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23)
卷之一 (23)
1. 瘧疾門
茅朮,半夏,香薷,茯苓,秦艽,獨活,澤瀉,防風,川樸,陳皮,通草,姜皮,生苡仁
奚,三瘧發於夜,而漸移至日中,原有自陰出陽之象。今屆春深,陽氣升發,當助其升舉,參以化痰為法。
柴胡,防風,茯苓,丹皮,杜仲,冬朮,制首烏,半夏,陳皮,牛膝
黃,大瘧十番,寒熱雖輕,而邪陷入於三陰。治必從中以達外,體質雖虛,未可便投補藥,仿王晉三加減達原飲。
柴胡,川樸,半夏,茯苓,當歸,草果,川貝,花檳榔,陳皮,紅花
童,大瘧日久,小愈復作,寒熱雖輕,其根不斷。根者何?水飲痰涎是也。欲治其根,必溫中土,用四獸飲加減。
六君子湯加烏梅、草果、蜀漆炭。
尤,久瘧之後,脾虛木鬱,痰阻氣滯,胸悶噁心,頭眩心嘈,經事不調。擬舒木鬱,兼以化痰。
柴胡,石決明,半夏,陳皮,當歸,炙甘草,茯苓,丹皮,砂仁,薄荷
又,投逍遙合二陳法,木鬱稍舒,痰氣稍化。今從前法加減。
柴胡,炙甘草,杏仁,冬朮,陳皮,半夏,焦山梔,茯神,砂仁
吳,瘧不離乎少陽,即兼陽明、太陽,亦必使其還返少陽而後已。今預於瘧發之前,先用柴胡引入少陽之界,則邪氣從樞轉出矣。
小柴胡湯去參、棗,加知母、草果、陳皮。
淵按:仲景小柴胡治傷寒往來寒熱,非治風瘧往來寒熱。風瘧與傷寒判若天淵,後人往往借用,積習深矣。風瘧早用柴胡,必糾纏難愈,須中焦濕熱半化,或秋深邪深乃合。
又,瘧脈自弦,弦大者為陽,其邪易達。今瘧來熱勢稍輕而短,邪有退機矣。仍從前法。
照前方加沙參、茯苓、通草。
又,瘧勢漸衰,當和中氣,以化痰濁、養心陰,合病體標本而施治也。
沙參,陳皮,麥冬,炙甘草,冬朮,半夏,扁豆,棗仁,茯苓,生薑
淵按:瘧病最忌扁豆,想未知之耳。
奚,三瘧變為日作,延來兩月有餘。今則熱發於夜,口乾汗少,邪戀營分,其陰已虧。而又胃弱納少,懷孕半身,恐其正虛不克支持。姑擬和胃、扶正、達邪。
黨參,制首烏,冬朮,茯苓,川樸,天花粉,柴胡,防風,陳皮,淡芩
丁,三瘧久延,營衛兩傷,復因產後,下焦八脈空虛。今病將九月,而瘧仍未止,腹中結塊偏左,此瘧邪阻於血絡,聚於肝募,是屬瘧母。淹纏不已,慮成瘧勞。夏至在邇,乃陰陽剝復之際,瘦人久病,最怕陰傷。趁此圖維,迎機導竅,和陽以生陰,從產後立法。稍佐搜絡,以杜瘧邪之根。
制首烏,冬朮,白芍,杞子,當歸,地骨皮,青皮,川芎,香附,烏梅,另鱉甲煎丸,每日服十粒
用四物去地,換首烏,從產後血分立腳。
淵按:產後陰血固屬虛耗,然久瘧而至結塊,必濕熱痰涎,伏膜原未化,此方宜斟酌之。
又,三瘧日久,腹中結癖。夏至前和陽生陰,通調營衛,參入搜絡方法。節後三瘧仍來,但熱勢已減,癖塊略小,然口乾心跳,營陰大虧,情懷鬱勃,多令化火傷陰。木曰曲直,曲直作酸。瘧來多沃酸水,蓋肝木鬱熱,挾胃中之宿飲上泛使然。夫養營陰須求肝潤,理肝鬱必用苦辛。久瘧堪截,癖塊宜消。惟是體虛胃弱,諸宜加謹為上。
白話文:
[瘧疾門]
奚:此人瘧疾初期在晚上發作,逐漸移至白天,顯示陰邪轉為陽邪的徵象。現值春日陽氣上升,當助其陽氣升發,並佐以化痰之法。
柴胡、防風、茯苓、丹皮、杜仲、白朮、制首烏、半夏、陳皮、牛膝
