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三 (3)
卷之三 (3)
1. 噎膈反胃門
王,痰隔中焦,食入脘痛,口沃清水,嘔吐黏痰。大便堅結,腸液枯也。時多空噯,胃失降也。擬化痰和胃,降氣潤腸法。
旋覆花(鹽水炒),代赭石,杏仁,半夏,橘紅,栝蔞皮,瓦楞子,蘇子,白芥子,萊菔子,薑汁,地慄汁
胡,氣鬱中焦,得食則嘔,已延匝月,慮成膈證。
白話文:
患者痰阻礙中焦,吃東西就覺得胃脘疼痛,口裡總是分泌唾液,還會嘔吐粘痰。大便乾燥,腸液也枯竭。經常空腹打嗝,胃氣不降。建議使用化痰和胃、降氣潤腸的方法治療。方劑包括旋覆花(鹽水炒)、代赭石、杏仁、半夏、橘紅、栝蔞皮、瓦楞子、蘇子、白芥子、萊菔子,以及薑汁和地慄汁。
另外,患者還有氣鬱中焦,一吃東西就嘔吐的症狀,已經持續一個多月了,擔心會發展成膈證。
川連(吳萸炒),白朮,半夏,藿香,陳皮,焦六曲,香附,茯苓,鬱金,白蔻仁
張,營陰虛,故內熱少寐。氣火逆,故咽喉哽塞。擬四物以養其陰,四七以理其氣。
大生地(砂仁拌),蘇梗,茯苓,當歸,川樸,北沙參,白芍,半夏,棗仁,姜竹茹,枇杷葉
白話文:
患者陰虛內熱,導致睡不好,氣火逆上,所以咽喉梗塞。用四物湯補益陰血,四七湯調理氣機,以緩解症狀。
處方使用生地、蘇梗、茯苓、當歸、川樸、北沙參、白芍、半夏、棗仁、薑竹茹、枇杷葉等藥材,滋陰清熱,降氣化痰,改善睡眠,緩解咽喉不適。
陳,營虛火亢,胃枯食噎。心膈至咽,如火之焚,有時呱呱作聲,此氣火鬱結使然也。病關情志,非徒藥餌可瘳,宜自怡悅,庶幾可延。
旋覆花,代赭石,沙參,黑山梔,茯苓,川貝,焦六曲,麥冬,杏仁,竹茹,枇杷葉
復,氣火上逆,咽喉不利,胸痛食噎,膈症已成。況年逾六旬,長齋三十載,胃液枯槁,欲求濡潤胃陰,飲食無礙,還望怡情自適。
前方加西洋參、半夏。
丁,脈形弦硬。春令見此,是即但弦無胃。納食哽痛,大便堅燥,已見木火亢逆,胃汁腸液乾枯,治之不易。
白話文:
陳
患者營氣虛弱,心火亢盛,導致胃部枯燥,吞嚥食物時感到阻塞。心火直達咽喉,如同火燒般灼熱,有時還會發出「呱呱」的聲音,這是因為氣火鬱結所致。此病與情志有關,單靠藥物難以痊癒,應當注重怡情悅性,如此才有可能延緩病情。
藥方
旋覆花、代赭石、沙參、黑山梔、茯苓、川貝、焦六曲、麥冬、杏仁、竹茹、枇杷葉。
復
患者氣火上逆,咽喉不適,胸痛吞嚥困難,膈症已經形成。而且年過六旬,長年吃素三十載,胃液枯竭,想要滋潤胃陰,飲食無礙,還望患者保持心情舒暢。
前方加藥
西洋參、半夏。
丁
患者脈象弦緊。春季出現這種脈象,就是弦脈無胃。進食時感到哽咽疼痛,大便乾硬,已經顯露出木火亢盛,胃液腸液枯竭的情況,治療起來比較困難。
旋覆花,杏仁,火麻仁,桃仁,蘇子,青果,荸薺,蘆根
復,前方潤燥以舒鬱結,今擬下氣化痰之劑。
麥冬,半夏,杏仁,橘紅,川貝,茯苓,竹茹,蘆根,荸薺,海蜇,枇杷葉
淵按:兩方清潤可喜,洵屬名家。
秦,痰氣阻於胸中,故痰多而胸悶,納食或嘔,兩太陽脹痛。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。久延不已,恐成膈症。
半夏,橘紅,赤苓,吳萸汁炒川連,黨參,澤瀉,藿香,旋覆花,枳殼,川貝,蔻仁,肉桂,大腹皮,冬朮,生薑
白話文:
