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22)
卷之一 (22)
1. 瘧疾門
莊,但熱不寒,此為牡瘧,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柴胡,桂枝,半夏,伏苓,陳皮,川樸,草果,炙甘草,生薑,紅棗
又,瘧髮間日,但熱不寒,口膩多涎,乃寒痰鬱於心下,陽氣不得宣越故也。
蜀漆,桂枝,半夏,陳皮,茯苓,羌活,菖蒲
另:獨頭蒜六枚,黃丹六分,雄黃五分,共研末為丸。清晨朝向東分五服,開水送。
又,舌白胸悶,背寒獨甚。擬宣通陽氣,以化痰濁。
麻黃湯合二陳湯,加鹿角霜、石菖蒲。
又,瘧止,當調胃氣。
半夏,茯苓,炙甘草,陳皮,白蔻仁,生薑,紅棗
孫,間瘧變為大瘧。其寒也,三日一作;其熱也,日無間斷。此衛氣不得疏通,邪痹不達,是屬衛實而營虛,營虛故內熱不止也。擬和營衛以祛邪。
桂枝,白芍,柴胡,半夏,赤苓,天花粉,淡芩,陳皮,生薑,紅棗
徐,左脈細弦,肝腎虧也;右脈軟弱,脾胃虛也。三瘧之後,氣血兩虧。補肝腎,調脾胃,養氣血,必得安逸少勞而後可也。
黨參,大熟地,杜仲,枸杞子,冬朮,茯神,歸身,陳皮,白芍,生薑,紅棗
王,三瘧止作,延及五年,營衛之不調,脾胃之不和,肝腎之不足,不言可知矣。近今月經頻至且多,而有血塊,腹反脹滿,何也?夫血之與氣,猶權衡也。和則平,偏則病,一勝必一負。血去多則血虛,血虛則氣旺,非真氣之旺也。氣無血以涵之,則氣肆橫而有似於旺耳。
蓋瘧久必傷脾,脾傷則肝亢。脾統血,肝藏血,肝亢則血不藏,脾虛則血失統,故經事頻來;而仍有血塊者,肝亢則火熾下焦,衝任之血受其迫燥,欲下而不盡下,故凝而為瘀,瘀則結塊也。圖治之方,藏統肝脾之血,而固衝任之經,一層。調其氣之肆橫而致和平,又一層。
是治月事與腹滿之法。至於理脾胃,調營衛,又為三瘧久纏之治。合而成劑,不出求本之圖。
黨參(元米炒),冬朮(川樸五分,拌炒),香附(醋炒),丹參,陳皮,茯苓,烏藥,鱉甲,當歸炭,白芍(桂枝三分,拌炒),茜草炭,烏賊骨(漂淡),鮮生地渣(薑汁炒焦),姜渣(鮮生地汁炒焦)
鱉甲煎丸十五粒,藥汁送下。
淵按:因脾氣傷而血失統,血去舍空,其氣更失所依,故腹益脹滿。調養脾氣,治脹即所以攝血;潤養肝陰,固血即所以涵氣。妙在交加散清血熱而不寒滯,通營氣而不辛散,其心思識力,超越尋常。若辛香耗氣以治脹,苦澀涼膩以治血,則失之遠矣。
葉,瘧為少陽病。少陽者,膽與三焦也。膽失清寧,則煩而不寐;三焦失其輸轉,故胸悶而大便帶溏,口膩味甜。熱甚煩悶,熱處濕中,故熱愈甚也。擬溫膽法。
半夏,茯苓,陳皮,棗仁,枳殼,天竺黃,川樸,青蒿,秫米,佩蘭,竹茹
曾,浴出當風,腠理閉塞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戀而不化,變為三瘧。瘧發不透,濕熱內走經絡,四肢無力,微微內熱,是半虛半實之症。和脾胃,化濕熱,通經絡,達肌表,標本兼治。
白話文:
瘧疾門
莊氏病患,發熱但不發冷,這是牡瘧,可用柴胡桂枝湯治療。藥物包括:柴胡、桂枝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川樸、草果、炙甘草、生薑、紅棗。
