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二 (24)
卷之二 (24)
1. 臌脹水腫門
陸,經停一載有餘,肝氣不時橫逆,胸脘脅肋疼痛,嘔吐酸水,大腹日滿,青筋綻露,此屬血臌。蓋由肝氣錯亂於中,脾土受困,血海凝瘀,日積月大,狀如懷子,而實非也。今病已極深,藥力恐難見效。
川楝子,丹參,歸尾,香附(鹽水炒),延胡索,五靈脂(酷炒),陳皮,砂仁,紅花,淡吳萸
朱,腫脹已退,脈象較前稍大,汗出至膝而止。陽氣有流通之象,陰濕有消化之機。今以溫理中州,中州得運,庶幾決瀆流通,寒轉為溫,否轉為泰矣。然須調養百日,庶無反復之虞。
熟附子,冬朮,茯苓,通草,桂枝,焦六曲,牛膝,陳皮,澤瀉,姜皮
又,腫脹由乎脾腎,陽虛水濕偏淫。通陽化濕水邪平,方法原為對證。面目四肢俱癟,單單大腹膨脝,更兼遺泄再傷陰,久病恐難勝任。
桂枝,陳皮,冬瓜皮,益智仁,姜皮
另:六味丸三錢,藥汁送下。
王,濕熱素伏下焦,皮膚頑癬。近感風邪著腠理,陡然寒熱,面目上部先腫,蔓延中下,今大腹陰囊足脛悉腫。據云陽物暴縮,足冷,似屬陰寒,然鼻中熱氣上衝,此乃陽被濕鬱,氣不宣通,非陽衰可比。夫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,而肺主一身氣化,俾得肺氣宣通,斯風與濕自然而解。
射干,杏仁,大腹皮,苡仁,茯苓,澤瀉,桑白皮,冬瓜子,通草,絲瓜絡,沉香,琥珀,枇杷葉
淵按:陽被濕遏,肺氣不得宣通,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的對。五皮飲雖加杏仁、射干,恐仍不能開泄肺表。
復,鼻頭色微黑者,有水氣。腹滿足浮囊腫,水泛而侮土也。腹中氣攻脹痛,土虛則木橫也。欲泄水,必崇土;欲平氣,必疏木。
吳萸炒川連,沉香,白朮,葶藶子,茯苓,大腹皮,香附,陳皮,川樸,澤瀉
淵按:中焦陽氣傷矣,左金非崇土之方。肺失通調,膀胱不化,何不用桂枝,且能疏木。
復,面黧腹腫,脈沉而細。此脾腎之陽不化,水濕阻滯於中。症防加劇,姑且滲濕通陽。
肉桂炒白芍,茯苓,豬苓,白朮,大腹皮,細辛,澤瀉,川樸,陳皮,焦六曲,麥芽,香櫞皮
金,風濕相搏,一身悉腫,咽痛發熱,咳而脈浮,擬越脾法。
麻杏甘石加赤苓、腹皮、通草。
復,風水者,在表之風邪與在裡之水濕合而為病也。其症頭面肢體浮腫,必兼咳嗽,故為風水。更兼食積,其腹必滿。三焦不利,法當開上、疏中、達下治之。
羌活,防風,枳殼,杏仁,大腹皮,川樸,茯苓,橘紅,澤瀉,萊菔子,桑皮,青蔥,生薑
淵按:羌、防不如麻黃,專開手太陰之風水。故古人有越脾、麻黃赤豆等治表實腫脹,無羌、防等方也。細參本草,自無此等雜治。
馮,產後數十日,忽發肝風,心蕩不寐,繼以血崩。今周身浮腫,氣逆不得安臥,頭眩,口不渴,病勢夜重,血虛氣勝,木旺土弱也。土弱不制水,水反侮土。土既受木克,又被水侮,是為重虛。欲培土,先補火,佐以泄木。即《內經》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之義。
白話文:
臌脹水腫門
陸氏,停經一年多,肝氣經常逆亂,胸脅肋疼痛,嘔吐酸水,腹部日益脹滿,青筋暴露,這是血瘀導致的臌脹。這是因為肝氣紊亂,脾土受損,導致血液瘀滯,日積月累,腹部脹大,狀似懷孕,但實際並非如此。病情已相當嚴重,藥物效果可能有限。
