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二 (25)
卷之二 (25)
1. 臌脹水腫門
肉桂,冬朮,茯苓,澤瀉,大腹皮,木香,陳皮,炮姜,神麯,通草,血珀
淵按:溫而不燥,補而不滯,和養肝脾之氣,以招失亡之血,其脹自消。
秦,腹脹足腫,納食則脹益甚。濕熱挾氣,填塞太陰,臌脹重症。
川樸,赤苓,大腹皮,青皮,澤瀉,枳殼,黑醜,山楂炭,甘遂(麵包煨),通草,生薑
復,腹脹稍寬,足仍浮腫。運脾化濕,冀其漸平。
川樸,赤苓,大腹皮,川椒目,蒼朮,澤瀉,陳皮,焦六曲,黑醜,通草,枳殼,生薑
淵按:二方乃濕熱實脹治法。
三診,腹滿月餘,得食則脹甚。兩進攻消運脾之法,胃脘之脹已松,大腹之滿未化,再議疏通消導。
旋覆花,五加皮,赤苓,澤瀉,檳榔,黑醜,雞內金,木香,通草,砂仁
朱,腹滿,面黃,足腫。近因戽水受寒,又加疝痛。脾虛有濕,腎虛有寒。防其疝氣上攻,大腹益滿。
平胃散去甘草,加茯苓、小茴香、神麯、吳茱萸。
楊,脈沉,小便不利,面目肢體大腹陰囊悉腫,病屬裡水。鼻中流血,喉間略痛,肺家有鬱熱也。擬越婢湯。
蜜炙麻黃,杏仁,甘草,石膏,白朮,赤苓,澤瀉,陳皮,防己,淡芩
復,水濕侵入經絡,外溢肌肉。發汗利水諸法,效而不愈。今擬通陽滲泄。
五苓散加巴戟肉、川樸、車前子、陳皮、牛膝、五加皮、大腹皮、姜皮。
王,病後脾虛氣滯,浮腫食少,大便溏泄,法當溫脾。
黨參,茯苓,澤瀉,木香,冬朮,炮姜,茯神,神麯,砂仁,穀芽
張,痢後陽虛,水濕不化,腹滿面浮足腫,而色青黃,脈來虛細。慮延臌脹重症。
川熟附,豬苓,茯苓,白朮,黨參,上肉桂,澤瀉,陳皮,神麯,砂仁
又,溫通脾腎之陽,疏利決瀆之氣,冀其脹消腫退。
熟附子,肉桂,白朮,豬苓,澤瀉,茯苓皮,冬瓜皮,川樸,陳皮,通草
淵按:兩方治半虛半實,乃通陽泄水法。
尤,脾虛木橫,腹中結癖,寒熱似瘧,延及半載。惟脾虛則營衛不和,故寒熱;惟肝橫則氣血凝滯,故結瘕。今食少便溏,舌紅口渴,大腹日滿,足跗浮腫,形肉瘦削,脾腎陰陽兩傷。際此火亢金衰之候,火亢則陰益虛,金衰則木無制,深秋水土敗時,慮其增劇。急宜健運和中,稍兼消暑。
喻嘉言所謂剛中柔劑,能變胃而不受胃變。此法是矣。冀其脾胃稍醒為吉。
連理湯加陳皮。
朱,時令水濕內襲,與身中素有之濕熱相合,驟然浮腫,充斥上下三焦。擬宣表瀉里之法,以消其水。
香薷,川樸,通草,大腹皮,赤苓,澤瀉,杏仁,滑石,車前子,萊菔子,葶藶子,蔥白頭
某,痞塊由大瘧日久而結,多因水飲痰涎與氣相搏而成。久則塊散腹滿,變為臌脹,所謂癖散成臌也。脈細如絲,重按至骨乃見弦象,是肝木乘脾也。口乾,小便短少,是濕熱不運也。匝月腹日加大,急宜疏通水道,泄木和中。
白話文:
臌脹水腫門
本章記載多例腹部脹滿、水腫的病例及治療方法。所用藥物包括肉桂、冬朮、茯苓、澤瀉、大腹皮、木香、陳皮、炮姜、神麴、通草、血珀等,治療原則是溫和而不燥熱,補益而不停滯,調和肝脾之氣,引導散失的血液迴流,使脹滿自然消退。
其中一些病例的治療方案如下:
