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二 (15)
卷之二 (15)
1. 虛勞門
法半夏,炙甘草,桂木,茯苓,冬朮,陳皮,川貝,神麯,歸身,丹皮,白芍,香附,沉香,橘餅
又,痰飲咳嗽發熱,肺腎兩虧,濕熱不化。用苓桂術甘合二陳治其肺脾,都氣丸兼治其腎可也。
苓桂朮甘湯合二陳,加沉香、杏仁、川貝。都氣丸四錢,鹽花湯送下。
石,行動短氣而喘,頭眩心跳,得食則脹。肝腎虛而氣不納,脾胃虛而氣不運。用補中益氣送下六味丸。
補中益氣湯加茯神、半夏、神麯,砂仁煎湯,送六味丸四錢。
某,費心太過,中氣不足,濕熱內蘊。嚥下至胸,常若空空,行動無力,臀發濕瘡。宜自安逸,防其心跳頭眩。
冬朮,半夏,茯苓,陳皮,歸身,砂仁,黨參,香附,苡仁,萆薢,桑枝
趙,脈沉數,手足冷,胸悶食少,脾胃衰弱。大便乾燥者,腸中之津液枯也。法當溫中土,潤大腸,仿菟絲子丸加減。
吳茱萸,淡蓯蓉,花檳榔,懷牛膝,砂仁,柏子仁,川熟附,陳皮,菟絲子,茯苓,懷山藥
淵按:檳榔一味,取其沉降直達下焦,引領辛潤諸藥至大腸耳,非欲其破滯氣也。
又,前方加火麻仁、郁李仁、當歸。
穆,思慮傷脾之營,勞碌傷脾之氣。歸脾湯,補脾之營也;補中益氣湯,補脾之氣也。今將二方併合服之。
黨參,黃耆,冬朮,茯神,歸身,炙甘草,砂仁,棗仁,升麻,柴胡,製半夏,木香,陳皮
薛,腎氣虛逆,非滋不納;脾弱運遲,滋則呆滯。然則如何而可?曰,補腎之陽,即可以轉運脾氣。從仲景腎氣丸化裁。
大熟地(附子三分,炒),五味子,茯苓,懷山藥,肉桂心,麥冬(元米炒),牛膝(鹽水炒),山萸肉,陳皮,紫石英,補故紙(鹽水炒),胡桃肉
丁,病本陽虛土弱,而乏生生之氣,故脾胃大憊。時當夏暑,溫藥難投,補脾雖不若補腎,然酷暑鬱蒸,濕熱用事,不若補脾胃為穩。
高麗參,陳皮,冬朮,炮姜,茯苓,白扁豆,益智仁,穀芽
羊,病本陰虛,時當酷暑,潮熱乾咳,漸入損途。養陰冀其退熱,然藥宜輕不宜重,恐過滋反傷脾胃也。健脾可以加餐,然亦不宜燥,恐燥則劫爍肺陰也。姑擬一方備正。
生洋參,白扁豆,五味子,丹皮,麥冬肉,地骨皮,生苡仁,懷山藥,沙參,茯苓,枇杷葉
奚,黃昏咳嗽,肺熱也。黎明氣升,腎虛也。納食倒飽,脾虛也。補腎納氣治其下,清金化痰治其上,運脾培土治其中,三焦並治。
大生地,沙苑子,麥冬,川貝,茯苓,懷山藥,六神麯,沙參,牛膝,枇把葉
馮,久咳痰稠,上午發熱,面色青黃。左脈細數,右脈軟弱。病屬上損。幸大便不溏,尚未過中及下。加謹調養,交夏至節無變再議。
黨參,炙甘草,懷山藥,麥冬,五味子,青蒿(酒炒),白芍(桂枝三分,拌炒),川貝,茯苓,白扁豆,棗仁,煨生薑
白話文:
虛勞門
這篇記載了多位患者的病症和用藥。
第一位患者,症狀為痰飲咳嗽發熱,肺腎兩虛,濕熱不化。治療方法是用苓桂朮甘湯加二陳湯治療肺脾,再用都氣丸治療腎虛。 苓桂朮甘湯與二陳湯合用,再加沉香、杏仁、川貝母;都氣丸四錢,用鹽湯送服。