秦(註:可能是病人名字)的症狀是痰氣阻滯於胸中,因此痰多而胸悶,進食後容易嘔吐,兩太陽穴脹痛。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若久延不治,恐怕會發展成膈症。
第六段
半夏、橘紅、赤苓、吳萸汁炒川連、黨參、澤瀉、藿香、旋覆花、枳殼、川貝、蔻仁、肉桂、大腹皮、冬朮、生薑。
這一方藥材包括半夏、橘紅、赤苓、用吳萸汁炒過的川連、黨參、澤瀉、藿香、旋覆花、枳殼、川貝、蔻仁、肉桂、大腹皮、冬朮、生薑。
註
- 括號內的文字是藥材名稱,並帶有對應的連結。
- 「復」、「淵」、「秦」可能是人名或稱呼,但由於上下文資訊不足,無法確定其確切身份。
來復丹一錢,藥汁送下。
陳,喪子悲傷,氣逆發厥,左脈沉數不利,是肝之氣鬱,血少不澤也。右關及寸滑搏,為痰為火,肺胃之氣失降,肝木之火上逆,將水穀津液蒸釀為痰,阻塞氣道,故咽喉胸膈若有阻礙,納食有時嘔噎也。夫五志過極,多從火化,哭泣無淚,目澀昏花,皆屬陽亢而陰不上承。目前治法,不外順氣降火,復入清金平木。
蘇子,茯苓,半夏,枳實,杏仁,川貝,竹茹,沙參,橘紅,麥冬,海蜇,荸薺
此方系四七、溫膽、麥冬三湯加減,降氣化痰,生津和胃。病起肝及肺胃,當從肺肝胃為主。
白話文:
服用來復丹一錢,用藥汁送服。病人因喪子悲傷,導致氣逆發厥,左脈沉數不利,這是肝氣鬱結,血少不滋潤所致。右關脈和寸脈滑數,顯示有痰火,肺胃之氣無法下降,肝木之火上逆,將水穀津液蒸釀成痰,阻塞氣道,因此咽喉、胸膈有阻礙感,有時會吞咽困難,甚至嘔吐。五志過度,多會導致火化,哭泣無淚,眼睛乾澀昏花,都是陽氣亢盛,陰氣不足的表现。目前的治療方法,主要以順氣降火,恢復清金平木為主。方劑中包含蘇子、茯苓、半夏、枳實、杏仁、川貝、竹茹、沙參、橘紅、麥冬、海蜇、荸薺等藥材,是根據四七湯、溫膽湯、麥冬湯等方劑加減而成,具有降氣化痰、生津和胃的功效。由於病症涉及肝、肺、胃,因此治療以肺、肝、胃為主。
秦,七情鬱結,痰氣凝聚。胸膈不利,時或嘔逆。症將半載,脾胃大虛。前用四七、二陳,降氣化痰,今參入理中,兼培中土,當顧本也。
四七湯合二陳湯。理中湯加丁香、木香、蔻仁。
徐,氣鬱於胸為膈,氣滯於腹為臌。飲食不納,形肉頓瘦。陰氣凝聚,陽氣汩沒。脈細如絲。姑與培土、通陽、化氣一法。
黨參,肉桂,白朮,大腹皮,熟附子,澤瀉,茯苓,來復丹
白話文:
秦氏案例
這位秦氏患者,因七情鬱結,導致痰氣凝聚,胸膈不暢,時常出現嘔逆。病症已持續半年,脾胃虛弱。先前使用四七湯、二陳湯來降氣化痰,效果不佳。現今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理中湯,兼顧培補中土,以達到顧本之效。
處方
四七湯、二陳湯合方,並加入丁香、木香、蔻仁,相當於理中湯加丁香、木香、蔻仁。
徐氏案例
徐氏患者,氣鬱於胸則稱之為膈,氣滯於腹則稱之為臌。飲食難以下嚥,形體消瘦。陰氣凝聚,陽氣受阻,脈象細如絲。治療方向以培補脾土、通暢陽氣、化解氣滯為主。
處方
黨參、肉桂、白朮、大腹皮、熟附子、澤瀉、茯苓、來復丹。
淵按:傷胃則膈,傷脾則臌。膈多鬱火,臌多陽衰。肺金治節不行,肝木起而克賊。
周,胸痛吐清水,自幼酒濕蘊蓄胃中,陽氣不宣,濁氣凝聚。遽述前年又得暴喘上氣,額汗淋漓,發作數次。今又增心嘈若飢,此皆胃病。用小半夏湯。
