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疝氣門

某,先天不足,腎氣虛寒,膀胱失化,腎囊脹大,疝氣上攻,嘔吐不止。防其發厥。

肉桂,金鈴子,烏藥,巴戟肉,胡蘆巴,半夏,吳茱萸,澤瀉,小茴香,荔枝核

又末藥方:

棉子肉(四兩,炒),小茴香(二兩,鹽水炒),糯米(半升,炒黃)

共研末,砂糖調服。

白話文:

這位病人先天體質不足,腎氣虛寒,膀胱功能失調,導致腎囊腫大,疝氣上攻,嘔吐不止。需要預防他突然昏厥。

藥方:

  • 肉桂、金鈴子、烏藥、巴戟肉、胡蘆巴、半夏、吳茱萸、澤瀉、小茴香、荔枝核

另附藥方:

  • 棉子肉(四兩,炒過)
  • 小茴香(二兩,用鹽水炒過)
  • 糯米(半升,炒至金黃色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砂糖調和後服用。

淵按:水盛凌土之象,須崇土御水為主。

曾,嗜酒之人多濕,濕注下焦而成㿗疝,腫脹久而不已,慮其變釀囊癰、濕漏等疾,是屬淹纏。

萆薢,橘核,桃仁,茯苓,焦白朮,海藻(洗清),昆布(洗清),澤瀉,延胡索,川黃柏,川楝子(炒打),通草

白話文:

水氣過盛侵犯脾土,應以健脾利濕為主。愛喝酒的人容易體內濕氣重,濕氣下注小腹導致疝氣,腫脹久治不愈,恐發展成囊腫、濕疹等疾病,屬於纏綿難癒的病症。可以用萆薢、橘核、桃仁、茯苓、焦白朮、海藻(洗淨)、昆布(洗淨)、澤瀉、延胡索、川黃柏、川楝子(炒打)、通草來調理。

附丸方:

金鈴子(一兩,炒打),萆薢(一兩,炒),茯苓(一兩,烘),澤瀉(一兩,炒),防己(一兩),焦山梔(一兩),白朮(八錢,炒),黑白醜(各二錢,炒),黃柏(五錢,炒),川連(三錢,吳萸二錢煎汁,炒),苡仁(一兩,炒),茅朮(八錢,米泔水浸),昆布(一兩,洗淡,炒),橘核(一兩,炒,打),海藻(五錢,洗淡,炒)

上藥共研細末,用老絲瓜筋三兩,砂仁三錢,通草三錢,煎湯泛丸。每朝三錢,開水送下。

秦,濕熱素盛,下注小腸厥陰之絡,囊腫,胯筋脹痛,小有寒熱已經匝月。擬泄肝絡,兼通小腸。

白話文:

金鈴子、萆薢、茯苓、澤瀉、防己、焦山梔、白朮、黑白醜、黃柏、川連、苡仁、茅朮、昆布、橘核、海藻等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老絲瓜筋、砂仁、通草,用湯汁製成丸藥。每天早上服用三錢,用開水送服。這個方子適合濕熱體質,下注小腸厥陰經絡,導致囊腫、胯筋脹痛,並伴有輕微寒熱症狀已持續一個月的患者。方子旨在瀉肝絡,兼通小腸。

金鈴子散加柴胡、青皮、穿山甲、全蠍、龍膽草、枳殼、山楂肉、黑山梔、沉香、吳茱萸、橘核。

又,疝本屬寒,久則化熱。其熱為標,其寒為本。當標本兼治。

金鈴子散加木香、烏藥、吳茱萸、橘核、小茴香、車前子、川黃柏、枸杞子、胡蘆巴。

白話文:

金鈴子散裡頭加入柴胡、青皮、穿山甲、全蠍、龍膽草、枳殼、山楂肉、黑山梔、沉香、吳茱萸、橘核。

另外,疝氣本質是寒症,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熱症。熱症是表象,寒症是根本,治療時要同時針對表裡兩方面。

金鈴子散裡頭再加入木香、烏藥、吳茱萸、橘核、小茴香、車前子、川黃柏、枸杞子、胡蘆巴。

吳,子和論七疝,都隸於肝。近因遠行勞倦,奔走傷筋,元氣下陷,其疝益大。蓋筋者,肝之合也。睪丸者,筋之所聚也。大凡治疝不越辛溫苦泄,然勞碌氣陷者,苦泄則氣益陷。今先舉其陷下之氣,稍佐辛溫,是亦標本兼治之法。

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茴香、延胡、全蠍、木香。

又丸方:

黨參,白朮,茯苓,吳茱萸,烏藥,木香,小茴香,當歸,枸杞子,川楝子,淡蓯蓉

上藥研末,用荔枝半斤,去殼煮爛,取肉搗爛,另將核炙脆,研末,連前藥末共搗成丸。朝暮用鹽花湯送下三錢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學認為疝氣屬於肝臟病變,主要因勞累奔波導致筋脈受損,元氣下陷所致。治療上主要以辛溫苦泄之法,但對於氣虛下陷者,單用苦泄會加重氣虛。因此,應先補益元氣,再輔以辛溫之品,標本兼治。具體方劑可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、茴香、延胡、全蠍、木香。此外,還可服用由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吳茱萸、烏藥、木香、小茴香、當歸、枸杞子、川楝子、淡蓯蓉等藥材研末,以荔枝肉和荔枝核粉製成的丸劑,每日用鹽花湯送服三次。

