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0)

1. 伏暑門

已陷營分,昏蒙狂囈,犀地、牛黃、至寶之類,亦所必需。劫津化燥,痞結硬滿,邪實陽明,救陰通腑與溫邪同治。但溫邪從溫化火,火退而病解;伏暑從濕化燥,燥去而濕或再來。所以然者,濕雖化燥,終屬陰邪,且濕最傷中,中虛而陰濕易生。故清到六、七,須為審顧。

下法亦有不同。溫邪可下宜速,伏暑可下宜緩。溫邪下之邪清,伏暑下之邪未必清。溫屬火,為陽,性速,暑夾濕,多陰,性遲。溫邪陽明兼少陰者多,伏暑兼太陰者多也。甚有大便半月不通,胸腹痞滿,仍屬無形濕熱而不可下者。總宜驗舌,若厚白而未化黃燥者,雖滿亦不可下。

下之不但邪勢不服,中氣大傷,更為難治。須識氣通病解四字,其於治伏暑,思過半矣。再者熱雖灼而汗少,苔雖燥而灰黃,若渴飲不多,或多而胸痞,涼苦可用,須佐芳香。若龜板、鱉甲、鮮石斛、鮮生地等,清滋沉降宜慎,每見愈投愈燥者矣。其故由暑必夾濕,中氣不升化,清滋抑遏而邪愈不化也。

白話文:

伏暑門

人已經中暑昏迷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犀角、牛黃、至寶丸等藥物都是必要的。暑邪耗傷津液,導致乾燥,胸腹痞塞脹滿,邪氣壅滯在陽明經,治療上要救護陰液、通利腑臟,和治療溫邪的方法類似。但溫邪是溫熱之邪化為火熱,火熱退了病就好了;伏暑是濕邪化為燥熱,燥熱去除了,濕邪可能又回來。這是因為雖然濕邪化為燥熱,但終究是陰邪,而且濕邪最傷脾胃,脾胃虛弱就容易產生陰濕。所以暑邪雖然減輕很多,也要仔細觀察病情。

治療方法也有不同。溫邪可以快速瀉下,伏暑則要緩慢瀉下。溫邪瀉下後邪氣就清除了,但伏暑瀉下後邪氣不一定能清除。溫邪屬火,是陽邪,性質急促;暑邪夾雜濕邪,多屬陰邪,性質緩慢。溫邪多兼犯少陰經,伏暑則多兼犯太陰經。有些病人大便半個月不通,胸腹痞滿,卻還是無形的濕熱,不能瀉下。總之要觀察舌苔,如果舌苔厚白而沒有轉化為黃燥,即使腹部脹滿也不能瀉下。

瀉下不僅邪氣不能去除,反而傷及元氣,更加難治。要明白「氣通病解」四個字,就能掌握治療伏暑的一半了。此外,雖然病人發熱但汗少,舌苔乾燥而呈灰黃色,但如果口渴不多,或者喝水多但胸腹痞塞,就可以用一些辛涼苦寒的藥物,並加入芳香的藥物。像龜板、鱉甲、鮮石斛、鮮生地等滋陰清熱的藥物,使用要謹慎,很多時候越用越乾燥。這是因為暑邪必然夾雜濕邪,脾胃元氣不能升清化濕,滋陰藥物反而抑制了邪氣的轉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