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17)
卷之一 (17)
1. 伏暑門
淵按:據舌苔、口甜而論,濕痰阻遏中宮,陽不舒化無疑。黨參、烏梅、生地酸甘助陰膩膈,大不相宜,矛盾一至此乎!手指牽引,雖屬木燥土虛,肝風內動,當此上中焦濕痰蒙閉,肺胃氣機不能舒布,即欲養陰,如胃氣不化何!治病當先急者大者,若頭痛醫頭,便為庸手。
趙,高年元氣素虧,未病以前先已倦怠乏力,微覺咳嗽。五六日以來加以發熱,熱勢起伏,是有新邪乘虛而襲,引動伏邪晚發也。今診脈小數而虛,乾咳欲嘔,舌邊光紅,根苔白掯,熱甚無汗,津枯邪戀,慮其化燥神昏。
北沙參,蘇子,青蒿,杏仁,川貝,牛蒡子,前胡,橘紅,通草,枇杷葉
吳,伏邪內蘊為癉瘧,外發為流注。入於肺則喘咳,注於腸則便溏。正虛不克支持,幼孩當此,易致成驚。
青蒿,杏仁,淡芩,澤瀉,荊芥,象貝,桔梗,橘紅,赤苓,六一散,雙鉤鉤
童,伏邪晚發,朝涼暮熱,頭痛胸悶,舌白無汗,似宜疏達。至於腰痛眼花,其陰內虧,邪不易達,恐致淹纏,宜小心為是。
秦艽,赤苓,青蒿,蘇梗,杏仁,甘菊花,枳實,杜仲(薑汁炒),豆豉,桑葉
顧,病方三日,外無大熱,而虛煩懊憹,反復不安,寐則神思擾亂,舌苔白膩,噁心欲嘔,腹中鳴響,大便溏泄穢臭。邪積在裡,氣機不達。用梔、豉以發越其上,陳、樸以疏理其中,葛以散之,苓以泄之,夏、秫和胃而通陰陽,陰陽交則得寐。明日再議。
淵按:起病即是濕痰挾滯,阻遏中宮,熱鬱不達之象,勿謂外熱不揚而輕視之。
又,伏暑至秋而發,其發愈晚,其伏愈深,故其為病也,大起而大伏,熱一日,退亦一日,既非間瘧,又非癉瘧。癉瘧則但熱不寒,間瘧則寒熱往來。此症微寒發熱,熱一晝夜而退,退亦不清,名之伏暑,其說最通。夫暑必挾濕,濕蘊則化熱蒸痰,痰不易出,熱盛劫津也。身重屬濕,煩躁屬熱,熱來口渴,渴不多飲,仍是濕遏熱熾見象。
舌苔白而乾枯,是濕邪在於氣分,氣虛故濕不易化也。葉氏云:舌白而薄者,肺液傷也。病方八日,邪未宣達,刻下用方無庸深刻,但須解表而不傷正,去濕而不傷陰,清熱而不助濕,生津而不礙濁,中正和平,耐心守服,扶過兩候,始冀漸安。
黑山梔,連翹,茯苓,川貝,通草,北沙參,滑石,澤瀉,豆豉,枇杷葉,鮮薄荷根
淵按:伏邪深重,脾肺氣弱,力不足以化達之,故大起大伏耳。
馬,幼稚伏濕挾積,阻滯腸胃,蒸痰化熱,肺氣窒痹,是以先瀉後咳,繼以發熱。今便泄已止,更氣急痰嘶,肺氣阻痹尤甚。法當先治其肺,恐肺脹生驚發搐,其變有莫測耳。
葶藶子(三錢),萊菔子(三錢),六一散(三錢),枇杷葉(三片)
淵按:遏重消痰瀉肺,清熱化積,即在其中。
白話文:
伏暑門
淵按:根據舌苔、口甜的症狀判斷,是濕痰阻塞中焦,陽氣不能舒展化散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黨參、烏梅、生地等藥物酸甘滋陰,反而會加重膩膈(黏滯),非常不適合,這簡直是矛盾!手指牽引療法,雖然針對的是木燥土虛、肝風內動,但此時上中焦濕痰蒙蔽,肺胃氣機不能舒暢運行,即使想滋陰,如果胃氣不能消化吸收,又怎麼能奏效呢!治病應該先治急症和重症,如果頭痛就只治頭,那就是庸醫。