黃:此人瘧疾發作十次之多,寒熱雖輕,但邪氣已侵入三陰。治療必須從裡向外,雖然體質虛弱,但不可馬上使用補藥,仿效王晉三加減達原飲的治療方法。
柴胡、川樸、半夏、茯苓、當歸、草果、川貝母、花檳榔、陳皮、紅花
童:此人瘧疾久治不癒,時好時壞,寒熱雖輕,但病根未除。病根是什麼呢?是水飲痰涎。要治癒病根,必須溫暖中焦,運用四獸飲加減。
六君子湯加烏梅、草果、蜀漆炭
尤:此人久患瘧疾後,脾虛肝鬱,痰阻氣滯,出現胸悶、噁心、頭暈、心煩、月經不調等症狀。擬定疏肝理氣,兼以化痰的治療方案。
柴胡、石決明、半夏、陳皮、當歸、炙甘草、茯苓、丹皮、砂仁、薄荷
另,採用逍遙散合二陳湯的方法,肝鬱稍緩,痰氣稍解。現根據之前的療法加減。
柴胡、炙甘草、杏仁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、焦山梔子、茯神、砂仁
吳:瘧疾不離開少陽,即使兼及陽明、太陽,也必須使其回歸少陽才能痊癒。現在預防瘧疾發作之前,先用小柴胡湯引入少陽經,使邪氣從樞紐轉出。
小柴胡湯去人参、大棗,加知母、草果、陳皮
淵按:張仲景的小柴胡湯是用於治療傷寒往來寒熱的,不是治療瘧疾往來寒熱的。風寒瘧疾與傷寒完全不同,後人常常借用,積習已深。風寒瘧疾早期使用小柴胡湯,必然纏綿難癒,必須中焦濕熱半消,或者秋深邪氣盛時才能合用。
又,瘧疾脈象為弦脈,弦脈有力者為陽邪,其邪氣容易傳播。現在瘧疾發熱勢頭較輕且時間短,邪氣有退去的趨勢。仍用之前的療法。
照前方藥方,加沙參、茯苓、通草
又,瘧疾病情漸輕,當和中氣,化痰濁,養心陰,標本兼治。
沙參、陳皮、麥冬、炙甘草、白朮、半夏、扁豆、棗仁、茯苓、生薑
淵按:瘧疾最忌用扁豆,我想很多人不知道。
奚:此人瘧疾由間日瘧變為每日發作,持續兩個多月。現在熱症在晚上發作,口乾汗少,邪氣戀於營分,陰氣已虛。而且胃弱食少,懷孕期間身體虛弱,恐怕正氣不足以支持。姑且擬定和胃、扶正、祛邪的治療方案。
黨參、制首烏、白朮、茯苓、川樸、天花粉、柴胡、防風、陳皮、黃芩
丁:此人瘧疾久拖不治,營衛兩傷,又因產後,下焦八脈虛弱。現在病程將近九個月,瘧疾仍未痊癒,腹部結塊偏左,這是瘧疾邪氣阻滯於血脈,聚集於肝募穴,屬於瘧疾的頑固症狀,久治不癒,擔心變成瘧勞。夏至將近,是陰陽交替之時,體瘦的人久病,最怕陰氣受損。趁此機會,導引邪氣,溫陽以生陰,從產後調理入手。略加疏通血脈,以杜絕瘧疾的病根。
制首烏、白朮、白芍、枸杞子、當歸、地骨皮、青皮、川芎、香附、烏梅,另加鱉甲煎丸,每日服十粒
用四物湯去地黃,換成制首烏,從產後血分入手。
淵按:產後陰血固然虛弱,但久患瘧疾而至結塊,必有濕熱痰涎,伏於膜原未化,此方需斟酌使用。
又,此人瘧疾日久,腹部結塊。夏至之前溫陽生陰,調節營衛,加入疏通血脈的方法。節後瘧疾仍然發作,但熱症已減輕,結塊略小,但口乾心悸,營陰大虧,情緒鬱悶,容易化火傷陰。木性曲直,曲直主酸。瘧疾發作時多飲酸水,這是肝木鬱熱,挾帶胃中宿飲上泛所致。滋養營陰需要肝臟滋潤,調理肝鬱必須用苦辛藥物。久患瘧疾需要截斷,結塊需要消散。只是體虛胃弱,用藥需謹慎為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