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8)

1. 伏暑門

又,痰氣喘逆,平其大半。熱勢起伏,退而復作。時下多瘧,須防轉瘧。

白蘿蔔汁(一杯),鮮薄荷汁(半杯)

二味略煎,去渣,加入冰糖三錢,烊化,再以薑汁一滴沖服。

淵按:此方更妙。

何,伏暑挾積,寒輕熱重,已經月餘。舌心焦黃,舌邊白膩。陽明積熱,化火劫津,煉濁成痰,將至蒙閉,至於脘痛拒按。兩經攻下,痛仍不減,苔猶未化,非清化不能蕩其實,擬用涼膈散加味。

涼膈散,鮮石斛,川連

兩下之後,舌心猶然焦黃,故仍可用下法。然舌邊白膩,必挾水氣,涼膈散中再加半夏亦可。

陸,伏邪挾積,但熱不寒,頭痛鼻血,便泄稀水。熱甚於里。擬清裡解表法。

葛根芩連湯,豆豉,連翹,枳實,黑山梔

鼻血,便泄稀水,知其為熱。不用犀角者,其舌苔白也。不用大黃者,其脘腹按之不痛也。

李,伏邪濕熱內蘊,三焦氣機不達。午後發熱,胸悶頭脹,尿少無汗。舌苔白膩,脈象軟細。擬開上、疏中、滲下,仿河間法。

豆卷,杏仁,陳皮,藿梗,滑石,赤苓,桔梗,半夏,焦六曲,川樸,通草

胡,素有痰飲咳嗽,今夏曾經吐血,是肺受熱迫也。茲六、七日來伏暑內蘊,涼風外襲。病起先寒慄而後大熱,熱有起伏,表之汗不暢,里之熱不退。所以然者,痰飲阻於胸中,肺胃失其宣達故耳。

舌色底絳,望之黏膩,心苔白厚如豆大者一瓣,此即伏暑挾痰飲之徵,而況氣急痰嘶乎!據云二十六日便泄數次,至今大便不通,按腹板窒,卻不硬痛,小溲先紅濁,今則淡赤不渾,乃濕熱痰濁聚於胸中,因肺金失降,不能下達膀胱,故濕濁上逆為痰氣喘嗘之候。病機在是,病之凶險亦在是。

法當從此理會,滌痰泄熱,降氣清肺,乃方中必需之事,但清肅上焦尤為要務耳。

葶藶子,鬱金,川貝,杏仁,枳實,羚羊角,膽星,連翹,赤苓,竹油,枇杷葉,滾痰丸(入煎絹包)

陳,餘邪余積,留戀未清;元氣元陰,消耗欲竭。暫停苦口之藥,且投醒胃之方。化氣生津,忌夫重濁;變湯蒸露,法取輕清。效東垣以化裁,希弋獲以圖幸。

清暑益氣湯,荷葉,香稻葉

蒸露,每晨溫服四、五杯。

淵按:湯丸膏散,古人各有意義,非徒具虛文。若變湯為露,法取輕清,惟大邪去而胃氣不勝苦藥者宜之,此處恰合。

徐,熱伏心胸,濕蘊脾胃,病起如瘧,延今兩月。胸中熱悶,飲食不思,從未得汗。舌色底絳,苔如醬瓣,此即濕遏熱伏之驗也。無汗者津液虧,徒發其汗無益也。生津徹熱,化濕開胃。胃氣敷布,其汗自來。

川連,黑山梔,豆豉,廣皮,香薷,麥冬,赤苓,薄荷,生薑,六一散

此藥煎好,露一宵,早起溫服。

浦,伏邪挾積,阻塞中宮。瘧發日輕日重,重則神糊煩躁,起臥如狂。此乃食積蒸痰,邪熱化火,痰火上蒙包絡,怕其風動痙厥。脈沉實而舌苔黃,邪積聚於陽明,法當通下,仿大柴胡例備商。

白話文:

伏暑門

又,痰氣喘逆的情況已經好轉大半。但發熱的症狀反反覆覆,退了又來。最近瘧疾盛行,必須預防轉變成瘧疾。

用白蘿蔔汁一杯、鮮薄荷汁半杯,略微煎煮後去渣,加入冰糖三錢,溶化後再滴入一滴薑汁服用。

(淵按:這個方子更妙。)

