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24)
卷之一 (24)
1. 瘧疾門
黨參,冬朮,鱉甲(醋炒),當歸,茯神,棗仁,香附,三稜(醋炒),川連(吳萸炒),牡蠣,陳皮
淵按:膜原所伏之邪見矣。
又,丸方。
川貝,半夏,知母
共研細末,薑汁、醋各半泛丸。每朝三錢,開水送。
曹,勞瘧,因勞碌而發。寒熱似瘧,淹纏不已,慮變瘧勞。舌苔白而乾燥,胃燥氣傷也。法當益氣生津,用益氣補中意。
黨參,黃耆,冬朮,炙甘草,麥冬,歸身,陳皮,青蒿,五加皮,生熟穀芽
張,間瘧,寒熱,舌苔滿白。用柴胡達原飲。
柴胡,黃芩,半夏,青皮,花檳榔,草果,川樸,茯苓,生薑
舌苔滿白,邪伏膜原,必用檳榔、草果。若舌苔白而燥者忌用。
仁淵曰:瘧證甚多,所感不同,命名各異,《內經》言之詳矣。而諸瘧中風瘧最多,經謂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乃暑天喜當風取涼,露臥濕地,受冷濕、熱濕之邪,不使隨汗泄出,秋後涼風閉其汗孔,瘧始發矣。前哲云「瘧不離少陽」,其實不然。夫伏暑與瘧,同一邪耳,寒熱間斷者為瘧,不斷者為伏暑。
但伏暑雖重於瘧,其伏較淺;瘧雖輕於伏暑,其伏較深。伏暑邪在太陰、陽明,不涉膜原者多,瘧疾涉膜原者多。惟邪伏膜原,所以糾纏不清。膜原二字,古人多未講明。夫膜在臟腑之外,肌肉之裡,乃肌肉之裡層皮也。俗名膜壑。原乃經穴,六腑皆有之。經謂橫連膜原,言不但邪在臟腑,並橫及於肌肉之裡,而伏於膜壑之原,伏甚深矣。
亦太陰、陽明所主。所謂少陽,亦猶伏暑之寒熱往來,脾胃升降失職,木鬱不達耳。惟脾胃失化,濕濁阻遏,所以瘧必有痰,痰即濕飲。故瘧發時能嘔出黃涎苦水,其愈較易。治能開其中焦,化其濕飲,最為先著。觀古人清脾,休瘧,四獸等方,無不為開中化痰立法。即久而為瘧母,為黃疸、中滿,皆濕熱痰濁糾結不化,傷其脾胃所致。
即各種瘧疾,所因不同,所治各異,要不離太陰、陽明--脾胃也。脾胃一病,痰濕自生。諺云「無痰不作瘧」,其信然歟!
白話文:
瘧疾門
此處列出幾種瘧疾的處方和病理分析。
第一種處方:黨參、白朮、鱉甲(醋炒)、當歸、茯神、酸棗仁、香附、三稜(醋炒)、川連(吳萸炒)、牡蠣、陳皮。
作者認為,此處的瘧疾,邪氣已顯露。
第二種處方(丸劑):川貝母、半夏、知母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,用薑汁和醋各半調和成丸。每日早晨服用三錢,開水送服。
第三種瘧疾:曹勞瘧,因勞碌而發,寒熱症狀似瘧疾,持續時間長,擔心轉變成勞瘧。舌苔白而乾燥,說明胃燥氣傷。治療應益氣生津,補益中氣。處方:黨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、麥冬、當歸尾、陳皮、青蒿、五加皮、生熟穀芽。
第四種瘧疾:間瘧,寒熱交替,舌苔滿布白色。使用柴胡達原飲治療。處方: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青皮、檳榔、草果、川樸、茯苓、生薑。舌苔滿布白色,邪氣伏於膜原,因此必須使用檳榔、草果。但如果舌苔白而乾燥,則不宜使用。
作者認為,瘧疾種類繁多,致病原因不同,命名也不同,《內經》中有詳細記載。其中風瘧最多,夏天暑熱出汗少,秋天就容易變成風瘧。這是因為夏天喜歡在風中乘涼,露宿潮濕之地,受寒濕、熱濕之邪侵襲,汗液不能及時排出,秋季涼風閉塞汗孔,瘧疾便發作了。前人說「瘧疾不離少陽」,其實不然。伏暑與瘧疾,都是同一種邪氣引起的,寒熱間歇的是瘧疾,寒熱不斷的是伏暑。
雖然伏暑比瘧疾嚴重,但邪氣伏藏較淺;瘧疾雖然比伏暑輕,但邪氣伏藏較深。伏暑邪氣在太陰、陽明經,大多不涉及膜原;瘧疾則大多涉及膜原。邪氣伏於膜原,所以病情纏綿不清。古人對「膜原」二字解釋不多。「膜」指臟腑之外、肌肉之內的薄膜,俗稱膜壑。「原」指經穴,六腑都有。經文中說橫連膜原,意思是邪氣不僅在臟腑,還橫向侵犯到肌肉內層,伏藏在膜壑的經穴中,非常深。
這也屬於太陰、陽明經所主治的病症。所謂少陽,也如同伏暑的寒熱往來,脾胃升降失職,肝氣鬱結不通暢而已。由於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阻塞,所以瘧疾必定有痰,痰就是濕飲。因此瘧疾發作時會嘔吐黃色粘稠的苦水,這樣也比較容易治愈。治療應先著眼於疏通中焦,化解濕飲。觀察古代治療瘧疾的清脾、休瘧、四獸等方劑,都以疏通中焦、化痰為立法原則。即使久病變成瘧母,出現黃疸、腹脹等症狀,也是因為濕熱痰濁凝聚不化,損傷脾胃所致。
各種瘧疾,致病原因不同,治療方法各異,但都離不開太陰、陽明——脾胃。脾胃一病,痰濕就產生。俗話說「無痰不作瘧」,確實如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