周,中氣不足,濕熱下注厥陰之絡,胯凹腎囊之間,每逢勞碌必發疝氣攻痛,兼有寒熱。前用搜絡方法,未獲效驗。今用補中益氣湯加搜絡清裡之藥。

補中益氣湯去黃耆、炙草,加黃柏、茴香、全蠍、吳茱萸、黑山梔、川楝子、橘核、絲瓜絡。

又藥酒方:

枸杞子,沙苑子,茴香,仙茅,川楝子,熟地,菟絲子,吳茱萸,杜仲,巴戟肉,黨參

白話文:

這位病人,體力虛弱,中氣不足,濕熱下注侵犯了厥陰經脈,導致胯骨凹陷處及腎囊附近經常疼痛,且每逢勞碌就會發作疝氣,同時伴有寒熱交替的症狀。之前使用疏通經絡的方法,效果並不理想。

現在採用補益中氣的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疏通經絡、清熱解毒的藥物。具體做法是:將補中益氣湯中的黃耆和炙甘草去除,再加入黃柏、茴香、全蠍、吳茱萸、黑山梔、川楝子、橘核、絲瓜絡等藥材。

另外,還有一種藥酒方

枸杞子、沙苑子、茴香、仙茅、川楝子、熟地、菟絲子、吳茱萸、杜仲、巴戟肉、黨參,這些藥材一起泡製成藥酒服用。

燒酒十斤浸,夏五冬十日飲,勿醉。

王,肝經久有濕熱,伏於下焦經絡之中。疝氣交春而發,夏甚秋衰,至冬而平。發時每有寒熱,是屬濕火無疑,斷非寒疝可比。去冬迄今患瘧,兼以咳嗽,舌底紅裂而苔黃掯,此瘧邪濕熱傷陰之象。法以養陰化痰、和胃泄肝為治。

制首烏,鱉甲,陳皮,杏仁,桃仁,川楝子,青皮,延胡,川貝,沙參,紅棗,生薑

仁淵曰:古人謂七疝都隸於肝,以少腹前陰皆厥陰經脈部位故也。濕熱寒邪襲郁厥少而成疝,此言誠是。然余謂病標在肝,病本在脾腎。蓋厥陰風木,寄體在土,滋灌賴水。苟日暄雨潤燥濕得宜,欣欣向榮,何疝之有?惟水寒土濕,木失其榮,藏舍空而經絡虛,始寒濕、熱濕之邪乘虛襲入;邪郁不化,木不條達,愈郁愈橫,於是將軍之性猝發難遏,其氣不得升達,橫塞本位經脈之間而作疝也。所以不涉他部者,他臟尚不虛耳。

白話文:

將十斤燒酒浸泡藥材,夏天泡五天,冬天泡十天,飲用時不要喝醉。

國王肝經長期有濕熱,潛伏在下焦經絡中。疝氣在春天發作,夏天加重,秋天減輕,冬天消失。發作時常有寒熱交替,屬於濕熱無疑,絕非寒疝可比。從去年冬天至今,您患有瘧疾,同時伴有咳嗽,舌底紅裂且苔黃膩,這是瘧邪濕熱傷陰的表現。治療方法應以養陰化痰、和胃泄肝為主。

藥方:制首烏、鱉甲、陳皮、杏仁、桃仁、川楝子、青皮、延胡、川貝、沙參、紅棗、生薑。

仁淵說:古人認為七種疝氣都屬於肝經,這是因為少腹前陰都是厥陰經脈所經過的地方。濕熱寒邪侵襲鬱積厥少而形成疝氣,這話的確是對的。但我認為病症表現在肝,病根在脾腎。因為厥陰風木,寄居於脾土,滋潤依靠腎水。如果天氣溫暖,雨水滋潤,乾燥濕潤適宜,生機勃勃,哪裡會有疝氣呢?只有水寒土濕,木氣失調,內臟空虛,經絡虛弱,才會讓寒濕或熱濕之邪乘虛而入;邪氣鬱積不散,木氣不通暢,越鬱積越嚴重,於是肝氣急劇發作難以控制,氣機不能升達,橫塞在經脈之間而形成疝氣。所以疝氣不涉及其他部位,是因為其他臟腑尚未虛弱。

衝心則死,亦以心陽大虛,寒邪得以直犯君主耳。氣體實而標邪盛者,其治尚易;惟積年累月,邪雖不重,而臟真大虛,一切苦寒辛通之藥,未可徑施,施亦未必效驗,最為難療。若治疝都用辛通溫散入方者,不獨散其寒,亦所以通其氣耳。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,是之謂乎!

白話文:

衝擊心臟就會導致死亡,這也是因為心陽極度虛弱,寒邪才能直接侵犯心臟,也就是君主之官。如果病人的氣體實證,並且邪氣盛行,治療起來相對容易;然而,如果病邪積累多年,即使邪氣不重,但臟腑真氣卻極度虛弱,就無法直接使用苦寒辛通的藥物,即使使用,效果也可能不佳,治療起來最為困難。

治療疝氣時,大多使用辛溫通散的藥物,不僅能散寒,更重要的是可以通暢氣血。氣血通暢就不會疼痛,疼痛就表示氣血不通,這就是道理所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