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二 (16)
卷之二 (16)
1. 虛勞門
又,咳嗽脈細數,前上午發熱,今下午亦熱,陰氣漸傷。大便間或帶血,脾氣虛也。從景岳理陰煎例。扶過夏至節,一陰來復,病無增變,庶幾可延。
四君子湯合生脈散,加生地、懷山藥、白芍、白扁豆、川貝、阿膠、紅棗。
趙,漏瘍日久,陰津暗滲。加以咳嗽氣耗,考試勞神,於是咳甚氣升,便溏內熱、音啞喉痛等等,接踵而至。脈象細數,已成勞損。夫精、氣、神為人身三寶,一有所傷,便為大患,況三者皆虛乎!敢謝不敏,幸熟察焉。
沙參,甜杏仁,麥冬(元米炒),生甘草,川貝,茯苓,白扁豆,懷山藥,十大功勞
童,年已十七,天癸未通,骨胳瘦小,先天不足也。不時鼻衄,虛火上炎也。腹痛綿綿,中虛木橫也。曾見蛔蟲,木橫則蟲動也。此屬童損。先天不足之症,以後天補之,難矣。
茯苓,懷山藥,陳皮,當歸,茜草炭,烏藥,冬朮,白芍,丹皮,川椒,烏賊骨
廉,腎陰虛而氣升喘逆,心陰虛而心跳少寐,胃氣虛而痰飲留戀,肝風動而頭眩震掉,腸液枯而大便堅干。經云: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。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腸胃津枯,當滋氣血,擬都氣丸意。
大生地(蛤粉炒),茯神(辰砂拌),半夏,炙甘草,五味子,沉香,柏子仁,石決明,懷山藥,麥冬,西洋參
李,陰虧於下,氣逆於上,抑塞於中,煎熬津液,氣急痰凝,病成煎厥。本屬為難,而藥必清滋,效非容易。所慮酷暑將臨,外受炎蒸之熱,內無寧靜之期,則有甚加劇耳。
鮮生地,棗仁(豬膽汁炒),元參,茯神,牡蠣,女貞子,石決明,羚羊角,遠志(甘草湯制),竹茹
淵按:煎厥證《內經》述之,世不多見。大抵水虧木燥,肝家風陽挾痰上擾,阻氣機,塞竅隧,與肝風痰火有同類耳。
朱,心跳少寐,是血虛也。氣攻作脹,是肝虛也。頭眩筋惕,是肝風也。食少便溏,是脾虛也。平肝氣,熄肝風,養營陰,補脾土,是其治也。
制香附,青陳皮,茯苓(赤白各半),歸身,白芍,沙苑子,制首烏,神麯,砂仁,姜,棗
倪,據述有時驚悸,有時肌肉頑木,或一日溏泄數次,或數日一大便,堅干難出,惟小便常紅。此心氣鬱結,脾氣失運。失運則生濕,鬱結則聚火。火則耗精,濕則阻氣而氣機不利矣。擬荊公妙香散加味,補益心脾,通達氣機立法。
西洋參,黃耆,茯神,桔梗,遠志,懷山藥,麝香(調服),辰砂,木香,川連(鹽水炒),炙甘草,麥冬(元米炒)
共為末,藿香、陳皮湯泛丸。每朝三錢,開水送下。
徐,昔立齋治病,每定一方,令人服數十劑,非心精識果,烏能如此!然非病家信之真,任之專,亦烏能如此!林也不才,何敢妄希前哲。然審病既的,藥當不謬。從此加鞭,以圖進益。
白話文:
虛勞門
一位病人,咳嗽脈象細弱而頻數,上午發熱,下午也發熱,陰氣日漸受損。大便有時帶血,這是脾氣虛弱。參考景岳理陰煎的方劑,過了夏至節氣,陰氣開始恢復,如果病情沒有加重變化,或許能延緩病情。 處方:四君子湯合生脈散,再加入生地、淮山藥、白芍藥、白扁豆、川貝母、阿膠、紅棗。