處方:川楝子、丹參、當歸尾、香附(鹽水炒)、延胡索、五靈脂(炒)、陳皮、砂仁、紅花、吳茱萸。
朱氏,腫脹已消退,脈象比之前略大,汗出至膝蓋停止。陽氣已有流通的跡象,陰濕也有消化的趨勢。現在用溫補中焦的方法,中焦功能恢復後,水道自然通暢,寒邪轉為溫和,病情就能好轉。但仍需調養一百天,以防復發。
處方:熟附子、白朮、茯苓、通草、桂枝、焦三仙、牛膝、陳皮、澤瀉、薑皮。
又一病例,腫脹是由於脾腎陽虛,水濕過盛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是溫陽化濕,以去除水濕。患者面部四肢消瘦,只有腹部膨脹,還伴有尿頻,久病難治。
處方:桂枝、陳皮、冬瓜皮、益智仁、薑皮。另:六味地黃丸三錢,藥汁送服。
王氏,體內濕熱久積下焦,皮膚有頑癬。近期感受風邪,導致寒熱交替,面部腫脹先從上部開始,逐漸蔓延到下部,現腹部、陰囊、足脛都腫脹。據說陽具縮小,足部冰冷,像是陰寒證候,但鼻腔有熱氣上衝,這是陽氣被濕邪鬱阻,氣機不通暢,並非陽氣衰弱。各種濕腫脹滿,都屬於脾的病變,而肺主一身氣化,只要肺氣通暢,風濕自然消除。
處方:射干、杏仁、大腹皮、薏苡仁、茯苓、澤瀉、桑白皮、冬瓜子、通草、絲瓜絡、沉香、琥珀、枇杷葉。
淵按:陽氣被濕邪阻遏,肺氣不能通暢,應該使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。五皮飲雖然加入杏仁、射干,恐怕仍然不能疏通肺表。
復診病例,鼻頭顏色略黑,有水氣。腹部脹滿浮腫,水濕泛濫,損傷脾土。腹部脹痛,是脾土虛弱,肝木橫逆所致。要消除水腫,必須健脾益土;要平息氣逆,必須疏肝。
處方:吳茱萸炒川楝子、沉香、白朮、葶藶子、茯苓、大腹皮、香附、陳皮、川樸、澤瀉。
淵按:中焦陽氣受損,左金丸並非健脾益土之方。肺氣失調,膀胱氣化不利,為何不用桂枝,它還能疏肝。
復診病例,面容黧黑,腹部腫脹,脈沉細。這是脾腎陽虛,水濕停滯所致。病情有加重的趨勢,暫時使用滲濕通陽的方法。
處方:肉桂炒白芍、茯苓、豬苓、白朮、大腹皮、細辛、澤瀉、川樸、陳皮、焦三仙、麥芽、香櫞皮。
金氏,風濕互相搏結,全身腫脹,咽痛發熱,咳嗽,脈浮,擬用越脾湯加減。
處方:麻杏甘石湯加赤小豆、大腹皮、通草。
復診病例,風水病是指表邪與水濕相合而成的疾病。症狀是頭面肢體浮腫,必兼咳嗽,故名風水。如果兼有食積,腹部必脹滿。三焦不利,應當開表、疏中、利下治療。
處方:羌活、防風、枳殼、杏仁、大腹皮、川樸、茯苓、橘紅、澤瀉、萊菔子、桑白皮、蔥白、生薑。
淵按:羌活、防風不如麻黃,專治手太陰經的風水病。所以古人治療表實性腫脹,常用越脾湯、麻黃赤小豆湯,而不用羌活、防風等藥。細查本草,也沒有這種雜治的方劑。
馮氏,產後數十天,突然發作肝風,心神不安,失眠,接著又出現崩漏。現在全身浮腫,氣逆不能安臥,頭暈,口不渴,病情夜間加重,血虛氣盛,肝木旺盛,脾土虛弱。脾土虛弱不能制水,水反過來傷害脾土。脾土既被肝木克制,又被水濕所傷,這是很重的虛證。要健脾益土,先要溫補腎陽,再輔助疏肝。這符合《內經》中“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”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