氣機下陷,瘧疾發作時煩悶、痞脹、嘔吐,應變柴胡湯為瀉心湯,以清瀉心火,和解陽明,則少陽之氣自和。
處方:川連(薑汁炒)、半夏、廣皮、藿香梗、白豆蔻仁、竹茹(薑汁炒)。
此人舌苔一半潔白如水晶粉團,必有痰飲。後於此方中加生薑三片,嘔吐即止。
淵按:方中不應去掉生薑,若去之,則失卻南陽方劑之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