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8)
卷之三 (8)
1. 脘腹痛門
淡蓯蓉,陳皮,吳茱萸,茯苓,柏子仁,郁李仁,沙苑子,烏梅,川椒,製半夏
又,脘痛嘔酸,腹中亦痛。非用辛溫,何能散寒蠲飲。
二陳湯去草,加淡蓯蓉、當歸、乾薑、吳茱萸、烏藥、砂仁。
又,溫腎通陽以散沉寒之氣。久服腹痛自已。
前方去當歸,加川熟附、葫蘆巴。
顧,當臍硬痛,不食不便,外似惡寒,里無大熱,渴不多飲。寒食風熱互結於脾胃中,用《局方》五積散合通聖散,分頭解治。
五積合通聖,共為末。朝暮各用開水調服三錢。
又,用五積合通聖溫通散寒,便通而痛未止。脈遲,喜食甜味,痛在當臍,後連及腰,身常懍懍惡寒。此中虛陽弱,寒積內停。擬通陽以破其沉寒,益火以消其陰翳。
四君去草,加肉桂、製附子、木香、元明粉、烏藥、蓯蓉。
又,溫臟散寒,腹痛已止。今當溫補。
淡蓯蓉,杞子,熟地,當歸,茯苓,陳皮,吳茱萸,製附子,烏藥,砂仁
淵按:尚嫌膩滯。仍從四君加減為妙。
袁,三四年來腹痛常發,發則極甚,必數日而平。此脾臟有寒積,肝經有濕熱,故痛則腹中覺熱。擬溫脾兼以涼肝。
金鈴子散加陳皮、茯苓、乾薑、白朮、川樸、白芍、神麯、砂仁。
又,腹中寒積錯雜而痛,古今越桃散最妙,變散為丸可耳。
淡吳萸,乾薑,黑山梔,白芍,炙甘草。
神麯末一兩,煮糊為丸。每朝服三錢,開水送下。
夫越桃散惟薑、梔二味。吳萸、白芍者,復以戊己法。加甘草取其調和也。
某,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腹中結瘕,亦氣之不運也。
二陳湯去草,加白朮、沙苑子、焦神麯、苡仁、澤瀉、砂仁、通草。
又,肝胃不和,脘腹作痛,嘔吐酸水痰涎,經來則腹痛。先與泄肝和胃。
川連,半夏,陳皮,茯苓,栝蔞皮,薤白頭,乾薑,蔻仁,猩絳,旋覆花
又,腹中久有癖塊,今因冷食傷中,腹痛泄瀉,嘔吐不止,心中覺熱。擬苦辛通降,先止其嘔。
二陳湯去草,加黃芩、川連、川樸、蘇梗、藿梗、蔻仁、澤瀉。改方加神麯。
某,自咸豐四年秋季,飽食睡臥起病,今已五載。過投消積破氣之藥,中氣傷戕。脘間窒痛,得食則安,不能噯氣,亦不易轉矢氣,脈遲弦。肝胃不和,陽虛寒聚於中。擬通陽泄木法。
苓桂朮甘湯加陳皮、白芍、吳茱萸、乾薑、大棗。
又,胸背相引而痛,症屬胸痹。
二陳湯去草,加栝蔞仁、製附子、桂枝、乾薑、吳茱萸、蔻仁、竹茹。
孫,中虛土不制水,下焦陰氣上逆於胃。胃脘作痛,嘔吐清水,得食則痛緩。擬溫中固下,佐以鎮逆。
四君子湯去草,加乾薑、烏藥、白芍、熟地、紫石英、代赭石、橘餅。
淵按:土虛水盛,用熟地未合。若欲扶土,不去草可也。
秦,懸飲居於脅下,疼痛,嘔吐清水。用仲景法。
白話文:
脘腹痛門
這篇文章記載了許多腹部疼痛的案例和治療方法,使用的藥方多以中藥材組成,並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調整藥物和劑量。
第一個案例描述了脘腹疼痛、嘔吐胃酸的症狀,治療方法是用辛溫藥散寒除濕。 另一個方子著重於溫腎通陽,以散去寒氣,長期服用可緩解腹痛。 如果效果不佳,可以換用其他藥物,例如加入川附子和葫蘆巴。
另一個案例描述了臍周硬痛,伴有惡寒等症狀,使用五積散合通聖散治療。 如果使用五積散合通聖散後疼痛未減,且脈象遲緩,喜食甜食,疼痛從臍部延伸到腰部,伴有惡寒,則認為是陽虛寒積,需溫陽散寒,益火消陰。 藥方會使用四君子湯加減。
接著描述了因脾臟寒積、肝經濕熱引起的腹部疼痛,治療方法是溫脾涼肝。 另一個案例是腹中寒積錯雜,建議使用古今越桃散加減。
某個案例的中氣不足,導致大小便異常,腹部有結塊,治療方案是調整二陳湯,加入利水、健脾的藥材。
另有案例描述肝胃不和,脘腹疼痛,嘔吐酸水痰涎,經期腹痛,治療方法是泄肝和胃。 還有一個案例是腹部有久病癖塊,因進食生冷食物加重病情,出現腹痛、泄瀉、嘔吐,治療方法是苦辛通降,先止嘔。
某人因飽食後睡覺而病,長期服用消積破氣藥物後中氣受損,出現脘間窒痛、食慾不振、噯氣困難等症狀,治療方法是通陽泄木。
另有胸背疼痛的案例,症屬胸痹,使用二陳湯加減治療。
最後一個案例描述中虛導致下焦陰氣上逆,出現胃脘疼痛、嘔吐清水的症狀,治療方法是溫中固下,佐以鎮逆,但文中提到使用熟地治療土虛水盛並不合適。 最後一個案例是治療脅下懸飲引起的疼痛和嘔吐。
總體來說,這篇文章詳細記錄了不同類型腹部疼痛的診斷和治療方法,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。 不同方劑的加減變化,也展現了中醫臨證的靈活性和經驗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