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3)

1. 積聚門(附蟲積)

又,下焦濁陰之氣,上干清陽之位。少腹胸脅有塊,攻撐作痛,痛甚發厥。昨用溫通,病勢稍減,脈仍微細,泄仍臭穢,惡谷厭納,中氣大虧,陰氣凝結,當臍硬痛。恐屬臟結,攻之不可,補之亦難,誠為棘手。

肉桂,吳茱萸,炮姜,枸杞子,烏藥,木香,延胡索,金鈴子,白芍,茯苓,澤瀉,萱花,金橘餅

丁,小腸遺熱於大腸,為伏瘕,腹中微痛。用巠濟檳榔丸。

檳榔(炒),桃仁,當歸(酒炒),青皮(酒炒),沉香,火麻仁,黨參(元米炒),茯苓(烘),木香(烘),烏藥(烘),大熟地(砂仁拌炒),白芍(酒炒)

上藥為末,用神麯三兩,煮糊為丸。每朝三錢,開水送。

伍,胸脘有塊,大如碗,每午後則痛,甚於黃昏,連及背脹,時沃清水,諸藥無效。

枳殼(九枚,納入阿魏三錢,炙焦),牡蠣(二兩),肉桂(三錢),白螄螺殼(二兩)

共炙為末。每痛發時服一錢,開水送。

淵按:枳殼破氣。阿魏佐肉桂散寒,以濁攻濁。牡蠣軟堅。白螄螺殼始用於丹溪,云化伏痰,消宿水。

周,食填太陰,肝氣欲升而不得,胃氣欲降而不能,氣塞於中,與食相併,脘脅疼痛,氣攻有塊,湯飲輒嘔,上不得納,下不得出,法當疏運其中。

半夏,橘紅,青皮,萊菔子,川樸(薑汁炒),吳茱萸,赤苓,白蔻仁(研沖)

另:蘇梗、枳殼、檳榔,三味摩沖。

丁,脈遲細,脘中有塊,納食撐脹,腹中漉漉作聲,噯腐吞酸,大便堅結。此脾胃有寒積也。當以溫藥下之,仿溫脾法。

附子(制),乾薑,枳實,大黃,桂木,陳皮,半夏

洪,結癖累累,久踞腹中。年逾六旬,元氣下虛,中氣已弱,肝氣肆橫,腹漸脹滿。脈沉弦細,細而沉為虛為寒,沉而弦為氣為郁。病關情志,非濕熱積滯可比,攻消克伐難施。擬商通補。補者補其虛,通者通其氣。

六君子湯加、蘇梗、肉桂、香附、川樸(薑汁炒)、白芍、生薑。

馮,脈右關滑動,舌苔黃白而膩,是痰積在中焦也。左關弦搏,肝木氣旺,故左肋斜至臍下有梗一條,按之覺硬,乃肝氣入絡所結。尺寸脈俱微緩,泄痢一載,氣血兩虧。補之無益,攻之不可,而病根終莫能拔。根者何?痰積,濕熱,肝氣也。夫濕熱、痰積,須借元氣以運行。

潔古所謂養正積自除,脾胃健則濕熱自化,原指久病而言。此病不謂不久,然則攻消克伐何敢妄施。茲擇性味不猛而能通能化者用之。

人參,茯苓,於朮,青陳皮,炙甘草,澤瀉,枳殼,神麯,茅朮,當歸(土炒),黃耆,白芍(吳萸三分,煎汁炒),防風根

又,丸方:製半夏三兩,分六分。一分木香(二錢,煎汁拌炒);一分白芥子(二錢,煎汁拌炒);一分烏藥(三錢,煎汁拌炒);一分金鈴子(三錢,煎汁拌炒);一分豬苓(二錢,煎汁拌炒);一分醋拌炒。炒畢,去諸藥,僅以半夏為末,入雄精三錢,研末,射香一分,獨頭蒜三個,打爛,用醋一茶杯,打和為丸。每晨服一錢五分,開水送。

白話文:

積聚門(附蟲積)

文中記載多個病例,皆與腹部腫塊、疼痛、消化不良等症狀相關,反映了古代中醫對積聚(腹部腫塊)及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。

第一個病例,患者下焦陰氣上逆,腹部及胸脅有硬塊伴疼痛,甚至昏厥。之前溫通治療略有效果,但脈象仍弱,大便臭穢,食慾不振,中氣不足,臍周硬痛。醫生判斷為臟器結塊,難以攻補,治療棘手。處方包含肉桂、吳茱萸、炮薑等溫經散寒藥物,以及枸杞子、白芍等滋補藥物,並佐以理氣藥物。

第二個病例,患者小腸餘熱導致大腸伏瘕(腹部腫塊),腹痛輕微。處方為檳榔丸,成分包括檳榔、桃仁、當歸等活血化瘀、消積導滯的藥物。

第三個病例,患者胸腹部有碗口大小的腫塊,午後疼痛加劇,並伴有背脹,服用其他藥物無效。處方包含枳殼、阿魏、牡蠣等破氣消積、軟堅散結的藥物。醫生說明枳殼破氣,阿魏、肉桂散寒,牡蠣軟堅,白螄螺殼化痰消水。

第四個病例,患者脾胃氣機阻滯,導致脘脅疼痛,嘔吐,飲食不進,大便不通。處方包括理氣、消食、和胃的藥物,並加入蘇梗、枳殼、檳榔三味藥物研末沖服。

第五個病例,患者脾胃寒積,脈象遲細,腹部有腫塊,食慾不振,腹鳴,噯氣泛酸,大便乾燥。醫生擬用溫脾散寒的方法治療,處方包含附子、乾薑等溫陽藥物。

第六個病例,患者腹部有陳舊的腫塊,年老體虛,肝氣橫逆,腹部脹滿,脈象沉細。醫生認為不宜攻伐,擬用益氣疏肝的治療方法,處方為六君子湯加味。

第七個病例,患者痰積中焦,肝氣旺盛,左肋至臍下有硬塊,伴有腹瀉,氣血兩虛。醫生認為不宜攻補,選用性味平和的藥物以化痰利濕,疏肝理氣。處方包含人參、茯苓等補氣健脾藥物,以及理氣化痰的藥物。另有一個丸劑方,包含半夏、木香、白芥子等藥物。

總之,文中描述了不同類型積聚的臨床表現和治療方案,體現了古代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,以及對不同病因病機的認識和治療策略的多樣性。 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僅是古代醫案的記載,現代醫療條件下,應諮詢專業醫生,切勿自行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