半夏,茯苓,陳皮,竹茹,生薑
淵按:暴喘額汗,肺腎亦病,不獨胃也。
復,停飲生痰,嘔吐酸水,胸中板痛。前用小半夏湯,所以蠲其飲也。今風邪傷肺,咳嗽內熱。擬金沸草散宣風降氣,仍寓祛痰蠲飲,肺胃兼治之方。
白話文:
傷到胃就會造成膈,傷到脾就會造成臌。膈多半是鬱積的熱火,臌多半是陽氣衰敗。肺金的調節作用失常,肝木就乘機而起,去克制賊氣。
病人周,胸部疼痛,吐出清水,從小就喜歡喝酒,酒濕氣積存在胃中,陽氣不能宣散,濁氣凝聚。病人說,去年又得了暴喘上氣,額頭汗水淋漓,發作過好幾次。現在又增加了心口灼熱像飢餓的感覺,這些都是胃病。用小半夏湯治療。
小半夏湯的藥方是: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竹茹、生薑。
暴喘額頭出汗,不僅是胃病,肺和腎也有病。
病人周,停留在體內的飲水變成痰,嘔吐酸水,胸部有板塊樣的疼痛。以前用小半夏湯治療,所以去除了水飲。現在是風邪傷到了肺,咳嗽有內熱。擬用金沸草散宣風降氣,同時兼顧祛痰蠲飲,治療肺胃兩方面。
金沸草,半夏,陳皮,茯苓,款冬花,杏仁,荊芥,前胡,竹茹,枇杷葉
趙,氣水鬱結成痰,咽噎礙食,食入輒嘔清水米粒。病在胃之上脘。降氣化痰之藥,須擇不燥者為宜。
栝蔞仁,半夏曲,川貝,橘紅,丁香,蛤殼(青黛三分,同研包),白蜜,枇杷葉,竹茹,蘆根,生薑汁(沖服)
復,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食入即吐是有火也。
白話文:
趙,因為氣水鬱結形成痰,導致咽喉阻塞,吞咽困難,吃東西就吐清水和米粒。病症在胃的上脘部位。治療需要降氣化痰的藥,但必須選擇不燥的藥物。
可以使用栝蔞仁、半夏曲、川貝、橘紅、丁香、蛤殼(青黛三分,一起研磨包)、白蜜、枇杷葉、竹茹、蘆根,以及生薑汁(沖服)來治療。
這些症狀屬於逆氣上衝,都是火氣旺盛的表現。吃東西就吐,就是有火氣。
川連,半夏,蘇梗,製大黃,竹茹,枇杷葉
淵按:《內經》病機十九條,都有不盡然者,注者不敢違背,隨文敷衍,貽誤後學。其實是是非非,明眼自能別白。即如諸逆衝上之證,不屬於火者甚多,未可一概論也。讀經者知之。
祝,胃陽虛則水飲停,脾陽虛則穀不化。腹中漉漉,胸脅脹滿,納食輒嘔酸水清涎,或噯腐氣。法以溫導,崇土利水。
炮姜,陳皮,蒼朮,半夏,熟附子,白朮,黨參,澤瀉,枳實,栝蔞仁,蔻仁,穀芽
沈,食下則飽脹,作酸嘔吐,病屬反胃。胃脈浮按則緊,沉按則弦。弦者木侮土,緊者寒在中。
白話文:
川連、半夏、蘇梗、制大黃、竹茹、枇杷葉
張淵指出:《內經》中的病機十九條並不是絕對正確的,注釋者不敢違背,只是按照文義敷衍說明,可能會誤導後學。實際上的是是非非,有經驗的人自然能夠分辨。比方說,許多出現逆流上沖的情況,並非全都是由火引起的,不能一概而論。閱讀經典的人應該明白。
祝,胃陽虛則導致水液積聚,脾陽虛則影響食物消化。腹部有漉漉聲響,胸部和脅部感到脹滿,吃進食物就嘔吐酸水和清涎,或者噯出腐臭氣味。治法應為溫和導引,強調土(指脾胃)的調節和水液的排泄。
炮姜、陳皮、蒼朮、半夏、熟附子、白朮、黨參、澤瀉、枳實、栝蔞仁、蔻仁、穀芽
沈指出:飯後即感飽脹,伴有酸嘔和嘔吐,此病屬於反胃。胃脈在浮處按時緊繃,在沈處按時呈弦狀。弦狀表示木(肝)侵擾土(脾),緊繃表示中間有寒氣存在。