一位名叫趙的病人,久患漏瘍(廔管),陰液暗中滲漏。加上咳嗽耗傷氣血,考試又勞神傷氣,於是咳嗽加劇,氣往上衝,大便稀溏,內有熱象,聲音嘶啞,喉嚨疼痛等症狀接踵而至。脈象細弱而頻數,已經勞損成疾。精、氣、神是人體的三寶,任何一項受損都是大患,何況三者都虛弱呢!我能力有限,只能盡力診治,希望您仔細觀察療效。處方:沙參、甜杏仁、麥冬(炒)、生甘草、川貝母、茯苓、白扁豆、淮山藥、十大功勞。
一位名叫童的病人,十七歲了,月經尚未來潮,骨骼瘦小,先天不足。時常鼻出血,這是虛火上炎;腹部隱隱作痛,這是脾胃虛弱,氣機不暢;曾經看到蛔蟲,氣機不暢則蟲子容易活動。這是屬於童子病,先天不足的症狀,要靠後天補益,很困難。處方:茯苓、淮山藥、陳皮、當歸、茜草炭、烏藥、白朮、白芍藥、丹皮、川椒、烏賊骨。
一位名叫廉的病人,腎陰虛弱導致氣往上衝,喘息逆氣;心陰虛弱導致心跳加快,失眠;胃氣虛弱導致痰飲停滯;肝風內動導致頭暈目眩;腸液枯竭導致大便秘結。經書上說:腎臟怕乾燥,要吃辛辣食物滋潤它;心臟怕緩慢,要吃酸味食物收斂它;肝臟怕急躁,要吃甘甜食物緩和它;腸胃津液枯竭,就要滋補氣血。我參考都氣丸的方劑。處方:生地黃(蛤粉炒)、茯神(辰砂拌)、半夏、炙甘草、五味子、沉香、柏子仁、石決明、淮山藥、麥冬、西洋參。
一位名叫李的病人,下焦陰液虧虛,氣往上逆,中間氣機阻滯,煎熬津液,氣喘痰凝,病情嚴重,已經形成煎厥。這種病本來就難治,用藥必須清熱滋陰,療效很難保證。我擔心酷暑將至,外受炎熱,內無寧靜,病情會加重。處方:鮮生地黃、棗仁(豬膽汁炒)、玄參、茯神、牡蠣、女貞子、石決明、羚羊角、遠志(甘草湯制)、竹茹。
淵按:煎厥證,《內經》有記載,但現在很少見。大多是水液虧虛,肝木燥,肝家風陽夾帶痰液上擾,阻礙氣機,阻塞竅穴,與肝風痰火有相似之處。
一位名叫朱的病人,心跳加快,失眠,這是血虛;氣機逆亂,脹痛,這是肝虛;頭暈,肌肉抽搐,這是肝風;食慾不振,大便稀溏,這是脾虛。治療的原則就是平肝氣,熄肝風,養陰血,補脾土。處方:制香附、青陳皮、茯苓(赤白各半)、當歸尾、白芍藥、沙苑子、制首烏、神麴、砂仁、生薑、大棗。
一位名叫倪的病人,有時心悸,有時肌肉僵硬,有時一天腹瀉幾次,有時幾天一次大便,大便乾硬難解,但小便經常發紅。這是心氣鬱結,脾胃運化失常。運化失常則生濕,鬱結則生火。火則耗傷精氣,濕則阻礙氣機,導致氣機不利。我參考荊公妙香散加味,補益心脾,疏通氣機。處方:西洋參、黃耆、茯神、桔梗、遠志、淮山藥、麝香(調服)、辰砂、木香、川連(鹽水炒)、炙甘草、麥冬(炒米)。共研為末,用藿香、陳皮湯做成丸劑。每日早晨服用三錢,開水送服。
一位名叫徐的病人,以前立齋先生治病,每開一個方劑,都讓病人服用幾十劑,如果不是醫術精湛,怎能如此!但如果病人不信賴醫生,不配合治療,也達不到這個效果!我能力有限,不敢妄自效仿前輩。但是,只要診斷準確,用藥就不會錯誤。從今以後更加努力,力求進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