趙先生,年高體弱,元氣本就虧損,生病前就已經倦怠乏力,略感咳嗽。五六天以來又發熱,熱勢時高時低,這是新的邪氣乘虛而入,引發潛伏的邪氣晚發作。現在診脈是脈象細弱虛弱,乾咳想吐,舌頭邊緣紅亮,舌根苔白而濕潤,熱重無汗,津液枯竭,邪氣鬱結,擔心病情加重,神志昏迷。
處方:北沙參、蘇子、青蒿、杏仁、川貝、牛蒡子、前胡、橘紅、通草、枇杷葉。
吳先生,伏邪內蘊導致瘧疾,外在表現為水腫。侵入肺部則喘咳,侵入腸道則大便溏瀉。正氣虛弱,無法抵禦邪氣,小孩子患此病,容易驚厥。
處方:青蒿、杏仁、黃芩(淡)、澤瀉、荊芥、貝母、桔梗、橘紅、赤苓、六一散、雙鉤鉤。
童先生,伏邪晚發,早晨涼爽,傍晚發熱,頭痛胸悶,舌苔白膩,無汗,看起來應該疏通氣血。至於腰痛眼花,是因為陰虛內虧,邪氣不易疏通,恐怕病情纏綿難愈,需謹慎治療。
處方:秦艽、赤苓、青蒿、蘇梗、杏仁、甘菊花、枳實、杜仲(薑汁炒)、豆豉、桑葉。
顧先生,生病三天,體表沒有明顯高熱,卻虛煩不安,輾轉難眠,睡覺時神思煩亂,舌苔白膩,噁心欲吐,腹中鳴響,大便溏瀉臭穢。邪氣積聚於內,氣機不通。使用梔子、豆豉以疏泄上焦,陳皮、厚樸以疏通中焦,葛根以散邪,澤瀉以利水,夏枯草、秫米以和胃通調陰陽,陰陽調和則能安眠。明日再作打算。
淵按:疾病一開始就是濕痰阻塞,阻滯中焦,熱邪鬱結不通的症狀,不要因為體表沒有明顯高熱而輕視它。
此外,伏暑在秋季發病,發病時間越晚,伏邪越深,所以它的病程,發作劇烈,而消退也劇烈,熱症一天,退熱也一天,既不是間歇瘧疾,也不是癉瘧。癉瘧只是發熱不寒,間歇瘧疾是寒熱交替。這種病症表現為輕微的寒熱交替,發熱一天後退熱,退熱也不徹底,稱為伏暑,這個說法最為合理。暑邪必定夾雜濕邪,濕邪蘊積則化熱生痰,痰液不易排出,熱盛則耗傷津液。身體沉重是濕邪,煩躁不安是熱邪,發熱口渴,但喝水不多,也是濕邪遏制,熱邪熾盛的表現。
舌苔白而乾燥,是濕邪在於氣分,氣虛所以濕邪不易化解。葉氏說:舌苔白而薄,是肺液受損。生病八天,邪氣尚未宣洩,目前用藥不必峻猛,只要解表而不傷正氣,祛濕而不傷陰,清熱而不助濕,生津而不礙濁,平和中庸,耐心服用,經過兩候(十天),才能期望逐漸康復。
處方:梔子(黑山梔)、連翹、茯苓、川貝、通草、北沙參、滑石、澤瀉、豆豉、枇杷葉、鮮薄荷根。
淵按:伏邪深重,脾肺氣虛,力量不足以化解邪氣,所以病情反覆。
馬先生,小孩子伏暑,濕邪內積,阻滯腸胃,蒸騰生熱,肺氣阻塞,所以先瀉後咳,繼而發熱。現在大便溏瀉已經停止,但氣喘痰鳴,肺氣阻塞更甚。應該先治肺,擔心肺脹導致驚厥抽搐,病情變化難以預料。
處方:葶藶子(三錢)、萊菔子(三錢)、六一散(三錢)、枇杷葉(三片)。
淵按:重點是消痰瀉肺,清熱化積,就在其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