黨參,乾薑,半夏,陳皮,茯苓,丁香,焦六曲,蓽茇,蔻仁,陳香櫞
許,吐血後呃逆,迄今一月。舌白膩,右脈沉滑,左脈細弱。其呃之氣自少腹上衝,乃瘀血挾痰濁阻於肺胃之絡,下焦衝脈相火上逆,鼓動其痰,則呃作矣。酌方必有濟,幸勿躁急為囑。
半夏,茯苓,陳皮,當歸,鬱金,丁香,柿蒂,薑汁,藕汁,水紅花子
東垣滋腎丸一錢,陳皮、生薑泡湯下。陰寒呃者用肉桂五分,坎炁二條,沉香六分,分兩服。
白話文:
病人吐血後一直打嗝,已經一個月了。舌頭白而膩,右邊脈搏沉而滑,左邊脈搏細弱。他打嗝的氣息從小腹往上衝,這是因為瘀血和痰濁阻塞了肺胃經絡,下焦衝脈的相火上逆,鼓動痰液,所以才會打嗝。這個方子應該可以治好,希望你不要著急。
這個方子用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當歸、鬱金、丁香、柿蒂、薑汁、藕汁、水紅花子。
另外,如果是因為陰寒而打嗝,可以使用東垣滋腎丸一錢,再用陳皮、生薑泡水服用。也可以用肉桂五分、坎炁兩條、沉香六分,分兩次服用。
淵按:所謂氣呃、痰呃是也。與虛寒不同。
某,瘧後痰氣阻滯胃脘,清陽不升。作呃,納食輒嘔,防成膈症。且與仲景化痰鎮逆再商。
旋覆花,代赭石,淡乾薑,法半夏,赤苓,制香附,丁香,柿蒂
秦,納食輒嘔清水涎沫米粒,病在胃也。曾經從高墜下,脅肋肩膊時痛,是兼有瘀傷留於肺胃之絡,故嘔有臭氣。擬化瘀和胃,降逆止嘔為治。
旋覆花,歸鬚,廣鬱金,杏仁,半夏,炒丹皮,茯苓,焦楂肉,橘紅,蔻仁
淵按:佐韭、薑、藕三汁更妙。
復,止嘔必以和胃,氣升必須降納。
半夏,茯苓,白朮,蔻仁,藿香,陳皮,老桂木,神麯,乾薑,沉香,伏龍肝
白話文:
淵按
所謂「氣呃」和「痰呃」,指的是氣體或痰液阻塞在食道或胃部,引起呃逆的症狀。這與虛寒體質不同。
某,
瘧疾後,痰氣阻塞胃脘,清陽之氣無法上升,導致呃逆,進食後就嘔吐,恐成膈症。這需要參考仲景(張仲景,東漢末年醫學家)化痰鎮逆的經驗。
方劑
旋覆花、代赭石、淡乾薑、法半夏、赤苓、制香附、丁香、柿蒂
秦,
進食後就嘔吐清水涎沫和米粒,病在胃部。曾經從高處墜落,脅肋、肩膊時常疼痛,這是兼有瘀傷留滯於肺胃經絡,所以嘔吐物有臭氣。擬以化瘀和胃、降逆止嘔為治。
方劑
旋覆花、歸鬚、廣鬱金、杏仁、半夏、炒丹皮、茯苓、焦楂肉、橘紅、蔻仁
淵按
佐以韭菜、薑、藕三汁更妙。
復,
止嘔必須以和胃,氣升必須降納。
方劑
半夏、茯苓、白朮、蔻仁、藿香、陳皮、老桂木、神麴、乾薑、沉香、伏龍肝
解釋
- 淵按: 指作者對前文的註解。
- 某、秦、復: 指不同患者的案例。
- 瘧後: 指瘧疾痊癒後。
- 痰氣阻滯胃脘: 指痰氣阻塞在胃部。
- 清陽不升: 指陽氣無法上升。
- 納食輒嘔: 指進食後就嘔吐。
- 膈症: 指食道或胃部阻塞的病症。
- 化痰鎮逆: 指化痰止呃的治療方法。
- 旋覆花、代赭石、淡乾薑、法半夏、赤苓、制香附、丁香、柿蒂: 藥物名稱,用於化痰止呃。
- 納食輒嘔清水涎沫米粒: 指進食後嘔吐清水、唾液和米粒。
- 脅肋肩膊時痛: 指胸肋、肩膀疼痛。
- 瘀傷留於肺胃之絡: 指瘀血留滯在肺胃經絡。
- 化瘀和胃、降逆止嘔: 指化瘀血、和胃氣、降逆氣、止嘔吐的治療方法。
- 歸鬚、廣鬱金、杏仁、炒丹皮、茯苓、焦楂肉、橘紅、蔻仁: 藥物名稱,用於化瘀和胃、降逆止嘔。
