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6)

1. 痰喘門

高,寒入肺底,久而化熱,同一痰喘,先後不同矣。初病在肺,久必及腎,虛實不同矣。補腎納氣,清金化痰,是目下治法。

大熟地(海浮石拌),麥冬,川貝,蛤殼,五味子,牛膝,杏仁,沙參,地骨皮,枇杷葉,雪梨皮

盧,腎司納氣,開竅於二陰。病發每因勞碌之餘,先頻轉矢氣,而後氣升上逆,短促如喘,飲食二便如常。其病在少陰之樞,宜補而納之。

白話文:

由於患者體質偏寒,寒氣入侵肺部深處,久而久之轉化為熱症,因此出現痰喘,但病程發展階段不同,表現也有差異。初期病症在肺部,時間久了就會影響到腎臟,虛實狀態也不同。目前應以補腎納氣、清金化痰為主要治療方向。

藥方:熟地黃(海浮石拌)、麥冬、川貝母、蛤殼、五味子、牛膝、杏仁、沙參、地骨皮、枇杷葉、雪梨皮。

盧氏所言,腎臟負責納氣,並與二陰(陰道和肛門)相通。患者發病多半是因為勞累過度,初期表現為頻繁排氣,之後氣逆上衝,呼吸短促如同喘不過氣,但飲食及排泄如常。此病症屬於少陰虛寒,需要補腎納氣來治療。

六味地黃合生脈散,加青鉛。

陸,喘哮十二年,三瘧一載。瘧止復來,喘發愈勤。中虛痰飲不化,雖痰中帶血,而不可以作熱治也。擬六君子加杏仁、旋覆、薑桂方法。

六君子湯加杏仁、旋覆花、桂枝(細辛同炒)、乾薑(五味子同打炒)。

淵按:痰中見血,仍用薑、桂,非老手不辨。

馮,年逾七旬,伏暑挾濕,濕能生熱。病起微寒微熱,咳嗽痰稠,曾經吐血。今血雖止而咳仍然,脈澀而數,舌苔灰白而渴,乃濕熱痰濁戀於肺胃。病將匝月,元氣大傷。脾胃不醒,穀食少進。初起大便堅,今則軟而帶溏矣。病在肺脾胃三經,治在化痰、降氣、和中。

白話文:

方劑

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,加青鉛。

病案

陸姓患者,喘哮病史十二年,瘧疾一年。瘧疾停止後又復發,喘息發作越來越頻繁。體虛痰飲不化,雖然痰中帶血,但不能用熱性藥物治療。擬用六君子湯加杏仁、旋覆花、薑桂的方劑。

方劑

六君子湯加杏仁、旋覆花、桂枝(細辛同炒)、乾薑(五味子同打炒)。

醫案分析

淵醫生註解:痰中見血,仍然使用薑、桂,非經驗豐富的醫生不能分辨。

病案

馮姓患者,年逾七旬,伏暑期間感受暑濕,濕氣化熱。病發初期有微寒微熱,咳嗽痰稠,曾經吐血。現在血雖然止住了,但咳嗽仍然存在,脈象澀數,舌苔灰白且口渴,這是濕熱痰濁停滯在肺胃所致。病程將近一個月,元氣大傷。脾胃功能不佳,食慾不振。病初大便乾燥,現在則軟而稀溏。病位在肺、脾、胃三經,治法應以化痰、降氣、和中為主。

甜杏仁,茯苓,款冬花,蛤殼,沙參,紫菀,川貝母,苡仁,陳皮,雪羹

另:用人參、珠子、血珀、沉香、礞石,研細末,勻和一處,再研極細。分四服,日一服。

又,夫咳嗽痰喘之病,淺則在肺胃,深則屬肝腎。凡用方之法,由淺而深。按脈察色,知其虛中挾實。實者,痰濁也,故先以化痰、降氣、和中為法。兩劑,咳嗽稍平,惟氣之喘而短者有出多納少之意,則其本虛矣。左脈細微,肝腎之虛大著。雖舌苔黃濁不化,亦當以攝納為要。且額上汗冷,胃泛不納,將有虛脫之慮。

白話文:

藥材包括:甜杏仁、茯苓、款冬花、蛤殼、沙參、紫菀、川貝母、苡仁、陳皮、雪羹。

另外,還有人參、珠子、血珀、沈香、礞石等材料,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後再研磨至極細。分成四份,每天服用一份。