第二位患者,症狀為行動時氣短喘息,頭暈心跳,進食後腹脹。這是肝腎虛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脾胃虛弱導致氣機不運。治療方法是用補中益氣湯送服六味地黃丸。補中益氣湯中加入茯神、半夏、神麴,並用砂仁煎湯送服六味地黃丸四錢。
第三位患者,症狀為操勞過度,中氣不足,濕熱內蘊。吞咽時感覺胸部空虛,行動無力,臀部出現濕瘡。治療建議是安心休養,預防心跳和頭暈。處方包含:白朮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熟地黃、砂仁、黨參、香附、薏苡仁、萆薢、桑枝。
第四位患者,症狀為脈象沉而數,手腳冰冷,胸悶食少,脾胃虛弱,大便乾燥。這是腸道津液枯竭所致。治療應當溫補中焦脾土,潤澤大腸。方劑仿照菟絲子丸加減。處方包含:吳茱萸、淡蓯蓉、花檳榔、懷牛膝、砂仁、柏子仁、川烏頭(熟)、陳皮、菟絲子、茯苓、懷山藥。 文中說明檳榔的作用是下行引導藥物至大腸,而非破氣消滯。此方還可加火麻仁、郁李仁、當歸。
第五位患者,症狀是思慮過度傷及脾臟的營氣,勞碌過度傷及脾臟的元氣。治療方法是將歸脾湯(補脾之營)和補中益氣湯(補脾之氣)合用。處方包含:黨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神、熟地黃、炙甘草、砂仁、酸棗仁、升麻、柴胡、制半夏、木香、陳皮。
第六位患者,症狀是腎氣虛弱,不能滋養脾臟;脾臟虛弱,運化遲緩,滋補則會導致呆滯。治療方法是補益腎陽以促進脾氣運化。方劑由仲景腎氣丸化裁而成。處方包含:熟地黃(附子三分,炒)、五味子、茯苓、懷山藥、肉桂心、麥冬(米炒)、牛膝(鹽水炒)、山茱萸肉、陳皮、紫石英、補骨脂(鹽水炒)、胡桃肉。
第七位患者,症狀是陽虛土弱,缺乏生機,脾胃極度虛弱。時值夏季,不宜使用溫熱藥物。雖然補脾不如補腎,但酷暑濕熱,補益脾胃較為穩妥。處方包含:高麗參、陳皮、白朮、炮姜、茯苓、白扁豆、益智仁、穀芽。
第八位患者,症狀是陰虛,時值酷暑,潮熱乾咳,病情日漸加重。治療應養陰清熱,但藥物不宜過重,以免滋膩傷脾胃。健脾益氣可以輔助治療,但也不宜過於燥烈,以免傷及肺陰。處方包含:生西洋參、白扁豆、五味子、丹皮、麥冬、地骨皮、生薏苡仁、懷山藥、沙參、茯苓、枇杷葉。
第九位患者,症狀是黃昏咳嗽(肺熱)、黎明氣喘(腎虛)、進食後飽脹(脾虛)。治療應同時治療三焦,下焦補腎納氣,上焦清金化痰,中焦運脾健土。處方包含:熟地黃、沙苑子、麥冬、川貝母、茯苓、懷山藥、六神麴、沙參、牛膝、枇杷葉。
第十位患者,症狀是久咳痰稠,上午發熱,面色青黃,左脈細數,右脈軟弱。屬上焦損傷,但大便正常,病情尚未深入中下焦。建議謹慎調養,待夏至節過後再作調整。處方包含:黨參、炙甘草、懷山藥、麥冬、五味子、青蒿(酒炒)、白芍(桂枝三分,拌炒)、川貝母、茯苓、白扁豆、酸棗仁、煨生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