- 佐韭、薑、藕三汁更妙: 指輔以韭菜、薑、藕三種食材的汁液效果更好。
- 止嘔必以和胃,氣升必須降納: 指止嘔吐必須以調和胃氣為基礎,氣體上升必須以降納之法來調節。
- 半夏、茯苓、白朮、蔻仁、藿香、陳皮、老桂木、神麴、乾薑、沉香、伏龍肝: 藥物名稱,用於和胃降逆止嘔。
李,寒熱咳嗽,一載有餘,咳痰帶血。飲食沃噎,胸膈阻窒,又成噎膈。此必兼挾氣鬱而成。今且和胃降氣,冀其血止噎減為妙。
旋覆花,半夏,杏仁,丹皮,橘紅,茯苓,鬱金,栝蔞霜,蔻仁,竹茹,枇杷葉
陳,卒然心痛,納食哽塞,粥飲猶可。此心氣鬱結,防變膈證。
栝蔞仁,薤白頭,旋覆花,川貝母,茯神,半夏,桔梗,遠志肉,竹茹
朱,脈滑大,食入哽噎不下,舌膩,此屬痰膈,大腸燥火凝結。擬清痰火,佐以宣通。
白話文:
李先生,咳嗽伴隨寒熱,持續了一年多,咳痰還帶血。飲食吞咽困難,胸口鬱悶堵塞,還出現了噎膈。這一定是氣鬱加上其他病症導致的。現在就用藥來調理脾胃,降氣止咳,希望能止住血,減輕噎膈。
要用旋覆花、半夏、杏仁、丹皮、橘紅、茯苓、鬱金、栝蔞霜、蔻仁、竹茹、枇杷葉。
陳先生,突然心痛,吞咽食物哽塞,稀粥還能喝下。這是心氣鬱結,要防範發展成膈證。
要用栝蔞仁、薤白頭、旋覆花、川貝母、茯神、半夏、桔梗、遠志肉、竹茹。
朱先生,脈搏滑而有力,食物吃下去就哽噎,吞不下去,舌苔厚膩,這屬於痰膈,是大腸燥熱,火氣凝結。要考慮清熱化痰,輔以通宣。
旋覆花,麥冬,六神麯,黑山梔,赤苓,半夏,豆豉,陳皮,杏仁,竹茹,海蜇,荸薺,枇杷葉
吳,情志鬱結,陽明津液內枯,少陰之氣上逆。少腹氣上衝咽,咽喉覺脹,納食哽噎。擬溫養津液,以降濁陰之氣。
旋覆花,代赭石,蓯蓉干,枸杞子,橘紅,茯苓,川貝,半夏,沉香,雞冠䖳,地慄
盛,氣鬱痰凝,胸中失曠,背寒脊痛,納少哽噎。甚則吐出。膈症之根。
旋覆花,桂枝,栝蔞皮,杏仁,竹茹,代赭石,薤白頭,半夏,茯苓
又,諸恙仍然,痰稍易出。
桂枝,栝蔞皮,乾薑,薤白頭,陳皮,杏仁,旋覆花,生鹿角,竹茹,枇杷葉
白話文:
吳患有情志鬱結,陽明津液內枯,少陰之氣上逆,導致少腹氣上衝咽喉,咽喉感覺脹滿,進食哽噎。需溫養津液,以降濁陰之氣。
盛則氣鬱痰凝,胸中失曠,背寒脊痛,食慾不振,進食哽噎,嚴重時會嘔吐。為膈症之根。
諸恙仍然,痰稍易出。
又,服溫通陽氣之藥,嘔出寒痰甚多,未始不美,惟納食哽噎之勢未除。仍以溫通,再觀動靜。
川熟附,桂枝,薤白頭,半夏,陳皮,杏仁,桃仁,栝蔞仁,薑汁,韭菜根汁
又,上焦吐者從乎氣,中焦吐者因乎積。此納食哽噎,少頃則吐出數口,且多清水黏痰,是有痰積在中焦也。然究屬膈症之根。
川熟附,半夏,瓦楞子,陳皮,蘇子,萊菔子,旋覆花,白芥子,桃仁,蓽茇
高,坤土陽微濕勝,腹中不和。用平胃、理中合劑。
平胃散合理中湯。加延胡者,因有瘀凝也。
白話文:
再者,服用溫通陽氣的藥物後,嘔吐出大量的寒痰,雖說這是一種良好的反應,但吞食食物時的哽噎感仍未消除。因此,我們仍需繼續使用溫通藥物,觀察其對症狀的影響。
藥方包括:川熟附、桂枝、薤白頭、半夏、陳皮、杏仁、桃仁、栝蔞仁、薑汁、韭菜根汁。
其次,上焦出現嘔吐情況通常是因為氣的原因,而中焦出現嘔吐則是因為積滯所致。這種吞食食物時的哽噎感,短時間內會嘔吐出數口清水和黏痰,這表明中焦有痰積聚。然而,這是膈症的根本原因。
