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卷之三
2. 積聚門(附蟲積)
孫,厥陰寒氣乘胃,直犯中州,蟲動不安,腹痛如刀之刺,口吐酸水清涎。法宜辛溫,佐以酸苦,泄之通之。
川楝子,延胡索,川連,青皮,吳茱萸,川椒,焦楂炭,烏藥,使君子,竹二青
金,少腹兩旁結塊,漸大漸長,靜則挾臍而居,動則上攻至脘,旁及兩脅,已八九年矣。據云始因積經半載,疑其有孕,及產多是汙水,後遂結塊。想是水寒血氣凝聚而成。
甘遂(麵包煨,三錢),香附(鹽水炒,一兩),三稜(醋炒,一兩),蓬朮(醋炒,一兩),桃仁(炒,五錢),肉桂(另研,一錢),川楝子(五錢,巴豆七粒合炒黃,去巴豆),五靈脂(醋炒,五錢),地鱉蟲(酒浸,炙,二十一個)
共研為末,煉白蜜搗和為丸。每服十丸,日三服。
淵按:水寒血氣凝聚衝脈之分,果是實證,此方必效。
金,臍以上有塊一條,直攻心下作痛,痛連兩脅,此屬伏梁,為心之積,乃氣血寒痰凝聚而成。背脊熱而眩悸,營氣內虧也。法當和營化積。
當歸,半夏,瓦楞子,香附,丹參,茯苓,陳皮,木香,延胡索,川楝子,砂仁
淵按:眩悸亦寒痰為患,未必即是營虛,否則背脊之熱何來。
又,投化積和營,伏梁之攻痛稍緩,背脊之熱亦減,仍從前制。
前方去茯苓、瓦楞子、木香,加茯神、玫瑰花。
王,腹中癖塊,漸大如盤,經事不來,腰痠帶下。此屬營虛氣滯,瘀積內停。近日水瀉,傷於暑濕。當先治其新病。
平胃散去甘草,加芍藥、香附、吳茱萸、焦六曲。
又,腹塊如覆盤,上攻則痛,下伏則安。足跗浮腫,時時沃酸。從肝脾胃三經主治。
川楝子,延胡索,吳茱萸,川椒,木香,蓬莪朮,制香附,陳皮,茯苓,川連(薑汁炒)
又,腹中結塊,內熱微寒,四肢無力,口沃酸水。肝脾氣鬱,營衛兩虧,勞損之象。
黨參,香附,當歸,丹參,川楝子,川椒,延胡索,冬朮,乾薑,青蒿梗,神麯,大棗
淵按:內熱微寒,乃肝脾鬱結,肺金治節不行,營衛不調也。宜參逍遙、左金法。
丁,肝之積,在左脅下,名曰肥氣。日久撐痛。
川楝子,延胡索,川連,青皮,五靈脂,山楂炭,當歸鬚,蓬莪朮,荊三稜,茯苓,木香,砂仁
又,左脅之痛已緩。夜增咳嗽,寒痰走於肺絡。宜肺肝同治。
旋覆花,杏仁,川楝子,荊三稜,茯苓,款冬花,半夏,新會皮,蓬莪朮,新絳,青蔥管
蔣,少腹結塊,漸大如盤。此屬腸覃,氣血凝滯而成。擬兩疏氣血。
香附,五靈脂,紅花,當歸,澤蘭,桃仁,延胡索,丹參,陳皮,砂仁
大黃䗪蟲丸,每服二十粒,開水送。
金,氣從少腹上衝咽嗌,則心中跳,脅中痛,初起寒熱而嘔,此奔豚氣之挾肝邪者也。半月以來,寒熱雖止,氣仍上逆。脈沉弦小。宜宗《金匱》法。
白話文:
積聚門(附蟲積)
孫某,因厥陰寒氣侵犯胃部,直接影響到脾胃,導致蟲體不安,腹部疼痛如刀刺般劇烈,並伴有嘔吐酸水和清涎。治療方法應當使用辛溫的藥物,輔以酸苦之味,以瀉通之。處方藥物包括:川楝子、延胡索、川連、青皮、吳茱萸、川椒、焦楂炭、烏藥、使君子、竹葉。
