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旭高

《王旭高臨證醫案》~ 卷之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14)

1. 暑邪門

桑皮,蘇梗,杏仁,川貝,橘紅,茯苓,冬瓜子,竹茹

此虛而挾邪,暫用輕揚表法,未便著手。

蔣,三瘧日久,又感暑風,咳嗆痰血,熱勢變亂。且以解暑,清肅肺胃。

香薷(一錢),北沙參(五錢),冬瓜皮(三錢),六一散(四錢),神麯(三錢),青蒿(錢半),杏仁(三錢),丹皮(錢半),桑葉(錢半),白扁豆(三錢),枇杷葉(二片)

淵按:咳嗆痰血,肺陰、肺氣已傷,雖有表邪,香薷用宜斟酌。

李,暑邪內閉,惡寒發熱,脈象不達,口不能言,先有咳嗽,此肺氣閉塞。擬開而達之。

射干(五分),桔梗(一錢),連翹(三錢),豆豉(三錢),杏仁(三錢),象貝(三錢),香薷(一錢),橘紅(一錢),菖蒲(五分),竹茹(一錢),牛蒡子(二錢),玉樞丹(四分,磨沖)

安,連日煩勞憂慮深,暑邪傷氣易歸心。神昏脈數細而沉,病危甚!邪悶心包,如火如焚。舌色干黃唇齒燥,耳聾便泄津枯了!三焦皆病須分曉,究治療,河間熱論宜參考。

鮮石斛,竺黃,連翹,菖蒲,赤苓,北沙參,通草,益元散,茉莉花,竹茹,薄荷葉,蘆根,鮮荷葉

紫雪丹,另調服。

李,暑濕陰分之氣,從口鼻肌表而入,寒熱,便泄,頭脹。擬芬芳逐穢,分消濕熱方法。

藿香,川樸,焦六曲,半夏,茯苓,陳皮,澤瀉,大腹皮,砂仁,通草

仁淵曰:兩日相合而成暑字,暑為陽邪,行役道途,力作田間,辛苦於烈日之中,受天地炎熱之氣而病者,名曰傷暑。此外飧涼襲冷,乘風露臥,皆因避暑而感受寒風冷濕之邪,雖病在暑天,名曰暑濕,其與傷炎熱之暑不同,不得以暑邪名之。前人有陰暑陽暑之論,皆蛇足也。

然盛暑之時,反多陰寒之病者何?蓋天地之化,盛極則變,六陽盡泄,一陰早寓乎其中,地上則熱,地下已寒,人身小天地,何莫不然!且濕土司令,濕濁為盛,熱蒸濕騰,濕熱相合,最易感病,故四時之病,惟盛夏為雜,寒濕、熱濕、霍亂、瀉痢、痧穢、暑風,名目不一,隨其所感與其人之本體而變焉,要皆暑天兼有之證,非傷暑熱之正病也。然證雖夾雜,要不離太陰陽明脾胃兩經。

試思夏令用藥,不外芳香、辛淡、苦泄,雖有治心,治肺,治肝膽、膀胱,用寒、用熱之不侔,莫不為中焦脾胃開脫,不但濕土司令主氣使然,以脾胃屬土,喜燥惡濕,暑天之病,無有不夾濕耳。

白話文:

暑邪門

一、某患者症狀為氣虛兼夾暑邪,暫時使用輕微宣發表邪的療法,不宜大肆治療。

二、蔣姓患者,瘧疾久治不愈,又感受暑邪,出現咳嗽、嗆咳、痰中帶血,發熱情況反覆無常。治療應以解暑、清肅肺胃為主。處方:香薷、北沙參、冬瓜皮、六一散、神麴、青蒿、杏仁、丹皮、桑葉、白扁豆、枇杷葉。

淵氏按語:咳嗽、嗆咳、痰中帶血,說明肺陰、肺氣已受損傷,雖然有表邪,使用香薷需謹慎考慮。

三、李姓患者,暑邪內閉,惡寒發熱,脈象不明顯,不能說話,之前有咳嗽,這是肺氣閉塞。治療方案應以宣通肺氣為主。處方:射干、桔梗、連翹、豆豉、杏仁、象貝、香薷、橘紅、菖蒲、竹茹、牛蒡子、玉樞丹(磨成粉末沖服)。

四、安姓患者,連日煩勞憂慮過度,暑邪傷氣,容易侵犯心臟。神志昏迷,脈象細弱而沉,病情危急!邪氣困阻心包,猶如火燒。舌苔乾燥發黃,嘴唇乾燥,耳聾,大便溏泄,津液枯竭!三焦都已病變,需仔細辨證施治,可參考《河間溫病論》。處方:鮮石斛、鬱金、連翹、菖蒲、赤苓、北沙參、通草、益元散、茉莉花、竹茹、薄荷葉、蘆根、鮮荷葉,另服用紫雪丹。

五、李姓患者,暑濕之邪侵犯陰分,從口鼻及肌表侵入體內,出現寒熱、腹瀉、頭脹等症狀。治療方案應以芳香化濕,消散濕熱為主。處方:藿香、川樸、焦六曲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澤瀉、大腹皮、砂仁、通草。

六、仁淵曰:暑字由「暑」與「日」二字組合而成,暑為陽邪,常因奔走勞碌,田間勞作,烈日曝曬而發病,稱為傷暑。此外,貪涼受寒、乘風露臥等避暑不當而感受寒風冷濕之邪,雖病發於暑天,稱為暑濕,與傷暑熱的暑邪不同,不可一概稱為暑邪。古人所說的陰暑陽暑之說,都是多餘的。

然而,盛暑季節,反而多見陰寒之病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天地運化的規律是盛極而衰,六陽之氣盡泄,一陰之氣便潛伏其中,地上炎熱,地下卻已轉寒,人體如同一個小天地,也是同樣的道理!而且,盛夏濕土當令,濕濁之氣盛行,熱蒸濕騰,濕熱相合,最容易使人致病,所以一年四季的疾病,唯有盛夏最為複雜,寒濕、熱濕、霍亂、瀉痢、痧穢、暑風等疾病名目繁多,因感受的邪氣和個人體質不同而有所變化,總之都是夏天兼夾各種證候的疾病,並非單純的暑熱之邪所致。但即使證候夾雜,其病機也不脫離太陰陽明脾胃二經。

總而言之,夏季用藥,不外乎芳香、辛涼、苦寒之品,即使治療心、肺、肝膽、膀胱等臟腑疾病,用寒用熱的方法各有不同,最終都歸結於疏通中焦脾胃,這不僅是濕土當令的主氣使然,更是因為脾胃屬土,喜燥惡濕,夏季的疾病,無不夾雜濕邪。