藥方包括:川熟附、半夏、瓦楞子、陳皮、蘇子、萊菔子、旋覆花、白芥子、桃仁、蓽茇。
如果高處有坤土之象,且腹部不和,可以使用平胃散和理中湯的組合。
使用平胃散和理中湯的組合。若加入延胡索,可能是由於存在瘀血凝聚的情況。
某,疊進溫中運濕,腹中呱呱有聲,朝食則安,暮食則滯,臥則筋惕肉瞤,時吐酸水。中土陽微,下焦陰濁之氣上逆,病屬反胃。溫中不效,法當益火之源,舍時從症,用茅朮附子理中合真武法。
附子理中加茯苓、陳皮、生薑。
淵按:水穀不化精微而生酸痰,肝木失於濡潤,筋惕肉瞤,是肝有燥火也。徒事溫燥無益。
張,胃汁乾枯,腸脂燥涸,上焦飲食盡生為痰,不生津血。納食則吐,痰隨吐出。膈症之根漸深,高年靜養為宜。
鮮蓯蓉(一兩),青鹽半夏(三錢),茯苓,當歸,陳皮,沉香,枳殼
又,津枯氣結噎膈,蓯蓉丸是主方。
白話文:
某人,曾服用溫中運濕的藥物,但效果不佳。病人腹中發出咕咕聲,早上吃飯時感覺良好,但晚上吃飯就容易消化不良,睡覺時則會出現筋惕肉瞤(肌肉抽搐)的症狀,並且經常吐酸水。這是因為中土陽氣虛弱,下焦陰濁之氣上逆所致,屬於反胃的病症。溫中藥物無效,應當益火之源,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,採用茅朮附子理中合真武法。
附子理中方中加茯苓、陳皮、生薑。
淵先生認為: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而生成了酸痰,肝木失於濡潤,出現筋惕肉瞤,這是肝火燥盛的表現。單純使用溫燥藥物無益。
張先生認為:胃液乾枯,腸道脂液乾燥,上焦飲食全部化為痰,不能生成津液和血液。病人吃飯就吐,痰隨著嘔吐物一起吐出。膈症的病根越來越深,年紀大了應當靜養。
方藥:鮮蓯蓉(一兩),青鹽半夏(三錢),茯苓,當歸,陳皮,沉香,枳殼
另外,對於津液枯竭,氣結導致噎膈的病人,蓯蓉丸是主要的治療方劑。
註釋
- **疊進:**服用多次,不斷服用。
- **溫中運濕:**溫暖脾胃,運化濕氣。
- **呱呱有聲:**肚子咕咕叫的聲音。
- **朝食則安:**早上吃飯時感覺良好。
- **暮食則滯:**晚上吃飯就容易消化不良。
- **筋惕肉瞤:**肌肉抽搐。
- **中土陽微:**脾胃陽氣虛弱。
- **下焦陰濁之氣上逆:**下焦的陰濁之氣上逆,導致反胃。
- **益火之源:**補充脾胃陽氣。
- **茅朮附子理中合真武法:**使用茅朮、附子、理中湯、真武湯的合方。
- **水穀不化精微而生酸痰:**水谷不能化生精微,而生成了酸痰。
- **肝木失於濡潤:**肝木失於津液滋潤。
- **燥火:**肝火燥盛。
- **胃汁乾枯:**胃液不足。
- **腸脂燥涸:**腸道脂液乾燥。
- **上焦飲食盡生為痰:**上焦的飲食全部化為痰。
- **納食則吐:**吃飯就吐。
- **膈症:**噎膈。
- **高年靜養:**年紀大了應當靜養。
- **鮮蓯蓉:**一種中藥材,具有潤腸通便、補腎壯陽的功效。
- **青鹽半夏:**用青鹽炮製的半夏,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。
- **蓯蓉丸:**一種治療噎膈的方劑。
總結