何某,伏暑夾雜積滯,寒症輕微,熱症較重,已經一個多月了。舌頭中間焦黃,舌頭邊緣白膩。陽明經積熱化火,燒灼津液,濁氣化為痰,快要阻塞經脈,導致胃脘疼痛,按壓即痛。已經用瀉下藥治療兩次,疼痛仍然沒有減輕,舌苔也沒有轉化,必須用清熱化痰的藥物才能清除積滯,擬用涼膈散加味。

使用涼膈散,再加鮮石斛、川連。

兩次瀉下之後,舌頭中間仍然焦黃,所以仍然可以使用瀉下法。但是舌頭邊緣白膩,必定夾雜水氣,可以在涼膈散中再加半夏。

陸某,伏邪夾雜積滯,只有熱症沒有寒症,頭痛、流鼻血、大便稀水,裡熱較重。擬用清裡解表的方劑。

使用葛根芩連湯,再加豆豉、連翹、枳實、黑山梔。

流鼻血、大便稀水,說明是熱症。不用犀角是因為舌苔是白的;不用大黃是因為脘腹按壓不痛。

李某,伏邪濕熱內蘊,三焦氣機不通暢。午後發熱,胸悶頭脹,尿少無汗。舌苔白膩,脈象軟細。擬用疏通上焦、調和中焦、利水滲下的方法,仿效河間派的方法。

使用豆卷、杏仁、陳皮、藿梗、滑石、赤苓、桔梗、半夏、焦六曲、川樸、通草。

胡某,素有痰飲咳嗽,今夏曾經吐血,這是肺受熱迫所致。最近六七天來伏暑內蘊,又受涼風侵襲。起病先寒慄後發熱,熱症反覆,表症的汗出不暢,裡症的熱退不下來。原因是痰飲阻塞在胸中,肺胃不能宣通所致。

舌頭底色紅絳,表面黏膩,舌苔白厚如一瓣豆子大小,這是伏暑夾雜痰飲的徵象,況且還有氣急痰鳴的症狀!據說二十六日以來大便稀溏多次,至今大便秘結,按壓腹部脹滿,但不堅硬疼痛,小便最初是紅濁的,現在是淡紅色不渾濁,這是濕熱痰濁聚積在胸中,因為肺金失降,不能下達膀胱,所以濕濁上逆,導致痰氣喘鳴。病機在此,疾病的凶險也在此。

治療方法應當從這個道理入手,滌痰泄熱,降氣清肺,是方劑中必須要做的,但清肅上焦尤為重要。

使用葶藶子、鬱金、川貝、杏仁、枳實、羚羊角、膽星、連翹、赤苓、竹油、枇杷葉、滾痰丸(用絹布包好放入煎煮)。

陳某,餘邪和積滯尚未清除,元氣元陰消耗殆盡。暫時停用苦味的藥物,改用醒胃的方劑。化氣生津,避免服用厚重的藥物;將湯劑改為露劑,方法取其輕清。效仿東垣派的方法進行加減,希望能夠奏效。

使用清暑益氣湯,再加荷葉、香稻葉。

製成露劑,每天早晨溫服四五杯。

(淵按:湯劑、丸劑、膏劑、散劑,古人各有其意義,不是徒具虛文。如果把湯劑改為露劑,方法取其輕清,只有邪氣去除而胃氣不能承受苦藥時才適合,這裡恰好符合。)

徐某,熱邪伏於心胸,濕邪蘊積於脾胃,起病時像瘧疾,延續至今兩個月。胸中熱悶,飲食不思,從未出汗。舌頭底色紅絳,舌苔像醬瓣一樣,這是濕邪遏制熱邪的表現。不出汗是因為津液虧損,單純發汗無益。應該生津清熱,化濕開胃,胃氣布散之後,汗液自然會出來。

使用川連、黑山梔、豆豉、廣皮、香薷、麥冬、赤苓、薄荷、生薑、六一散。

將此藥煎好,放置一夜,早晨溫服。

浦某,伏邪夾雜積滯,阻塞中焦。瘧疾發作時輕時重,重時神志恍惚煩躁,起臥如狂。這是食積化為痰,邪熱化火,痰火上蒙包絡,擔心會因為風動而導致痙厥。脈象沉實而舌苔黃厚,邪氣積聚在陽明經,應當瀉下,仿效大柴胡湯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