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二 (27)
卷之二 (27)
1. 臌脹水腫門
黨參,茯苓,半夏,陳皮,白芍,川連(吳萸炒),炮姜,澤瀉,川樸,冬瓜皮
淵按:飲食不節傷脾脹,宜佐消導,如雞金、谷蟲之類。
孫,瘡疥平面浮起,漸至腹滿,胸悶氣塞,小便不利,腫勢日甚。水濕之氣,一無出路,證成瘡臌,防加氣急。發汗而利小便,是兩大法門。
麻黃,杏仁,白朮,澤瀉,茯苓,豬苓,葶藶子,川樸,通草,車前子,姜皮
又,腫勢已平,小便通利。前方加減。
防風,白朮,半夏,茯苓,陳皮,澤瀉,杏仁,川樸,通草,葶藶子,車前子,蔥白頭,姜皮
孫,脾虛脹滿,面浮足腫,小便不利。脈形細數,元氣大虧。慮其喘急之變。
黨參(元米炒),牛膝,茯苓,巴戟肉,陳皮,澤瀉(鹽水炒),車前子,冬朮(土炒),懷山藥,苡仁,杞子炭,生熟穀芽
沈,先泄瀉而後目盲。服單方,目明而漸腹滿,是脾虛木橫。又服草藥,寒性傷中,病成臌脹。其根已久,恐難驟效。
焦白朮,冬瓜皮,川樸,茯苓,陳皮,焦六曲,大腹皮,澤瀉,砂仁,苡仁,陳香櫞皮
楊,兩尺脈滑,濕熱積滯在於下焦。小便不利,大腹脹滿,是下焦不利,中焦氣不通也。
肉桂,赤苓,豬苓,白朮,澤瀉,大戟,神麯,陳皮,冬瓜皮,姜皮
馮,風水相搏,一身面目悉腫,咳嗽,氣升不得臥。症勢險重,用越婢法。
麻黃,生甘草,杏仁,石膏,赤苓,澤瀉,陳皮,葶藶子,大腹皮,生薑,大紅棗
又,用越婢法,雖得微汗,手腫稍退,余腫未消,咳嗽氣急,良由勞碌之人,脾胃不足,急不行運。今以扶脾和中理氣,宣達三焦,冀其氣化流通。
冬朮,生耆皮,大腹皮,防己,陳皮,防風,茯苓皮,冬瓜皮,姜皮
何,內有濕熱生瘡,外受風寒浮腫。風濕相搏,症成瘡臌。防加喘急。
防風,羌活,杏仁,大腹皮,橘紅,赤苓,桔梗,荊芥,川樸,桑葉,通草
杜,風水相搏,一身暴腫,上則咳嗽,喉有痰聲,下則溏泄,小便不利。發汗而利小便,是其大法。計不出此,遷延匝月,節近清明,天氣溫暖,肺胃久蘊之風,從中暗化為熱。反服腎氣湯方,意欲通陽化水,陽未通而陰先劫,水未化而火反起矣。於是舌燥唇焦齒黑,心煩囊縮,胸腹膚紅,危險之象,已造極中之極。勉擬清肅肺胃,存陰泄熱,以冀轉機為幸。
生石膏,杏仁,通草,茯苓皮,豆豉,北沙參,麥冬,川貝,丹皮,蘆根,鮮薄荷根
綠豆湯代水。
又,肺得熱而不降,肝有火而上升,胃居於中,受肝火之沖激,欲降不能而反上逆,由是嘔吐不納矣。昨用清金以通決瀆,幸水道已通,高原得清肅之令。然中焦格拒,艮陽失遊溢之權,似宜轉運其中。但肝火熾甚,徒運其中無益也。當清肝之亢,以衰木火之威,胃不受肝之克,而中氣得和,則嘔可以寧矣。
白話文:
臌脹水腫門
這章節記載多種因脾虛、水濕、風寒濕熱等導致的腹部脹滿、水腫等症狀的治療方法,以及一些案例分析。 文中提及許多處方,包含不同的藥材組合,根據不同病因和病情的輕重緩急而有所調整。
第一個方劑用於脾虛導致的脹滿,主要使用補脾利水的中藥。
第二個方劑用於瘡疥引起的腹部脹滿,水腫,主要使用發汗利尿的藥物。
第三個方劑,用於腫勢已消退,小便通暢後的調整方劑。
第四個方劑,用於脾虛導致的脹滿,面浮足腫,小便不利,元氣虧損的狀況。
第五個方劑,用於脾虛導致的腹脹,是因先前腹瀉後引起的後續併發症。
第六個方劑,用於下焦濕熱積滯導致的腹部脹滿和小便不利。
第七個方劑,用於風水相搏導致的全身上下水腫,咳嗽,氣促等症狀,使用較為峻猛的藥物。
第八個方劑,用於上個方劑治療後,症狀未完全消退,需要扶脾和中,理氣通三焦的藥物。
第九個方劑,用於內有濕熱生瘡,外受風寒浮腫的症狀。
第十個方劑,以及後續的說明,用於風水相搏導致的全身水腫,咳嗽,腹瀉等症狀,以及後期因治療失當導致的病情加重,最後使用清熱瀉火,保護陰液的藥物。 並詳細描述了病情演變過程和用藥思路的轉變,著重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。 藥方也由峻猛轉為平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