這段文字描述了一位病人反胃的症狀,並分析了病因,以及治療方案。醫生根據病人的情況,採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,並針對病人的年齡和病情,提出了相應的建議。
照前方加炒香柏子仁、陳海蟄、地慄。每日用柿餅一枚,飯上蒸軟,隨意嚼咽。
盛,背為陽位,心為陽臟。心之下,胃之上也。痰飲竊踞於胃之上口,則心陽失其清曠,而背常惡寒,納食哽噎,是為膈症之根。蓋痰飲為陰以礙陽故也。
熟附子,桂枝,杏仁,神麯,薤白頭,栝蔞皮,旋覆花,蔻仁,豆豉,丁香,竹茹,枇杷葉
淵按:溫中化飲,降逆潤腸,不失古人法度。惟豆豉一味不解是何意思。
孔,先曾嘔血,胃中空虛,寒飲停留,陽氣不通,水穀不化,食入嘔吐酸水,穀食隨之而出。脈細肢寒,陽微已甚。證成翻胃,慮延脾敗難治。
白話文:
將柏子仁、陳海蟄、地慄炒香,每天用柿餅一枚,蒸軟後隨意咀嚼。人體背部屬陽位,心臟是陽臟,位於胃的上方。痰飲停留在胃口,就會影響心陽,導致背部怕冷、吞咽困難,這就是膈症的病根,因為痰飲屬陰,阻礙陽氣。
藥方中包括熟附子、桂枝、杏仁、神麴、薤白頭、栝樓皮、旋覆花、蔻仁、豆豉、丁香、竹茹、枇杷葉,目的是溫中化飲,降逆潤腸,遵循古法。不過,豆豉的作用不太清楚。
孔先生曾經嘔血,胃中空虛,寒飲停滯,陽氣不通,無法消化食物,吃進去的東西就會嘔吐酸水,食物也隨之吐出。脈象細弱,四肢冰冷,陽氣虛弱。情況嚴重,擔心會發展成脾胃虛弱,難以治療。
熟附子,乾薑,丁香,橘餅,蓯蓉干,九香蟲,二陳湯(其中甘草炙黑)
淵按:噎膈反胃從嘔血而起者甚多。蓋血雖陰物,多嘔則胃陽傷而不復,不能運水穀而化精微,失其順下之職,始則病反胃,久則腸液枯槁而為膈證矣。
嚴,噎膈、反胃,胃脘之病也。上焦主納,中焦司運,能納而不能運,故復吐出。朝食暮吐,責其下焦無陽。擬化上焦之痰,運中焦之氣,益下焦之火,俾得三焦各司其權,而水穀熟腐,自無反出之恙。然不易矣。
旋覆花,代赭石,熟附子,茯苓,枳殼,沉香,半夏,新會皮,益智仁,淡蓯蓉,地慄,陳雞冠,海蟄
白話文:
熟附子、乾薑、丁香、橘餅、蓯蓉干、九香蟲,加上二陳湯(其中甘草炙黑),這些藥材可以治療因嘔血引發的噎膈反胃。嘔血雖然是陰性病症,但頻繁嘔吐會損傷胃陽,導致胃部無法正常運化水穀精微,失去順利下行的功能。一開始會出現反胃,時間久了腸液就會枯竭,進而發展成噎膈。
噎膈、反胃都是胃脘的病症。上焦負責納氣,中焦負責運化,能納氣卻不能運化,就會導致食物反吐。早晨吃進的食物晚上就吐出來,說明下焦陽氣不足。治療應當化解上焦痰濕,運化中焦氣機,增益下焦火氣,使三焦各司其職,水穀得以熟腐,自然就不會反吐了。但這並不容易。
旋覆花、代赭石、熟附子、茯苓、枳殼、沉香、半夏、新會皮、益智仁、淡蓯蓉、地慄、陳雞冠、海蟄,這些藥材可以幫助治療噎膈反胃。
仁淵曰:噎膈證,昔張雞峰謂神思問病,而有不盡然者。過於謀慮憂思,脾陰傷而肝火起,固有是證。而得之嘔血過多,或餐涼食冷者不少,是皆脾胃陽傷也。胃陽傷則不化而失其順降,脾陽傷則不運而失其升騰,飲食到胃,精微不化氣血津液而變酸水痰涎。中土既失溫和松燥,肝膽失其條達,鬱結不舒,橫克脾胃,氣結而為痛,逆升而為吐,將稼穡甘味化為木火酸苦之味嘔出,胸膈稍快。明日再積再嘔,久之中焦之氣日傷,津液日竭,胃管之口縮小,納食哽嗌作痛。
