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7)

1. 脘腹痛門

胡,腹中雷鳴切痛,痛甚則脹及兩腰,嘔吐酸苦水。此水寒之氣侮脾,乃中土陽氣不足也。溫而通之。

附子理中湯去草,加川椒、吳茱萸、水紅花子。

又,脾臟虛寒,宿積痰水阻滯,腹中時痛,痛甚則嘔。仿許學士法。

附子理中湯加當歸、茯苓、吳茱萸、枳實、大黃。

淵按:溫下之法甚善,惜以後易輒耳。

又,腹痛,下午則脹,脈沉弦。此屬虛寒挾積。前用溫下,痛勢稍減。今以溫中化積。

川熟附,黨參,乾薑,花檳榔,茯苓,當歸,青皮,陳皮,烏藥

又,腹痛三年,時作時止,寒在中焦,當與溫化無疑。然脈小弦滑,必有宿積。前用溫下、溫通兩法,病雖減而未定。據云每交午月其痛倍甚,則兼濕熱,故脈浮小而沉大,按之有力,此為陰中伏陽也。當利少陰之樞,溫厥陰之氣,運太陰之滯,更參滑以去著法。

柴胡,白芍,枳實,甘草,吳茱萸,茯苓,木香,白朮

另:用黃鱔三段,取中七寸,炙脆,共研末,分三服。

淵按:既知宿積,何不再進溫下?三年之病,諒非久虛。脈浮小沉大,乃積伏下焦。蓋痛則氣聚於下,故脈見沉大。此論似是而非。

又,腹痛,左脈弦,木剋土也。仲景云:腹痛脈弦者,小建中湯主之。若不止者,小柴胡湯。所以疏土中之木也。余前用四逆散,即是此意。然三年腹痛,痛時得食稍安,究屬中虛,而漉漉有聲,或兼水飲。今擬建中法加椒目,去其水飲,再觀動靜。

老桂木,白芍,乾薑,炙甘草,黨參,川椒目

淵按:此寒而有積,為虛中實證,與建中甘溫不合,故服之痛反上攻,以甘能滿中,胃氣轉失順下也。

又,用建中法,痛勢上攻及胃脘,連於心下,左脈獨弦滑,是肝邪乘胃也。姑擬疏肝。

金鈴子,延胡索,吳茱萸,香附,高良薑,木香,白檀香

沈,肝胃氣痛,發則嘔吐酸水。治以溫通。

二陳湯去草,加栝蔞皮、吳茱萸、白胡椒、當歸、香附、川楝子。

時,脘痛不時發作,曾經吐蛔,兼見鼻血。女年二七,天癸未通。想由胃中有寒,肝家有火。

金鈴子散加五靈脂、香附、乾薑、川連、使君子肉、烏藥、烏梅、茯苓。

又,肝胃不和,脘脅痛,得食乃安,中氣虛。擬泄肝和胃。

二陳湯去草,加川連、六神麯、烏藥、高良薑、香附、砂仁。

殷,嘔而不食,病在胃也。食而腹痛,病在脾也。痛連胸脅,肝亦病矣。氣弱血枯,病已深矣。和胃養血,生津益氣為治。

淡蓯蓉,枸杞子,歸身,火麻仁,大麥仁,茯苓,半夏,陳皮,沉香,砂仁

譚,脘痛欲嘔,甚則防厥。

黨參,陳皮,茯苓,川椒,吳茱萸,蔻仁,生薑

馮,脾胃陽衰,濁陰僭逆。每至下午腹左有塊,上攻則心嘈,嘈則脘痛,黃昏乃止,大便常艱。擬通胃陽而化濁陰,和養血液以悅脾氣。

白話文:

脘腹痛門

患者腹中雷鳴般劇烈疼痛,痛得厲害時脹滿還會延伸到兩腰,並嘔吐出酸苦的胃液。這是寒邪之氣侵犯脾臟,導致脾胃陽氣不足。治療方法應溫暖脾胃,使其通暢。

方劑:附子理中湯去甘草,加入川椒、吳茱萸、水紅花子。

另一種情況,脾臟虛寒,宿積的痰水阻滯,腹部時常疼痛,痛得厲害時會嘔吐。治療方法參考許學士的療法。

方劑:附子理中湯加上當歸、茯苓、吳茱萸、枳實、大黃。

按語:溫熱下行的治療方法很好,可惜容易復發。

另一種情況,腹痛,下午則腹部脹滿,脈象沉而弦。這是虛寒夾雜積滯的症狀。之前用溫熱下行的療法,疼痛有所減輕。現在改用溫中化積的方法。

方劑:川熟附子、黨參、乾薑、檳榔、茯苓、當歸、青皮、陳皮、烏藥

另一種情況,腹痛三年,時好時壞,寒邪停留在中焦,應該用溫熱化解的方法。但是脈象細小而滑利,必定有宿積。之前用了溫熱下行和溫通兩種方法,病情減輕但沒有痊癒。據說每到五月痛得更厲害,這就兼夾了濕熱,所以脈象浮而細小,按下去卻有力,這是陰中藏陽的表現。治療應疏通少陰經的樞紐,溫暖厥陰之氣,運化太陰經的停滯,並配合滑利的方法去除積滯。

方劑:柴胡、白芍、枳實、甘草、吳茱萸、茯苓、木香、白朮

另:用黃鱔三段,取中間七寸,烤脆,研成粉末,分三次服用。

按語:既然知道有宿積,為什麼不再用溫熱下行的法子?三年之病,不應是久虛造成的。脈象浮而細小,按下去卻有力,這是積滯伏在小腸的表現。疼痛時氣血會聚集在下焦,所以脈象才會沉而有力。這種論斷似是而非。

另一種情況,腹痛,左邊脈象弦,這是木克土的表現。張仲景說:腹痛脈象弦的,用小建中湯治療。如果還不見效,就用小柴胡湯。這是為了疏通脾土中的肝木。我之前用四逆散,也是這個意思。但是三年腹痛,痛的時候吃點東西就能稍微緩解,終究是脾胃虛弱,而且肚子咕嚕咕嚕響,可能兼有水飲。現在打算用小建中湯的方劑,加入椒目,去除水飲,再觀察病情變化。

方劑:桂枝、白芍、乾薑、炙甘草、黨參、川椒目

按語:這是寒邪夾雜積滯,屬於虛中夾實的證候,與小建中湯甘溫的性質不相符,所以服用後疼痛反而加劇,往上攻到胃脘,因為甘味容易使胃脹滿,胃氣運行就不順暢了。

另一種情況,用小建中湯的療法,疼痛加劇,往上攻到胃脘,連到心窩,左邊脈象獨獨弦而滑,這是肝邪犯胃。暫時打算疏肝理氣。

方劑:金鈴子、延胡索、吳茱萸、香附、高良薑、木香、白檀香

患者肝胃氣痛,發病時嘔吐酸水。治療方法用溫通的方法。

方劑:二陳湯去甘草,加入栝樓皮、吳茱萸、白胡椒、當歸、香附、川楝子。

患者脘腹疼痛時發時止,曾經吐過蛔蟲,還流鼻血。女性,27歲,月經尚未來潮。我想是因為胃中有寒邪,肝臟有實火。

方劑:金鈴子散加上五靈脂、香附、乾薑、川連、使君子肉、烏藥、烏梅、茯苓。

另一種情況,肝胃不和,脘肋疼痛,吃了東西就好受些,中氣虛弱。治療方法是泄肝和胃。

方劑:二陳湯去甘草,加入川連、六神丸、烏藥、高良薑、香附、砂仁。

患者嘔吐,不吃東西,病在胃;吃了東西就腹痛,病在脾;疼痛連到胸脅,肝也生病了。氣虛血虧,病情已經很嚴重了。治療應以和胃養血,生津益氣為主。

方劑:淡蓯蓉、枸杞子、當歸尾、火麻仁、大麥仁、茯苓、半夏、陳皮、沉香、砂仁

患者脘腹疼痛想嘔吐,嚴重時會暈厥。

方劑:黨參、陳皮、茯苓、川椒、吳茱萸、肉豆蔻、生薑

患者脾胃陽氣衰弱,濁陰之氣上逆。每天下午左側腹部會出現腫塊,上逆到心窩就會覺得嘈雜,嘈雜就會脘腹疼痛,到黃昏就好了,大便經常不通。治療方法是通暢胃陽,化解濁陰,滋養血液,使脾胃舒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