關於咳嗽和喘息的疾病,初期可能在肺和胃,深入時則與肝和腎有關。在使用藥方時,由輕到重,根據脈搏和麪色來判斷體內是虛是實。實症是指痰液過多,因此我們首先應該進行化痰、降氣和調和中焦的治療。服用兩劑藥物後,咳嗽稍微緩解,但呼吸急促,表示體質虛弱。左側脈搏細微,顯示肝和腎的虛弱非常明顯。即使舌苔黃濁不易改善,我們仍應注重收縮和調節。此外,額頭出汗冷感,胃部泛起而不願進食,這可能預示著虛脫的風險。

人參(一錢五分),五味子(八分),麥冬(錢半,元米炒),山萸肉(二錢),澤瀉(一錢),大熟地(六錢,附子三分煎汁,浸片時,炒成炭),懷山藥(五錢,炒),茯苓(二錢),紫石英(三錢),懷牛膝(三錢),紫衣胡桃肉(不去皮,二個)

另:用好肉桂(三分),上沉香(三分,)坎炁二條。

上三味,各研末,和一處,再研細,分作二服。今晚一服,燕窩湯調下。明日再進一服。若得額汗收斂,左脈稍起,猶有生機可理。若不應手,難為力矣。

白話文:

人參一錢五分,五味子八分,麥冬一錢半(用元米炒過),山萸肉二錢,澤瀉一錢,熟地黃六錢(用附子三分煎汁浸泡,炒成炭),懷山藥五錢(炒過),茯苓二錢,紫石英三錢,懷牛膝三錢,紫衣胡桃肉(不去皮)兩個。

另外,用好肉桂三分,沉香三分,坎炁二條。

將以上三味藥材各研磨成粉末,混合在一起,再研磨得更細,分成兩份。今晚服用一份,用燕窩湯調服。明天再服用一份。如果能使額頭汗水收斂,左手脈搏稍有跳動,就還有生機可治。如果沒有反應,就難以施救了。

杜,咳嗽有年,每遇勞碌感寒即發。並無痰涎,此屬氣喘。據述病起受寒,早用麥冬清滋之藥,遂至邪戀於肺,曾服麻黃開達見效。然病根日久,肺氣日虛。虛而不治,累及子母。今三焦並治,乃肺脾腎三臟兼顧也。

杜蘇子,淡乾薑(五味子合搗),甜杏仁,橘紅,半夏,款冬花,炙甘草

早服附桂八味丸一錢,金水六君丸三錢,開水送。

白話文:

杜先生咳嗽多年,每次勞累或受寒就會發作。咳嗽時沒有痰,屬於氣喘。據說疾病起因是受寒,早期服用麥冬等滋陰清熱的藥物,導致寒邪滯留在肺部。曾經服用麻黃等開達肺氣的藥物,病情有所緩解。然而,病根已久,肺氣日漸虛弱。虛而不治,容易累及其他臟腑。現在採取三焦並治的方案,也就是同時兼顧肺、脾、腎三臟。

處方:蘇子、淡乾薑(與五味子一起搗碎)、甜杏仁、橘紅、半夏、款冬花、炙甘草。

用法:早起服用附桂八味丸一錢,金水六君丸三錢,用開水送服。

又,久咳,肺脾腎交虛,前用溫納相安。今交夏令,腎氣丸中桂、附嫌剛,改用都氣丸可也。

都氣丸三錢,朝服。金水六君丸三錢,晚服。俱鹽湯下。

又,肺為貯痰之器,腎為納氣之根。腎虛不納,則氣逆而生喘;肺虛失降,則痰貯而作喘。前方辛通肺氣。補攝腎氣,服下稍安,而病莫能除。良以多年宿恙,根深蒂固。然按方書內飲治腎,外飲治肺,不越開上填下之意。

法半夏,茯苓,橘紅,杏仁霜,款冬花,乾薑,白芍,五味子,炙甘草

白話文:

另外,長期咳嗽,是肺、脾、腎三臟氣虛,之前用溫和的方法讓它們相互調和。現在已經進入夏季,[腎氣丸]中的桂枝、附子太過於燥熱,可以改用[都氣丸]。

[都氣丸]三錢,早上服用。金水六君丸三錢,晚上服用。都用鹽湯送服。

再者,肺是儲存痰液的器官,腎是吸收氣息的根本。腎虛不能吸收,就會導致氣逆而喘;肺虛不能下降,就會導致痰積而喘。之前的藥方辛辣通暢肺氣,補充腎氣,服用後稍微緩解,但病根未除。主要原因是多年積累的病症,根深蒂固。按照醫書記載,內飲要治腎,外飲要治肺,不外乎開上填下之意。

方法是用半夏、茯苓、橘紅、[杏仁霜]、款冬花、乾薑、[白芍]、五味子、炙甘草。

上藥為末,用麻黃三錢,白果肉三十粒,枇杷葉二十片,煎濃汁,泛丸。每服一錢,朝晚並進,與都氣丸同。

王,高年烘火,誤燒被絮,遭驚受寒,煙燻入肺,陡然喘逆,痰嘶,神糊,面浮。防其厥脫。

旋覆花,前胡,杏仁,川貝,代赭石,茯神,蘇子,沉香,桑白皮,款冬花,竹油(沖),薑汁(沖)

淵按:此火邪傷肺而喘也。與尋常痰喘不同,故不用溫納。

徐,喘哮氣急,原由寒入肺俞,痰凝胃絡而起。久發不已,肺虛必及於腎,胃虛必累於脾。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。痰戀不化,氣機阻滯,一觸風寒,喘即舉發。治之之法,在上治肺胃,在下治脾腎,發時治上,平時治下,此一定章程。若欲除根,必須頻年累月,服藥不斷,倘一暴十寒,終無濟於事也。此非虛語,慎勿草草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粉末,使用麻黃三錢、白果肉三十粒、枇杷葉二十片,煎煮成濃汁,製成丸藥。每次服用一錢,早晚各服一次,與都氣丸一起服用。

這位病人年紀大了,在火爐旁烤火時,不小心燒著了被子,受到驚嚇著涼,煙燻入肺,突然喘不過氣,痰聲嘶啞,神志不清,臉色浮腫。要預防他昏厥過去。

藥方裡有旋覆花、前胡、杏仁、川貝、代赭石、茯神、蘇子、沉香、桑白皮、款冬花、竹油(沖服)、薑汁(沖服)。

我認為這是火邪傷肺導致的喘息,與一般的痰喘不同,所以不用溫暖的方法治療。

這位病人喘息氣急,是因為寒氣入侵肺俞,痰凝結在胃經導致的。長期反覆發作,肺虛就會累及腎臟,胃虛就會連累脾臟。脾臟是生痰的根源,肺臟是貯藏痰的器官。痰粘附不化,氣機受阻,一遇到風寒就會發作喘息。治療方法是上治肺胃,下治脾腎,發病時治療上焦,平時治療下焦,這是固定的原則。如果想要根治,必須長期服用藥物,年復一年,不能間斷。如果一陣子熱心,一陣子冷淡,最終還是沒有用。這些都不是空話,一定要謹慎,不要草率。

發時服方:

款冬花,桑皮,紫菀,蘇子,沉香,茯苓,杏仁,橘紅,半夏,淡芩

平時服方:

熟地,五味子,陳皮,苡仁,胡桃肉,紫石英(煅),半夏,蛤殼,杜仲,茯苓

又,喘哮頻發,脈形細數,身常惡寒。下焦陰虛,中焦痰盛,上焦肺弱。肺弱故畏寒,陰虛故脈數。喘之頻發,痰之盛也。有所感觸,則病發焉。病有三層,治有三法。層層護衛,法法兼到。終年常服,庶幾見效,否恐無益也。

發時服方:

桂枝(生曬乾),款冬花(蜜炙),橘紅(鹽水炒),杏仁霜,萊菔子,桑皮(蜜炙)

白話文:

發病時服用:款冬花、桑皮、紫菀、蘇子、沉香、茯苓、杏仁、橘紅、半夏、淡芩。

平時服用:熟地、五味子、陳皮、苡仁、胡桃肉、紫石英(煅)、半夏、蛤殼、杜仲、茯苓。

此外,如果經常喘哮,脈搏細而快,身體怕冷,可能是下焦陰虛、中焦痰盛、上焦肺弱導致。肺弱所以畏寒,陰虛所以脈數。頻繁喘息是因為痰多。受到風寒等外邪刺激就會發病。這種病有三層,治療也有三種方法,需要層層護衛,方法兼顧。建議終年服用,希望能見到療效,否則可能無效。

