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二 (28)
卷之二 (28)
1. 臌脹水腫門
川連(薑汁炒),黃芩(薑汁炒),半夏,澤瀉,陳皮,黑山梔,竹茹(薑汁炒),茯苓皮,川貝,蘆根,枇杷葉
當歸龍薈丸(三錢),綠豆生薑湯送下。
淵按:風水壞證也。兩方應變俱佳。
尤,瘧止之後,腹脹足腫,濕熱內歸太陰,防成瘧臌。但小便清利,是屬脾虛。擬厚朴溫中湯加味。
川樸,茯苓,陳皮,乾薑,草豆蔻,木香,半夏,冬瓜皮,姜皮
廉,脾有濕熱積氣,漸漸腹滿足腫,納食則脹,證成氣臌。
白茯苓,川樸,白朮,苡仁,蘇梗,五加皮,澤瀉,陳皮,砂仁,通草
奚,濕熱內阻腸胃之間,橫連膜原。膜原者,臟腑之外,肌肉之內,膈膜之所舍,三焦決瀆之道路,邪留不去,是為腫脹。脹屬氣,腫屬水。是必理氣而疏決瀆,以杜腫脹之萌。
黑白醜(各五錢),萊菔子(一兩),砂仁(一兩)
用葫蘆大者一枚,將三味納入,再入陳酒一大杯,隔湯煎一柱香。取出葫蘆中藥,炒研為末,再以葫蘆炙炭共研和。每晨服二錢。
惠,濕傷脾腎之陽,先腰痛而後足腫,脘中作痛,口沃酸水。用甘姜苓朮湯合五苓散加味。
甘草,乾薑,茯苓,白朮,豬苓,澤瀉,肉桂,半夏,陳皮,通草,五加皮
淵按:沃酸一證,《內經》言熱,東垣言寒,究竟辛通藥最效。
又,前用辛溫通陽,甘淡祛濕,脘痛,足腫,嘔酸等症皆除,惟跗腫未退。減其制以調之。
白朮,茯苓,澤瀉,川斷,苡仁,牛膝,陳皮,通草,桑白皮,五加皮
薛,先足腫而後腹滿,面浮,寒濕傷於下而漸上攻也。通陽化濕以利小便立法。
桂枝,澤瀉,陳皮,川樸,桑白皮,萊菔子,五加皮,茯苓皮,半夏,大腹皮,姜皮
駱,瘡之濕熱與肝之氣鬱互結於裡,近感風溫,寒熱咳嗽,驟然浮腫,證屬瘡臌。
蘇梗,杏仁,川樸,桔梗,赤苓,澤瀉,枳殼,橘紅,大腹皮,茯苓,萊菔子,姜皮
又,濕夾熱而生瘡,風合濕而為腫。風從外入,故寒熱而咳嗽;濕自內生,故腹滿而氣急。用仲景麻杏苡甘湯加味。
麻黃,杏仁,苡仁,甘草,川樸,滑石,連翹,淡芩,枳殼,萊菔子,元明粉,薄荷葉
共研粗末,滾湯泡服。
又,四肢面目腫退,而腹滿未寬。在表之風寒雖解,在裡之濕熱未治。今擬寬中理濕。
赤苓,苡仁,陳皮,大腹皮,杏仁,澤瀉,萊菔子,川樸,通草,枳殼,姜皮
白,火炎於上,水溢高原。肺金受邪,面紅浮腫,唇鼻俱赤,而有皮爛之形。腹部腿足亦腫,三焦俱受其病矣。行步咳喘,邪在手太陰無疑。用吳鶴皋麥門冬湯瀉火泄水為法。
麥冬,冬瓜皮,通草,姜皮,桑白皮,絲瓜絡,枇杷葉,陳粳米
淵按:此水腫之變證也。用輕清宣化上焦,所謂輕可去實。
範,下有濕熱,上受風溫,初起寒熱,即便周身浮腫,咳嗽氣塞,似與風水同例。擬越婢加朮湯。
白話文:
臌脹水腫門
此篇記載了多種因濕熱、風寒等因素導致的臌脹水腫的治療方案。
第一種情況:運用川連、黃芩、半夏、澤瀉、陳皮、黑山梔、竹茹、茯苓皮、川貝、蘆根、枇杷葉等藥材,並配合當歸龍薈丸(三錢),以綠豆生薑湯送服。此方用於治療風水(即水腫)的病症。
