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22)
卷之三 (22)
1. 痰飲門
苓桂術甘合二陳,上午煎服。金匱腎氣丸三錢,暮服。
胡,寒飲伏留於胃脘,清陽失曠於心胸。脘中微痛,腰背牽掣覺酸,時吐清水,與苓桂朮甘湯清胸中之陽氣,理中湯理脾中之陽氣,陽氣復則胃脘之寒飲自化矣。
照二方加陳皮、砂仁、半夏。
又,前方通胸中脾中之陽,此方兼通腎中之陽。陽氣得通,三焦氣機自暢,胃中寒飲自化矣。
照前方加清和丸。
蕭,腹滿,口舌乾燥。仲景云:腸間必有水氣。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,名曰水逆。食已即吐,名曰格塞。今兼此三者,是寒飲水氣伏留於腸胃也。病已四五年,非一日可去。即宗仲景法彙集而加減之。
防己,赤苓,川椒目,澤瀉,川連,大腹皮,桂木,焦白朮,乾薑,豬苓,半夏,白蔻仁
孫,水停心下則悸,氣鬱胸中則痛,痛甚則痞塞而吐白沫,得食則寬。此中虛夾痰飲為患也。
六君子湯加川樸、乾薑、桂木、沉香。
楊,心胸覺冷,經事數月一來,食入則腹中脹痛,寒痰氣鬱凝滯不通。當以辛溫宣暢,遵熟料五積意。
半夏,桂枝,茯苓,蒼朮,白芍,川芎,川樸,當歸身,丹參,炙甘草,陳皮,枳殼,高良薑
又,苦辛溫通之劑,而能調經散痞,用之而效,益信古人言不妄發,法不虛立,在用者何如耳。
前方去良薑,加茺蔚子、砂仁。
胡,陽微濁聚於胃,寒飲竊踞中宮。脘痛連脅,腹鳴漉漉。法當轉運中陽,以卻寒飲。
旋覆花,乾薑,半夏,茯苓,澤瀉,陳皮,水紅花子,白螄螺殼,生薑
又,脘脅之痛雖除,脾胃之氣大憊。面浮足腫,土衰水泛,脈細少神,慮其腹滿。急宜溫補中陽以消水濕,又當自知節愛為上。
六君子湯去草,加炮薑、熟附子、神麯。另金匱腎氣丸朝暮各服一錢五分。
某,腎中之元陽不足,膽中之火用不宣。痰飲伏留於心下,故心胸如盆大一塊,常覺板痛,背亦常寒。三四年來每交子後則氣喘,乃陽氣當至而不至,痰飲阻遏,陽微陰勝故也。天明則陽氣張,故喘平。至心悸咳嗽,易於驚恐,屬陰邪竊踞胸中為病。其常若傷風之狀者,衛外之陽亦虛也。
圖治之法,當祛寒飲而逐陰邪,斡旋陽氣,如離照當空,陰邪盡掃。用仲景苓桂朮甘湯,先通其胸中之陽氣,再議。
茯苓(細辛一分,煎汁炒),冬朮(附子二分,炒),黨參(薑汁炒),甘草(麻黃一分炒),桂木,半夏,乾薑(五味子五粒,炒),補故紙(青鹽炒),紫石英,陳皮,胡桃肉,白螄螺殼(洗)
賈,病已兩月,先嘔而後咳,多吐清涎,口不渴,心胸痛而痞悶,此痰飲停於心下也。雖微有寒熱,並非外感風邪。當從胸痹痰飲門中求之。
半夏,茯苓,栝蔞皮,橘紅,杏仁,生薑
淵按:仲景治胸痹用蔞皮須同薤白,治痰飲須同桂枝,否則不效。蓋胸脘之陽不化,飲痹皆不去耳。
白話文:
痰飲門
胡氏案例: 患者胃脘部有寒飲停滯,陽氣不能上達心胸,感覺胃脘部輕微疼痛,腰背部牽拉酸痛,間歇性嘔吐清水。治療方案:先用苓桂朮甘湯溫通胸中陽氣,再用理中湯溫補脾陽,以化解胃脘寒飲。後續可加陳皮、砂仁、半夏以增強療效。此後再加清和丸,通暢腎陽,使三焦氣機順暢,從而化解胃中寒飲。
蕭氏案例: 患者腹部脹滿,口乾舌燥,伴有口渴卻喝水即吐(水逆)、吃完飯就吐(格塞)的症狀,病程已四年五載。此為寒飲水氣停滯腸胃所致,需循仲景之法加減治療。處方:防己、赤苓、川椒目、澤瀉、川連、大腹皮、桂木、焦白朮、乾薑、豬苓、半夏、白蔻仁。
孫氏案例: 患者心下水停導致心悸,胸中氣鬱導致疼痛,疼痛劇烈時則胸悶嘔吐白沫,進食後則緩解。此為中虛夾痰飲所致。治療方案:六君子湯加川樸、乾薑、桂木、沉香。
楊氏案例: 患者心胸感覺寒冷,經期紊亂,進食後腹部脹痛,寒痰氣鬱凝滯不通。需用辛溫之品宣通氣血,參考五積散之意。處方:半夏、桂枝、茯苓、蒼朮、白芍、川芎、川樸、當歸身、丹參、炙甘草、陳皮、枳殼、高良薑。 後續可去高良薑,加茺蔚子、砂仁。
胡氏案例(二): 患者陽氣虛弱,濁氣聚集於胃部,寒飲停滯於中焦,脘痛連及脅肋,腹部發出咕嚕聲。治療應當溫運中陽,驅散寒飲。處方:旋覆花、乾薑、半夏、茯苓、澤瀉、陳皮、水紅花子、白螄螺殼、生薑。由於脾胃之氣虛弱,患者出現面浮足腫等症狀,需溫補脾陽以消除水濕,並需注意飲食起居。後續加強脾胃的溫補,處方:六君子湯去甘草,加炮薑、熟附子、神麴,並服用金匱腎氣丸。
某氏案例: 患者腎陽不足,膽火不能宣洩,痰飲停滯於心下,心胸部感覺像壓了一塊大石頭一樣疼痛,背部也常感寒冷。多年來每到夜間則氣喘,因陽氣不足,痰飲阻滯所致。天亮後陽氣恢復,氣喘則平息。患者還伴有心悸、咳嗽、易驚恐等症狀,屬於陰邪侵犯心胸。其類似傷風的症狀則說明衛陽不足。治療應當溫陽化痰,驅除陰邪。先用苓桂朮甘湯溫通胸陽,再作其他處理。處方:茯苓(細辛一分,煎汁炒)、冬朮(附子二分,炒)、黨參(薑汁炒)、甘草(麻黃一分炒)、桂木、半夏、乾薑(五味子五粒,炒)、補骨脂(青鹽炒)、紫石英、陳皮、胡桃肉、白螄螺殼(洗)。
賈氏案例: 患者病程兩個月,先嘔吐後咳嗽,多吐清涎,口不渴,心胸疼痛且胸悶,此為痰飲停滯於心下所致。雖然略有寒熱,但並非外感風寒,應當從胸痹痰飲方面治療。處方:半夏、茯苓、栝蔞皮、橘紅、杏仁、生薑。
淵氏按語: 仲景治療胸痹,栝蔞皮需與薤白同用;治療痰飲,則需與桂枝同用,否則療效不佳。這是因為胸脘陽氣不化,飲邪才能得以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