病例一:患者腹脹足腫,進食後脹滿加重,屬濕熱之氣阻塞脾胃的重症臌脹。 治療用藥包含川樸、赤苓、大腹皮、青皮、澤瀉、枳殼、黑醜、山楂炭、甘遂(麵包煨)、通草、生薑。
病例二:患者腹脹稍緩解,但足部仍浮腫。治療以運脾化濕為主,希望病情逐漸好轉。 用藥包含川樸、赤苓、大腹皮、川椒目、蒼朮、澤瀉、陳皮、焦六曲、黑醜、通草、枳殼、生薑。 這兩種治療方法都是針對濕熱型臌脹的。
病例三:患者腹脹月餘,進食後加重。經過兩次攻邪消腫和運脾的治療,胃脘脹滿有所緩解,但腹部仍脹滿未消,需要進一步疏通消導。 治療用藥包含旋覆花、五加皮、赤苓、澤瀉、檳榔、黑醜、雞內金、木香、通草、砂仁。
病例四:患者腹脹、面黃、足腫,近期因涉水受寒,並伴有疝痛,屬於脾虛濕盛、腎虛寒凝。治療需防止疝氣加重,導致腹部脹滿更甚。 治療方案是平胃散去甘草,加茯苓、小茴香、神麴、吳茱萸。
病例五:患者脈沉,小便不利,面目、四肢、腹部、陰囊均腫脹,屬裡水症。伴有鼻出血、咽喉略痛,提示肺部有鬱熱。治療方案擬用越婢湯。 用藥包含蜜炙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、白朮、赤苓、澤瀉、陳皮、防己、淡芩。
病例六:患者水濕浸入經絡,溢於肌肉,發汗利水治療效果不佳,改用通陽滲泄法。 治療方案是五苓散加巴戟肉、川樸、車前子、陳皮、牛膝、五加皮、大腹皮、姜皮。
病例七:患者病後脾虛氣滯,浮腫、食少、大便溏瀉,治療應以溫補脾陽為主。 用藥包含黨參、茯苓、澤瀉、木香、冬朮、炮姜、茯神、神麴、砂仁、穀芽。
病例八:患者痢疾後陽虛,水濕不化,腹滿、面浮、足腫,面色青黃,脈虛細,擔心發展成重症臌脹。 治療方案用藥包含川熟附、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黨參、肉桂、澤瀉、陳皮、神麴、砂仁。 另一個方案也注重溫通脾腎之陽,疏利水道,以期消腫。 用藥包含熟附子、肉桂、白朮、豬苓、澤瀉、茯苓皮、冬瓜皮、川樸、陳皮、通草。 這兩個方案都是針對虛實夾雜的臌脹,使用通陽泄水的方法。
病例九:患者脾虛肝鬱,腹部結塊,寒熱似瘧,病程半年。 因脾虛導致營衛失調,寒熱交替;肝鬱則氣血凝滯,形成腹部結塊。患者食少便溏,舌紅口渴,腹部日益脹滿,足部浮腫,形體消瘦,脾腎陰陽俱損。 治療需健運脾胃,兼顧消暑,使用連理湯加陳皮。
病例十:患者因時令水濕內侵,與體內原有的濕熱相合,導致驟然浮腫,遍及全身。治療使用宣表瀉裡的方法,以利水消腫。 用藥包含香薷、川樸、通草、大腹皮、赤苓、澤瀉、杏仁、滑石、車前子、萊菔子、葶藶子、蔥白頭。
病例十一:患者痞塊由久瘧引起,由水飲痰涎與氣相搏而成。久病則痞塊消散,腹部脹滿,形成臌脹。脈細如絲,重按才見弦脈,提示肝木克脾。口乾、小便短少,提示濕熱不運。 治療需疏通水道,泄肝和中。
總之,古代中醫治療臌脹水腫,注重辨證論治,根據不同病因病機,選用不同的藥物和治療方法。 以上只是部分病例的記錄,並不能作為現代醫療的參考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