發病時服用:桂枝(生曬乾)、款冬花(蜜炙)、橘紅(鹽水炒)、杏仁霜、萊菔子、桑皮(蜜炙)。

共研末,用枇杷葉十片,去毛,煎湯,再用竹油半茶杯,薑汁一酒杯,相和一處,將上藥末泛丸。發喘時,每至臥時服此丸二錢,苡仁、橘紅湯送下。

平時服方:

大熟地(砂仁拌),丹皮(鹽水炒),茯苓,牛膝(鹽水炒),澤瀉(鹽水炒),肉桂,山萸肉(酒炒),懷山藥(炒),五味子(鹽水炒),磁石

上藥為末,用煉白蜜搗和,捻作小丸,丸須光亮。俟(半乾),再用製半夏(三兩),陳皮(二兩),炙甘草(一兩),研極細末,泛為衣。每朝服(二錢)。發時亦可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取枇杷葉十片,去除毛,煎煮成湯,再加入竹油半茶杯,薑汁一杯,混合在一起,將藥粉做成丸子。發喘時,每到睡覺前服用此丸兩錢,用薏仁和橘紅湯送服。

平時服用藥方:

大熟地(用砂仁拌勻),丹皮(用鹽水炒製),茯苓,牛膝(用鹽水炒製),澤瀉(用鹽水炒製),肉桂,山萸肉(用酒炒製),懷山藥(炒製),五味子(用鹽水炒製),磁石

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好的白蜜混合,搓成小丸,丸子要光亮。待其半乾,再用製好的半夏三兩,陳皮兩兩,炙甘草一兩,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包裹在丸子上。每天早上服用兩錢,發病時也可以服用。

葉,喘之標在肺,喘之本在腎。脈遲者,寒也。舌白者,痰也。以金水六君煎加味。

大熟地(蛤粉炒),半夏,陳皮,茯苓,杜仲,款冬花,桂枝,紫菀,杏仁,五味子,胡桃肉

又,喘發已平,咳嗽不止,吐出濃痰,今宜降氣化痰。

蘇子,旋覆花,當歸,款冬花,桑白皮,橘紅,半夏,茯苓,杏仁

金,痰氣聲嘶,面仰項折,久而不已,防有雞胸、龜背之變。蓋肺氣上而不下,痰涎升而不降,上盛則下虛,故病象若此。宜清肺以降逆,化痰而理氣。

白話文:

喘息的症狀表現在肺,而根本原因卻在腎。脈搏遲緩,代表寒氣入體;舌苔發白,說明體內有痰。可以用金水六君煎加味治療,藥方包括大熟地(蛤粉炒)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杜仲、款冬花、桂枝、紫菀、杏仁、五味子、胡桃肉。

如果喘息已經緩解,但咳嗽不止,並且咳出濃痰,就需要降氣化痰。可以用蘇子、旋覆花、當歸、款冬花、桑白皮、橘紅、半夏、茯苓、杏仁治療。

若出現痰氣聲嘶,臉部上仰、脖子歪斜,且長時間不癒,要警惕雞胸、龜背等後遺症。這是因為肺氣上而不下,痰涎升而不降,上半身充實卻導致下半身虛弱,因此才會出現這些病症。需要清肺以降逆,化痰並調理氣血。

生石膏,紫石英,半夏,茯苓,橘紅,石決明,川貝母,蛤殼,紫菀,杏仁,竹油,薑汁

另:不蛀皂莢三枚,去皮弦子,煎濃湯一飯碗,用大棗三十枚,將湯煮爛,曬乾,將汁再浸,再曬乾。每日食棗五六枚。

某,汗出不休,氣短而喘,是氣血陰陽並弱也。足常冷為陽虛,手心熱為陰虛。營不安則汗出,氣不納則喘乏。法當兼顧。

大熟地(附子三分,拌炒),黃耆(防風一錢,拌炒),歸身,白芍,五味子,紫石英,茯苓,黨參,冬朮,浮麥,紅棗

白話文:

