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26)
卷之一 (26)
1. 痢疾門
防風根,白朮,陳皮,木香,白芍(桂枝三分,煎湯炒),炮姜,砂仁
服二劑愈,應手之至。
淵按:脈細肢寒,晝不痢,痢在夜,乃脾陽不能統攝營陰也。
蔡,右脈細弦,木侮土也;左脈細弱,腎水虧也。病由肝氣而起,水不涵木也。茲患下痢赤白,木勝土衰,濕熱不化也。華先生用補中升陽,參入育陰,從本求治,極有見地。鄙意再參溫化,乃兼顧脾腎之陽氣也。
黨參,茯苓,冬朮,歸身,阿膠,杜仲,白芍,炮姜,木香,川連,神麯,菟絲餅
尤,伏暑挾積,濕熱內蘊。胸痞嘔惡,發熱舌燥。通腑之後,變為下痢,痢色紅白膩凍,飲食不納,慮成噤口。須得胃開谷納,痢減不嘔為妙。高年頗為重症。
川連,淡芩,白芍,陳皮,青皮,茯苓,焦楂肉,川樸,沙參,砂仁,穀芽,玫瑰花
此病兩脈虛濡,脾胃元氣大弱,似宜參入扶正為善。然下痢古稱滯下,起於濕熱居多,早補早斂,往往受累,此河間苦辛宣通腑滯之法,所以為痢門必採之方。若補陰陽,治脾胃,多為久痢而設也。
宋,遠行傷飢,飲酒傷胃,而成休息下痢。痢經兩載不愈,許學士香茸丸最妙。今師其意,變湯服之。
杜仲,菟絲餅,丁香,當歸,白芍,炮姜,鹿角霜,木香,茯苓,砂仁
陸,《脈經》云: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。多指陽氣為言。今下痢而得促脈,脾胃之陽微特著。況形衰畏冷,而小便清長者乎!惟是下痢赤者屬血分,腹中痛為有積,立方從此設想,尋其罅而通之補之,亦治病之機巧也。
附子枳實理中湯送下駐車丸。
薛,先患紅痢,續加以瘧,又變泄瀉,瀉止仍痢,兩月有餘。脈弦硬,晝無小便,每交子後至辰便痢數次,小溲亦得稍通。此伏暑濕熱蘊於腸胃及厥陰。厥陰之表便是少陽,故先見熱痢,後兼瘧象,乃厥陰、少陽表裡同病也。瘧後大便溏泄者,少陽木邪侮土也。瀉止而瘧痢仍作者,胃氣強旺,土不受邪,仍還厥、少兩經也。
小便少者,陰氣虧則滲愈少,當滋其化源也。今清厥陰之熱而舉清陽,兼益腎之陰,運脾之濕,從白頭翁合胃風湯意。
白頭翁湯加防風、白朮、白芍、五味子、大熟地、伏苓、神麯、穀芽、北沙參。
淵按:議論如秋月寒潭,開後學心思不少。方亦精妙。
王,厥陰有寒,腸中有熱。少腹冷痛,下痢紅黏,身熱肢寒,汗出舌膩,噁心不食,慮成噤口。擬辛通厥陰之寒,苦泄腸中之熱,用姜萸當歸四逆湯加香、連、芩、楂主之。
桂枝,白芍,吳茱萸,炮姜,炙甘草,木通,當歸,川連,木香,黃芩,楂肉炭,砂仁
淵按:有熱深厥深之象,乃濕熱積重遏腸胃,氣機不得通化,宜佐通因通用法,使膠黏之邪速去。
範,肝胃不和,濕熱積滯為痢。痢延半載,仍脘腹脹痛,噁心。治以苦辛泄肝和胃,佐以分消運化。
白話文:
痢疾門
**第一方:**此方僅服用兩劑即痊癒。
**淵按:**脈象細弱,四肢冰冷,白天不痢,晚上才痢疾,這是脾陽不足,無法約束營陰所致。
**蔡案:**右脈細弦,木克土;左脈細弱,腎水不足。病因是肝氣鬱結,水不能涵養木。此症下痢赤白,木勝土衰,濕熱不化。華先生運用補中益氣、滋陰降火的方法,從根本治療,非常有見地。我認為再加入溫化之品,可以兼顧脾腎陽氣。
**第二方:**此方適用於伏暑夾雜積食,濕熱內蘊,胸悶嘔吐,發熱口渴。通腑後轉為下痢,痢便紅白夾雜,如同黏凍,飲食不進,擔心會發展成噤口痢。必須讓胃氣恢復,飲食能進,痢疾減輕,不再嘔吐才行。高齡患者此症較為嚴重。
**第三方:**此病兩脈虛弱,脾胃元氣衰弱,似乎應該加入補益正氣的藥物。但下痢古稱「滯下」,多由濕熱引起,過早補益收斂,反而有害。河間學派苦辛宣通腑氣的方法,是治療痢疾的必選之法。而補益陰陽,調理脾胃,大多用於久痢。
**第四方:**此症由遠行勞累飢餓,飲酒傷胃引起休息痢,持續兩年未愈。許學士的香茸丸最有效,現參考其意,改為湯劑服用。
第五方:《脈經》云:「脈代則氣衰,脈細則氣少。」多指陽氣而言。現下痢且脈象促數,脾胃陽氣虛弱明顯。況且體弱怕冷,小便清長,這就更明顯了。下痢赤便是血分有問題,腹部疼痛是積滯,處方從此入手,尋找病理的缺口,疏通補益,這是治療疾病的巧妙之處。
**第六方:**此方用附子理中湯送下駐車丸。
**薛案:**先患赤痢,接著又患瘧疾,然後轉為泄瀉,瀉止後又復發痢疾,持續兩個多月。脈弦硬,白天無小便,每到子時到辰時就腹瀉數次,小便也略通。這是伏暑濕熱蘊積於腸胃和厥陰經。厥陰經的表是少陽經,所以先出現熱痢,後兼瘧疾,是厥陰、少陽表裡同病。瘧疾後大便溏瀉,是少陽木邪侮土。瀉止後瘧疾和痢疾仍發作,是胃氣強盛,土不受邪,邪氣仍留於厥陰、少陽兩經。
小便少,是陰氣不足,導致水液滲透減少,應該滋養其化源。現在清泄厥陰之熱,升清陽,兼顧益腎陰,運化脾濕,參照白頭翁湯和胃風湯之意。
**第七方:**白頭翁湯加防風、白朮、白芍、五味子、熟地黃、茯苓、神麴、穀芽、北沙參。
**淵按:**論述如同秋月寒潭,清澈透亮,令人豁然開朗,處方也精妙。
**王案:**厥陰有寒,腸中有熱。少腹冷痛,下痢紅黏,身熱肢寒,汗出舌膩,噁心不想吃東西,擔心會發展成噤口痢。擬用辛溫通達厥陰之寒,苦寒泄瀉腸中之熱,用姜萸當歸四逆湯加木香、川連、黃芩、焦楂肉治療。
**第八方:**此方有熱邪深入厥陰的表現,是濕熱積滯阻礙腸胃,氣機不通,應輔以通因通用之法,使黏膩邪氣迅速排出。
**範案:**肝胃不和,濕熱積滯導致痢疾。痢疾持續半年,仍然脘腹脹痛,噁心。治療用苦辛泄肝和胃,輔以消導運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