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9)

1. 痰飲門

尤,痰飲咳嗽,朝晨必吐清水。本擬溫藥以化之,但時當酷暑,兼有臂痛,且以和胃化痰。

半夏,陳皮,茯苓,款冬花,蘇子,杏仁,萊菔子,白芥子

指迷茯苓丸。每朝服三錢,開水送下。

許,寒咳交冬則發,兼以頸項強急不舒。

大熟地(二兩,麻黃二錢煎汁浸一宿,炒鬆),川貝(一兩),黨參(一兩,元米炒),陳皮(一兩),茯苓(一兩,細辛二錢,煎汁浸一宿,曬烘),款冬花(一兩),制首烏(一兩),苡仁(一兩),五味子(五錢,乾薑二錢同炒),杏仁霜(六錢),歸身(一兩,酒炒),胡桃肉(一兩)

上藥共為細末,煉蜜丸,每朝三錢,開水送下。

王,脈弦遲,臍以上連胃脘脹痛,此有寒飲。《脈經》云:遲則為寒。仲景云:口不渴而脈雙弦者,飲也。

香砂六君湯去草,加炮薑、神麯、乾薑。

又,當臍腹痛,痛則氣塞胸中,氣噯不得語,脈弦大而遲。此胃中陽氣不足,而有寒飲也。當以溫藥通之。

照前方去神麯,加香附、川熟附。

呂,陰虛挾痰飲為病。痰飲內留,故咳嗽背寒,心胸著冷則痛。陰虛,故內熱也。金水六君煎加減治之。

大熟地,半夏,陳皮,沉香,蛤殼,款冬花,蘇子,杏仁,沙參,茯苓

顧,頭眩心悸,脈沉弦者,飲也。病發則嘔吐酸水,滿背氣攻作痛,得噯則痛松,此濁陰之氣上攻陽位。當以溫藥和之。

熟附子,桂木,半夏,陳皮,冬朮,川椒,茯苓,沉香

強,中氣不足,濕化為痰,氣逆不降,喘息不安,夜重於晝。脈象弦滑,滑主痰飲,痰飲屬陰,故病甚於夜也。擬降氣化痰,兼扶中氣。

半夏,蘇子,陳皮,茯苓,前胡,旋覆花,神麯,竹茹,雪羹,枇杷葉

蓋,夫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留而不去,其病則實。留飲久踞不去,亦由中氣之虛。欲逐其飲,先補其中。丹溪云:補完胃氣而後下之為當。茲議先補中氣一法。

六君子湯去甘草,加乾薑。

又,甘遂半夏湯,用甘遂五分。

又,照前方用甘遂七分。

又,照前方用甘遂一錢。

雖大便仍未瀉,而腹中已覺甚安,即停。藥三日。

某,春脈當弦而反微,是肝虛也。肝虛魂不藏,夜不得寐,晝日當寤而反寐,是胃虛也。胃為兩陽合明之腑,胃虛則陽氣失明,故晝日反寐。補肝之虛以藏魂,益胃之虛以補氣。

生熟棗仁,茯神,新會白,黨參,半夏,生熟穀芽,秫米,白芍,炙甘草

淵按:此等方案在古人亦不可多得。

某,水飲去後,中氣大虛,胃液枯涸,難為力矣。夫中氣大虧,非建中不可,而胃陰枯涸,非養胃陰又不可,然則黃耆建中但補中氣而不能養其胃陰,仍非計之善也。今擬十全大補陰陽氣血雙調,加入麥、夏、蓯、附,即十四味建中法,並建其脾中腎中之陰陽,或者其有濟乎!