藥方一

  • 生石膏、紫石英、半夏、茯苓、橘紅、石決明、川貝母、蛤殼、紫菀、杏仁、竹油、薑汁

藥方二

  • 不蛀皂莢三枚,去皮弦子,煎濃湯一飯碗。
  • 用大棗三十枚,將湯煮爛,曬乾,將汁再浸,再曬乾。每日食棗五六枚。

病症描述

  • 某人汗出不休,氣短而喘,這是氣血陰陽都虛弱的表現。
  • 足常冷是陽虛,手心熱是陰虛。
  • 營氣不安則汗出,氣血不充則喘乏。應當兼顧陰陽。

藥方三

  • 大熟地(附子三分,拌炒),黃耆(防風一錢,拌炒),歸身,白芍,五味子,紫石英,茯苓,黨參,冬朮,浮麥,紅棗

第一個藥方

  • 生石膏、紫石英、半夏、茯苓、橘紅、石決明、川貝母、蛤殼、紫菀、杏仁、竹油、薑汁。

第二個藥方

  • 將三枚沒有蟲蛀的皂莢去皮,和弦子一起煎成一碗濃湯。
  • 用三十枚大棗,將濃湯煮到爛,曬乾,再用湯汁浸泡,再曬乾。每天吃五六枚大棗。

第三個藥方

  • 大熟地(加入三分附子,一起拌炒),黃耆(加入一錢防風,一起拌炒),歸身,白芍,五味子,紫石英,茯苓,黨參,冬朮,浮麥,紅棗。

病人症狀分析

  • 病人出汗不停,呼吸短促,這是氣血和陰陽都虛弱的表现。
  • 脚經常冰冷是陽氣不足,手掌心發熱是陰氣不足。
  • 營氣不穩定就會出汗,氣血不足就會呼吸急促。要同時調理陰陽。

註解

  • 文中一些名詞的現代名稱可能有所不同,例如「弦子」可能是指「弦草」等。
  • 此文描述的藥方只是古代中醫的治療方法,現代中醫可能會有不同的診斷和治療方案。
  • 任何疾病,都應該咨詢專業醫生,不要自行用藥。

淵按:此勞損虛喘也。金受火刑,經所謂耐冬不耐夏。夏令見之,都屬不治。黃耆為汗多而設,若喘而無汗,即不相宜。

又,汗出減半,氣尚短喘。今當大劑滋陰,再參重以鎮怯。

人參固本丸,龜膠,磁石,紫石英,白芍,五味子,胡桃肉

又,周身之汗已收,頭汗之多未斂。氣喘較前覺重,交午愈甚。掌心覺熱,脈形細數,飲食減少。陰津大虧,肺氣傷戕。茲當炎暑,水衰火旺,金受其灼。咳嗽痰黃,漸延損症。擬清金麗水,冀其應手為妙。

沙參,麥冬,大生地,龜板,川貝母,五味子,知母,西洋參,川黃柏

白話文:

這是因為勞損導致的虛喘。金氣受火氣灼傷,所以耐冬不耐夏,夏季出現這種症状,往往難以治癒。黃耆適用於多汗的患者,如果喘息卻無汗,就不適合使用。

現在汗出減少了一半,氣息仍然短促喘不過氣,需要大劑量滋陰,再加入重鎮安神藥物。

可以使用人參固本丸、龜膠、磁石、紫石英、白芍、五味子、胡桃肉。

現在周身汗液已經止住,但頭上的汗仍然很多,氣喘比之前更嚴重,午時尤甚。掌心感覺發熱,脈搏細數,食慾減退。陰津嚴重虧損,肺氣受到損傷。正值炎炎酷暑,水氣衰弱,火氣旺盛,金氣被灼傷。咳嗽痰黃,病症逐漸加重。需要清金潤水,希望能够迅速見效。

可以服用沙參、麥冬、大生地、龜板、川貝母、五味子、知母、西洋參、川黃柏。

仁淵曰:痰喘之因不一,須分虛實兩途。實者因風寒痰火,大都病在肺胃,從外感而來,或寒熱無汗,或不熱有汗,咳嗽痰濃,便溺短赤,舌苔厚,脈數浮滑不空,乃風溫痰熱壅於肺胃不得降化也。宜宣通肺絡,清降胃氣。有汗葶、杏、橘、貝、芩、翹、石膏等劑,無汗麻杏甘石、桑、貝、橘、桔之類。