胃氣既失順降,二腸自少灌溉,渣滓留滯不行,加以肝膽鬱結之火日加煽灼,大便自然燥而不通,甚至經旬始通。通下如羊矢黑粒者,不可治矣。夫噎膈固屬難治,而古人治此者亦少精妙之方。云岐子九方,劫霸攻克,固不足道。《局方》過於香燥。近惟喻嘉言黃連湯進退之議,深中竅要。
白話文:
仁淵說:噎膈症,以前張雞峰認為神思問病,卻不一定完全準確。過於憂慮思慮,脾陰受損而肝火上升,的確會有這種症狀。但有些人是因為嘔血過多,或吃太多生冷食物而得此症,這些都是脾胃陽氣受損。胃陽受損則不能消化而失去順降功能,脾陽受損則不能運化而失去升騰功能,食物到達胃裡,精微物質不能轉化為氣血津液,反而變成酸水痰涎。中焦失去溫和乾燥的環境,肝膽失去條達暢通的功能,鬱結不通,橫行克制脾胃,氣機阻塞而疼痛,逆行上升而嘔吐,將穀物甘甜的滋味轉化為木火酸苦的滋味嘔吐出來,胸膈稍微舒緩。第二天又積累又嘔吐,久而久之,中焦的氣機日益受損,津液日益枯竭,胃管的開口縮小,飲食停留在咽喉,哽咽作痛。
胃氣失去順降的功能,二腸自然減少灌溉,食物殘渣停滯不前,再加上肝膽鬱結的火氣日益加劇,大便自然乾燥不通,甚至十天半個月才通一次。通下的大便像羊屎一樣黑而顆粒狀,就不可救治了。噎膈症本就難治,而古人治療此症的精妙方子也少之又少。所謂岐伯九方,劫霸攻克,不足為道。《局方》過於香燥。最近只有喻嘉言的黃連湯進退之議,真正把握住了關鍵。
此外如丹溪五汁安中飲、左金丸等,尚可取法。若大便不通,斷不可以硝、黃硬下。要知陽明氣降,始二腸津液流潤,不通自通矣。若夫反胃,即噎膈之根。古人謂食不得入是有火,食入反出是無火。蓋肝膽相火,鬱於胸中,清曠之地,變為燎原之場,胃口被灼,氣不得降,致食不能下。
此不獨噎膈,噤口痢亦是此意。若噎膈證如此,則五液被焚,不可為矣。至食入反出,雖屬無火,乃中宮失溫運之職,升降不靈,木火更從而為患,與火不生土,土虛陽衰之無火大異,未可以溫燥從事。仲景論胸中有寒,丹田有熱,與此相近。喻氏黃連湯,即仿其意為之進退。
治此者能想明孰寒孰熱、孰虛孰實,得其機巧,則為良工矣。
白話文:
除了上述方法之外,像是丹溪的五汁安中飲、左金丸等方劑,也可以參考使用。如果大便不通,絕對不能使用硝石、黃連等藥物來強行通便。要明白陽明經的氣機下降,才能使大小腸的津液流暢,自然就能通便。
至於反胃,其實就是噎膈的根源。古人說,吃不下東西是“有火”,吃進去就吐出來是“無火”。這是因為肝膽相火鬱積在胸中,清朗的地方變成了燎原的火場,胃口被灼傷,氣機無法下降,導致食物無法順利下行。
這不單單是噎膈的症狀,噤口痢也是同樣的道理。如果噎膈的病症嚴重到這種程度,那麼五液就會被焚燒殆盡,就無藥可救了。至於吃進去就吐出來,雖然屬於“無火”,但這是因為中焦失卻了溫運的功能,升降失常,木火乘虛而入,造成更大的傷害。這與“火不生土,土虛陽衰”的“無火”完全不同,不能用溫燥的藥物來治療。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論述了“胸中有寒,丹田有熱”的病理,與此相近。喻氏的黃連湯,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而創立的,既能進補又能退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