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2)
卷之三 (2)
1. 積聚門(附蟲積)
二陳湯去甘草,加當歸、白芍、吳茱萸、香附、川樸、檳榔、蘇梗、沉香、薑汁、東行李根。
又,奔豚之氣漸平,脘中之氣未靜。當從肝胃求治。
淡吳萸,半夏,香附,川楝子,延胡索,茯苓,焦六曲,陳皮,白芍,蔻仁
丁,久患休息痢,止數日後氣攻胸脘板痛,上下不通,幾至發厥,須大便通始減其痛。匝月大便僅通三次。板痛者聚而成塊,偏於右部,是脾之積也。脈沉緊而細,當與溫通。
熟附子,淡乾薑,川樸,陳皮,茯苓,香附,大腹皮,延胡索,沉香化氣丸,東垣五積丸
米,右關尺牢弦,腰腹有塊攻痛,是肝腎之積在下焦也。用緩消止痛法。
肉桂,雄黃,尖檳榔
共研細末,用獨頭蒜搗丸。早晚服各五丸,開水送。
淵按:雄黃散結,檳榔破滯,肉桂溫散下焦沉寒痼冷,又能溫脾疏肝。丸以獨蒜,以濁攻濁,深得制方之妙。
唐,經停十月,腹微滿,脈沉細澀,臍上心下塊長數寸,是屬伏梁,因七情恚怒氣鬱痰凝所致。經曰:大積大聚,其可犯也,衰其大半而止。潔古謂:養正積自除,不得過用克伐。今擬開鬱正元散法,理氣行血,和脾化痰,寓消於補之中。
二陳湯加歸身、川芎、冬朮、山楂炭、延胡索、香附、麥芽、蘇梗、砂仁、茺蔚子。
錢,少腹有塊,痛則經來如注,氣升如喘。衝脈久傷,肝木肆橫。
香附(醋炒),紫石英,當歸,白芍(酒炒),木香,三稜(醋炒),大熟地,牛膝,小茴香(鹽水炒),青皮(醋炒)
某,前年秋季伏暑症中,即結癥瘕,居左脅下。春來下午必發微熱,晨必吐痰,食麵必溏泄。此當時熱邪未清,早進油膩麵食,與痰熱互相結聚於肺胃之絡,當以攻消為主。
柴胡(三錢,酒炒),青皮(一兩,巴豆五錢同炒;去豆),三稜(五錢,醋炒),蓬朮(五錢,醋炒),雄精(一兩),大黃(一兩,皂莢子三粒,合炒去皂莢子)
上藥為丸,每服一錢。下午服六君子丸三錢。
淵按:柴胡、青皮疏肝膽而升清,莪、稜破滯氣而消塊,大黃攻熱積,巴豆逐寒積,皂子去油膩之積,雄精開結化痰也。無堅不破,無攻不利,正氣不虛者可用。
陳,病起逢食則呃,食入則脹。今臍上至心下一條脹痛,坐久則知飢,行動則飽脹,此屬伏梁。胃為心之子,故胃亦病也。仿東垣五積治例。
川連,吳茱萸,乾薑,陳皮,香附,半夏,茯苓,丁香,延胡索,五靈脂
淵按:所謂食呃也,病在腸胃。
錢,脈微細,陰之象也。少腹有塊,上攻及脘,自脘至嗌一條氣塞,發作則大痛欲厥,頭汗如雨。用方大法,固宜以溫通為主矣。惟舌有黃膩濁苔,便泄臭穢,必兼濕熱,而塊痛得按稍減,中氣又虛,方法極難周顧,尚祈斟酌是荷。
川楝子,烏藥,肉桂,烏梅,木香,淡吳萸,澤瀉,延胡索,茯苓,川連(酒炒)
白話文:
積聚門(附蟲積)
一個方劑,去甘草的二陳湯,再加入當歸、白芍、吳茱萸、香附、川樸、檳榔、蘇梗、沉香、薑汁、東行李根。
另一個情況,奔豚氣逐漸平息,但胃脘部的氣還未完全平靜,應該從肝胃方面治療。