另一位病患,瘧疾間歇發作,只發熱不發冷,口膩多唾液,這是寒痰鬱積於心下,陽氣無法宣洩所致。藥物包括:蜀漆、桂枝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羌活、菖蒲。
另有一方:獨頭蒜六枚,黃丹六分,雄黃五分,研磨成丸。清晨向東服藥,分五次服用,開水送服。
另一位病患,舌苔白、胸悶,背部寒冷尤其明顯。需宣通陽氣,化解痰濁。方劑為麻黃湯合二陳湯,再加入鹿角霜、石菖蒲。
瘧疾痊癒後,應調理胃氣。藥物包括:半夏、茯苓、炙甘草、陳皮、白蔻仁、生薑、紅棗。
孫氏病患,間歇瘧疾轉變為持續性瘧疾。寒冷發作每三日一次,發熱則日日不斷。這是衛氣不通暢,邪氣滯留,屬於衛氣實而營氣虛,營氣虛則內熱不止。需調和營衛以祛除邪氣。藥物包括:桂枝、白芍、柴胡、半夏、赤苓、天花粉、淡芩、陳皮、生薑、紅棗。
徐氏病患,左脈細弦,肝腎虧虛;右脈軟弱,脾胃虛弱。三次瘧疾之後,氣血兩虛。需補益肝腎,調理脾胃,養護氣血,必須休息避免勞累才能恢復。藥物包括:黨參、熟地黃、杜仲、枸杞子、白朮、茯神、續斷、陳皮、白芍、生薑、紅棗。
王氏病患,三次瘧疾痊癒後,病情延續五年,營衛失調,脾胃不和,肝腎不足,顯而易見。近月經期頻繁且經量過多,並伴有血塊,腹部脹滿,這是為何?氣血如同天平,平衡則健康,失衡則生病,一方強盛,另一方必衰弱。出血過多則血虛,血虛則氣盛,但這並非真正的氣盛,氣沒有血液滋養,則氣會橫逆,看似旺盛。
瘧疾久治不愈必傷脾,脾傷則肝亢。脾主統血,肝主藏血,肝亢則血不能藏,脾虛則血失其統攝,故經期頻繁;而仍有血塊,是因為肝亢則肝火熾盛下焦,衝任經脈的血液受其迫燥,想要排出卻排不盡,故凝結成瘀血。治療方法,一是收斂肝脾之血,固衝任之經;二是調和氣的橫逆,使其平和。
這是治療月經失調和腹脹的方法。至於調理脾胃,調和營衛,也是針對長期瘧疾纏身的治療方法。合成的方劑,目的都在於治本。藥物包括:黨參(炒米同炒)、白朮(川樸五分,拌炒)、香附(醋炒)、丹參、陳皮、茯苓、烏藥、鱉甲、當歸炭、白芍(桂枝三分,拌炒)、茜草炭、烏賊骨(漂洗)、鮮生地黃渣(薑汁炒焦)、薑渣(鮮生地汁炒焦)。製成鱉甲煎丸十五粒,藥汁送服。
淵氏按語:因脾氣受損而血失其統攝,血液流失,氣也失去依託,所以腹部更加脹滿。調養脾氣,治療脹滿就能攝血;滋養肝陰,固攝血液就能涵養氣。妙在方劑既能散清血熱而不寒滯,又能通暢營氣而不辛散,其心思巧妙,非尋常之輩所能及。若用辛香耗氣的方法治脹滿,用苦澀涼膩的方法治血,則相去甚遠。
葉氏病患,瘧疾屬少陽病。少陽,指膽經和三焦經。膽失其清寧,則煩躁失眠;三焦失其輸轉功能,則胸悶,大便溏瀉,口膩味甜。發熱煩悶嚴重,熱在濕中,故熱更甚。需溫膽。藥物包括: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酸棗仁、枳殼、天竺黃、川樸、青蒿、秫米、佩蘭、竹茹。
曾氏病患,沐浴後吹風,腠理閉塞,水氣滯留在皮膚內,與衛氣相合而不化,轉變為持續性瘧疾。瘧疾發作不透,濕熱內侵經絡,四肢無力,微微發熱,這是半虛半實的症狀。需和脾胃,化濕熱,通經絡,達肌表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