第二種情況(尤氏):瘧疾痊癒後出現腹脹足腫,屬於濕熱內侵太陰,需預防發展成瘧臌。若小便清利,則屬脾虛,建議使用厚朴溫中湯加味,藥材包括川樸、茯苓、陳皮、乾薑、草豆蔻、木香、半夏、冬瓜皮、姜皮。
第三種情況(廉氏):脾胃積聚濕熱,導致腹脹水腫,進食則脹,形成氣臌。藥方包括白茯苓、川樸、白朮、苡仁、蘇梗、五加皮、澤瀉、陳皮、砂仁、通草。
第四種情況(奚氏):濕熱阻滯腸胃之間,停留在膜原(臟腑外、肌肉內、膈膜處,三焦經絡的通道)。邪氣滯留不去,導致腫脹(脹屬氣,腫屬水)。治療需理氣疏通經絡,以阻止腫脹加重。藥方為黑白醜(各五錢)、萊菔子(一兩)、砂仁(一兩),以葫蘆煎服。
第五種情況(惠氏):濕邪傷及脾腎陽氣,先腰痛後足腫,脘腹疼痛,口吐酸水。治療方案為甘姜苓朮湯合五苓散加味,藥材包括甘草、乾薑、茯苓、白朮、豬苓、澤瀉、肉桂、半夏、陳皮、通草、五加皮。
第六種情況(淵按):關於口吐酸水,古籍記載有熱證和寒證兩種說法,但辛溫通陽的藥物往往最有效。先前使用辛溫通陽、甘淡化濕的藥物後,脘痛、足腫、嘔酸等症狀均已消除,唯獨跗腫未退,需要調整藥量。調整後的藥方包括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川斷、苡仁、牛膝、陳皮、通草、桑白皮、五加皮。
第七種情況(薛氏):先足腫後腹脹,面浮腫,屬於寒濕從下而上侵犯。治療方案為通陽化濕,促進小便排出,藥材包括桂枝、澤瀉、陳皮、川樸、桑白皮、萊菔子、五加皮、茯苓皮、半夏、大腹皮、姜皮。
第八種情況(駱氏):濕熱與肝氣鬱結於內,感受風溫,出現寒熱咳嗽、突然浮腫,屬瘡臌。藥方包括蘇梗、杏仁、川樸、桔梗、赤苓、澤瀉、枳殼、橘紅、大腹皮、茯苓、萊菔子、姜皮。另一種情況是濕熱夾雜生瘡,風濕合邪導致腫脹,用麻杏苡甘湯加味,藥材包括麻黃、杏仁、苡仁、甘草、川樸、滑石、連翹、淡芩、枳殼、萊菔子、元明粉、薄荷葉,共研粗末,滾湯泡服。
第九種情況(駱氏續):四肢面目腫脹消退,但腹脹未消,表示表層風寒已解,但裡面的濕熱未除。因此,需要寬中理濕,藥材包括赤苓、苡仁、陳皮、大腹皮、杏仁、澤瀉、萊菔子、川樸、通草、枳殼、姜皮。
第十種情況(白氏):火熱上炎,水液溢出,肺金受邪,面紅浮腫,唇鼻紅赤,皮膚破損,腹部腿足也腫,三焦受累,行步困難,咳嗽氣喘,邪氣在手太陰經。治療方案為吳鶴皋麥門冬湯瀉火泄水,藥材包括麥冬、冬瓜皮、通草、姜皮、桑白皮、絲瓜絡、枇杷葉、陳粳米。
第十一種情況(淵按):此為水腫的變證,需用輕清宣化的藥物治療上焦,以祛除實邪。
第十二種情況(範氏):下焦濕熱,上焦感受風溫,初期寒熱,隨即全身浮腫,咳嗽氣塞,類似風水病症。治療方案為越婢加朮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