使用淡吳萸、半夏、香附、川楝子、延胡索、茯苓、焦六曲、陳皮、白芍、蔻仁。
一位病人,長期患有休息痢,停止幾天後,氣體衝擊胸脘,疼痛難忍,上下不通,幾乎昏厥,只有大便通暢後疼痛才減輕。一個月內大便僅三次。疼痛的地方聚集成塊,偏於右側,這是脾積。脈象沉緊細弱,應溫通治療。
使用熟附子、淡乾薑、川樸、陳皮、茯苓、香附、大腹皮、延胡索、沉香化氣丸、東垣五積丸。
一位病人,右關、尺脈沉弦有力,腰腹有塊狀物並伴有劇烈疼痛,這是肝腎積聚在下焦。應用緩和的方法消積止痛。
使用肉桂、雄黃、尖檳榔,研磨成細末,用獨頭蒜搗成丸劑,早晚各服五丸,開水送服。 作者認為:雄黃散結,檳榔破滯,肉桂溫散下焦寒邪,又能溫脾疏肝。用獨蒜做丸劑,以濁攻濁,非常巧妙。
一位病人,經期停止十個月,腹部略微脹滿,脈象沉細澀滯,肚臍上方、心窩下方有數寸長的腫塊,這是伏梁,由七情鬱怒、氣鬱痰凝所致。古籍記載:大積大聚,不可輕犯,消減大部分即可。古人說:調養正氣,積聚自會消除,不可過度使用攻伐之法。這裡擬用開鬱正元散的治療方法,理氣行血,和脾化痰,在補益中寓以消散。
使用二陳湯,並加入歸身、川芎、冬朮、山楂炭、延胡索、香附、麥芽、蘇梗、砂仁、茺蔚子。
一位病人,少腹有腫塊,疼痛時經血如同注水般湧出,氣往上衝,呼吸急促。衝脈久傷,肝木氣盛。
使用醋炒香附、紫石英、當歸、酒炒白芍、木香、醋炒三稜、大熟地、牛膝、鹽水炒小茴香、醋炒青皮。
一位病人,前年秋季中暑,之後就結成了癥瘕,位於左脅下。春天來臨後,下午必發微熱,早晨必吐痰,吃麵食必腹瀉。這是當時暑邪未清,又過早食用油膩麵食,導致痰熱互相結聚在肺胃經絡,應該以攻消為主。
使用酒炒柴胡、巴豆炒青皮(去巴豆)、醋炒三稜、醋炒蓬朮、雄精、皂莢子炒大黃(去皂莢子)。製成丸劑,每次服用一錢,下午服用六君子丸三錢。作者認為:柴胡、青皮疏肝膽而升清,莪稜破滯氣而消塊,大黃攻熱積,巴豆逐寒積,皂角子去油膩之積,雄精開結化痰。沒有攻破不了的堅硬之物,沒有攻伐不能奏效的疾病,正氣不虛者可用。
一位病人,病起後,每逢進食就呃逆,食物進入胃中就脹滿。現在從肚臍到心窩有一條脹痛,久坐則感覺飢餓,活動則感覺飽脹,這是伏梁。胃為心之子,所以胃也生病了。仿照東垣五積治療。
使用川連、吳茱萸、乾薑、陳皮、香附、半夏、茯苓、丁香、延胡索、五靈脂。作者認為:所謂食呃,病在腸胃。
一位病人,脈象微細,陰虛的表現。少腹有腫塊,向上衝擊胃脘部,從胃脘到咽喉一條氣路阻塞,發作時劇烈疼痛,幾乎昏厥,頭部汗出如雨。治療方法,應該以溫通為主。但是舌苔黃膩濁,大便稀溏臭穢,必然兼有濕熱,而且腫塊疼痛按壓後略微減輕,中氣又虛,治療方法很難兼顧,需要仔細斟酌。
使用川楝子、烏藥、肉桂、烏梅、木香、淡吳萸、澤瀉、延胡索、茯苓、酒炒川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