白話文:

痰飲門

一位患者,痰飲咳嗽,每天早晨必吐清水。原本打算用溫熱的藥物來化解痰飲,但正值酷暑,又伴有手臂疼痛,因此決定採用和胃化痰的方劑。處方包括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款冬花、蘇子、杏仁、萊菔子、白芥子,製成指迷茯苓丸,每日早晨服用三錢,用開水送服。

另一位患者,寒咳在冬天發作,並伴有頸項僵硬不適。處方包括:大熟地(二兩,用麻黃二錢煎煮的汁液浸泡一夜,再炒至鬆軟)、川貝(一兩)、黨參(一兩,用糯米炒)、陳皮(一兩)、茯苓(一兩,用細辛二錢煎煮的汁液浸泡一夜,曬乾烘烤)、款冬花(一兩)、制首烏(一兩)、薏苡仁(一兩)、五味子(五錢,與乾薑二錢同炒)、杏仁霜(六錢)、當歸尾(一兩,酒炒)、胡桃肉(一兩)。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煉蜜製成丸劑,每日早晨服用三錢,用開水送服。

一位脈象弦而遲的患者,肚臍以上直至胃脘脹痛,這是寒飲所致。《脈經》記載:脈遲則為寒。仲景說:口不渴而脈雙弦者,是飲證。處方:香砂六君湯去澤瀉,再加入炮薑、神麴、乾薑。

另一位患者,臍腹疼痛,疼痛時氣體阻塞胸中,打嗝也說不出話,脈象弦大而遲。這是胃中陽氣不足,又有寒飲。需用溫熱的藥物來疏通。處方:上方去神麴,加入香附、川烏頭。

一位患者,陰虛夾雜痰飲而發病。痰飲停留在體內,所以咳嗽背寒,心胸冰冷則疼痛。陰虛,所以內有熱邪。用金水六君煎加減治療。處方包括:大熟地、半夏、陳皮、沉香、蛤殼、款冬花、蘇子、杏仁、沙參、茯苓。

一位患者,頭暈心悸,脈象沉而弦,這是飲證。發病時嘔吐酸水,背部脹滿氣體攻衝作痛,打嗝後疼痛減輕,這是濁陰之氣上犯陽位。需用溫熱的藥物調和。處方包括:熟附子、桂枝、半夏、陳皮、白朮、川椒、茯苓、沉香。

一位患者,中氣不足,濕氣化為痰飲,氣逆不降,喘息不安,晚上症狀比白天嚴重。脈象弦而滑,滑脈主痰飲,痰飲屬陰,所以病情晚上加重。擬定方劑以降氣化痰,並扶助中氣。處方包括:半夏、蘇子、陳皮、茯苓、前胡、旋覆花、神麴、竹茹、天花粉、枇杷葉。

一般來說,邪氣聚集的地方,其氣必虛,邪氣停留不去,病情則表現為實證。痰飲久留不去,也是由於中氣虛弱。想要去除痰飲,首先要補益中氣。丹溪先生說:補完胃氣後再瀉下才是正確的。這裡先考慮補益中氣的方法。處方:六君子湯去甘草,加乾薑。

另有處方:甘遂半夏湯,用甘遂五分。

另有處方:上方用甘遂七分。

另有處方:上方用甘遂一錢。

即使大便仍然沒有通暢,但腹部已經感覺很舒服,就停止服用。藥物服用三日。

一位患者,春天脈象應該弦,卻反而微弱,這是肝虛。肝虛則魂不守舍,晚上睡不著,白天應該清醒卻反而嗜睡,這是胃虛。胃為兩陽合明之腑,胃虛則陽氣失明,所以白天嗜睡。補益肝虛以安神,益胃虛以補氣。處方包括:酸棗仁(生熟)、茯神、白朮、黨參、半夏、麥芽(生熟)、秫米、白芍、炙甘草。

淵按:這些方案在古代也很少見。

一位患者,水飲去除後,中氣大虛,胃液枯竭,無力。中氣大虧,非用補中益氣湯不可,而胃陰枯竭,非要滋養胃陰不可。然而,黃耆建中湯只補中氣而不能滋養胃陰,並非最佳方案。現在擬定十全大補湯,以調補陰陽氣血,加入麥冬、半夏、肉蓯蓉、附子,即十四味建中法,同時調補脾腎陰陽,或許可以奏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