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27)
卷之一 (27)
1. 痢疾門
川連,茯苓,川樸,木香,楂肉,青皮,陳皮,砂仁,赤芍,白芍
另用駐車丸三錢,烏梅丸一錢,相和服。
又,痢減腹仍痛,肝胃未和也。現值經來,脈弦寒熱,血虛木鬱。擬養血疏肝。
八珍湯去草,加香附、木香、陳皮、神麯、砂仁。另駐車丸、烏梅丸、歸脾丸各一錢,相和服。
張,便痢白膩如水晶魚腦色,小便不利,少腹偏右板窒。諸醫以為腸癰,固以相似。然考腸癰為病,有寒有熱。《金匱》並出二方,如大黃牡丹湯,苡仁附子敗醬散,概可見矣。但此症則屬寒積,脈弦緊而數,面色青而不渴,宜用溫通。
肉桂五苓散加楂肉、砂仁。
又,溫通已效,仍從前方加炮薑、木香。
又,欲溺不爽,溺後氣向下墜,便痢白膩雖稀,然腰尻痠痛如折。全屬陽虛氣陷之象。仿東垣參入前法。
西黨參,升麻,冬朮,肉桂,茯苓,澤瀉,炮姜,木香,訶子(煨),砂仁,生鹿角
此方連三劑,大便白膩全無,脾胃已開。按此症並非腸癰,乃寒積下痢耳。因諸醫皆云腸癰,只得委曲周旋,但從腸癰有寒有熱,輕輕轉筆,折入溫通方法,既不礙醫,又與病相合,不得不然之事也。故志之。
某,休息痢將及五年,腹中塊壘時痛,痢下仍兼干糞。脈弦遲,苔灰白。此虛而有寒積也。《本事方》云:痼冷在腸胃,泄瀉腹痛,宜先取去,然後調理,不可畏虛養病。此症的是。姑擬一方備採。信則服之,疑則勿服。
參鬚(三錢),熟附子(三錢),乾薑(二錢,炒),甘草(錢半),當歸(錢半,酒炒),大黃(三錢,酒炒),川樸(三錢),枳實(三錢,土炒),元明粉(二錢)
共研細末,蜜水泛丸。每日三錢,砂仁湯送下。
淵按:痢疾濕熱未清,早服兜澀,往往延成休息,用溫下法頗為合拍。但大黃分量宜重一倍,否則不但積不去,且不敵薑、附之溫燥耳。
張,症有變遷,治無一定。痢疾多由積滯,而煙客中氣素虧,腎氣亦損。小溲不利,腎虛陽氣不化也;舌紅無苔,腎虛陰津不升也。腹不痛,無積可稽;氣下注,清陽下陷。種種虛象,所以淹纏不易奏功。夫有胃則生,古人是訓;而大煙傷氣,剝削可虞。故煙痢一症,醫家難以著手。諸宜自愛,謹慎為上。
熟地炭,白芍,川芎炭,肉桂,澤瀉,歸身炭,黨參(元米炒),冬朮,茯苓,蜜炙粟殼
淵按:熟地不宜炒炭。
某,泄痢白膩,腹不痛,脈沉細。此寒也。宜溫之。
吳茱萸,茯苓,木香,陳皮,炮姜,六神麯,焦白朮,訶子,烏藥,砂仁
李,河間論痢屬熱者多,而景岳論痢屬寒者不少。此症腹不甚痛,但肛痠且脹,脈緊肢寒,並不發熱,兼素有寒疝,苔白不渴,寒象為多。宗景岳論治之。
吳茱萸,茯苓,炮姜,木香,炙甘草,焦六曲,陳皮,砂仁
白話文:
痢疾門
文中記載多位患者的痢疾症狀與治療方案,醫生根據脈象、症狀,運用溫通、養血疏肝等方法治療。 有些病例因寒積導致痢疾,醫生採用溫熱藥物,如肉桂五苓散加砂仁、楂肉等,並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藥方,加入炮薑、木香等溫通藥物。也有一些病例因陽虛氣陷,醫生採用溫補的方法,使用參、朮、桂等藥物。 對於久痢患者,醫生會先去其寒積再調理,避免單純滋補。還有一位長期吸菸的患者,因煙傷氣導致腎虛,治療上需考慮其特殊的體質。 文中還記載了醫生根據不同患者的寒熱虛實,選擇不同的藥物組合,如八珍湯加味、溫下法等,並記錄了治療的過程和效果。 醫生也提到要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,並避免盲目用藥。部分方劑中,醫生也會根據個人經驗調整藥物用量或炮製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