金某,少腹部兩側有腫塊,逐漸增大,靜止時腫塊位於肚臍旁,活動時則向上攻至胃脘部,並波及兩側脅肋,病程已達八九年。據其自述,最初是由於積聚經半載,懷疑懷孕,生產後排出大量污水,之後便形成腫塊。推測是寒邪與瘀血凝滯所致。處方藥物包括:甘遂(麵包煨,三錢)、香附(鹽水炒,一兩)、三稜(醋炒,一兩)、蓬朮(醋炒,一兩)、桃仁(炒,五錢)、肉桂(另研,一錢)、川楝子(五錢,巴豆七粒合炒黃,去巴豆)、五靈脂(醋炒,五錢)、地鱉蟲(酒浸,炙,二十一個)。將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白蜜調和製成丸劑。每次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。
淵按:若寒邪與瘀血凝滯衝擊衝脈,確實是實證,則此方必有效。
金某,肚臍以上有一條狀腫塊,直達心下,並伴有疼痛,疼痛還連及兩側脅肋。此屬伏梁,為心臟部位的積聚,是氣血寒痰凝滯所致。背部發熱而頭暈心悸,是營氣不足的表現。治療方法應當溫和營氣,化解積聚。處方藥物包括:當歸、半夏、瓦楞子、香附、丹參、茯苓、陳皮、木香、延胡索、川楝子、砂仁。
淵按:頭暈心悸也是寒痰作祟所致,未必一定是營氣虛弱,否則背部發熱從何而來?
此外,服用化積和營的藥物後,伏梁所引起的疼痛略有緩解,背部發熱也減輕,仍按之前的處方加減。 將原方中的茯苓、瓦楞子、木香去除,加入茯神、玫瑰花。
王某,腹部有癖塊,逐漸增大如盤,月經停止,腰酸帶下。此屬營氣虛弱,氣滯血瘀,瘀積停滯。近日腹瀉,是暑濕侵犯所致。應當先治療新發的疾病。處方為平胃散去甘草,加芍藥、香附、吳茱萸、焦六曲。
此外,腹塊如覆盤般大小,向上則疼痛,向下則安靜。足踝浮腫,經常感到胃酸。應從肝、脾、胃三經入手治療。處方藥物包括:川楝子、延胡索、吳茱萸、川椒、木香、蓬莪朮、制香附、陳皮、茯苓、川連(薑汁炒)。
此外,腹部有結塊,內有微熱和寒邪交雜,四肢無力,經常嘔吐酸水。這是肝脾之氣鬱結,營衛兩虛,勞損所致。處方藥物包括:黨參、香附、當歸、丹參、川楝子、川椒、延胡索、白朮、乾薑、青蒿梗、神麴、大棗。
淵按:內有微熱和寒邪交雜,是肝脾鬱結,肺金的調節功能失常,營衛失調所致。宜參照逍遙散和左金丸的療法。
丁某,肝臟積聚,位於左脅下,稱為肥氣。久病則脹痛。處方藥物包括:川楝子、延胡索、川連、青皮、五靈脂、山楂炭、當歸鬚、蓬莪朮、荊三稜、茯苓、木香、砂仁。
此外,左脅疼痛已減輕。夜晚加重咳嗽,寒痰進入肺絡。應當同時治療肺和肝。處方藥物包括:旋覆花、杏仁、川楝子、荊三稜、茯苓、款冬花、半夏、陳皮、蓬莪朮、白芥子、蔥白。
蔣某,少腹部有結塊,逐漸增大如盤。此屬腸覃,是氣血凝滯所致。擬定疏通氣血的藥方。處方藥物包括:香附、五靈脂、紅花、當歸、澤蘭、桃仁、延胡索、丹參、陳皮、砂仁。
大黃䗪蟲丸,每次服用二十粒,用開水送服。
金某,氣體從少腹部向上衝擊咽喉,導致心臟跳動,脅肋疼痛,初期有寒熱和嘔吐,這是奔豚氣夾雜肝邪所致。半個月以來,寒熱症狀雖已停止,但氣體仍然逆衝。脈象沉弦細小。應當參考《金匱要略》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