若形寒表熱不揚,咳窒不爽,脈浮而緊,乃風寒閉其肺絡,元府不宣,肺氣不利,不得肅降也。宜麻、杏、蘇、桔或防風通聖等開其腠理。虛者乃平素肺腎內虛,肅降攝納無權,脾胃氣弱,不克化飲食精微,即痰飲之類。痰留肺系胃絡,一觸外邪,肺胃即失順降,腎氣即為奔逆,喉間嗘吼有聲,倚幾布息,甚至自汗淋漓,無表熱外感見證,脈浮滑空豁,或形瘦浮腫,種種虛象,宜溫納鎮攝。又有半虛半實之證,如素有痰飲,感寒遇勞即發,咳嗽痰沫,喘逆倚息。

白話文:

仁淵說:痰喘的原因很多,需要分為虛實兩方面。

實證是因為風寒痰火導致的,大多病在肺和胃,從外感而來,可能是寒熱無汗,也可能是沒有發熱但有汗,咳嗽痰液濃稠,小便量少顏色深紅,舌苔厚膩,脈搏數而浮滑不空,這是風溫痰熱阻滯在肺胃,無法正常下降所致。應該要宣通肺部的經絡,清降胃氣。如果病人有汗,可以使用葶藶子、杏仁、橘皮、貝母、黃芩、翹搖、石膏等藥物;如果病人沒有汗,可以使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、桑白皮、貝母、橘皮、桔梗等藥物。

如果病人表現為身體寒冷,但表面有熱卻不發散,咳嗽時氣短憋悶,脈搏浮而緊,這是因為風寒阻滯肺部的經絡,導致心神失宣,肺氣不暢,無法正常下降所致。應該要使用麻黃、杏仁、蘇葉、橘皮,或者防風通聖散等藥物來疏通腠理。

虛證是因為平時肺腎虛弱,氣機下降和收納能力不足,脾胃虛弱,無法正常消化食物精華,從而形成痰飲。痰飲停留在肺和胃的經絡,一旦遇到外邪,肺胃就失去正常的下降功能,腎氣也逆上,出現喉間有哮鳴聲,依靠著床榻呼吸,甚至自汗淋漓,但沒有外感表現,脈搏浮滑空虛,或者身體消瘦浮腫,這些都是虛證的表現,應該要溫暖脾胃,固攝氣機。

還有一些病人是半虛半實的證狀,例如原本就有痰飲,遇到寒冷或者勞累就會發作,咳嗽有痰,喘不過氣來,需要依靠著東西才能呼吸。

仿痰飲例治之,若久病全屬虛證。更有無痰而喘,火迫而喘,糖哮鹽哮而喘,俱傷其肺氣使然。當求其因。古人謂實喘治肺,虛喘治腎,確有見地,然不可執一。實喘治肺,須兼治胃;虛喘治腎,宜兼治肺。如腎氣丸、黑錫丹治腎,人參蛤蚧湯治肺,人參胡桃湯肺腎兼治也。

大抵痰多,脈空弦者,以腎為主。痰少,脈虛不甚大者,以肺為主。痰稀多沫者,宜溫納,痰少色黃厚者,宜平降。一則腎陽虛,一則腎陰虛而肺有火也。夫熟地最能消虛痰,以其能填補腎氣而化無形之痰也。勿嫌膩膈而畏之。

白話文:

仿照治療痰飲的方法,若久病全屬虛證。更有一些人明明沒有痰卻喘不過氣,有的是因為內火太旺而喘,有的是因為糖哮、鹽哮而喘,這些都是因為肺氣受損導致的。必須找出病因。古人說實喘要治療肺,虛喘要治療腎,確實很有道理,但不能只執着於一種方法。實喘治療肺,也要兼顧治療胃;虛喘治療腎,也要兼顧治療肺。比如腎氣丸、黑錫丹治療腎,人參蛤蚧湯治療肺,人參胡桃湯則可以同時治療肺腎。

總之,痰多、脈象空虛而弦細的人,以腎虛為主。痰少、脈象虛弱但不太大的,以肺虛為主。痰液稀薄且泡沫多的人,應溫和滋補;痰少、顏色黃且粘稠的人,應平緩降氣。前者是腎陽虛,後者是腎陰虛導致肺有熱。熟地黃最能化解虛痰,因为它能滋補肾气,使无形的痰液消失。不要因为覺得它容易膩膈而害怕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