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21)
卷之三 (21)
1. 痰飲門
至冬陽氣少藏,其咳復作。交春入夏,咳頻不已,病延一載有餘。診脈雙弦,形肉瘦削,口不乾渴,身不發熱,頭眩心悸,肝腎之陰已虛,脾胃之氣亦弱,痰飲戀而未化,自淺及於深矣。昔賢謂外飲治脾肺,內飲治腎。今自外而至於內,從肺脾腎三經立法,前後綰照,以冀各得其所。
款冬花,蘇子,杏仁,川貝,茯苓,陳皮,半夏,乾薑(五味子五粒,同炒),大熟地(海浮石拌炒),炙甘草,牛膝(鹽水炒),蛤殼,馬兜鈴,薑汁,胡桃肉,枇杷葉
淵按:外飲治肺脾,非杏、貝等清潤之藥可治,當求之於《金匱》。想病已棘手,方藥錯雜,有不得不然耳。
費,痰飲伏於胸中,咳嗽喘促。其標在肺,其本在腎。此症本虛未甚,標實有痰,法當兩顧。
大熟地,茯苓,蛤殼,川貝,牛膝,半夏,陳皮,杏仁,桑白皮,枇杷葉
郝,仲景云:風舍於肺,其人則咳。又云:胸中有留飲,背寒冷如掌大。此症是也。
麻黃,桑白皮,象貝,橘紅,黃芩(薑汁炒),杏仁,半夏,生甘草,茯苓,款冬花
胡,痰飲,咳嗽,飽則安,飢則甚,乃胃虛也。
黃耆,炙甘草,冬朮,陳皮,白芍,玉竹,茯苓,杏仁,桔梗
李,胃有寒侵,肺有寒侵,兩寒相得飲邪停,咳而喘嘔為痰飲。氣亦宜平,痰亦宜平,病痰飲者藥宜溫,仲師方法細詳審。
二陳湯加老桂木、吳茱萸、川椒、苡仁、生薑。
羅,乾咳陰虛痰火盛,丹溪方法主生津。此由脘痛兼痰飲,煙體須當溫化遵。
蓯蓉(養陰溫潤,咸能下降),枸杞子(甘溫益血),製半夏(燥濕痰),茯苓(消金燥濕),陳皮(鹽水炒,理氣),水紅花子(飲停腹痛),白螄螺殼(痰停脘痛),白蜜(潤燥調服),薑汁(豁痰沖服)
又,煙體陰虛,兼夾痰飲。乾咳無痰,脘痛微悶。前方咸降,兼以溫潤。咳雖稍緩,痰仍內蘊。唇燥舌膩,原方加味。
蓯蓉,枸杞子,旋覆花,半夏,茯苓,陳皮,白螄螺殼,海參(漂淡去砂),薑汁(衝入),地慄汁(衝入)
淵按:海參入煎劑,乃葉氏之作俑也。脘痛胸悶,明系痰飲,體雖陰虛,仍不相宜。
陳,宗臺先生認此症為痰飲,卓識超群,曷勝佩服。竊思痰飲久踞,中土必受其戕,而臟氣互傷,窮究必歸於腎。腎為五臟之根,土為萬物之本。脾土弱則清陽失曠,而氣化無權;腎水虧則真陽失藏,而源泉消涸。夫以痰飲之病,久臥不起於床,加以寒熱神疲,其為水土俱敗明矣。
節屆春分,木旺陽升之候。木旺則土益弱,陽升則水益虧。清明節後百花齊放,將奈之何?為今之計,崇脾上而轉旋清陽,以治其中;補腎水而蟄藏真陽,以治其下。守過清明,若得病情安穩,有減無增,或者其克濟乎!
白話文:
痰飲門
冬天陽氣不足,咳嗽加重。春天到夏天,咳嗽頻繁不止,病延一年多。診脈脈象弦急,形體消瘦,不口渴,不發熱,頭暈心悸,肝腎陰虛,脾胃氣弱,痰飲停滯未化,病情由淺入深。古人說外感之飲治脾肺,內生之飲治腎。這個病人從外感發展到內生,需從肺、脾、腎三經立法治療,前後兼顧,希望能達到最佳效果。
藥方一:款冬花、蘇子、杏仁、川貝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乾薑(五味子五粒,同炒)、大熟地(海浮石拌炒)、炙甘草、牛膝(鹽水炒)、蛤殼、馬兜鈴、薑汁、胡桃肉、枇杷葉。
評註一:外感之飲治療應著重於脾肺,不是杏仁、川貝等清潤藥物所能治療,應該參考《金匱要略》。這個病情已經棘手,處方藥物繁雜,也只能這樣了。
藥方二:大熟地、茯苓、蛤殼、川貝、牛膝、半夏、陳皮、杏仁、桑白皮、枇杷葉。
病情描述二:痰飲停滯於胸中,咳嗽氣喘。其病症表現於肺,其病根在腎。病情本虛未嚴重,標證實有痰飲,治療應兼顧標本。
藥方三:麻黃、桑白皮、象貝母、橘紅、黃芩(薑汁炒)、杏仁、半夏、生甘草、茯苓、款冬花。
病情描述三:仲景說:風邪留滯於肺,則會咳嗽。又說:胸中有積液,背部寒冷如手掌大小。此症符合。
藥方四:黃耆、炙甘草、白朮、陳皮、白芍、玉竹、茯苓、杏仁、桔梗。
病情描述四:痰飲,咳嗽,飽腹則安,飢餓則加重,這是胃虛。
藥方五:二陳湯加老桂、吳茱萸、川椒、薏苡仁、生薑。
病情描述五:胃寒,肺寒,兩種寒邪交合導致飲邪停滯,咳嗽、氣喘、嘔吐,為痰飲。氣需要調順,痰飲也需要化解,治療痰飲的藥物宜溫和,仲景的治療方法細緻周到。
藥方六:蓯蓉(養陰溫潤,又能下降)、枸杞子(甘溫益血)、製半夏(燥濕化痰)、茯苓(消腫利濕)、陳皮(鹽水炒,理氣)、水紅花子(治飲邪停滯腹痛)、白螺殼(治痰飲停滯脘腹疼痛)、白蜜(潤燥)、薑汁(豁痰)。
病情描述六:乾咳,陰虛痰火盛,丹溪的治療方法著重於生津。這是因為脘腹疼痛兼有痰飲,需要溫化痰飲。
藥方七:蓯蓉、枸杞子、旋覆花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白螺殼、海參(漂洗乾淨去沙)、薑汁(沖服)、地栗汁(沖服)。
評註二:海參入煎劑,是葉氏的創舉。脘腹疼痛、胸悶,明顯是痰飲,雖然體質陰虛,但還是不適合。
病情描述七:宗師認為此症為痰飲,見解獨到,令人敬佩。我認為痰飲久病,必然損傷脾胃,而臟腑互相損傷,最終必歸於腎虛。腎為五臟之本,脾土為萬物之本。脾土虛弱,清陽之氣不能升發,氣機運行失常;腎水虧虛,真陽之氣不能固藏,精氣源泉枯竭。由於痰飲久病臥床不起,加之寒熱、疲乏,這是脾腎兩虛的明顯表現。
春分將至,木旺陽升。木旺則克土,土更虛弱;陽升則耗水,水更虧虛。清明節後百花齊放,病情該如何處理呢?目前治療策略是:健脾升清陽之氣,以治其中;補腎水以固藏真陽之氣,以治其下。過了清明節後,如果病情平穩,好轉不加重,或許就能痊癒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